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放射科的脑血管项目检查上,有着众多检查手段,包括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彩超(TCD)、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血管壁高分辨MR等等。这些项目除了都有较好的检查效果外,其共同特点还同时包括无创检查。而脑血管造影则是一种有创检查,即便如此脑血管造影依然被认为是脑血管成像的金标准,那么其和CT脑血管成像有什么区别呢?
有创和无创的区别
首先对于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来说,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有创和无创伤的区别。脑血管造影检查是指利用含碘的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血管内,让脑血管显影。然后再利用DSA快速摄片和相片来清晰显示脑血管形态,对一些脑血管疾病更好地诊断。目前脑血管造影检查是较为先进的脑血管诊疗方法,是脑血管有关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脑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在检查过程中相当于做了一个手术,并且患者还需要住院。但是在脑血管造影过程中,造影剂用量往往会很少,并且浓度也比较低,并不会发生其他的过敏反应。而且诊断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其他的介入治疗。而CT血管成像在检查上就相当于是一个增强检查,通过周围静脉快速注入造影剂以后,在CT下经过快速的薄层扫描,经过相应的重建后得到血管图像。CT脑血管成像主要用于一些身体的大血管,是无创检查,并不需要患者住院,但是会存在一定的伪造影。总之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明显区别就在于有创和无创的区别。
清晰度上的差别
其次在清晰度上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也有着区别。脑血管造影不仅可以对患者血管本身的形态进行很好展示,对一些扩张畸形、痉挛、狭窄、血管闭塞、出血等都进行真实反应。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血管位置的变化,来确定血管内有无占位的情况。所以脑血管造影在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图像清晰度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近些年来随着核磁共振和CT技术的发展,一些多排的CT血管成像检查效果已经很接近脑血管造影了。比如在一些颅内占位性病变或者是周围血管病变的检查上,CT脑血管成像就有着较多的应用。然后即便这样,也不能对脑血管造影检查做到真正替代,在一些成像细微之处上,仍然会有着清晰度的差别。比如针对一些蛛网膜下出血的患者来说,经常是由于颅内动脉瘤或者是血管畸形所导致的。而如果动脉瘤的直径较小,CT脑血管成像就有可能无法显示,一旦产生漏诊的话,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为了在这类患者的疾病检查上,为了做到明确诊断,确保治疗过程中的万无一失,就需要作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在实际检查上就可以对是属于颅内动脉瘤还是血管畸形等原因进行具体明确。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对动脉瘤部位、大小以及数量,或者是血管畸形的部位、供血、形状以及侧支循环等情况进行很好显现,为疾病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使用情况上的差别
目前CT脑血管成像在检查结果上很接近脑血管造影,并且加上其无创的特点,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但在一些重要情况下,仍不能替代脑血管造影。而且脑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有创伤的检查,对于一些特殊患者不完全适用,所以这种使用情况上的区别,也是脑血管造影和CT脑血管成像的重要区别,这种使用情境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是每个患者在怀疑脑血管病变的时候,都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下进行脑血管造影,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脑血管造影的价值。一是颅内的血管病变性质不明时,为了明确某种诊断或者排除相关诊断,或者是经过CT脑血管成像检查发现可能存在血管狭窄、血管闭塞以及血管畸形等情况后,就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来深入诊断。二是当一些患者的颅内血管疾病需要进行有关手术时,如果发现颅内动脉瘤或者是血管夹层上的病变后,为了进一步深入治疗,也需要脑血管造影结果作为依据。三是在一些脑血管疾病治疗后的随访上,比如一些临床动脉瘤和血管狭窄在经过有关治疗以后,需要对治疗后的病变进行观察,包括治愈、稳定、进展以及复发等,都需要进行脑血管造成检查才能最终明确。
脑血管造影的危害性
脑血管造影是否有危害,是脑血管检查过程中患者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严格来讲脑血管造影是一个小手术,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小,因为脑血管造影并不会直接处理病变,导管到达位置离病灶还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同时只要有创伤也就有可能会具有风险。而脑血管造成最常见的神经性并发症则是缺血性事件,而较少的神经并发症状也包括短暂性皮质盲以及健忘等。总体来讲,脑血管造影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非永久性的为0.8%,而永久性的则为0.07%。换言之,一万个接受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有7个有可能会出现永久性的神经障碍。总之,在检查选择上需要慎重。
综上所述,CT脑血管成像和脑血管造影作为诊疗有关脑血管疾病时运用到的重要手段,在有无创伤、成像清晰度以及使用情况上都有着明显差别。虽然脑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并且也有着一定造成身体危害的隐患,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仍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是脑血管疾病检查的金标准。
罗勇.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J].保健文汇,2020(09):103.
分享: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CSF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CVST占所有脑血管病的0.5%~1.0%,好发于20~40岁青年人群,特别是育龄期女性。CVST的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可能从孤立的头痛到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癫痫及昏迷不等。
2025-04-22脑卒中是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引起的一组脑组织损伤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此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其中60%~7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因肢体瘫痪可能需要长期卧床,还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意识障碍,排痰功能下降,这些因素都使得其容易出现肺部感染。
2025-04-10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精准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治。 然而,介入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患者术前的心理压力和术后的康复管理仍对其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脑血管介入手术,由于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伤或生活能力降低,导致患者配合较差影响治疗效果。
2025-04-03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aneurysms,IAs)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脑血管疾病,破裂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1]。血管内治疗是当前治疗IAs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支架辅助栓塞(stent-assistedcoiling,SAC)作为一种重要的脑血管介入技术,在复杂动脉瘤(如宽颈、梭形和夹层动脉瘤)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2025-03-21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2020年我国农村、城市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164.77/100000、135.18/100000,分别占农村、城市全因死亡的第2位和第3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疾病最常 见 的 病 因 之 一,若不及时预防控制,可短期内进展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危 及 患 者 生命安 全。
2025-03-18颅内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临床过往常采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该手术方式可将瘤体结扎,使瘤体失去血供,达到治疗的目的,且具有较佳的效果,但其创伤大、手术风险大、操作难、术后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的恢复[1]。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介入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介入栓塞术为常用方法。
2025-02-19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可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等药物辅助依达拉奉等常规用药进行治疗,该方案中的阿托伐他汀钙能够调节机体脂质代谢,并选择性抑制血小板受体结合,进而降低外周血循环阻力,改善脑血液循环。
2025-01-18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又称慢性脑低灌注,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结构性病变和/或血液浓度及血流动力异常性低灌注,导致大脑整体水平或前、后循环供血区域性血供减少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患者主要表现包括头痛、头胀等症状,可能伴有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改变或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
2024-12-18临床治疗该病多采取开颅夹闭手术,虽可控制、改善患者的病情,但预后效果仍无法满足临床需要,且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近年来,血管介入手术得到持续发展、完善,栓塞材料也迭代更新,利用血管栓塞介入手术,使破裂的脑动脉瘤发生栓塞,从而使其出血停止,可及时抑制病情的持续进展[3]。
2024-12-17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发展,支架辅助栓塞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宽颈、微小及夹层等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但术后血栓形成可导致缺血性并发症,其发生率在3.7%~28.0%[1-5]。目前预防术后缺血事件的常用方案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5],但氯吡格雷抵抗会导致血栓事件风险增加。
2024-12-06人气:18547
人气:15567
人气:15083
人气:14841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
期刊人气:1280
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816X
国内刊号:33-1252/R
创刊时间:2001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582
影响因子:1.464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62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