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24-07-2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土地整治是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山西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培养实践为例,基于成果导向(OBE)的教育理念,采用逆向思维,以社会发展、职业要求与土地行业发展等动态需求为导向,按照反向设计、正向达成的原则,构建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一核、两线、多点、共面”的课程体系,对标对表,重点优化了课程结构及时序,以期为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推动我国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

  • 关键词:
  • 人才培养
  •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
  • 山西农业大学
  • 粮食安全
  • 课程体系优化
  • 加入收藏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部署贯穿新时代12个中央一号文件。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做好“三农”工作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1],明确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置于“三农”工作首位,彰显了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土地整治不仅能有效提高我国耕地质量,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美化乡村环境,优化三生空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还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大举措,更是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因此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土地整治的内涵是随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拓展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其发挥的具体功能不尽相同。我国土地整治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治则是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诞生并对相关工作做出原则性规定开始的,而真正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则是从1998年开始,至今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土地整治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土地整治的定位、理念、核心要素、阶段、目标、对象、范畴、模式和路径等要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更清晰的战略导向[2],这对土地整治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及能力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专业的要求[3]。

在土地整治工程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于2011年启动了土地整治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但是其土地整治工程本科专业在2016年才通过教育部审批,2017年9月方才正式招生。上述情况造成了我国土地整治实践工作先于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发展的被动局面,再加上在长期土地整治实践中“重管理、重制度、轻工程技术”和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导致土地工程技术发展滞后、土地整治质量难以保证,这明显不适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5]。在此背景下,土地整治工程专业蓬勃发展,目前已有16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并初步形成了“地—土”“矿—土”“水—土”“农—土”等学科共建交叉的特征[6]。但相较于其他专业,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发展时间短,尚无有效的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专业建设还处于探索初期[7],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各院校呈现出核心课程体系不统一、课程名称不一致的现状,培养方案亟须进一步完善[8]。因此,只有建立紧跟时代、相对完善的土地整治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并进一步完善相应课程设置,才能稳步推进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教育体系建设,最终实现土地整治工程专业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山西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于2019年获批并开始招生,是山西省唯一开设此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培养实践为基础,对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结构优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推动土地整治事业的发展。


一、土地整治需求分析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属于工学门类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科专业代码为082306T,“T”表示特设专业,表明土地整治专业是为适应国家土地行业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专业。

(一)社会发展需求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地整治。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全面履行国土资源保护责任,着力构建“生态国土”,开展国土绿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并且“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可见,土地整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

二是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与土地整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关系割裂以及二元分治体制的影响,乡村的价值定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乡村人口老弱化、土地空废化、产业滞后化以及“城进村衰”的困境[9]。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复兴和产业升级,乡村不仅要建设适宜居住的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还要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特色产业、保护传统文化,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减小城乡差距。目前,中国乡村正由生产性乡村向多功能与全球化乡村转型,而土地整治是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及政策法规等措施,对乡村“三生”空间进行重塑再造,是基于对乡村发展转型需求的响应。土地整治所兼具的工程项目与政策措施双重属性,有利于实现对乡村发展多维关系的调整,创造乡村发展转型的条件,驱动乡村发展转型进程,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10]。

(二)职业要求

土地类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土地工程既要求工程技术的专业性,又要求知识视野的系统性与多元性,因而它与农业水土工程、农业资源利用、城乡规划等专业有交叉但不相同。一直以来,尽管土地行业蓬勃发展,在经济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内涵越来越丰富,但土地工程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需求,出现了我国专业的土地工程技术人才整体短缺的不利情况,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土地整治科技人才刻不容缓。

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是指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程勘测、规划、设计、监测、监管和指导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2015年8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并颁布了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作为首个土地类职业正式被列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入典”是土地整治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一职业因符合“监测、保护与治理、美化生态环境”和“回收与利用废弃物等领域的生产活动”等特征而被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标注为绿色职业,这将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对促进土地整治转型发展、引领土地整治事业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行业发展要求

我国土地整治事业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期、发展壮大期、综合发展期和转型融合期四个阶段[11],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也不断对土地整治专业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探索起步期(1986—1997年)。这一时期土地整治的重点任务是新增耕地,以土地开发为主,聚焦于增加耕地数量,着力解决当时大量占用耕地、滥用土地的现象突出、管理无法可依的问题。1997年开始实行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挂钩政策,但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都处于探索阶段,且这三个概念相互独立。这一时期为土地整治的起步阶段,主要借鉴海外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土地整治的实施途径。

第二,发展壮大期(1998—2007年)。这一时期我国未利用地被大规模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减少,因而土地整治实行“开源”和“节流”并举的方针,主要任务是围绕贯彻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增加耕地数量,及时弥补耕地损失。2006年确定了116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把基本农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标志着我国土地整治工作从“以开发未利用地为主”逐步转向“以整治现有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这一时期,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引领,我国土地整治逐步实现了由“自发、无序、无稳定投入”到“有组织、有规范、有稳定投入”的转变,资金数量、项目数量在快速增长,建设规模也在快速扩大。

第三,综合发展期(2008—2015年)。2008年是我国土地整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工作正式纳入党中央层面的战略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等工作相继开展,土地整治开始从单纯的农地整治发展为多种类型,是对“全域”土地的整治,呈现出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用地整治、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等“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日益重视保护生态。

第四,转型融合期(2016年以来)。这一时期,在党中央生态文明战略的指导下,土地整治理念不断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人文”四位一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注重土地综合整治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开始提倡保护乡村人文风貌,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2016年以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就是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具体实践。这一阶段,土地整治的主要特征是全域化、全要素、绿色化、多元化、生态化融合发展。

土地整治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土地整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新的时代发展赋予土地整治新的历史使命,土地整治蕴含多层次内涵:从整治活动过程看,包括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投资、施工、管护与管理等全过程;从整治内容看,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土地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从整治目标看,包括提高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效能、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优化三生空间,协调人地关系;从整治工程类型看,涉及环境工程、农业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电力工程、信息工程和生态工程等多种工程;从生态要素看,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生态要素。因此,土地整治行业对土地整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定位

区域特征和地缘特征是地方院校办学的立足点和优势,山西省位于我国中部,黄土高原东部,黄河流域中游,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75%的县(市、区)、80%的乡镇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山丘多、平川少,耕地质量差。因此,土地整治类型多样,以“两山七河一流域”为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格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用地整理,推动城乡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加快贫困地区土地综合整治、矿区土地复垦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促进黄河中游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基于山西省的区位条件和煤炭等资源的优势,山西既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京津冀资源供给基地,也是京津冀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的战略支撑带,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山西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建设正是立足山西,辐射周边,基于山西的自然地理特色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遵循山西农业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地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并借助学校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农业资源环境四个专业的资源优势,突出黄土高原地区土地整治、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矿区土地复垦三大特色,培养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土地整治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以土地工程为核心,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工程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土地整治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土地勘测、规划、设计、预算、施工、监管等工程项目的专业技能,具备土地工程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适应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能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及行业企业从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信息处理、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综合整治和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以教育三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其中“培养什么人”是培养内容,是主体;“怎样培养人”是培养模式,是方法;“为谁培养人”是培养目标,是方向,以“三培”为专业建设核心,优化专业培养体系,对接国家行业需求。

课程建设既是专业建设的起点,也是专业建设的归宿和质量的基石,其体系的构建实质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回答。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自诞生之日面对的就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土地整治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因而山西农业大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按照“反向设计、正向达成”的原则,基于成果导向(OBE)的教育理念,采用逆向思维,以土地整治社会发展、职业发展、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获得为中心,按照国家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再根据毕业要求建设土地整治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最后经专家论证确定专业培养方案。因此,该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够支撑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满足国家行业人才需求,但一个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并不能一劳永逸,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12]。基于此,土地整治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的原则(图1),并且通过常态性的评价建立了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满足不断发展的土地整治事业。

图1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三、课程体系优化


山西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于2019年9月开始招生,到2023年6月已完成第一届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基于第一批学生培养实践,在广泛征集毕业生、在校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一线教师反馈基础上,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结构优化和时序调整,对标对表,持续反馈,持续改进。

(一)课程体系结构优化

基于新时代土地综合整治内涵和外延扩展,缺乏具有系统思维、生态思维和土地工程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以及从业人员实践能力弱的现实,形成“一核、两线、多点、共面”的课程体系,有利于理清课程逻辑,将课程体系模块化,同一模块内不同课程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基于新工科宽口径的就业特点和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不断发展的需求,增加了特色选修课程,形成了“一核为主、两线交织、多点补充、点线共面”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图2),有力支撑了“能力形成”的毕业要求,真正达成“土地整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的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的“一核”是指以土地工程全过程为核心,构建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制图、力学基础、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测量学、灌溉排水工程学、土地工程建筑物、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工程概预算、土地整治学。这些核心课程既增强了专业凝聚力,又体现了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工程技术的核心优势和专业特色。

新课程体系的“两线”是指工程理论知识线和实践能力线。工程理论线主要由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工程勘测、工程规划设计、工程预算、工程施工与管理6个环节构成,贯穿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土地整治发展动态,掌握土地整治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理解其相互关系。实践能力线则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综合实习、科研训练、项目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及毕业实习7个环节组成,分布于大一到大四8个学期培养阶段的全周期,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综合应用工程知识及信息技术、手段,系统解决国土综合整治过程中复杂工程的能力。这两条主线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课程体系的核心,强化了土地工程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体系的“多点”是指基于土地整治工程专业的交叉型学科特征,课程体系涵盖了土地、土壤、地质、水利、水文、水保、矿区、生态、信息、规划等土地整治主要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及环境影响评价、土壤肥料学、土地污染调查与评价、土地整治政策与法规、数据库系统应用等特色选修课。多个知识点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体系的“共面”是指共同的培养目标。土地整治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使其成为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所有课程都应该围绕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毕业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13],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全面的素质和能力,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培养目标。

(二)课程间的支撑关系及时序优化

山西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含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性实践教学。通识选修课是学校根据学科门类开设的,不再赘述,本研究主要从专业角度理清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集中性实践教学各部分课程内容及其逻辑关系和开课时序。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学、工程制图、力学基础Python程序设计、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占总学分的19.7%;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学、土壤与土壤地理学、土地管理学、工程水文学、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水土保持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占总学分的13.9%;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灌溉排水工程学、景观生态规划、土地整治学、恢复生态学、土地工程建筑物、土地复垦学、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土地工程概预算,占总学分的11.8%;集中性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土壤与土壤地理学实习、地质地貌学实习、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测量学实习、水土保持学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矿区生态修复实习、土地调查与信息技术综合实习、土地整治工程综合实习、土地整治项目实训、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占总学分的27.55%。优化后各门课程的学期时序安排及支撑关系如图3。

图2 课程体系结构框架

课程体系的时序调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对照“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优化后课程体系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实验、遥感原理与应用提前至第四、五学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土地信息处理、分析能力,方便学生在大二阶段开始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和专业大赛。(2)对照“毕业要求4———研究”与“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对土地领域复杂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与解释,因而学生需要及时掌握有助于专业学习的工具。基于此,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将科技论文写作和专业英语调整至第四、五学期,此时学生已学习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初步具备了学科基础知识,对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再加上该专业在大二实行导师制,增加了科研训练,因而开设这两门课,便于学生查阅中英文文献并逐渐掌握科技论文写作,使其初步具备自主解决专业知识困惑和科研问题的能力。(3)考虑到毕业要求的12条标准中有8条突出了解决土地整治复杂工程问题,再加上“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与“毕业要求10———沟通”,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增加了综合类的实习,如专业认知实习、土地整治工程综合实习、土地整治项目实践,在综合实践中训练了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分析、方案解决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4)对照“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山西省能源基地和矿产资源大省的具体实际,新课程体系增加了土地复垦学课程和矿区生态修复实习,体现了地方特色,服务于地方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发展、土地整治的职业要求和行业发展分析,在山西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培养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对土地整治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时序进行优化,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多点”的课程开设拓展了学生就业途径,有利于学生在农业水利、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生态、土壤、地质等多个方向继续深造,第一届土地整治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升学率为56%;工程理论知识线和实践能力线“两线”相互交织协同,综合实习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名学生被与土地相关的知名企事业单位优先录取,就业态势良好。但全国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建设真正开始最长也就7年时间,如何提高课程与行业的契合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社会实践检验的反馈,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土地整治行业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在“为谁培养人”的明确目标指导下,坚持育人与育才相融合,坚持“培养什么人”与土地整治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怎样培养人”协同建设,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此才能全面提升土地整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图3 课程先后逻辑关系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

[2]严金明,夏方舟,马梅.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6(2).

[3]黄善林,柳清,姜博,等.土地整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5(2).

[4]王金满,白中科,师学义,等.面向“卓越计划”的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方向)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3(2).

[5]王金满,白中科,周伟,等.面向国家需求的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建设支撑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19(4).

[6]杨剩富,胡守庚,王占岐,等.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建设路径探究---基于15所开设院校对比[J].高等农业教育,2023(2).

[7]员学锋,马超群,张卫华,等.土地工程专业设置及培养初探---以长安大学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6(4).

[8]陈伟强,毕庆生,马月红,等.河南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教学刊,2019(13).

[9]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10).

[10]陈坤秋,龙花楼.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互馈机理与区域调控[J].中国土地科学,2020(6).

[11]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No.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79.

[12]王刘华,韩磊,赵永华,等.关于土地整治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以长安大学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16).

[1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T/CEEAA 001-2022[S/OL].


基金资助: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下土地整治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20220224);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程水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20230319); 山西农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定项目“水土保持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J202211466); 山西省一流课程建设认定“农田管道灌溉工程设计虚拟仿真实验”(K2022103);


文章来源:吕春娟,王海斌,夏露.土地整治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08):79-8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农业工程

期刊名称:农业工程

期刊人气:170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2095-1795

国内刊号:11-6025/S

创刊时间:201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