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前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AIS患者静脉溶栓前后NLR及溶栓后NSE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128例,男91例,女37例,通过对比溶栓前后NLR水平变化发现预后良好组NLR水平比预后不良组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1,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后NLR[OR95%CI=(0.667,0.931)]、NSE[OR95%CI=(0.889,0.999)]、空腹血糖[OR95%CI=(0.666,0.992)]、溶栓后出血转化[OR95%CI=(0.055,0.886)]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后NLR和NSE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发病4.5 h以内,静脉溶栓治疗依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然而仍有部分患者遗留较严重的残疾,不仅极大的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带来严重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也是导致AIS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1,2]。已经有研究发现,脑梗死发展机制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临床较易获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卒中的不良预后[3]。神经元损伤的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反映神经系统损伤的程度,在AIS患者血液标本中出现浓度升高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相关[4,5]。本文旨在探讨联合多种无创生物标志物来预测AIS患者溶栓预后情况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4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静脉溶栓(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①《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AIS且符合静脉溶栓指征;②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制定的静脉溶栓禁忌证;②溶栓前有感染病史;③既往有恶性肿瘤、血液病、风湿病及免疫系统疾病;④TOAST分型中排除其他原因及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资料双人录入EpiData3.1系统。
1.2方法:
入选患者均给予rt-PA(阿替普酶,勃林格殷格翰,20 mg/支,生产批号:102302)进行溶栓治疗,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90 mg)。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内行血常规检查,收集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GRAN)和淋巴细胞计数(LYMPH),计数NLR值,溶栓后24 h内行NSE检查,同时收集相关生化检查。同时进行规范二级预防管理,控制危险因素,溶栓后90 d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3~6分)和预后良好组(0~2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通过统计描述、χ2检验、t检验、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对患者的基础资料和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影响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入组患者128例,其中男91例,女37例,平均(66.0±10.3)岁,其中合并糖尿病33例(25.8%),高血压病103例(80.5%),心房颤动23例(18.0%),冠心病20例(15.6%)。根据TOAST分型进行分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60例(46.8%),心源性栓塞型(CE)27例(21.1%),小动脉闭塞型组(SAO)41例(32.1%)。90 d随访mRS评分,预后良好组89例(69.5%),预后不良组39例(30.5%)。
2.2溶栓前后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GRAN)和淋巴细胞(LYMPH)计数及NLR水平的变化:
通过对比溶栓前后WBC、GRAN和LYMPH及NLR水平发现,溶栓前两组WBC、GRAN和LYMPH及N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预后不良组WBC(Z=2.214,P=0.029),GRAN(Z=2.977,P=0.003)及NLR(Z=3.771,P<0.05)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而LYMPH(Z=-2.618,P=0.010)低于预后良好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TOAST分型三组溶栓前后WBC、GRAN和LYMPH及NLR水平的变化:
根据TOAST分型,LAA 60例,CE 27例,SAO 41例。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三组在溶栓前WBC、GRAN和LYMPH及NL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三组患者在LYMPH及NL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影响静脉溶栓患者预后不良因素分析:
入选患者溶栓后90 d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预后不良与年龄、空腹血糖、尿酸、NSE、溶栓后WBC、GRAN和LYMPH、NLR和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P<0.05)。与性别、溶栓前用药情况、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病史及溶栓时血压、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将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因素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后NLR升高[OR 95%CI=(0.667,0.931)]、NSE升高[OR 95%CI=(0.889,0.999)]、空腹血糖[OR 95%CI=(0.666,0.992)]、溶栓后出血转化[OR 95%CI=(0.055,0.886)]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见表4。
表1两组溶栓前后WBC、GRAN和LYMPH及NLR水平的变化(M,IQR)
表2溶栓前后三组WBC、GRAN和LYMPH及NLR水平的变化(M,IQR)
表3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90 d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M,IQR)
表4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不良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炎性反应可发生在急性脑梗死的各个阶段,在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GRAN及NLR水平升高是导致AIS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可作为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6]。目前机制不明确,脑梗死早期,随着血-脑屏障破坏,外周血中WBC渗入缺血脑组织区域,GRAN在微血管网中造成堵塞,同时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导致继发性脑损伤[7]。国内Liu等[8]研究者发现NEU和NLR升高与溶栓后90 d预后不良有线性关系。Shi等[8,9]发现溶栓治疗后24 hGRAN的升高而非入院时的GRAN数值预测了脑卒中预后风险,同样分析NLR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Kim等[10]发现72 h内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淋巴细胞的升高与3个月不良预后有关系;在溶栓患者中发现溶栓后24 hLYMPH升高与死亡或重大残疾风险呈显著负相关,淋巴细胞可能在炎性反应早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对于LYMPH能否作为溶栓长期预后的预测指标仍需进一步验证[10,11,12]。本文研究同样证实了,静脉溶栓后NLR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淋巴细胞降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与Kim等[10]研究结果一致。淋巴细胞中B细胞对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造成的脑损伤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T细胞具有消极作用[13]。NLR作为两者的比值,可以更好反映急性脑梗死后炎性反应严重程度。NLR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数量呈正相关,是颈动脉狭窄独立预测因子[14]。LAA所致AIS患者NLR高水平与早期功能恶化相关[15],高NLR可预测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发生风险[16]。
神经系统受损的特异性标志酶-NSE,在脑组织细胞中的活性较高,神经系统损伤后表现为异常升高。国内外研究显示,NSE升高提示预后不良有一定相关性[17]。
本研究发现,通过对预后不良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空腹血糖、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溶栓后NLR升高、NSE升高是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是导致AIS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1,2,3]。一些研究指出NLR在溶栓后动态变化,溶栓后12~18 h及溶栓后3~6 h NLR与3个月预后不良独立相关,且是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子[4,18]。
目前,关于NLR的采血时间和最佳截断值的确定尚存在争议。GRAN及淋巴细胞参与脑梗死急性期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对于急性期的数值变化存在较高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研究样本量较少,没有对NLR数值进行分层分析,需要扩大样本来分析NLR临界值,比值可以代表GRAN及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从而得到更好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17.
[4]郭志良,俞书红,肖露露,等.溶栓后升高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预后[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10):1019-22.
[7]张彬,李艳,苏志强.外周血MLR,NLR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0,20(12):5.
[17]蔡楠,何飞,王芳,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梗死部位、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J].山东医药,2018,58(1):73-75.
文章来源:史丽,吴小燕,钟健强等.NLR和NSE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24,45(03):630-633.
分享: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dysphagia,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急性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超过50%,可能导致脱水、营养不良、误吸、肺炎和生存质量显著降低。
2025-04-12脑卒中是导致我国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超过30%患者在发病后会经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1〕。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比较,老年PSCI患者致残率、死亡率更高,5年生存率不到40%〔2〕。同时,老年PSCI患者的照料压力明显增加,疾病负担更重,给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
2025-04-1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功能会逐渐下降,血管壁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血管弹性下降,导致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概率升高,近年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数量正逐年增多。老年脑卒中患者常因脑部血管阻塞,造成脑组织受损,影响正常神经的传递和信息处理,造成认知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025-04-11脑卒中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较高,且危害严重。脑卒中患者呼吸中枢神经通路中断或者间接作用,容易出现换气功能障碍,影响呼吸系统功能,而临床对此以气管切开帮助患者恢复通气,避免出现异常情况,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2]。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容易出现误吸、出血、感染等情况,尤其是感染较为多见。
2025-04-07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较高,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治疗时间窗有限以及部分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不佳等问题。
2025-03-31脑卒中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脑细胞缺血、缺氧性改变,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种综合征[1]。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以气虚血瘀型较为常见。清·王
2025-03-31铁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能量代谢、髓鞘合成及神经传递中起重要作用,若铁代谢出现紊乱则导致氧化应激、细胞死亡等后果[9]。另有研究指出,铁代谢改变在A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AD患者的血清铁较为缺乏[10-11]。研究表明,脑卒中会破坏铁稳态,进一步诱导铁神经毒性,导致预后不良[12-13],推测血清铁水平与脑卒中患者PSCI相关。
2025-03-20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指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慢性脑低灌注等脑血管疾病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其表现形式多样且疾病进展多变,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特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VD约占全球痴呆病例的 20%,预计至 2050 年其患病率将较当前水平增长 3 倍。
2025-03-19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病例的70%,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挑战[2].患者不仅会遭受生理功能损害,还可能面临情感淡漠等心理问题的影响.情感淡漠是一种以缺乏兴趣、动机减退、认知下降和情感反应减弱为特征的临床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2025-03-18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在我国,每年新增病例高达240万,位居全球之首;每年因卒中导致的死亡人数亦达110万例,疾病负担极为沉重[1].早期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手段,然而,我国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率仅为5.64%,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
2025-03-18人气:18516
人气:16601
人气:15951
人气:15530
人气:1524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期刊人气:272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浙江大学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3686
国内刊号:33-1311/R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