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模式下,对引进的11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马铃薯品种在当地都能成熟,以青薯9号的产量最高,达38796kg/hm2;其次是庄薯3号,是36807kg/hm2。晚疫病和早疫病发病率最低的是青薯9号。因此,在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条件下,可以选择青薯9号、庄薯3号、陇薯10号、陇薯7号4个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定西市安定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马铃薯种植,其栽培模式以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为主,但地膜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广泛关注。旱地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能使作物秸秆得到就地资源化利用,具有保湿保墒、调节土壤温度、节约覆膜成本、减少面源污染和旱地农业可持续增产的作用[1,2,3]。为筛选出适宜秸秆带状覆盖栽培的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特进行了旱地马铃薯秸秆带状覆盖栽培品种筛选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鲁家沟镇小岔口村三社一农户的旱川地中,试验地为黑麻垆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玉米。试验地海拔1763m,年平均降雨量340mm,平均气温6.3℃,≥10℃有效积温2239.1℃。结合整地,施农家肥45t/hm2、撒可富马铃薯配方专用肥(15-15-15)1200kg/hm2。
1.2试验材料
参试马铃薯品种(系)分别为陇薯7号、陇薯9号、陇薯10号、陇薯11号、定薯3号、天薯11号、天薯12号、庄薯3号、青薯9号、冀张薯8号、中薯18号和陇薯6号,各品种(系)均为1级种。其中,青薯9号、冀张薯8号、中薯18号由定西市安定区种子管理站提供;天薯11号、天薯12号由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定薯3号由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陇薯7号、陇薯9号、陇薯10号、陇薯11号、陇薯6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提供;庄薯4号由庄浪县农技中心提供。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陇薯6号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23.8m2(6.6m×3.6m)。各处理均采用玉米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秸秆覆盖带50cm,马铃薯种植带70cm,总带幅120cm,秸秆覆盖度42%,每条种植带播种2行马铃薯,区组间走道宽1m,试验地周围播种2~3行保护行[4,5]。试验于2019年5月3日播种,密度52500株/hm2,10月18日收获,其他管理同大田。
1.4调查内容
(1)物候期。按播种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成熟期、收获期随机调查2个小区,取2次重复的平均值。(2)植株形态特征。按茎颜色、叶片颜色、花冠色、结实性随机调查2个小区。(3)田间性状。包括出苗率、主茎数、株高、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单薯重等,每小区随机调查10株,共调查30株,取平均值[6]。(4)块茎性状。包括薯形、皮色、肉色、薯皮类型、芽眼深浅等,收获时随机调查2个小区。(5)块茎生理缺陷。调查二次生长、裂薯、空心等,每小区随机调查10株,共调查30株。(6)主要病害。调查马铃薯病毒病、环腐病、青枯病、晚疫病、早疫病等,每小区随机调查10株,共调查30株,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7)小区产量和收获面积、收获株数。
计算公式如下: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别数)×100。
1.5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Excel2003和统计分析软件SAS9.4进行方差分析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品种(系)物候期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在出苗期,最早的是陇薯10号、天薯12号和中薯18号,较对照陇薯6号(CK)早2d;在现蕾期,最早的是陇薯7号、庄薯3号和冀张薯8号,较对照陇薯6号(CK)早3d;在开花期,最早的是中薯18号处较对照陇薯6号(CK)早2d;在成熟期,最早的是冀张薯8号,较对照陇薯6号(CK)早9d。各处理生育期最长的是庄薯3号、青薯9号处理,为137d,较对照陇薯6号(CK)长2d;其次是陇薯10号、天薯11号和天薯12号,为136d,较对照陇薯6号(CK)长1d;生育期最短的是冀张薯8号,为126d,较对照陇薯6号(CK)短9d。
2.2不同品种(系)植株形态特征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株高以青薯9号最高,为72.8cm,较对照陇薯6号(CK)高4cm;其次是冀张薯8号,为68.5cm,较对照陇薯6号(CK)低0.3cm;最低的是天薯12号,为57.4cm,较对照陇薯6号(CK)低11.4cm。株型是直立的品种有陇薯7号、天薯11号、庄薯3号、青薯9号、冀张薯8号、中薯18号;株型是半直立的品种有陇薯9号、陇薯10号、陇薯11号、定薯3号;株型是扩散的品种有天薯12号,对照陇薯6号(CK)的株型是半直立。茎色除陇薯10号是绿紫色外,其余各品种都是绿色。叶色是绿色的品种有陇薯7号、陇薯11号、冀张薯8号;灰绿色的品种有天薯12号;其余各品种都是深绿色。
表1不同品种(系)物候期比较
表2不同品种(系)植株形态特征比较
2.3不同品种(系)块茎性状特征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薯型是扁圆的品种有陇薯9号、天薯11号、陇薯6号(CK);圆形的有定薯3号、庄薯3号;长圆的有中薯18号;其余各品种薯型都是椭圆。皮色是黄色的品种有陇薯7号、陇薯10号、庄薯3号;白色的有定薯3号;红色的有青薯9号;其余各品种皮色是淡黄色。肉色是黄色的品种有陇薯7号、陇薯10号、天薯11号、庄薯3号、青薯9号;白色的有定薯3号、冀张薯8号、陇薯6号(CK);其余各品种皮色是淡黄色。芽眼较浅的品种有陇薯9号、陇薯10号、陇薯11号、陇薯6号(CK);其余各品种芽眼浅。各品种顶部深浅都表现为浅,无畸形空心。
表3不同品种(系)块茎性状特征比较
2.4不同处理马铃薯产量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产量最高的品种是青薯9号,产量达38796kg/hm2,较对照陇薯6号(CK)增产6247kg/hm2,增产率19.19%;其次是庄薯3号,为36807kg/hm2,较对照陇薯6号(CK)增产4258kg/hm2,增产率13.08%;产量最低的是天薯11号,为28137kg/hm2,较对照陇薯6号(CK)减产4412kg/hm2,减产率13.55%。经对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F=4.19>F0.01=3.18,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5不同品种田间抗病性调查
从表5可以看出,各品种田间未发生病毒病和青枯病。环腐病发病率最高的是冀张薯8号,为0.87%,较对照陇薯6号(CK)发病率高0.20个百分点;其次是陇薯11号,为0.85%,较对照陇薯6号(CK)发病率高0.18个百分点;最低的是青薯9号,为0.54%,较对照陇薯6号(CK)发病率低0.13个百分点。晚疫病发病率最高的是冀张薯8号,为18.65%,较对照陇薯6号(CK)发病率高2.33个百分点;其次是天薯11号,为17.68%,较对照陇薯6号(CK)发病率高1.36个百分点;最低的是青薯9号,为4.31%,较对照陇薯6号(CK)发病率低12.01个百分点。早疫病发病率最高的是陇薯9号,是16.85%,较陇薯6号(CK)发病率高3.18个百分点;其次是中薯18号,是16.34%,较对照陇薯6号(CK)发病率高2.67个百分点;最低的是青薯9号,是8.62%,较对照陇薯6号(CK)发病率低5.05个百分点。
表4不同品种(系)产量比较
表5不同品种(系)田间抗病性比较
3、结论与讨论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墒和降低地温效果,可避免聚乙烯地膜造成的土壤污染和秸秆焚烧引起的雾霾污染,秸秆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水平。在该技术模式下进行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筛选,参试的11个马铃薯品种在当地都能成熟,以青薯9号的产量最高,为38796kg/hm2,较对照陇薯6号(CK)增产6247kg/hm2,增产率19.19%;其次是庄薯3号,为36807kg/hm2,较对照陇薯6号(CK)增产4258kg/hm2,增产率13.08%;产量最低的是天薯11号,为28137kg/hm2,较对照陇薯6号(CK)减产4412kg/hm2,减产率13.55%。各品种田间未发生病毒病和青枯病。晚疫病和早疫病发病率最低的是青薯9号。因此,在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条件下,可以选择青薯9号、庄薯3号、陇薯10号、陇薯7号等4个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惠俊,韩晓峰,吴和生.东台沿海地区马铃薯秸秆覆盖栽培田间效果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9(10):156-158.
[2]冯静霞.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秸秆粉碎覆盖垄作栽培技术示范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19):29-30.
[3]赵永萍.旱作区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栽培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17):83.
[4]李辉,常磊,韩凡香,等.旧膜及秸秆覆盖对西北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热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37(4):200-207.
[5]袁婷婷.秸秆覆盖条件下垄作沟灌夏玉米节水效应试验研究[D].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6]张玉红,李继明.安定区马铃薯旱地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试验[J].中国马铃薯,2018,32(4):213-218.
董爱云,李德明,罗磊,姚彦红,李亚杰,刘慧霞,牛彩萍,李丰先.旱地马铃薯秸秆带状覆盖栽培品种筛选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20(10):66-67+70.
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CARS-10);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17ZD2NA016).
分享:
根据"一张管网、一个水厂、一个水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标要求,北票市不断优化工程管理体系,逐步建立"长收益、管得好"的管理运行机制。文章从应急保障、供水监督、供水服务、缴费管理、明确水价、智慧信息、水质检测、水源保护、权责明晰等角度,全面探究了构建饮水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的实现途径。
2021-12-27在广大农村地区积极推广沼气工程建设,既能够解决农民群众的生活能源问题,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也能够大大减轻畜禽粪便随意排放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保障农民身体健康。
2021-08-23大荔县是农业生产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90%以上为可灌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地膜覆盖到现在的设施农业,大荔县已经发展成了现代设施农业大县,农业生产中农膜应用覆盖约60万亩,可见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膜应用的重要性。但农膜在农业生产中助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逐年凸显出因连年耕作后遗留残膜回收利用低而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问题,因此,剖析农膜回收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提高农膜回收利用的对策。
2021-08-20顶管施工技术是21世纪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高效和便捷的管道施工的方法。这种施工工艺的优点为减少开挖地面对公路、铁道以及地下和地上建筑物的破坏。作为一种高效的施工工艺,在工程项目中得到快速推广,同时该施工方法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中也被广泛应用。本文以宁东二期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配水管网工程为例,分析了该工程穿路段给水管道顶管施工技术方案及顶管施工的过程。
2021-07-26我国的农村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落后,农村的人力因得不到合理利用而流向城市,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按新时代要求,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建设。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主要研究什么是新媒体,如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2021-07-21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农村收入不均的现象依然明显。由于生活水平不同,不同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耗也不同。相关数据显示,8%的家庭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约17%的家庭使用披肩维持农村环境的能源供应。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后的管理和服务是农村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2020-08-14农村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1]。当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能源,有60%以上依然依靠传统的薪柴、煤炭、燃料油等。
2020-08-14在我国能源体系之中,农村能源消费在其中占据重要比重,若能够以农村冬季清洁取暖作为农村能源生产的一项突破口,则利于实现优化农村各项能源结构,提高农村能源利用率。基于此,本文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的必要性分析为出发点,而后探讨了推进农村清洁取暖的建议。
2020-08-14长久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丰富的农业作物、农产品及农业加工工厂等,每天都有大量的能量和资源输入输出,其中包含着农副产品的流转、动物的粪便,等等。目前,中国正面临着能源严重缺乏和经济低碳的双重重压,除了城市在第三产业上的输出及开发外,还有农村基础能源供应的问题,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变暖、增加农民在社会建设及发展中的多方面作用,采用农村生物质能源。
2020-08-142020年春,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通报指出,仅3月17-24日,共接报处置森林火灾56起,绝大多数是人为原因引发。露天焚烧秸秆是引发火灾的重要成因之一,“一边露天焚烧秸秆、树枝,严重浪费(生物质)能源,一边花钱买煤炭取暖,消费(石化)能源”,这是目前北方农村能源消费的现状,也是面临的难题。
2020-08-14人气:5953
人气:5276
人气:4578
人气:4564
人气:43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
期刊人气:861
主管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农学会
出版地方:甘肃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1-1463
国内刊号:62-1050/S
邮发代号:54-8
创刊时间:196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