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浅析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采取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效果良好,可改善肝功能、肝纤维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乙型肝炎是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乙肝后肝硬化是常见的并发症,发病机制与乙肝病毒侵入肝脏后诱导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细胞因子与周围基质产生相互作用对肝星状细胞产生激活效果,导致肝脏内沉积细胞外基质,诱发肝硬化;部分乙肝后肝硬化病情严重者甚至存在转变为肝癌的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本研究纳入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比较恩替卡韦治疗效果,现将本次研究全部内容整理后作以下论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研究样本,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性12例;年龄31~69岁,平均(50.4±7.5)岁;病程2~7年,平均(4.3±1.5)年;ChildPugh分级:A级25例、B级15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性11例;年龄30~70岁,平均(51.0±7.2)岁;病程2~7年,平均(4.8±1.3)年;ChildPugh分级:A级24例、B级16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3]:本研究已上报本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患者对研究表示知情同意;患者病毒检测结果显示HBeAg结果阳性、HBV-DNA>105IU/mL;研究前近期未采用免疫调节药物、抗病毒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研究药物过敏者;精神异常者;其他疾病引发的肝硬化者;肝癌患者;肝性脑病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护肝治疗。促肝细胞生长素(杭州华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0mg×12粒;国药准字H20051836),每次3粒,每日3次,治疗3个月;水飞蓟宾(天津天士力圣特制药有限公司;35mg×10粒×2板;国药准字H20040299),每次2粒,每日3次,治疗1个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mg×24粒;国药准字H10940191),每次3粒,每日3次,治疗1个月。两组治疗疗程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继续指导应用抗病毒用药。
观察组服用恩替卡韦(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5mg×7片;国药准字H20100019)治疗,每次1片,每日1次。
对照组服用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生产的;0.1g×14片,国药准字H20030581]治疗,每次1片,每日1次。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其中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2)比较两组肝纤维化指标。其中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3)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个月后,观察组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与观察时间短有关。
2.1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N=40,±s)
2.2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HA、PCⅢ、LN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3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IL-6、IL-8、TNF-α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讨论
相关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乙肝病毒感染者高达3亿,每年死亡人数>100万人[4],死亡原因与乙肝并发症关系密切。有研究提出防治肝硬化重要手段为积极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进程。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为核苷类药物。恩替卡韦是核苷类药物的一种,用药后可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发挥稳定病情、改善症状的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TB、HA、PCⅢ、LN、IL-6、IL-8、TNF-α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HA、PCⅢ、LN、IL-6、IL-8、TNF-α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析原因发现,应用恩替卡韦治疗后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降低肝脏细胞损伤程度,控制病情稳定,预防疾病恶化。乙肝后肝硬化发病后体内会随之出现炎症反应,而IL-6、IL-8、TNF-α常见的血清炎性因子,是疾病病理过程中重要的介质因子,会引发机体免疫紊乱现象,形成慢性乙型肝炎,IL-6、IL-8、TNF-α水平可有效反映肝纤维化与肝细胞损伤程度[6]。有研究提出IL-6、IL-8、TNF-α呈现高水平状态会直接损害肝细胞,诱发病情加重现象。IL-8是一种嗜中性粒细胞,由Th1细胞分泌,主要功能包括抗感染、调节免疫反应、趋化、激活嗜中性粒细胞等[7,8];TNF-α也在炎症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产生;IL-6是一种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活化后与纤维细胞共同产生,IL-6出现后会促进B淋巴细胞前体转变为有抗体的细胞,经集落刺激因子影响加剧骨髓源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进程,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裂解功能[9,10]。
综上所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效果良好,可改善肝功能、肝纤维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参考文献:
[1]易鸣,李虎,罗波,等.恩替卡韦联合乳果糖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36(2):204-208.
[2]苟娟,李鳌,金梅,等.葛根芩连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对脂肪细胞因子和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36):4028-4032.
[3]吕玉立,陆浩炎,李舒丹,等.恩替卡韦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7,20(4):677-679.
[4]严瑾.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1):24-26.
[5]郝瑞军.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7(10):1507-1509.
[6]李瑜霞.温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2):2323-2324.
[7]石李芳.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与恩替卡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3):1939-1941.
[8]董胜肖,刘惠敏,刘文格,等.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片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33):3671-3674.
[9]姚春苗.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后肝硬化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1):136-137.
[10]刘生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1):26-27.
文章来源:王军梅,苏英.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J].临床研究,2021,29(06):79-81.
分享:
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是乙型肝炎持续感染引起的慢性进展性结局,肝细胞坏死的同时肝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引发凝血障碍、肝性脑病、腹水等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情呈进展趋势,病程长,需长期进行治疗干预,因而尽管病情重,但仍纳入慢性病管理范畴,而慢性病管理不能仅依靠医护人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也很重要。
2025-04-07原发性肝癌位列我国各种癌症新发病人数第 4 位及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第 2 位,严重威胁到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世界上约 70% 的肝癌患者有肝硬化病史,在我国,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等均是肝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肝硬化是目前全球排名第 11 位常见的死亡病因,现阶段我国肝硬化病因也以 HBV 感染为主。
2025-04-01慢性乙肝病毒是一种严重威胁着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的不断复制,会导致肝细胞的大量坏死,从而形成慢性乙肝,甚至是肝功能衰竭。它的死亡率很高,预后较差[1-2]。中重型慢性乙肝是一种以肝细胞凋亡为特征的严重慢性传染性疾病。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乙肝病毒感染。
2025-03-25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形成的肝脏慢性疾病,具有一定传染性,可经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1-2]。此疾病患者常展现出频繁出现的疲惫感、眩晕、食欲下降、肝脾体积增大及肝掌等体征,若未能接受标准化治疗,病情将逐渐加剧,导致肝脏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害,进而可能诱发肝硬化,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
2025-03-13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常作为HBV感染的标志[2],其水平可反映疾病分期与疾病进展风险。HBV感染不断进展,出现持续炎症反应,可导致肝功能的损害,进而可影响肝脏代谢等。肝脏是脂类代谢的主要器官,具有合成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等脂类的功能,在脂蛋白代谢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2025-03-05肝硬化是由多种因素反复、长期作用导致的弥漫性肝损害,其致病因素较多,其中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1]。有相关资料显示,该疾病是消化系统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年患病率为17/10万,同时多发生于20~50岁男性群体,城市男性50~60岁患病者的病死率达到112/10万。
2025-02-06乙型肝炎肝硬化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导致肝脏长期炎症、坏死,进而发展为纤维化、肝硬化的一种疾病,增加了肝癌的风险,需及时治疗。恩替卡韦属于抗病毒药物,其与营养支持、保肝等常规措施联合应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治疗,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肝功能,但此类药物长期服用可能导致抗药性的产生,预后效果不理想 。
2025-01-26随着对HCV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诊断方法的改进以及治疗方案的创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丙型肝炎病毒的目标正逐步成为可能[2]。HCV主要分为6个基因型和50多种亚型,其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亚洲地区以Ib型为主,在中国分别有1a、1b、2a、3a、3b、6a六种亚型[3,4]。
2025-01-2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 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慢性HBV 感染的肝脏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病毒复制激活了 肝脏细胞坏死和肝脏组织炎症,导致肝脏疾病进展,而 病毒及其抗原则可抑制免疫细胞功能[1-4] ,使慢性肝炎迁延不愈。
2025-01-21慢性乙型肝炎是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我国疾控中心调查显示,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阳性率约为2.94%[1]。该疾病在我国以母婴传播为主,约占新发感染的50%,此外,性接触和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传播亦是其常见传播途径,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或器械不洁等[2]。
2024-12-30人气:12799
人气:11569
人气:10974
人气:10692
人气:994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肝脏
期刊人气:1707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8-1704
国内刊号:31-1775/R
邮发代号:4-613
创刊时间:199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220
影响因子:0.900
影响因子:1.023
影响因子:1.245
影响因子:0.6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