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成都的逐步加深,应在在农业方面的各种先进技术得到了有力的推广和实践,其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推广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地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能够在节约土地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还在节省生产成本、延长土地使用寿命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提供参考意见。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的一种节约型耕作技术,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实际的使用范围。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节约土地资源、节省生产成本的技术,其能够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的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有利于保水保土。主要有四个方面: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播;化学除草。
1、秸秆覆盖
秸秆覆盖,就是将前茬作物的秸秆在进行粉碎后,均匀的覆盖在地表,以达到培肥地力,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的无效蒸发,同时也能够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其具体操作方法为,将30%以上前茬作物的秸秆或残茬覆盖在地表,主要有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整秆还田覆盖;留茬覆盖等三种覆盖方式。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此技术适合作物产量较高的地区,如秸秆量过大或地表不平时,粉碎还田后可以用圆盘耙进行表土作业;春季地温太低时,可采用浅松作业。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割机自带粉碎装置和秸秆粉碎机作业两种;整秆还田覆盖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人工收获作物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以免秸秆被风吹走,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或用人工踩倒;留茬覆盖在风蚀严重及以防治风蚀为主,且作物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采用机械收获时留高茬+免耕播种作业、机械收获时留高茬+粉碎浅旋播种复式作业两种处理方法。
2、免耕播种
免耕播种技术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免耕施肥播种机来实现的,对机械有着很高的要求,除要有传统播种机的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的功能外,还必须要有清草排堵、破茬入土、种肥分施和地面仿形的功能,以满足免耕覆盖地的特殊要求。免耕施肥播种在作业时,利用机械的动力经传动轴直接传入免耕施肥播种机的中间变速箱,并带动左右刀轴作旋切运转,当刀具与地面接触的瞬间,前部的旋耕刀将部分秸秆或根茬切断后入土作带状旋松紧随其后的播种、施肥开沟器在开沟的同时将秸秆及根茬推送到播种、施肥位置的两侧,后部的限深镇压轮靠自重与地面摩擦转动,经链条传动机构带动排种和排肥机构实施排种、排肥,排下的种子和化肥分别经输种、输肥管进入开沟器,依次落入沟槽内,镇压轮随即将沟槽内松土压实,完成免耕施肥播种作业。
3、以松代播
以松代播是一项基本的保护性耕作作业,也是利用农用机械来进行作业的。但其与传统的农业机械不同的是,其是在秸秆覆盖的地面上进行作业,机械需要防治秸秆堵塞,需要加大机梁的离地间隙,采用双梁结构。主要有深松、浅松和旋耕作业等三方面。深松技术根据不同农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多年的面更地块可每隔2-3年莘松一次,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对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有犁底层的存在,应先进性一次深松,深度30-35厘米以打破犁底层。由于其作业时实在有残茬或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深松机要具有较强的防堵性能,或是使用秸秆粉碎深松及一次同时完成残茬或秸秆粉碎和深松两项作业。
浅松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碎土平地,实现良好的种床,减小表土容重,提高播种质量和效率,以及清除杂草提高表土低温的作用;旋耕技术应尽量减少使用,因其在作业后,会使秸秆的覆盖率减少过多,降低了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当旋耕深度为10厘米时,会出现地表过于松软,播种时深度不易控制等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其动土量大,消耗的功率也大,不利于降低作业成本,散失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保墒。所以旋耕技术一般是在无其他地表处理手段时才采用的一种耕作模式。
4、化学除草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对杂草以及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一般选用化学的方式进行。除草,常用化学药剂进行除草,对地面的扰动最少,对覆盖物的破坏最小。
在我国的保护性耕作的除草方式上,除采用除草剂外,也要结合表土作业机械浅松除草,成本低,无污染,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也应该加强机械、人工以及生物措施进行除草作业;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主要是在播种前对作物的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喷洒杀虫剂、除菌剂进行防治。
5、结语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的大力推行,其在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节省生产成本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方面也提供着充足的动力。所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和推广,符合当下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海侠.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J].农民致富之友,2011(15):110.
[2]王丽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农民致富之友,2017(19):96
[3]侯彤,王亚杰.开发农村非耕地资源探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9):
[4]杜青林: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三大问题[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5(2):20-23.
[5]周丽平.非耕地资源开发要有新思路新举措[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0(8):118.
[6]唐显玉.支持开发非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86(4):46.
[7]聂绍中.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J].广西农村经济,2000(5):22.
[8]程伟,张现科,王涛.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浅析[J].农机科技推广,2012(11):40-41.
王永.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J].农家参谋,2020(13):4.
分享:
晋商文化在茶叶经贸以及茶文化产业发展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晋商文化将茶产业通过不同的地域特征创造出具有当地属性的本土茶产业文化,并将自身的经营文化赋能其中,两者融合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进而将茶产业品牌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价值、渠道价值、品牌价值进一步的升华;另一方面,晋商文化的价值与茶产业本身交相辉映,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性,都具备传承的各项要素。因此,晋商文化对茶产业品牌文化的影响既是悠久的更是具有时代性的,更是积极与健康的。
2023-10-19在我国,甘蔗属于热带及亚热带作物,是糖料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甘蔗年均总产量一直在1亿t以上,国内秸秆可回收总量约7亿t,其中广西甘蔗年均总产量超7000万t,占全国60%以上。甘蔗尾叶(下文用蔗尾描述)是甘蔗收获后残留的甘蔗顶部2~3个嫩节及其附带的整个叶片(以下简称蔗尾,包括尾茎和尾叶两部分),约占甘蔗全重的20%。
2023-10-0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带来农村的繁荣与农民的增收,最终才能促进农业强国的建设。
2023-08-21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以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主导构建的网络体系,负责全国公益性重大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试验推广活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2021-12-272020年9月11日,国家档案局和科技部发布第15号令,公布《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的公布,是全面加强科研档案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促进科研档案更好地为科技创新服务。农业科研档案作为我国科研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服务支撑。
2021-12-27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科研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国家档案局和科技部联合出台了新规定,对科研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文章阐述了农业科研档案的作用,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完善档案工作相关制度、抓好科研档案管理、合理配备档案管理人员、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建议。
2021-12-27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文章在调查研究与文献信息分析等基础上,对当前温州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大政策资金保障力度、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021-12-27随着我国贫困瞄准机制的不断变化,研究视野不断聚焦,贫困识别率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进入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转变过渡期,巩固和发展产业是基础。文章以人-产的合理匹配为切入点,从管理者、贫困户、产业等角度分析识别多维困境,探索人-产匹配的实现路径,归纳出人-产高匹配度模式的4种变形,期望实现人-产最优匹配。
2021-12-27文章在对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河北省在生态节水农业、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量、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了河北省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脆弱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规划体系、制度保障、科技支撑、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2021-12-27农业科技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其配置直接关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现阶段,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成果丰硕,但缺乏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文章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相关概念界定、模式、效率评价、现存的问题、优化对策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简要评述,并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021-12-27人气:7670
人气:5953
人气:5046
人气:4725
人气:457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科技
期刊人气:1084
主管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地方:云南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1000-0488
国内刊号:53-1042/S
邮发代号:64-4
创刊时间:197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0.165
影响因子:0.223
影响因子:0.640
影响因子:0.4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