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调查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并探讨其与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关联。方法 2023年1月~2024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评价量表。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了102名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其安全进食行为得分为70.87±18.24分,安全进食行为得分与CD-RISC得分呈正相关(r=0.644,P<0.01),与SSRS得分呈正相关(r=0.530,P<0.01)。CD-RISC得分与SSRS得分呈正相关(r=0.627,P<0.01)。居住地、合并症、婚姻状况、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是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的增加与居住在城镇、已婚、无合并症、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较高有关。基于这些变量,应进一步构建针对性干预方案,以帮助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增加安全进食行为。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影响约1370万人,每年导致约550万人死亡。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且高度危及生命的症状[1]。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急性期发生率为19%~81%。吞咽障碍使医院死亡风险增加约6倍,残疾风险增加约3倍,不仅会产生脱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和感染风险增加,还可能导致身体和认知能力下降[2]。Lee等[3]研究发现17.5%的脑卒中患者在6个月后仍然存在吞咽困难。脑卒中后吞咽困难(post-strokedysphagia,PSD)是一种由于脑卒中引起的神经通路损伤和口腔和喉咙肌肉控制能力下降,患者无法安全地将食物或液体从口腔输送到胃部的情况。吞咽障碍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影响高达40%的老年脑卒中患者[4]。治疗吞咽困难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误吸频率和增加安全进食行为。安全进食行为指食团经口腔咀嚼后安全顺利进入胃内的进食活动。安全进食行为对改善吞咽功能以及降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至关重要[5]。目前,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影响因素尚未完全确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现状,并探讨其与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心理韧性和家庭功能的关联。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在65岁或以上;诊断为脑卒中并存在吞咽障碍[6];能够独立完成问卷;能够并愿意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23-3454)。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社会人口学特征。
1.2.2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评价量表:国内学者冯晓瑜等[7]编制,该量表共包含24个条目,包括6个维度:个人准备维度、进食准备维度、进食的量与速度维度、食物选择维度、进食后处理维度、进食后观察维度。采用Likert5级评分方法,总分为24~120分,总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进食行为安全性越高,Cronbach'sα为0.883。
1.2.3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resiliencescale,CD-RISC)[8]:共25个条目,3个维度,每个条目0(完全不符合)~4(非常符合)5级计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心理韧性越好,Cronbach'sα为0.836。
1.2.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9]:包含10项,量表总分为10项计分之和,总分越高代表社会支持状况越佳,Cronbach'sα为0.823。
1.3方法
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保证问卷的填写质量。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97.1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患者的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02名老年PSD患者。一般资料详见表1。
表1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
2.2老年PSD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老年PSD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得分为70.87±18.24,表明安全进食行为处于中低水平。CD-RISC得分为61.28±7.13,SSRS的得分为38.34±6.60。老年PSD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2.3老年PSD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PSD患者安全进食行为的居住地、婚姻状况和合并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性别、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医保类型方面安全进食行为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得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2.4老年PSD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回归分析
根据t检验、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的结果,将显著变量输入到回归方程模型中,见表4。居住地、婚姻状况、合并症、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与老年PSD患者安全进食行为显著相关。这些变量占方差的54.30%,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5。
表4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影响因素自变量赋值表
表5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讨论
吞咽障碍是老年人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统计数据显示,社区老年人的吞咽困难患病率为25.1%,而中风患者的患病率高达42%[10]。PSD不仅影响患者的饮食体验,还会导致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严重的是,如果食物或液体进入呼吸道,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和反复发热,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结果,甚至可能导致死亡[11]。本研究结果显示,PSD患者安全进食行为量表总分为70.87±18.24分,居住地、合并症和婚姻状况是安全进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患者及家属认为他们的关注重点在于合并症以及行动不便造成的生活影响,而忽略了患者的吞咽障碍,且居住在农村的患者相比城镇的患者可能更缺乏经口喂养技能、康复训练方法和营养状况评估的相关知识。有配偶的患者由于配偶的照顾,可能会增加更多的安全进食行为。另一方面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吞咽相关的感觉功能逐渐下降,咽反射减弱。患者及其家人可能认为吞咽困难是老年引起的自然现象有关[12]。提示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和家庭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除了PSD的预后信息外,还应了解患者的吞咽功能以及安全进食的相关行为。应鼓励家庭照护者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过程。需要向患者和家庭护理人员传授经口喂养、管饲、预防和治疗误吸等护理技能,增加患者的安全进食行为。此外,患者对康复护理的需求会随着个体差异和疾病进展而动态变化,因此持续护理和随访应基于患者的实际需求,而不是预设方案。
本研究显示,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是影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心理韧性水平是影响老年PSD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心理韧性越高的患者,负面心理情绪越少,对心理健康和治疗疾病则越有利[13]。患者的吞咽功能长期未恢复,除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外,患者和照护者的信心也受到影响。心理韧性高的患者,当信心受到影响时,会积极进行调整,积极找到处理方法,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14]。因此,应积极提升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并且向长期康复的患者及其家属照顾者介绍类似的成功案例,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增加对康复的信心。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是老年PSD患者安全进食行为的影响因素[10],与安全进食行为呈负相关。当患者无法经口进食时,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无助,担心吞咽功能的预后,但是受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和提前出院等政策的影响,超过90%的老年PSD幸存者在医院急性期后选择回家接受康复护理[15]。这意味着患者的康复照护主要依赖于社区和家庭。但我国的社区康复资源和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因此,患者对出院计划服务和持续护理的需求更加突出[16]。多学科团队应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各级护理资源,为患者提供诊疗、康复、长期照护的连续服务模式。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导致患者健康信息碎片化,这可能会增加吞咽功能评估的频率和误吸的风险。不连续的信息传递也会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并影响吞咽康复训练的有效性。这可能需要政府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医疗卫生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以有效避免重复检查并降低误吸风险,增加老年PSD患者安全进食行为。
参考文献:
[1]黄龙贤,左燕,陈丽梅,等.近20年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4,30(3):292-302.
[5]訾媛媛,徐建珍,黄绍春,等.脑卒中照护者吞咽障碍安全进食知识与喂食行为调查研究[J].循证护理,2021,7(18):2489-2493.
[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急救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下)[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4):287-291.
[7]冯晓瑜,叶慧玲,周玉兰,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评价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护理学杂志,2020,35(19):28-31.
[8]郭秋平.老年首发脑卒中患者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相关性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1,34(3):208-210.
[9]刘继文,李富业,连玉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31(1):1-3.
[11]冯晓瑜,黎静雯,张咏军,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3,21(2):333-336.
[14]叶日春,朱乐英,彭雪密,等.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心理韧性对脑卒中病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33):4221-4225.
[16]韩莹,莫林宏,刘爱贤.北京康复医院脑卒中患者预期居家康复需求调查及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4,39(6):858-862.
文章来源:罗文,罗鹏,董琳.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安全进食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5,20(04):27-29.
分享:
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是导致人类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偏瘫是其致残最主要的表现,属于中医“偏枯病”的范畴,本病恢复过程漫长且困难,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加重病人自身、家庭及社会的负担[1-3]。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4-8]。
2025-04-15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dysphagia,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超过50%,可能导致脱水、营养不良、误吸、肺炎和生存质量显著降低。
2025-04-12脑卒中是导致我国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超过30%患者在发病后会经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1〕。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比较,老年PSCI患者致残率、死亡率更高,5年生存率不到40%〔2〕。同时,老年PSCI患者的照料压力明显增加,疾病负担更重,给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
2025-04-1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功能会逐渐下降,血管壁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血管弹性下降,导致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概率升高,近年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数量正逐年增多。老年脑卒中患者常因脑部血管阻塞,造成脑组织受损,影响正常神经的传递和信息处理,造成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025-04-11脑卒中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且危害严重。脑卒中患者呼吸中枢神经通路中断或者间接作用,容易出现换气功能障碍,影响呼吸系统功能,而临床对此以气管切开帮助患者恢复通气,避免出现异常情况,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2]。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容易出现误吸、出血、感染等情况,尤其是感染较为多见。
2025-04-07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较高,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治疗时间窗有限以及部分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等问题。
2025-03-31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脑细胞缺血、缺氧性改变,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综合征[1]。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以气虚血瘀型较为常见。清·王
2025-03-31铁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量代谢、髓鞘合成及神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若铁代谢出现紊乱则导致氧化应激、细胞死亡等后果[9]。另有研究指出,铁代谢改变在A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AD患者的血清铁较为缺乏[10-11]。研究表明,脑卒中会破坏铁稳态,进一步诱导铁神经毒性,导致预后不良[12-13],推测血清铁水平与脑卒中患者PSCI相关。
2025-03-20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指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慢性脑低灌注等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其表现形式多样且疾病进展多变,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VD约占全球痴呆病例的 20%,预计至 2050 年其患病率将较当前水平增长 3 倍。
2025-03-19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70%,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挑战[2].患者不仅会遭受生理功能损害,还可能面临情感淡漠等心理问题的影响.情感淡漠是一种以缺乏兴趣、动机减退、认知下降和情感反应减弱为特征的临床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2025-03-18人气:18550
人气:15572
人气:15086
人气:14844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
期刊人气:1280
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816X
国内刊号:33-1252/R
创刊时间:200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