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拟分析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快速反应团队(RRT)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2023年我院收治的86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41例纳入对照组,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45例纳入RRT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救治模式,RR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RRT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主要耗时指标、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效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RRT组入院至实验室结果获取时间、入院至CT报告获取时间及入院至给予静脉溶栓时间(DNT)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入院至接诊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且RRT组各时点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RRT组DNT达标率、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溶栓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将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RRT模式应用于AIS患者救治中,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优化急救流程,改善患者功能,提高DNT达标率和血管再通率,安全可行。
据统计,脑卒中是导致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1],发病率高,进展快,且近年来逐渐呈年轻化趋势[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卒中常见类型,部分AIS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不可避免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如言语不利、一侧肢体偏瘫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对于AIS患者的急救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促进血流恢复,挽救缺血半暗带。静脉溶栓是促进血管再通的有效治疗手段[3],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静脉溶栓有严格时间窗要求,患者起病至准备溶栓时间不得超过4.5h[4],现已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但中国目前时间窗内静脉溶栓达标率仍有待提高。对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院前和院内,在中国,基于患者文化水平、地域、医疗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可造成院前延误;AIS患者达到医院后,入院至给予静脉溶栓时间(DNT)是影响溶栓治疗时间的另一重要原因,可引起院内延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缩短DNT、提升溶栓治疗成功率,是改善AIS患者预后的关键。有学者[5]提出,采取快速反应团队(RRT)模式可有效缩短行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基于此,本研究拟分析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RRT模式在AIS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6],且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AIS;②首次发病;③均符合溶栓适应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评分≥4分;④意识清楚,可配合治疗;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确诊为脑出血;②存在视、听、写及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无法正常沟通者;③对溶栓药物过敏,或存在溶栓绝对禁忌证者;④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⑤临床资料缺失;⑥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及随访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21—2023年我院收治的86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41例纳入对照组,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45例纳入RRT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审批。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救治模式。患者进入急诊科后,由接诊医生对病情进行快速评估,若符合溶栓时间窗要求,则告知护士立即启动AIS绿色通道,并通知神经内科卒中医生,将患者送至抢救室,由抢救室医生再次进行病情评估,并迅速下达相关医嘱,如开放静脉通道、抽取血液标本、完成影像学检查等,由抢救室护士迅速执行。结合病情、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是否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标准,若符合标准,立即告知患者及家属,签署溶栓同意书后,由抢救室护士配制溶栓药物并进行治疗,记录溶栓时间及过程。
RR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RRT模式。具体如下。
(1)构建RRT:
RRT由急诊科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团队内医生均为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神经内科、影像科、检验科及介入室医生,已熟知AIS的诊治方案,对其病情可进行准确评估;团队内护士在急诊科工作时间不少于5年,已掌握AIS绿色通道流程,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可快速、熟练的完成静脉穿刺和其他相应治疗,沟通表达能力强;确保团队内医护人员分工明确,实行轮岗排班制,医护人员在接到通知后迅速各司其职,反应时间不得超过10min; 定期对团队内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培训内容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大类,其中理论知识包括AIS患者病情评估、脑卒中绿色通道、急救和护理措施、救治要点及注意事项等,确保团队内所有医护人员均通过理论知识考核,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使用情景模拟方式进行实践操作考核,确保团队内所有医护人员均可熟练完成救治过程,尤其是自身负责环节;建立RRT工作群,团队内医护人员在群内可交流工作经验,确保在救治AIS患者过程中迅速掌握各方面信息。
(2)评估预警:
在AIS患者转运过程中,由院前急救人员进行病情评估,并迅速电话通知院内RRT成员,启动救治通道;人员迅速到达急诊科抢救室,责任护士负责准备溶栓药物,待患者抵达后,卒中医生快速评估患者病情,责任护士立即开放静脉通道、抽取血液标本送检,同时由另1位护士向影像科、检验科及介入室发出预警,使其做好准备工作。
(3)证据总结:
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由卒中医生陪同患者完成影像学检查,检验科、影像科医生迅速判读检查结果,并于第一时间发送至工作群内,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既往病史、本次就诊时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评估结果,若患者符合溶栓条件,则立即启动溶栓治疗准备工作,配制静脉溶栓药物;若患者需行介入治疗,则迅速送至介入室。
(4)健康宣教:
在患者抵达医院后的救治过程中,由RRT医护人员通过就诊间隙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可采用语言、宣传手册等方式告知其ASI相关知识、早期救治的重要作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优势及并发症风险,促使患者及家属尽快完成溶栓决策,节省救治时间;患者或家属签署溶栓同意书后,由责任护士立即配制溶栓药物,并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另1位护士记录DNT及溶栓治疗过程等。
(5)心理疏导:
患者就诊过程中,由医护人员安抚患者及家属,缓解其恐惧、焦虑心理,告知其关于AIS治疗、护理及后续康复的健康知识,坚定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信心,以提升治疗效果、促进预后改善。
1.4 观察指标
1.4.1 主要耗时指标
记录两组入院至接诊时间、入院至实验室结果获取时间、入院至CT报告获取时间及DNT,并进行比较。
1.4.2 神经功能
在溶栓治疗后24h和48h, 使用NIHSS评分,分别对两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NIHSS主要内容包括10个维度,分别是凝视、忽视、视野缺损、面瘫、感觉、意识水平、共济失调、语言、构音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总分为42分。分数与神经功能成反比,即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3 溶栓效率
分别使用DNT达标率、血管再通率和溶栓有效率进行评价。若DNT≤60min, 则判定为DNT达标[8]。行静脉溶栓治疗后立即对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估,使用工具为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若mTICI为2b级或3级,则判定为血管再通成功[9]。与静脉溶栓治疗前比较,溶栓后1周,若患者NIHSS评分下降>90%,判定为显效[10];若NIHSS评分下降50%~90%,则判定为有效;若NIHSS评分下降≤50%,则判定为无效。
1.4.4 不良事件
经溶栓治疗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患者溶栓后24h内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如脑低灌注、脑高灌注、进展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及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
表示,两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主要耗时指标比较
经比较可知,RRT组入院至实验室结果获取时间、入院至CT报告获取时间及DNT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入院至接诊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主要耗时指标比较
2.2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溶栓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且RRT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溶栓效率比较
经比较可知,RRT组DNT达标率、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溶栓效率比较[n(%)]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均未发生死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3、讨 论
一旦发生AIS,患者需尽快就诊,若未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堵塞血管周围可出现脑组织病变,随着病情进展,缺血半暗带逐渐扩大,患者病情也持续加重。静脉溶栓是救治AIS的有效手段,可使缺血脑组织在发病急性期实现有效再灌注,抢救脑缺血半暗带,但其疗效呈明显时间相关性。以往研究[11]证实,静脉溶栓时间越早,疗效及患者预后越好。患者初诊为AIS后,各项辅助检查的等待时间是影响溶栓院内延误的重要环节,主要与各辅助科室相互合作度不高有关。延误抢救时间可引起AIS患者致残、致死风险上升[12],因此,消除院内延误、缩短DNT是临床医师救治AIS患者的有效方法。目前临床上针对急危重症患者,已广泛开展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使其在院内就诊过程中获取便利,尽量减少在检查、治疗等方面的耗时,以提高救治效率、避免院内延误。受文化水平、心理应激、急诊流程复杂等诸多因素影响,仍有部分AIS患者就诊时已超过溶栓时间窗要求,导致病情延误。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进一步优化患者就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
观察研究结果发现,RRT组入院至实验室结果获取时间、入院至CT报告获取时间及DNT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至接诊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NT是评估AIS患者静脉溶栓用时的重要指标,一般建议不超过60min。上述结果提示采取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RRT模式可有效缩短AIS患者救治时间,与唐宇等[13]研究结果类似。构建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RRT,可确保团队医护人员培训、考核的统一标准化,提升参与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能力,提高对疾病评估的准确性。让各科室遵照既定目标执行,不仅有利于强化目标落实的行政指令,提升各科室参与自我控制的主动性,还能减少因部门工作不协调、配合度不高造成的时间浪费。
本研究提示,经溶栓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且RRT组各时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取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RRT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恢复。与之类似,江帆等[14]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采取多个科室协作模式,达到提高AIS患者静脉溶栓救治时效性的目的。最后,RRT组DNT达标率、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溶栓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李霞等[15]提出,急诊医护团队主导AIS患者静脉溶栓救治,不仅可有效促进患者及家属进行溶栓决策,还能缩短DNT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与本研究结论类似。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采取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RRT模式未增加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将基于最佳证据总结的RRT模式应用于AIS患者救治中,可有效缩短救治时间,优化急救流程,改善患者功能,提高DNT达标率和血管再通率,安全可行。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小,来源相对集中,观察时间较短,研究结果可能产生一定的偏倚,未来可延长观察时间,行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3]蔡毅,承欧梅.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评估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2,36(3):228
[4]高天理.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不同药物在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推荐:2021版《欧洲卒中组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南》解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9(7):1
[5]盖玉彪,郭小靖,辛晨,等.ECMO快速反应团队的建立和管理实践[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3):349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
[7]张磊,刘建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1):79
[8]丁雪萍,雍先毅,任周明,等.优化静脉溶栓流程对基层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建设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7):2163
[9]高鹏,马妍,王亚冰,等.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内再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8):405
[10]王耀辉,张重阳,孙伟,等.优化溶栓流程对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延误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05
[11]王虹,王柳清,张万里,等.静脉溶栓时间与急性轻型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华全科医学,2023,21(1):45
[12]袁定新,詹华清,鲁观春,等.基层医院绿色通道流程改进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主要时间节点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1,32(2):218
[13]唐宇,罗华,何金跃,等.卒中急救地图及持续流程优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5):285
[14]江帆,叶丽萍,孙克玉,等.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22,37(18):1682
[15]李霞,金伦,季学丽,等.急诊医护团队主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救治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18(10):1331
文章来源:吴慧,谢莉,金琳.快速反应团队模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24,38(04):344-347+354.
分享:
疲劳和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研究显示,脑卒中偏瘫患者疲劳的发生率高达48%,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0%~78%。目前,治疗脑卒中患者疲劳和睡眠障碍的多数药物副作用明显,且经过一定时间的此类药物治疗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因此,寻找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2024-10-30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征,已成为21世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我国脑卒中病人人数较多,截至2019年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现患和曾患脑卒中人数约为1 704万例,脑卒中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脑卒中疾病负担日益增加[2]。
2024-10-28运动及平衡障碍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尽管常规康复可改善运动功能,但治疗时间长,依从性差且对精细运动及平衡障碍等疗效有限,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精确、高效的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对脑卒中后运动及平衡障碍有积极的作用。
2024-10-18脑血流低灌注主要指存在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次全闭塞的患者,临床最常见的大血管狭窄主要位于颈内动脉起始段及虹吸段、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椎动脉起始段及末段、基底动脉中下段,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30%~50%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
2024-10-08脑卒中由脑部血管栓塞或破裂引起,病灶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后,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患者出现进食缓慢、吞咽梗阻感、吞咽呛咳等吞咽障碍症状,其发生率较高,最高能够达到6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患者预后造成的影响较大,患者无法通过经口摄食获取营养,还容易因呛咳发生吸入性肺炎,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加重家庭、社会经济负担。
2024-09-27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病因。脑卒中会导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认知损害和负性情绪,其中卒中后疲劳(post-stroke fatigue, PSF)是伴随脑卒中幸存者较持久的身心症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为46.8%,我国卒中后疲劳患病率为43.5%。
2024-09-25脑卒中又称中风,位居四大疑难病症“风、痨、臌、膈”之首位,其每年患病率为0.05%~0.07%,并且近10年来其致残率在全球一直居于首位[1]。脑卒中后致残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肢发生痉挛性偏瘫,其占比高达中风患者的60%[2],对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康复产生巨大的影响[3]。
2024-09-25音乐疗法是一种利用音乐元素作为干预手段,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情绪状态的系统治疗方法。有多项研究表明,在正式的音乐治疗环境之外进行的音乐娱乐活动或以音乐为基础的干预对于正常的老年人,以及患有脑卒中和痴呆等神经性疾病的老年人,在认知、运动、情感和社会机能方面都有很大的益处[6]。
2024-09-24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残障CIS患者常低估自身健康与自理能力,导致自我价值感缺失和抑郁,进而影响康复进程及生活质量。残障接受度是指个体对自身残障状态的接受程度,是个体价值观、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可反映个体能否深刻认识自身价值。
2024-09-21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CVA),是我国成年人致残及致死的第一病因,也是我国疾病导致寿命缩短的首要病因[1]。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增加导致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的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给我国的医疗体系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负担。
2024-09-18人气:20179
人气:12393
人气:10405
人气:9721
人气:897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期刊人气:1924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北科技学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4646
国内刊号:42-1839/R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