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

  2025-03-2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本文以我国2012-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产业高级化和产业合理化视角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带来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结论在缩尾处理和替换测度方法后依然稳健;从作用机制发现,产业创新水平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中介效应;通过异质性研究发现,相较于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更为显著。

  • 关键词:
  • 中介效应
  • 技术创新
  • 数字智能时代
  • 新质生产力
  • 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加入收藏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内涵与影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着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方向,更对经济整体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内涵上来看,张林(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即新质态、高质量的生产力,它是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催生的具有高效能、高质量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具有新科技革命的主导性,是高新科技驱动的生产力。蒲清平(2024)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作为先进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同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向、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平发展的实现路径具有高度适配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从产业角度来看,郭晗(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数字智能时代关联,能够在产业结构高端化、生产流通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化、数字实体融合化以及产业发展低碳化等方面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王飞(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它主要通过助推产业体系的完整化、安全化、创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变革,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牟光宇(2022)从现代化、国际化与均衡化三个方面分析了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要求和现实问题,从经济体制、增长方式及发展形势等方面讨论了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王新晓(2024)通过引入已有研究中构建的泰尔指数和资本密集度衡量流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研究发现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流通领域,极大推动了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阮子豪(2024)指出,数字经济是流通产业升级的核心,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实现了供应链的优化、库存管理的智能化以及客户服务的个性化。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2012-2022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产业高级化和合理化视角探究新质生产力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参考。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影响

新质生产力不仅改变了传统流通模式,更为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个维度进行机理分析:首先,从劳动者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进而推动了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流通产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流通产业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和教育,从而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流通产业的需求,推动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也使得流通产业的结构更加合理。其次,从劳动对象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使得流通产业的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和高端化。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流通产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商品流通模式,而是转向高科技产品、绿色环保产品等更多领域拓展,从而推动了其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流通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进而提高了流通产业的合理化程度。最后,从生产资料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流通产业生产资料的更新换代和智能化升级。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流通产业的生产资料逐渐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智能仓储系统、自动化分拣系统等先进设备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流通效率和准确性,不仅降低了流通成本,更带动了行业服务质量提升,最终使得流通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有效推动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技术创新的间接效应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因此在新质生产力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的间接效应。具体来看:首先,新质生产力注重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通过增加研发人员数量和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他们不断推动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为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新质生产力推动劳动对象的革新,使得流通产业中的劳动对象更加高端化、智能化。这种变化不仅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高智能化产品的需求,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此外,新质生产力还强调生产资料的数字化配置,包括完善数字新基建和应用数字技术。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计算能力,使得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程得以加速。技术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推动了流通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还促进了产业内部的合理化和优化。一方面,技术创新通过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提升现有产品服务的性能、质量及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了流通产业的高级化进程。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也优化了流通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率。通过应用新技术,流通产业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流程的精简高效,使得流通产业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增强了产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技术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间接效应。

表1新质生产力综合测定评价指标体系


二、变量说明与模型设计


(一)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流通产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改善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以及流通效率、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现有文献关于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多以产业高级化和产业合理化两个维度进行测定,因此,本文参考严书亭(2024)的研究方法,分别从产业高级化指数和流通产业合理化指数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综合测定,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1)(2)中,SAI和SRI分别表示流通产业高级化指数和合理化指数,Y表示研究省域的流通产业生产总值,L表示研究省域流通产业就业人数,n表示产业数,q(j)表示流通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

2.解释变量: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现有文献对于新质生产力尚无统一的测度标准,因此,本文鉴于路来冰(2024)的研究成果,围绕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三个方面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综合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并记为Nq。

3.机制变量: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研发和应用新的科学知识、技术方法或工艺流程,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显著提升现有产品或服务的性能、质量及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因此,本文选取专利授权数的对数值作为技术创新的代理指标,记为CX。

4.控制变量。本文借鉴李子成(2024)的研究内容,选取如下相关控制变量,金融化水平采用各省域金融业增加值与GDP比值进行测定,记为Fin;消费水平采用各省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进行测定,记为Con;固定投资采用各省域固定投资额占GDP比值进行测定,记为Inv;对外开放采用各省域进出口额占GDP比值进行测定,记为Open。

(二)模型设定

鉴于前文机理分析及假设,本文将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为产业高级化和产业合理化两个方面,分别构建如下基准模型:

式(3)(4)中,SAIit、SRIit分别表示研究省域i在t时期的流通产业高级化和流通产业合理化指数,Nqit表示研究省域i在t时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C表示控制变量集,μi、ηt、εit表示个体固定、时间固定及随机误差项。

为进一步探究技术创新是否在新质生产力与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起到间接效应,本文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式(5)(6)中,CXit表示中介变量即研究省域i在t时期的技术创新水平,其余变量与前文保持一致。

(三)数据说明

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域(除港澳台地区和西藏自治区外)作为研究对象,相关主要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及各省份官方发布的统计公报。

表2基准回归结果

表3稳健性检验


三、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表2作为基准回归分析结果,在未添加和添加控制变量的两种情况下,新质生产力均对流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展现出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列(1)(2)中,无论是否考虑其他控制变量因素的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提升都显著促进了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体现在产业价值链的升级、技术含量的增加以及更高效的服务模式上。同时,列(3)(4)中,在添加控制变量下新质生产力也显著推动了流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这一结果也证实了前文假设H1。

(二)稳健性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前文结论的可靠性,本文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一是对被解释变量进行1%的缩尾处理,以减少极端值的影响,从列(1)(2)可以看出,在进行缩尾处理后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均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与前文结果保持一致。二是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新对各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定,从列(3)(4)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078和0.041且分别在5%和1%水平下显著,说明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结论依然具有稳健性。

(三)机制检验分析

本文按照前文设定的中介变量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从列(1)-(3)中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与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来看,新质生产力对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表明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流通产业能够向更高级别发展阶段转型升级。同时,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通过促进技术研发和要素配置,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进一步地,当产业创新被纳入基准分析范围时,其对流通产业高级化呈现显著的积极影响,这意味着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有助于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其次,从列(4)-(6)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能够直接推动流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还能通过激发技术创新,间接促进流通产业的合理化发展。即技术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了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验证了前文假设H2的设定。

(四)异质性分析

由于不同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和相关政策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研究省域按其地理所在地划分为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并进行异质性分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首先,从列(1)和列(4)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东部地区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374和0.423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在东部地区,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且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也更为明显;其次,从列(2)和列(5)来看,新质生产力对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虽然为正,其估计系数相比东部地区有所降低,分别为0.045和0.293,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反映出中部地区在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且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还未充分释放;最后,从列(3)和列(6)来看,新质生产力对西部地区流通产业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以及流通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有关。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对不同地区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地区异质性。


四、政策建议


首先,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地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当地流通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重点关注推动产业高级化和合理化的技术研发。相关部门还需建设创新平台,推动建立流通产业创新中心或实验室,集聚行业内外的研究力量,共同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产品的研发。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增设与流通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同时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参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表4作用机制分析

表5异质性分析

其次,制定差异化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策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针对中西部地区,相关部门可实施特定的流通产业振兴计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以吸引投资,促进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地区流通产业合作机制,通过技术转让、产业转移等方式,帮助中西部地区提升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此外,可通过相关政策实施鼓励中西部地区依托当地资源和地理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流通产业模式。

再次,提供稳定政策环境,强化产学研合作。各级政府应确保流通产业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以便企业和投资者做出长期规划。相关部门可推动高校、研究机构与流通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让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需加快构建流通产业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市场动态、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当地流通企业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并做出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

2.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1)

3.郭晗,侯雪花.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1)

4.王飞,韩晓媛,陈瑞华.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46(6)

5.牟光宇.我国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与优先策略[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5)

6.王新晓.流通产业优化升级对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4(10)

7.阮子豪.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优势及其应用[J].时代经贸,2024,21(4)

8.严书亭.“数实融合”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4(10)

9.路来冰,杨少雄.新质生产力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24,60(4)

10.李子成,王珏,王恒.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政府与市场双视角的中介与门槛效应[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7)


基金资助:天津市2024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委托项目“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囿与纾解之道”(项目编码:TJQLT24-02);


文章来源:梁嘉宁.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5,(06):24-27.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商业经济研究

期刊名称:商业经济研究

期刊人气:449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单位:中国商业经济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2-5863

国内刊号:10-1286/F

邮发代号:2-207

创刊时间:1982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