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8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和研究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丁苯酞治疗)各49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一氧化氮(NO)水平、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且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低切黏度,以及内皮素-1(ET-1)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小血管病能够促进患者脑血液循环状态改善,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有助于进一步缓解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治疗安全性和实用性较高。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可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等药物辅助依达拉奉等常规用药进行治疗,该方案中的阿托伐他汀钙能够调节机体脂质代谢,并选择性抑制血小板受体结合,进而降低外周血循环阻力,改善脑血液循环[1]。丁苯酞不仅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使神经元修复,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脑缺血区微循环,稳定血管内皮细胞,提升脑血管功能和预后表现[2]。本文主要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各49例,研究组男38例、女11例,年龄(46.43±1.37)岁,病程(4.06±0.74)年,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7例;对照组男39例、女10例,年龄(46.46±1.39)岁,病程(4.08±0.75)年,其中腔隙性脑梗死3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6例。纳入患者均符合《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年龄38~58岁,临床资料完整,一般情况良好;意识清晰,能够准确描述病情,且可耐受常规检查及治疗。已排除合并研究使用药物过敏、凝血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严重重要脏器损害、恶性肿瘤、颅内活动性出血者;入院后血压、糖脂调节及电解质紊乱控制不佳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进行脱水降颅压、控糖降脂、扩张血管等个体化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每片20 mg),每次20 mg,每天1次,连续治疗14 d;研究组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静脉滴注,每次100 mL,每天2次,连续治疗14 d。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内皮素-1(ET-1)水平,并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NO水平越低或ET-1水平越高显示患者脑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越严重;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NIHS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MRS量表包括6项评分标准,从无症状到重度残疾依次为0~5分,NIHSS量表包括11个评分项,总分42分,评分越高显示神经功能越差;于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低切黏度,同时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压积(HCT);于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评分越高显示认知功能越好;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
两组显效、有效、无效的情况分别为,研究组23例、24例、2例;对照组19例、22例、8例。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3.67%(χ2=4.009,P<0.05)。
2.2血管内皮功能
治疗前,两组ET-1、NO水平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改善,且研究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血管内皮功能的比较
2.3神经功能
治疗前,两组NIHSS、MRS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神经功能的比较
2.4脑血流动力学
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HCT、纤维蛋白原、低切黏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两组脑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2.5认知功能
治疗前,两组MoCA各项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oCA各项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认知功能的比较
2.6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发生恶心、肌肉疼痛、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分别为,研究组2例、1例、3例;对照组2例、1例、1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4%,高于对照组的8.16%,但两组比较无差异(χ2=0.446,P>0.05)。
3、讨论
由于脑动脉炎、脑动脉血栓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脑小动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病变并出现脑白质和深部灰质缺血性损伤,继而诱发神经细胞代谢异常和脑血液循环不畅,最终在加重脑组织缺氧缺血的同时,伴发肢体、语言、神经、认知等系统功能障碍。因此宋璞等[4]学者认为,对于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应该以疏通病变血管,缓解脑组织血氧供给压力为前提,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在改善脑组织缺血、乏氧状况的同时促使神经和认知等功能趋于正常。阿托伐他汀钙能够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加速脂蛋白分解代谢,调节脂质代谢,并阻断血小板受体结合,进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外周血液循环[5-6]。不过临床实践中,阿托伐他汀钙单一应用对于脑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提升效果不够显著,不利于后续脑血液循环的持久改善。丁苯酞是从芹菜籽中人工提取并合成的消旋体,不仅可以降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阻断脑部神经损伤各个病理环节之间自由基的生成,抗脂质氧化,减轻氧化应激刺激,还能够改善神经细胞内线粒体功能特性,并调节神经递质释放速率,保护脑部神经组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同时丁苯酞还可以聚集多种抗病变因子,加速损伤区域修复,减轻炎症刺激,保护血管壁,并降低血浆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缩小局部缺血性梗死面积,促使脑组织血氧供给恢复,最终改善患者认知和神经功能。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和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浆黏度、HCT、纤维蛋白原和低切黏度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还是联合方案不仅可以依靠阿托伐他汀钙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脂代谢,降低外周血液循环阻力,还能够借助丁苯酞抑制患者神经细胞凋亡,拮抗氧化应激刺激,缓解脑血管壁缺血性炎性损伤,同时协助抑制血小板聚集,疏通脑部栓塞,实现脑血管再通,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血氧供给效率,同时保护并提升血管内皮功能,为后续持久改善神经细胞代谢和缓解脑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奠定基础[7-8]。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NIHSS、MRS评分和ET-1水平低于对照组,也证实上述结论的准确性。ET-1和NO作为监测血管内皮功能的重要指标,其中NO可促进血管扩张,并抑制血小板和炎症介质聚集。而ET-1作为血管收缩因子,其水平过高时不仅会通过改变钙离子通道收缩血管,降低血流量,造成脑血氧供给不足,还会加速NO分解代谢,一方面减少NO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其氧化还原机制消耗脑部神经既有血氧,从而损伤脑神经。而上述评分和因子水平的上升或降低也说明随着联合治疗方案的进行,机体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显著修复和提升,能够在脑血液循环改善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和滋养神经细胞,从而提高神经和认知功能。本文结果还显示,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二者并无显著差异,说明丁苯酞辅助使用时并不会过度增加阿托伐他汀钙的不良影响,联合方案更为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蒋超斌.丁苯酞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3,16(23):56-58.
[2]胡彩彩,葛波波,孟颖.丁苯酞、依达拉奉对老年脑小血管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滨州医学院学报,2023,46(1):42-45.
[3]侯雨桐,李譞婷,胡文立.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7):567-570.
[4]宋璞,张青山,孙慧勤,等.丁苯酞与依达拉奉结合治疗中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炎症小体NLRP3有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3):339-343.
[5]张帆.瑞舒伐他汀钙与丁苯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与脂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3,29(1):67-70.
[6]张厚峰.丁苯酞软胶囊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1,6(7):66-68,75.
[7]廖益.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对认知行为学、神经影像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6):24-28.
[8]吕晓培,袁帅.丁苯酞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脑部血流灌注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3,44(9):143-147.
文章来源:郭仕乾.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的效果[J].贵州医药,2025,49(01):60-62.
分享: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CSF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CVST占所有脑血管病的0.5%~1.0%,好发于20~40岁青年人群,特别是育龄期女性。CVST的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可能从孤立的头痛到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癫痫及昏迷不等。
2025-04-22脑卒中是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引起的一组脑组织损伤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此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60%~7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因肢体瘫痪可能需要长期卧床,还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意识障碍,排痰功能下降,这些因素都使得其容易出现肺部感染。
2025-04-10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精准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治。 然而,介入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和术后的康复管理仍对其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脑血管介入手术,由于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伤或生活能力降低,导致患者配合较差影响治疗效果。
2025-04-03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s,IAs)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脑血管疾病,破裂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1]。血管内治疗是当前治疗IAs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支架辅助栓塞(stent-assistedcoiling,SAC)作为一种重要的脑血管介入技术,在复杂动脉瘤(如宽颈、梭形和夹层动脉瘤)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2025-03-21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2020年我国农村、城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164.77/100000、135.18/100000,分别占农村、城市全因死亡的第2位和第3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疾病最常 见 的 病 因 之 一,若不及时预防控制,可短期内进展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危 及 患 者 生命安 全。
2025-03-18颅内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临床过往常采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该手术方式可将瘤体结扎,使瘤体失去血供,达到治疗的目的,且具有较佳的效果,但其创伤大、手术风险大、操作难、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的恢复[1]。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介入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介入栓塞术为常用方法。
2025-02-19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可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等药物辅助依达拉奉等常规用药进行治疗,该方案中的阿托伐他汀钙能够调节机体脂质代谢,并选择性抑制血小板受体结合,进而降低外周血循环阻力,改善脑血液循环。
2025-01-18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又称慢性脑低灌注,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结构性病变和/或血液浓度及血流动力异常性低灌注,导致大脑整体水平或前、后循环供血区域性血供减少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包括头痛、头胀等症状,可能伴有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改变或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
2024-12-18临床治疗该病多采取开颅夹闭手术,虽可控制、改善患者的病情,但预后效果仍无法满足临床需要,且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近年来,血管介入手术得到持续发展、完善,栓塞材料也迭代更新,利用血管栓塞介入手术,使破裂的脑动脉瘤发生栓塞,从而使其出血停止,可及时抑制病情的持续进展[3]。
2024-12-17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发展,支架辅助栓塞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宽颈、微小及夹层等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但术后血栓形成可导致缺血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在3.7%~28.0%[1-5]。目前预防术后缺血事件的常用方案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5],但氯吡格雷抵抗会导致血栓事件风险增加。
2024-12-06人气:16671
人气:15570
人气:14844
人气:14020
人气:1282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
期刊人气:6147
主管单位: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办单位: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出版地方:贵州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744X
国内刊号:52-1062/R
邮发代号:66-8
创刊时间:197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