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居家无障碍改造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4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必要的家庭康复治疗指导,观察组在常规指导的基础上对其家居环境进行相应的无障碍改造,通过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常规康复治疗1和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康复治疗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WHOQOL-BREF评分(主观感受、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居家无障碍改造能够提升家庭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脑卒中是由于脑内血管阻塞或破裂引发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一种疾病,尽管当前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相对降低,但卒中后患者常有肢体及躯干的肌张力或肌力异常,进而引发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偏瘫等,极大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其所遗留的功能障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生活负担。循证医学相关的研究显示卒中后康复治疗是降低其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和质量的关键环节[1]。由于住院康复治疗的费用和时间等问题,更多的患者倾向于选择在家庭中进行康复治疗[2],本文则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居家环境对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提升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出院后的家庭康复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患者家庭是否进行无障碍居家改造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48~65(54.37±11.58)岁,进行常规家庭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4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46~67(53.85±12.08)岁,在常规家庭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无障碍家居环境改造。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患者经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均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患者无先天性的肢体残疾;(3)能够完成家庭康复治疗并配合此次调查研究;(4)对此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协议书。
1.2.2排除标准
(1)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2)在其他康复治疗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3)出院后病情恶化死亡或二次住院的患者;(4)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
1.3方法
(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家庭康复治疗,根据康复治疗师结合患者情况制定的训练方案进行,包括每日进行推拿按摩,训练患者自行进食、穿衣、翻身、变换体位与坐起等动作,适当行走或搀扶患者上下楼梯等;关心、支持并鼓励患者,关注其心理状态;注意环境卫生和饮食营养,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等。(2)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家庭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家居环境进行无障碍改造,根据患者家居环境的实际情况,参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对出入口、室内地面、卧室、卫生间、厨房等进行改造,降低环境对患者日常生活的不良影响。具体方案如下:平整地面,减少入户门及室内地面高低差;选择防滑防撞不易松动的材料对地面和墙面进行改造;洗手间改装为坐便器或智能马桶,加装扶手;对室内家居和物品位置进行调整,扩大日常活动空间,常用区域加装安全扶手;增加门及过道的宽度,调整座位、床和洗手盆等日用设施的高度,安装床挡;安装感应灯,改善照明和通风;调整厨房操作台板的高度和深度,并在各生活区域加装自动报警系统,做好患者的安全防护。
1.4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在家庭康复治疗前和治疗1、3个月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质量的评分。
1.4.1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3]评价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修饰、洗澡、用厕、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上下楼梯、床椅转移、行走共10项,每项活动根据所需助力程度设置5个分数等级,量表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10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正常,60~99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基本自理,30~59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存在轻度功能障碍,10~29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存在严重功能障碍,<1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完全依赖照护。
1.4.2日常生活质量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测评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该量表共26个问题,其中前2个问题反映患者主观感受,后24个问题分别为环境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和生理领域评分,评估时各领域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4]。
1.5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时间点关联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均由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家庭康复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MBI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和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MBI评分比较
2.2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家庭康复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主观感受、环境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和生理领域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主观感受、环境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和生理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WHOQOL-BREF评分比较
3、讨论
脑卒中是以迅速发展的局灶性或全局性大脑功能紊乱为临床特征的疾病,持续时间超过24h导致死亡或残疾,根据病理过程不同,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5]。脑卒中是2016年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个体残疾的第二大原因,约50%的卒中患者遗留有长期残疾,影响患者的运动、思考、感觉和行为方式[6]。有研究显示运动和体育锻炼能够减少卒中后残疾情况的产生,并改善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进行推广应用[7]。由于患者家庭经济或条件限制、医疗资源不够完善等原因,多数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症状得到治疗后进行家庭康复治疗[8],本研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选择家庭康复治疗时无障碍的居家环境对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究。
偏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减退,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9]。居家功能锻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心理状态,而出院后的社会家庭支持、疾病认知和自我效能水平等均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积极的态度和认知有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10,11]。近年来无障碍改造被应用于临床康复研究,以消除使用者性别、年龄、能力、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性,尽可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12]。有研究表明[13]对伤残职工的家居环境进行无障碍改造,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环境,可促进残疾职工更好地回归生活。
对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家庭康复治疗1和3个月时MBI评分升高,提示无障碍家居环境改造能够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对照组相比,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家庭康复治疗3个月时,WHOQOL-BREF测评中主观感受、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的评分均增高,说明无障碍家居环境的改造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缪碧琴等[14]研究发现,对家居环境的改造可方便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增强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和本研究结果一致。对患者进行居家环境的改造可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提升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有助于提升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大脑皮层形成新的神经通路,起到良好的代偿作用[15]。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结合患者的感觉、认知和行走等方面的情况,对家居环境进行无障碍改造,能够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航,王爱红,李丹丹,等.脑卒中社区康复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10):1203-1206
[3]龚若瑶,江敏,余丽红.评估先行差异化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8,16(06):703-705
[4]龙淼.早期康复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Barthel指数和Fuel-Meyer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2):322-324.
[9]李志茹.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6):5276-5277.
[11]吴际军,张先庚,梁小利,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康复自我效能和居家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04):660-664.
[12]吕世明.谱写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新篇章[J].人民论坛,2019(33):6-9.
[13]刘雯,夏驰.中重度工伤职工无障碍家居环境改造研究--基于湖南的实践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7(03):159-160.
[14]缪碧琴,周科.家居环境改造对脊髓损伤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09):885-886.
[15]杨清华,吴玉霞,孔美珠.社区康复配合家居环境改造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7,32(02):168-169.
张云明,曹全荣,林建文,李世美,胡江伟,邓土保.居家无障碍改造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22):42-44.
分享:
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是导致人类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偏瘫是其致残最主要的表现,属于中医“偏枯病”的范畴,本病恢复过程漫长且困难,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加重病人自身、家庭及社会的负担[1-3]。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4-8]。
2025-04-15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dysphagia,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超过50%,可能导致脱水、营养不良、误吸、肺炎和生存质量显著降低。
2025-04-12脑卒中是导致我国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超过30%患者在发病后会经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1〕。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比较,老年PSCI患者致残率、死亡率更高,5年生存率不到40%〔2〕。同时,老年PSCI患者的照料压力明显增加,疾病负担更重,给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
2025-04-1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功能会逐渐下降,血管壁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血管弹性下降,导致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概率升高,近年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数量正逐年增多。老年脑卒中患者常因脑部血管阻塞,造成脑组织受损,影响正常神经的传递和信息处理,造成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025-04-11脑卒中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且危害严重。脑卒中患者呼吸中枢神经通路中断或者间接作用,容易出现换气功能障碍,影响呼吸系统功能,而临床对此以气管切开帮助患者恢复通气,避免出现异常情况,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2]。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容易出现误吸、出血、感染等情况,尤其是感染较为多见。
2025-04-07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较高,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治疗时间窗有限以及部分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等问题。
2025-03-31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脑细胞缺血、缺氧性改变,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综合征[1]。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以气虚血瘀型较为常见。清·王
2025-03-31铁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量代谢、髓鞘合成及神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若铁代谢出现紊乱则导致氧化应激、细胞死亡等后果[9]。另有研究指出,铁代谢改变在A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AD患者的血清铁较为缺乏[10-11]。研究表明,脑卒中会破坏铁稳态,进一步诱导铁神经毒性,导致预后不良[12-13],推测血清铁水平与脑卒中患者PSCI相关。
2025-03-20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指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慢性脑低灌注等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其表现形式多样且疾病进展多变,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VD约占全球痴呆病例的 20%,预计至 2050 年其患病率将较当前水平增长 3 倍。
2025-03-19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70%,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挑战[2].患者不仅会遭受生理功能损害,还可能面临情感淡漠等心理问题的影响.情感淡漠是一种以缺乏兴趣、动机减退、认知下降和情感反应减弱为特征的临床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2025-03-18人气:16667
人气:16000
人气:15567
人气:15289
人气:1483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
期刊人气:158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765
国内刊号:11-5434/R
邮发代号:80-507
创刊时间:200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