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为全球预警的重要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夜蛾类杂食性害虫,以玉米、高粱等禾本科植物为受害主体,该虫在2019年1月传入我国后在不长的时间已经漫延至20个省(市、区),被我国各个政府部门机构作为重点农业有害生物防控对象严加管控。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关键控制技术是本文的介绍对象,以生态调控作为重点治理对策被提出,更好地认清该虫的为害本质方便各地行政和技术人员,有效推动了此虫综合治理技术的发展。
1、草地贪夜蛾的基本特性
1.1 分类地位
草地贪夜蛾,英文名称为Fall armyworm,翻译为秋黏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夜蛾属[1],与斜纹夜蛾同科、同属,与我国历史上第二大类害虫黏虫同科不同属。因此,从亲缘关系上讲,草地贪夜蛾与我国危害极大、很难防治的斜纹夜蛾关系最近。但从为害特性来讲,它们都具有夜蛾科害虫食量大、食性杂、寄主植物多、为害范围广的特点。据目前的研究,该虫已经在我国分化出不同的种群生物型,西南大学的研究表明,该虫仅在重庆地区就有水稻型(COI分子标记基因)和玉米型(Tpi分子标记基因)两个亚型[2]。
1.2 分布与传播特征
草地贪夜蛾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3],2016年从美洲入侵非洲,随后在撒哈拉以南的44个国家快速蔓延。2018年7月,草地贪夜蛾首次传入亚洲地区,入侵印度、斯里兰卡等8个国家[1,4]。2018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全球预警,将该害虫列为世界十大植物害虫。2019年1月,在我国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宝藏镇发现该虫[3],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分布在我国粮食主产区的20个省份[4‐8],而且还有进一步向全国各地扩散的趋势,是典型的外来入侵害虫。该虫具有迁飞特性,有别于斜纹夜蛾的区域性间歇暴发,该虫与黏虫的迁飞性和迁移性相似,与栽培作物的布局密切相关,最终成为全国性发生的暴食性食叶类害虫。
1.3 为害特性
草地贪夜蛾为害对象主要为禾本科植物,可取食玉米、水稻、高粱、甘蔗等186种植物。由于该虫喜欢温热气候,冬季不能在北方越冬,因此,对小麦的为害主要是在小麦的生长后期,为害最为严重的作物是玉米,鉴于玉米的幼苗有抗虫物质丁布的存在,因此,其为害时期主要为喇叭口时期之后。此外,当禾本科植物不能满足该虫的取食需要时,该虫也会对花生、豆类、蔬菜等栽培作物产生危害。研究表明,该虫一般不取食烟草。草地贪夜蛾是以幼虫取食为害植物的叶片、幼嫩组织,乃至尚未成熟的种子。成虫产卵为聚产,一个卵块有200~300粒卵。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然后在卵块周围取食;3龄之前,取食量很少,通常隐藏在叶、叶鞘等部位进行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3龄之后幼虫进入暴食期,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严重发生可将整株玉米叶片取食光;此外,幼虫也会钻蛀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进行取食[9]。
1.4 生物学特征
了解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征,对于防控十分重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草地贪夜蛾无滞育现象,适宜发育温度广,为11~30℃,在28℃条件下,30d左右即可完成1个世代。二是产卵量大,卵聚产,成卵块状,一头雌蛾可产10个左右的卵块,产卵量可达1500粒左右;产卵一般在叶片的正面,便于识别。三是具有迁移为害特性,低龄幼虫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3龄以后的幼虫可以爬行迁移,与黏虫的“行军虫”类似;成虫可以迁飞和迁移,一个晚上随气流可迁飞100~500km,最远可迁飞1500km[10]。四是成虫具有一定的趋性,对糖酒醋液有趋性,对光有一定的敏感性,对性诱剂的反应敏感。因此,可采用理化诱控技术控制成虫。
2、草地贪夜蛾的治理对策
2.1 以监测预警为基础,实施分区治理对于该虫治理的总体要求为: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方案》的要求,坚持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全面监测、全力扑杀,标本兼治、务求实效。鉴于该虫成虫是迁移为害和繁殖传播的关键,因此,通过监测成虫的动态,就可以预测到发生区和幼虫发生的时期,这对于防治区域确定和最佳防控时间的确定十分关键。监测预警的方法可采用食诱技术、灯诱技术和性诱技术等,每日诱集调查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观测雌蛾卵巢发育进度,系统掌握成虫发生发展情况;结合大田普查,精准地监测成虫的数量动态和分布情况,及时发布虫情预报,有效指导防控。监测的重点地区为西南、华南边境地区,江南、江淮重点迁飞扩散通道,以及玉米、甘蔗、高粱等易害作物种植区域。
农业农村部《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方案》中将该虫发生划分为周年繁殖区、迁移过渡区和重点防范区3个区域,应分区进行治理。
(1)周年繁殖区。位于我国西南、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分布区,主要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贵州、西藏等省(区)。重点控制当地危害损失,减少迁出虫源数量,实施周年监测发生动态,全力扑杀境外迁入虫源,遏制当地孳生繁殖,减轻迁移过渡区防控压力。
(2)迁移过渡区。位于我国江南、江淮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气候分布区,主要包括福建、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安徽、浙江、上海、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等省(区、市)。防控的重点是减轻当地危害,压低过境虫源繁殖基数,4—10月全面监测害虫发生动态,诱杀成虫,扑杀幼虫,遏制迁出虫口数量,减轻北方玉米主产区防控压力。(3)重点防范区。位于我国的黄淮海及北方温带气候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天津、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市)。重点保护玉米生产,降低危害损失率,5—9月全面监测虫情发生动态,诱杀迁入成虫,主攻低龄幼虫防治,将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2 目前以化学防治为主
由于草地贪夜蛾是外来入侵害虫,化学防治是目前有效控制该虫为害的关键措施,也是快速降低虫口数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该虫在我国刚刚发生,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该虫的登记药剂。但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防治斜纹夜蛾的药剂对该虫都有一定的效果。按照“治早治小、全力扑杀”的要求,以保幼苗、保心叶、保产量为目标,因地制宜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指标。周年繁殖区和迁移过渡区实施化学防治指标:玉米苗期(7叶以下)至小喇叭口期(7~11叶)被害株率5%;大喇叭口期(12叶)以后10%;未达标区点杀点治。重点防范区实施化学防治指标:玉米苗期(7叶以下)被害株率5%;玉米小喇叭期(7~11叶)被害株率10%;玉米大喇叭期(12叶)以后被害株率15%。对于新发生区,为了消灭该虫,可以降低防治指标。
可采用的化学药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及国外应急防控该害虫的化学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氟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等[1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科研团队筛选出防效较好的药剂有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啶虫脒乳油、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等化学农药[12‐13]。此外,在玉米、棉花、大豆等地,也可采用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剂、20%甲氰菊酯乳油等进行应急控制。精准用药的关键。3龄之前,低龄幼虫尚未扩散,而且对化学农药比较敏感,是防控最佳时期;可选用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喷雾器进行药剂喷雾,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喷雾位置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注意正反叶面都要喷洒药剂。
使用化学药剂注意事项。一是要在3龄之前用药;二是避免同一种药剂连续使用,虽然目前还没有该虫对药剂产生抗药性的系统报道,但根据同属害虫斜纹夜蛾极易产生抗药性的特点,该虫也可能极易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要注意一般推荐药剂使用2次以后,马上轮换用药;三是在幼虫进入5龄之后,避免大量使用化学药剂,要协调应用生物药剂,让即将化蛹的幼虫感病死亡,避免这个时期大量使用化学药剂的浪费和污染;四是无论使用什么药剂防控,都必须注意安全间隔期,不能因杀虫而忽略了农药残留问题。
2.3 强化生态治理和理化诱控技术的针对性
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可搭配性诱剂和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对周年繁殖虫源地,因地制宜采取间作、套作、轮作以及调整播期等农业措施,种植驱避诱集植物,改造害虫适生环境,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和生物多样性,增强自然控制能力。在田间虫口数量开始上升时,田间设置糖酒醋配制的溶液制成诱杀盆,每公顷15个;也可制作杨树把或者枯草把,每公顷30~45个,可有效诱集到成虫,同时可以兼治其他夜蛾科害虫。
2.4 生物防治做好持续控制
(1)微生物药剂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等。
(2)植物源药剂可采用苦参碱、印楝素、烟碱等。
(3)寄生性天敌可利用寄生卵的广赤眼蜂,寄生幼虫的有广东腿小蜂、螟蛉绒茧蜂等。
(4)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躅蝽、小花蝽、步甲、蜘蛛、大蟾蜍等[14]。
2.5 构建以天敌生物控制为核心的立体生态防控体系
根据农业农村部防控技术要求,应对跨区域、迁飞性的草地贪夜蛾这一重大害虫,必须构建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区域联防的联防联控机制。这是政府行为,也是实现控制目标,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但从技术层面上讲,必须认识到草地贪夜蛾已经在我国大面积分布,要想根除十分困难。因此,控制该类害虫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持分区治理、持续治理和生态治理,把集中治理和常规防治病虫害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态条件差异巨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总体技术对策上要注重立体生态防控,着力构建以天敌昆虫利用为核心的立体生态防控体系。这里包括,对于成虫的治理,重点推进性诱技术和食诱技术;对于卵的治理,重点推进寄生蜂的应用;对于幼虫的治理,重点推进“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生物菌剂”应用;对于蛹的治理,要结合生物菌剂和寄生性天敌的施用。对于新传入产区,要以化学防控为主,针对低龄幼虫,全力扑杀;对于已经传入地区,要树立生态治理、可持续治理的理念,全面落实生态治理的技术方案,逐步把该害虫控制在允许的危害经济损失水平之下,要树立长期治理的思想,不要寄希望于一劳永逸。
参考文献:
[1]郭井菲,赵建周,何康来,等.警惕危险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J].植物保护, 2018, 44(6): 1 -10.
[2]唐远林,顾偌铖,吴燕燕,等.入侵重庆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生物型鉴定[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7):1‐8.
[3]唐艺婷,李玉艳,刘晨曦,等.蠋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能力评价和捕食行为观察[J/OL].植物保护,https://doi.org/10.16688/j.zwbh.2019264.
[4]姜玉英,刘杰,朱晓明.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的发生动态和未来趋势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2):33‐35.
[5]张文卉.广西打响“虫口夺粮”战役:65个县(市、区)陆续发现“超级害虫”草地贪夜蛾,植保部门正进行防控指导[N].南国早报,2019‐05‐16(A102).
[6]林聪.“贪吃蛾虫”入侵四川:专家:四川现有的虫害防控体系能应对草地贪夜蛾[N].成都商报,2019‐05‐15(05).
[7]刘柯娜.“幺蛾子”入侵琼岛: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苗[N].海南特区报,2019-05-18(A05).
[8]草地贪夜蛾侵入13省份为害春玉米[J].农药市场信息,2019(11):58.
[9]李云瑞.农业昆虫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乔金亮.草地贪夜蛾到底是啥害虫[N].经济日报,2019‐06‐03(15).
[12]赵胜园,杨现明,杨学礼,等.8种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J/OL].植物保护.
[13]赵胜园,孙小旭,张浩文,等.常用化学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防效的室内测定[J].植物保护,2019,45(3):10‐14,20.
吴益东,沈慧雯,张正, 等.草地贪夜蛾抗药性概况及其治理对策[J].应用昆虫学报,2019,56(4):599-604. DOI:10.7679/j.issn.2095-1353.2019.070.
分享: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突出。黑龙江也是草业大省和畜牧业大省。全省草原面积118.63万hm2,主要分为松嫩平原草原区、三江平原草原区和山区半山区草原区。2021年,全省奶牛存栏109.7万头,肉牛存栏403.95万头,出栏299.73万头,肉羊存栏839.16万头,出栏880.31万头。
2024-05-18扁豆属豆科,是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原产于印度,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南北均有种植。扁豆比普通叶类蔬菜更具营养价值,是药食两用佳品,具有健脾化湿、化湿消暑、治疗水肿和细菌性痢疾等功效。扁豆中含有约69%的碳水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以淀粉的形式存在。扁豆淀粉呈颗粒状,呈椭圆形到小圆形,平均粒径为21.57 μm, 表面光滑、无裂隙。
2023-10-11在农业领域中,传统育种和现代生物育种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育种企业以其长期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现代生物育种企业的崛起成为了农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两种企业的发展方式和特点存在差异,其中财务管理在企业的持续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Durham and Mizik,2021)。
2023-10-08石斛是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DendrobiumSw.)植物的总称,极具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1]。石斛喜温暖、湿润及阴凉环境,以海拔1300m左右朝南的山坡岩壁上生长最好,多附生于森林树干、林下岩石或阴湿峭壁上,森林植被和苔藓等伴生植物对其分布有较大影响,生境独特,对小气候环境要求十分严格,石斛生长发育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生态环境是否适宜石斛生长[2]。
2021-09-08为准确评估不同生育期对柠条青贮品质的影响,实现柠条的合理开发利用,使用现蕾期、开花期、结实期和果后营养期的柠条分别制作青贮饲料,分析其营养成分及青贮品质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收获的柠条对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柠条青贮饲料的pH值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2021-07-21贵州六盘水地形复杂,具有明显的立体性气候,土壤类型比较多,牧草种植有一定差异,在进行草地建植分区时,可以将草地植被具体特征作为主要依据,草地建植不应过于繁琐,以保证操作便利性。
2021-07-13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营养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不仅仅是吃饱,而是更加关注其营养、健康、安全。由于摄入营养不均衡或缺乏某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引起的隐性饥饿,已经成为全球最普遍、最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生物营养强化是提高人体营养水平的一种新方法,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或农艺措施,进行农产品的生物营养强化。
2021-06-09大气氮沉降的急剧增加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远高于其他生态系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主要介绍了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氮沉降的现状,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阐明了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具体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展望,可为更好地预测及评估氮沉降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参考。
2021-02-18森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1]。森林群落是经过长期发展并与自然选择所形成的产物,由各种生物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所形成。研究天山西部云杉林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揭示出植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天然林的保护与生态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2021-02-04对于大球盖菇很多人还不是很熟悉,但其历史非常久远。美国、德国、日本等在相继发现大球盖菇后,挖掘其价值,德国对其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后逐渐成为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蕈菌。我国也引进了大球盖菇,并且栽种成功,但是却没有进行相应推广。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立题研究,在桔园、田间栽培大球盖菇,并获得良好效益,后逐步向省内外推广。
2021-01-06人气:7377
人气:7056
人气:5877
人气:5228
人气:495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学报
期刊人气:4118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0577-7518
国内刊号:11-1983/S
邮发代号:82-620
创刊时间:1962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21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861
影响因子:0.419
影响因子:1.2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