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采用硫辛酸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行常规治疗,治疗组39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硫辛酸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4.3%,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组间比较(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组间比较(P>0.05)。结论: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如果没有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导致严重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出现失明,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随着糖尿病行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的增加,加强对临床糖尿病行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是目前临床的焦点问题[1]。本次研究选取7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5)、治疗组(n=39),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在(40-73)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0.2±3.1)岁,糖尿病病程在(2-10)年之间,平均病程在(6.4±1.3)年;治疗组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在(44-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8.7±3.2)岁,糖尿病病程在(1-13)年之间,平均病程在(6.6±1.5)年,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行数据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行比较分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即予以患者胰岛素、降糖药物联合用药治疗,同时控制患者的饮食,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硫辛酸(由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676)治疗,将0.3mg的硫辛酸加入250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15d。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应用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评价标准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判定标准为:①显效:患者的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等症状基本完全消失,视力提高>4行。②有效:患者的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等症状有明显的好转,视力提高2-4行。③无效:患者的眼底出血、水肿、渗出等症状无变化,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学分析输入的数据,以(%)的形式表示疗效和率,采用χ²检验,P<0.05说明比较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4.3%,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疗效比较的结果(n,%)
2.2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组间比较,P>0.05,详细见表2。
表2不良反应比较结果(n,%)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作息不规律以及生存环境恶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为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不仅对人们的视力造成损伤,还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相关研究报道显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细胞增殖调控失调、高血糖症状等因素有关[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网膜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以及纤维增生等,最终导致视力下降。
维生素C、复方血栓通以及各种中药均为临床常见的治疗药物。硫辛酸是一种维生素类的抗炎剂,其作用机理是进入人体细胞,对胞内外抵抗自由基,加强对细胞的修复,使葡萄糖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4]。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应用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对控制病情具有重要的作用[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的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由此说明,应用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新芳,董凯霞.硫辛酸胶囊治疗老年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5):4357-4358.
[2]翟志丽.糖尿病治疗仪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5):159-159.
[3]刘力苇,王康.代谢记忆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1):9-12.
[4]郭雪琼.自我护理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16):2646-2648.
[5]朱惠明,江玉,李玲等.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7):320-321.
王晶璞,卢燕,任晓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效果评价[j].心理医生,2015,21(23):91-92.
分享:
近十年来,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由于人们饮食结构、 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 国内糖尿病患者数量大幅增加, 所以DN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 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估计达2 430万[2]。 慢性高血糖和高血压是DN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 DN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3]。
2024-11-27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一种长期嘌呤代谢紊乱的代谢性疾病。在所有参与体检血尿酸指标异常人群中,以无症状的HUA患者较为普遍,且较难控制。这是因为血尿酸水平虽已经超过HUA诊断标准水平,但人体并没有出现大量尿酸盐结晶积聚,患者主观上无明显症状,加之对HUA的临床危害意识不强,使病情未得到良好的控制。
2024-11-22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双膜细胞器,在细胞的能量产生、钙稳态的调节、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调节以及细胞增殖和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线粒体自噬又称线粒体吞噬作用,是细胞内重要的选择性自噬过程,目的是清除受损或老化的线粒体,保证线粒体的质量和数量,使细胞维持正常生理状态[2]。
2024-11-22代谢综合征(MS)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超重/肥胖为核心,同时伴有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等的代谢失衡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MS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由2012年的24.2%[1]上升至2018年的33.6%[2],预计2040年全球MS总患病人数可高达25.68亿[3]。
2024-11-15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FD)是一种非器质性、系统性、代谢性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包含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和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两个亚型,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有着严重影响。
2024-11-06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近年来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紊乱与糖耐量异常等为主要表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被认为是MS的高危人群[2]。双相情感障碍共病MS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患者的治疗难度明显加大且远期预后差。
2024-10-25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作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及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最常见原因,其患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1]。
2024-10-15糖尿病肾病为一种糖尿病并发症,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患者预后[1-2]。用于该病治疗的格列奈类、磺脲类等药物长期应用可能产生胰岛素抵抗等问题,致使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进而影响糖尿病肾病治疗效果。故临床亟待找寻新的用药方案以解决此类相关问题。
2024-10-11身材矮小症是儿科较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其患病率处在较高水平[1-2]。该病病因复杂多样,临床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是遗传、环境、营养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3- 4]。身材矮小症患儿不但身高增长受限,且其心理健康发育亦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对该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十分重要[5- 6]。
2024-10-11戈舍瑞林主要功效在于能调整女性内分泌,抑制子宫内膜生长,缓解疼痛并减少子宫内膜损伤[5]。目前临床关于卵巢囊肿采用戈舍瑞林、来曲唑联合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中对卵巢囊肿患者采用戈舍瑞林、来曲唑联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024-09-23人气:17978
人气:14747
人气:14647
人气:13274
人气:12510
我要评论
友情链接
期刊名称: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期刊人气:329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6699
国内刊号:31-1282/R
邮发代号:4-41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88
影响因子:0.021
影响因子:0.279
影响因子:0.140
影响因子:0.02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