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10例住院脑卒中病人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10例脑卒中病人PTSD症状最低得分17分,最高64分,其中40例(36.4%)病人表现出明显PTSD症状;不同卒中痛苦自评程度、医学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水平之间的PTSD症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发生PTSD较常见,其自觉卒中痛苦程度越轻,应对方式越积极,社会支持水平越高,PTSD的发生率越低。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指出,农村居民死因中脑卒中占第1位,城市居民死因中脑卒中占第2位,其高致残率以及存活后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病人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1,2]。脑卒中病程长、症状重,给病人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严重影响病人长期生活和工作质量。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的延迟或延长反应,特征性症状为反复重现精神创伤事件,努力回避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警觉程度增高共3个方面,并会引发一系列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生理等改变[3,4,5,6]。据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发生PTSD较常见[7,8],但国内对于卒中后PTSD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三门峡市住院脑卒中病人PTSD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今后进一步实施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脑卒中病人行为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及样本量
2018年9月—2019年2月在三门峡市某3所三级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便利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病人。纳入标准:①首发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诊断标准[9];②意识清楚能配合研究者;③无明显认知、语言功能障碍者;④知情同意自愿参加研究者。排除标准:①蛛网膜下隙出血者;②严重认知、语言功能障碍者;③精神障碍者;④不愿配合本项研究者。样本量根据项目5~10倍计算初步确定为100份,考虑20%无效问卷,最终确定样本量为120份。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一般资料问卷
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类型等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卒中合并疾病等相关资料和卒中痛苦程度自评[10],共15个条目。
1.2.1.2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PTSDCheck-List-CivilianVersion,PCL-C)
出自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是一种综合性诊断工具,是目前诊断PTSD的金标准[11]。杨晓云等[12]对PCL-C量表进行了修订,包括反复创伤体验、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3个维度,17个条目,各条目按1~5分5级计分,其Cronbach′sα系数及重测信度均在0.90以上[13]。该量表的临床医学临界值为38分,≥38分为阳性,<38分为阴性[14],测量数据结果为阳性说明被调查者有明显的PTSD症状。
1.2.1.3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CopingModesQuestionnaire,MCMQ)
Feifel等[15]编制,用于评定病人对疾病这种“特定”生活事件的应对特点,原量表有19个条目,中文版修订为20个条目,各条目按1~4分4级计分,其中有8个条目需反向计分。面对、回避、屈服3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9、0.60、0.76,重测信度分别为0.64、0.85、0.67[16]。
1.2.1.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RatingScale,SSRS)
肖水源[17]编制,信效度良好。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0个条目,得分越高社会支持度越好。
1.2.2资料收集
统一培训3名调查员,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病人进行面对面访谈式收集资料,征得病人同意后现场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双人录入法,将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统计描述方法包括频率、百分比、均数及标准差;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F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91.67%。有明显PTSD症状的有40例。
2.1脑卒中后PTSD病人的一般资料
40例有明显PTSD症状,卒中10分痛苦自评分为8分及以上者占30%,其余性别、文化程度等见表1。
表1脑卒中后PTSD病人的一般资料
2.2住院脑卒中病人PTSD总分及各维度得分
参与调研的110例脑卒中病人PCL-C得分17~64(33.55±10.97)分;由于PCL-C各维度包含的条目不同,因此应用各维度均分除以相应维度条目数即各维度条目均分进行维度间的比较。PTSD症状的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警觉增高反应、反复创伤体验、回避反应。具体见表2。
表2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各维度得分及条目均分情况
2.3住院脑卒中病人PTSD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PCL-C总分为应变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性格类型、婚姻状况、每周锻炼次数、卒中痛苦自评、面对、屈服、回避及社会支持得分共12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病人PTSD受其卒中痛苦自评、医学应对方式中回避和屈服得分、社会支持的影响,具体见表3。
表3住院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讨论
3.1住院脑卒中病人PTSD症状较为常见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110例住院脑卒中病人PTSD症状明显者占36.4%,这与Takeo等[18,19,20]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各维度得分,卒中后的警觉性增高,表现为难以入睡或睡得不深,易激惹或易发怒,难以集中注意;反复的创伤体验表现以回忆起创伤事件心情糟糕为主,可能与突发性的卒中为病人的心理带来明显刺激,以及病人身体各方面机能恢复缓慢给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等有关;回避反应主要表现为回忆创伤事件的重要部分时,感到有困难,可能与病人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有关,也可能与研究对象对其自身躯体恢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部分尚未回归家庭及社会等因素有关。
3.2住院脑卒中病人PTSD影响因素分析
3.2.1自觉痛苦加重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
调查显示卒中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痛苦体验。在40例有明显PTSD症状的病人中,痛苦较轻的病人仅占到了5%,其中得分为8分以上者有12例病人,占30%,表明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创伤体验。因此,自觉卒中痛苦程度越严重极有可能使病人产生越多的创伤体验和消极情绪,从而易发生PTSD。
3.2.2消极应对方式促使PTSD发生
应对方式是先天遗传倾向、环境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积极而有效的应对疾病是一种改进病人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的重要途径[21]。本调查结果显示消极应对方式促使PTSD发生。PTSD病人极易采取消极的方式,可能与脑卒中是一种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承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较重,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应对困难或应对无助等问题有关。
3.2.3社会支持水平高者发生PTSD率低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17]。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和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正性相关[22,23]。客观支持,如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团体的存在和参与稳定的婚姻家庭等;主观支持,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感知到的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24]。卒中病人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应对卒中的信心和应对方式越积极,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越不易发生PTSD。
4、小结
尽管医院内治疗、康复及多学科团队人力资源等各种支持最为完善,但结果却显示住院脑卒中病人发生PTSD较为常见,其中自觉卒中痛苦程度越轻越不容易发生PTSD症状,积极应对方式可减少PTSD的发生,社会支持系统是卒中后发生PTSD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见,卒中后PTSD的发生和病人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更容易受自身心理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因此,临床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可尝试从改善脑卒中病人PTSD的角度出发,采用个体化的支持性措施对病人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调适和干预,调动病人治疗疾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使病人身体各项功能稳定持续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降低不良情绪对个人及家庭的长久影响。
参考文献:
[1]隋辉,陈伟伟,王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要点解读[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21(4):259-261.
[2]丁春戈,张振香,曹莹,等.中国居家脑卒中患者的照护现况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1):64-67.
[3]谢威,陈德雄,赵旦,等.老年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J].广东医学,2010,31(22):2920-2922.
[4]龙官保,江山,马龙.心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的临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671-673.
[5]胡佩诚,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63.
[6]于宏.心理护理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与护理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22(3):226-227.
[9]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79-380.
[10]杨亚平.脑卒中患者创伤后成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3.
[12]杨晓云,杨宏爱,刘启贵,等.创伤后应激检查量表平民版的效度、信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6-9.
[13]邢月梅.院前急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4):312-315.
[1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
[16]沈晓红,姜乾金.医学应对问卷(MCMQ)701例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18-20.
[17]肖水源.心理卫生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42-47.
[19]宋淑霞,胡鹏,马学英,等.循证护理在脑卒中后PTSD患者中的应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8,18(2):129-132.
[21]陈娟,谭迎春,陈敏,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6):5-9.
[22]吴善凤.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0-12.
[23]徐婧姗,张桂青,时若欢,等.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对脑卒中后PTSD发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7):51-52.
[2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订版):127-131.
梁晓燕,林蓓蕾,李亚珂,刘冈,高娜,崔鑫龙,赵晓盼.住院脑卒中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21,19(02):270-272.
分享:
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是导致人类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偏瘫是其致残最主要的表现,属于中医“偏枯病”的范畴,本病恢复过程漫长且困难,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加重病人自身、家庭及社会的负担[1-3]。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4-8]。
2025-04-15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dysphagia,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超过50%,可能导致脱水、营养不良、误吸、肺炎和生存质量显著降低。
2025-04-12脑卒中是导致我国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超过30%患者在发病后会经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1〕。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比较,老年PSCI患者致残率、死亡率更高,5年生存率不到40%〔2〕。同时,老年PSCI患者的照料压力明显增加,疾病负担更重,给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
2025-04-1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功能会逐渐下降,血管壁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血管弹性下降,导致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概率升高,近年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数量正逐年增多。老年脑卒中患者常因脑部血管阻塞,造成脑组织受损,影响正常神经的传递和信息处理,造成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025-04-11脑卒中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且危害严重。脑卒中患者呼吸中枢神经通路中断或者间接作用,容易出现换气功能障碍,影响呼吸系统功能,而临床对此以气管切开帮助患者恢复通气,避免出现异常情况,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2]。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容易出现误吸、出血、感染等情况,尤其是感染较为多见。
2025-04-07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较高,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治疗时间窗有限以及部分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等问题。
2025-03-31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脑细胞缺血、缺氧性改变,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综合征[1]。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以气虚血瘀型较为常见。清·王
2025-03-31铁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量代谢、髓鞘合成及神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若铁代谢出现紊乱则导致氧化应激、细胞死亡等后果[9]。另有研究指出,铁代谢改变在A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AD患者的血清铁较为缺乏[10-11]。研究表明,脑卒中会破坏铁稳态,进一步诱导铁神经毒性,导致预后不良[12-13],推测血清铁水平与脑卒中患者PSCI相关。
2025-03-20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指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慢性脑低灌注等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其表现形式多样且疾病进展多变,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VD约占全球痴呆病例的 20%,预计至 2050 年其患病率将较当前水平增长 3 倍。
2025-03-19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70%,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挑战[2].患者不仅会遭受生理功能损害,还可能面临情感淡漠等心理问题的影响.情感淡漠是一种以缺乏兴趣、动机减退、认知下降和情感反应减弱为特征的临床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2025-03-18人气:18547
人气:15567
人气:15081
人气:14839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人气:1381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5921
国内刊号:11-5126/R
邮发代号:80-155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2.320
影响因子:0.850
影响因子:0.647
影响因子:0.82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