
摘要:目的 了解南通市三家医院2022年度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质量控制检测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 按照相关标准对抽取的南通市三家医院2022年医用MSCT设备进行检测和评价,共涉及78台MSCT设备。检测条件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40 mA,扫描时间1 s, 10 mm或8 mm层厚,剂量值<50 mGy,检测项目包括外观检测、功能检测、图像质量检测。统计分析MSCT分布情况,以及诊断床定位精度、层厚偏差、均匀性、噪声、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分辨力、高对比分辨力、CT剂量指数、水的CT值的合格率。结果 此次研究纳入78台MSCT,有60台(76.92%)全部检测指标均合格,其他MSCT均有一项或几项指标不合格。不同厂家之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厂时间、医院级别、二手MSCT与合格率相关,其中≥10年、二级医院以及二手MSCT的合格率较低(P<0.05)。MSCT外观检测(电缆、电源接口、各部件结构等)、功能检测(墙上紧急关机按钮、隔室对话设备、诊断床的移动功能等)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合格率均高于85%。MSCT质量控制检测结果显示,均匀性、噪声、CT剂量指数合格率偏低,分别为79.49%、78.21%、78.21%,诊断床定位精度、层厚偏差等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均高于85%。结论 医疗机构需要对医用MSCT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做好维护、保养、质量监督工作,有助于设备的稳定运行。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具有密度分辨力、纵向分辨率高以及可定量分析等优点,是临床常用诊断类设备,其中多排螺旋CT (multi-slice CT,MSCT)在全身多种疾病检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1-2]。CT是常用的医用X射线诊断项目,临床上CT检查应用频率日益增加,CT设备常常带“病”运行,存在不规范使用、维护的现状,容易导致设备质量不合格,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无效照射、过量照射、重复照射、图像质量低(如伪影)等问题,影响临床诊断以及损害公众健康[3-5]。因此,做好CT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以及确保仪器良好运行对于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及相关医务工作者、患者健康以及提高放射诊断质量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次研究通过随机抽取南通市三家医院MSCT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分析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意见供临床参考。
1、研究方法
1.1检测对象
抽取南通市三家医院2022年度多排螺旋CT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涉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共78台MSCT设备,上述设备均为进口品牌,包括通用、西门子、飞利浦、东芝等,设备出厂时间为近5年的21台(26.92%),5~10年的42台(53.85%),10年以上15台(19.23%)。
1.2检测仪器
AAPM模体(美国Victoreen公司)包括76-415型体部检测模体、76-414型头部剂量模体以及76-410型性能检测模体,XH2000/22型6.5 in×8.5 in(1 in=2.54 cm)的暗盒(荷兰飞利浦公司),X射线影像质量控制检测装置(Barracuda型)以及1542型剂量仪(瑞典RTI公司),上述仪器皆按规定在中国计量院进行检定或校准。
1.3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标准指标
参照文献[6-7],按照CT机状态检测要求评价检测结果。
检测条件: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40 mA,扫描时间1 s, 10 mm或8 mm层厚,电离辐射剂量值<50 mGy。
MSCT外观检测项目:电缆是否破损、老化,电源接口连接是否正常,各部件结构是否完整,检查辐射安全标志是否在醒目位置,合理工作流程以及大型仪器使用合格证是否齐备并贴在墙上,各应用软件是否存在。
MSCT功能检测项目:墙上紧急关机按钮是否正常、隔室对话设备是否正常、诊断床移动功能是否正常、机架倾斜角度误差是否低于1°、模体一端标志线与机架内激光重合误差是否低于2 mm。
质量控制指标:诊断床定位精度、层厚偏差、均匀性、噪声、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分辨力、高对比分辨力、CT剂量指数、水的CT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MSCT分布情况
此次研究纳入的78台MSCT中,评价标准中指标全部检测且均合格的有60台(76.92%)。其他MSCT均有一项或几项指标不合格。不同厂家之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厂时间、医院级别、二手MSCT与合格率相关,其中≥10年、二级医院以及二手MSCT的合格率较低(P<0.05),见表1。
表1 MSCT分布情况
2.2 MSCT外观检测
MSCT外观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合格率均高于85%,见表2。
表2 MSCT外观检测结果
2.3 MSCT功能检测
MSCT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合格率均高于85%,见表3。
表3 MSCT功能检测结果
模体一端的标志线与机架内激光重合误差是否<2 mm 78 70 89.74
2.4 MSCT质量控制水平
MSCT质量控制检测结果显示,均匀性、噪声、CT剂量指数合格率偏低,分别为79.49%、78.21%、78.21%,诊断床定位精度、层厚偏差等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均高于85%,见表4。
3、讨论
MSCT具有无创性、全覆盖、极速扫描等突出特点,可准确检查机体各部位组织结构,且病灶临近关系明确、成像清晰、辐射剂量较低,对于临床诊断、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8]。随着影像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诊断设备逐步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人工操作趋于简单化,而设备管理、维修趋于复杂化。我国医疗资源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医疗设备 “带病”工作已成常态,严重影响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为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省设备维修开支以及优化设备使用、管理具有重要临床价值[9-10]。此次研究纳入的78台MSCT中,整体合格率为76.92%,其中≥10年、二级医院以及二手MSCT的合格率较低(P<0.05),与既往研究相近[11]。三级医院在设备管理以及维护等方面投入较多,使用流程更加规范、科学,如多数三级医院都有独立的高素质医学工程团队,且设备管理、维修、校准记录完备,其中医学工程师具备上岗资质证书,且定期参加技术培训,故而三级医院的MSCT合格率较高[12]。二级医疗机构或者民营机构技术落后,人员流动性大,受单位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日常保养和维护缺乏规范、专业的操作规程,故而容易出现噪声、均匀性不合格等问题。随着MSCT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逐步老化,容易导致功能性指标不稳定,故而≥10年的MSCT具有较低合格率。另外,本次研究发现二手MSCT合格率较低,建议医疗机构采购MSCT时要严格把关验收,MSCT在新安装、更换重要部件、维修后需进行验收检测,可以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两年一次评估仪器状态,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确保设备符合控制标准。
表4 MSCT质量控制检测结果
本次调研的质控指标中,水的CT值、CT剂量指数、均匀性以及噪声合格率相对较低,既往研究也发现以上指标均是MSCT质控检测最常见的不合格指标[13-14]。噪声大小与单位体素间接受的光子量相关,MSCT安装、调试不到位以及设备老化均容易导致噪声超过质控标准。均匀性反映整个扫描视野中均匀物质影像CT值的一致性,其中扫描架旋转速度均匀性以及输出X射线、探测器单元光电转换稳定性是关键因素,设备老化、缺乏及时维护保养、准直器和滤过器等装置损耗等容易降低均匀性、稳定性[15]。MSCT临床检查、诊断疾病时可能会对患者造成辐射损伤,MSCT调试需要兼顾最佳影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确保受检者所受剂量达到合理的低水平[16]。在MSCT验收检测以及稳定性、状态检测中,辐射剂量指数是关键评价指标,检测高、低对比度分辨力的前提是辐射剂量低于50 mGy[17]。为获得较高CT图像的分辨力,临床医生一般倾向设置更高扫描条件,故而容易导致CT剂量指数偏高[18]。因此,各级医疗单位CT中心可根据科室需要建立规范的质量控制要求,如每年至少进行1次状态检测,每月校正1次噪声、均匀性、水中CT值等参数,确保MSCT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同时,需要提高医务人员对于MSCT原理、操作使用等的掌握程度,定期开展MSCT规范使用、放射防护知识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加强对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保养、质量监督。另外,行政管理部门也可定期开展放射卫生技术检测能力的比对工作,以及定期对MSCT设备进行质量控制抽检工作,避免设备带“病”工作,做到严格把关,真实检测,确保MSCT的诊断效能。
综上所述,设备使用年限、医疗机构级别等均可能影响医用MSCT的质控检测合格率,医疗机构需要对医用MSCT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做好维护、保养、质量监督工作,有助于设备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5]李宾,王川健,朱仔运,等.海南省CT机质量控制和放射防护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7,44(5):622-624.
[6]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JJG 961—2017医用诊断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CT)X射线辐射源检定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17589—2011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8]陈坚,陈自谦,李威,等.MSC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2):5-8.
[9]邓亚芳,兰晔.成本-效率原则下构建区域医疗设备共享平台的探索[J].中国卫生经济,2022,41(9):84-87.
[10]解卓丽,陈灿,梅杰,等.浙江省高风险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1,37(10):852-855.
[11]赵进沛,林英,王琳杰,等.原北京军区部分放射诊断设备医用X射线诊断项目质量控制检测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7,26(3):306-308.
[12]李囡,周欣,范洋,等.北京市PET/CT影像报告质量控制及评估[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1,41(8):490-492.
[13]梁国栋,胡佳琦,马健,等.基于含镥探测器的PET/CT无源日常质量控制技术的实验验证与分析[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0,40(6):368-369.
文章来源:顾袁,陈滨,何建锋,等.南通市三家医院2022年度多排螺旋CT质量控制评价及分析[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24,43(04):398-402.
分享:
卵巢为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细胞成分多的内分泌器官,因此卵巢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较多,其中以良性为主,早期定性对生育能力保存、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2-3]。因疾病特征不明显、病变类型复杂等卵巢肿瘤良恶性术前诊断难度较大,故需寻找敏感性较高的诊断手段。
2025-04-02肺结节是一种多由体检发现的实性、亚实性肺部阴影,指的是直径3cm及以下的病灶,可多发或孤立性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以密度分类标准可将亚实性肺结节进一步分为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肺磨玻璃结节表现为密度轻度增加、呈云雾状密度阴影[1]。此类结节内部支气管和血管纹理仍可显示,是基于密度改变的影像学表现。
2025-03-31针对疑似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临床常采用DR技术进行检查,但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概率[2],不利于患者早期确诊和尽快救治。近年来,螺旋CT在临床检查急诊胸腹部创伤方面具有较多的应用,具有完整、清晰提供胸腹部脏器声像信息的优势[3]。
2025-03-10手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多数患者在术后存在极高的复发风险,并且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预后改善不佳,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开腹手术是临床常用手术,虽然开腹手术能够将患者粘连的肠管进行松解,但该种操作存在较大创伤,同时具有盲目性,无法准确定位患者粘连部位,且术中腹腔脏器的暴露还可增加出血风险,而在术前早期进行诊断,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能提高治疗效果[1]。
2025-03-10阑尾病变主要包括炎症及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阑尾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 CT 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评价 CT 对阑尾病变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5 月—2023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 35 例阑尾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病理资料,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025-02-07目前,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食管癌T分期诊断中常用的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MSCT以其高分辨率和快速的扫描速度在食管癌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清晰地显示食管壁的增厚、肿瘤的大小和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2]。
2025-02-05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需求的日益增长,精准医疗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趋势。其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CT-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CT-GPLB)作为肺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以其定位准确、检出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2025-01-16冠心病为目前常见心血管疾病,系指冠脉粥样硬化引发的管腔堵塞和功能改变所致心肌坏死性疾病,现阶段其人群患病率约为10%。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已在全国性致死疾病中排名首位,及时准确诊断冠心病对患者生命救治和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
2024-12-14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多层螺旋CT在现代医疗诊断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眼眶外伤性骨折的诊断与应用中展现出革命性的优势,其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允许医生捕捉到细微的骨质结构变化,即使在复杂的眼眶骨折案例中,也能精确显示出骨折线的走向、范围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联。
2024-12-11肋骨及肋软骨骨折在临床上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属于常见的骨折类型。针对这类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十分重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诊断措施,可确定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医生也可根据诊断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更好地保证骨折的治疗效果。
2024-12-11人气:16537
人气:15878
人气:15461
人气:15192
人气:1456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期刊人气:2240
主管单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2-3208
国内刊号:11-2261/R
邮发代号:82-885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910
影响因子:0.758
影响因子:0.481
影响因子:0.732
影响因子:1.15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