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循证集束改良法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心静脉穿刺部位皮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循证集束改良护理法应用前(2017年1至12月)收住于我院并于住院期间行PICC导管留置的极低体重出生儿30例为对照组,以循证集束改良护理法应用后(2018年1至12月)收治的同类患儿30例为试验组,对照组中心静脉置管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PICC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针对穿刺处皮肤保护的循证集束改良护理模式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不同皮肤护理模式干预后的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组该护理评价指标显著较对照组为低,(P<0.05),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家长对皮肤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家长给出的穿刺部位皮肤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较对照组为高,(P<0.05)。结论:采用循证集束改良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施以中心静脉穿刺部位皮肤护理,可显著降低该类患儿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率,深受极低出生体重儿家长高度护理满意度认可。
中心静脉置管具备操作简易、高成功率、低合并症、固定方便牢靠、相对安全等多维度应用优势[1,2,3],在确保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与刺激性药物输入中获得广泛认可[4],极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质量小于1500克者[5],由于中心静脉使用过程中有频繁更换敷料的护理需求,致极低体重儿局部皮肤多次暴露于消毒剂侵袭状态之下,而该类新生儿处于各组织器官发育完善度不足、屏障功能脆弱、外环境适应能力不佳、免疫功能低下状态[6,7],故其遭受皮肤完整性破坏伤害的风险极高。常规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对穿刺部位皮肤护理的关注度显著不足,尚未见相关专项积极护理研究成果的报导,我们尝试采用循证集束改良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施以中心静脉穿刺部位皮肤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以循证集束改良护理法应用前(2017年1至12月)收住于我院并于住院期间行PICC导管留置的极低体重出生儿30例为对照组,男女患儿分别为17例和13例,平均胎龄在28.35±1.20周,平均出生体质量在1405±95.77克,以循证集束改良护理法应用后(2018年1至12月)收治的同类患儿30例为试验组,男女患儿分别为16例和14例,平均胎龄在28.48±1.09周,平均出生体质量在1392±101克,两组极低体重出生儿在胎龄性别及出生体质量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施方法
对照组中心静脉置管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PICC常规护理,包括妥善固定、定时敷料更换、穿刺处皮肤观察与清洁维护等,试验组接受针对穿刺处皮肤保护的循证集束改良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2.1皮损风险点循证查找。
护士长组织新生儿科全员护理工作者通过文献查找、证据评价、护理实境条件下合理调整的方式,确定存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皮肤护理过程中易致皮损的风险环节为:①原有敷贴去除;②皮肤准备;③穿刺点周围皮肤消毒;④敷贴选择与粘贴;⑤更换频率。上述护理环节原护理方法的致皮肤损伤风险点在于:①快速移除时未对敷贴施以0°/180°松脱,致机械性损伤;②未行必要皮肤准备,反复行粘胶去除时牵拉毛发致毛囊炎诱发;③以75%乙醇为皮肤消毒液易灼烧新生儿幼嫩皮肤,以聚维酮碘为消毒液,其皮肤表面细菌杀灭速度慢达两分钟以上,故常规的消毒后2分钟待干时间不足以获得理想干燥效果,引发潮湿相关性皮损;④3M透明敷贴具备强力粘性,移除时皮肤受损风险较大,皮肤接触性皮炎发生可能性较大,6cm×7cm粘贴面积过大,增加导管下皮肤压力性受损机率;⑤首置24h内行敷料更换一次,此后每七日更换一次,每增加更换一次就使皮肤角质层损害风险以及导管脱落风险相应增加一次。
1.2.2皮损风险环节护理措施改良措施循证查找。
针对1.2.1述及的皮肤损伤风险点展开循证改良措施查找,获得下述改良护理策略:①实施双人合作式敷贴去除法,一人负责管路及置管侧肢体之稳妥固定,另一人以小角度揭开敷贴一个边角并以缓慢动作沿皮肤水平方向行移除操作,如移除困难则及时以无菌生理盐水行粘胶剂性状改变;②置管前对可能涉及到的粘贴部位毛发施以剪除/剔除处理,以降低移除敷贴时毛发受牵拉可能并降低细菌滞留率;③以无菌棉签三根蘸取约1ml量葡萄糖酸氯己定醇(0.5%)为皮肤消毒液,绕穿刺点中心对周围皮肤(上下范畴为穿刺点上下6.6厘米,左右范畴为左右最大5.6厘米、最小与护理对象臂围等同,待干一分钟后,再以蘸取量为0.3ml无菌水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对多余的消毒液加以去除。④实施“三明治”固定法,首先以4厘米×5厘米水胶体敷料沿血管走向对穿刺点周围皮肤行覆盖粘贴,尔后妥善安置PICC导管外露部分、软盘部分于水胶体敷料之上并剪裁为6cm长度、略宽于护理对象臂围的规格,无张力性垂放后施以手掌轻压。⑤实施按需更换敷贴法。
1.2.3循证改良护理策略集束化应用。
将1.2.2所述及的具备积极意义的改良化皮肤保护策略进行捆绑应用,形成循证集束改良护理方案,经全员培训后应用于极低体重儿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实践之中。
1.3评价方法
①观察统计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皮肤损伤类型包括浸渍、机械性损伤、接触性皮炎、毛囊炎、穿刺口感染等[8,9]。②自行设计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皮肤护理满意度测评量表,由患儿家长对PICC皮肤护理质量做出满意度评价,分为护理理念、护理方式、护理内容、护理效果四大维度各计0-10分,分值愈高提示该家长对PICC穿刺部位皮肤护理满意度愈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两组极低体重出生儿家长对PICC穿刺部位皮肤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极低体重出生儿干预后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之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不同皮肤护理模式干预后的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组该护理评价指标显著较对照组为低,(P<0.05),见表1。
2.2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家长对皮肤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家长给出的穿刺部位皮肤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较对照组为高,(P<0.05),见表2。
表1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干预后PICC穿刺部位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
表2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家长穿刺部位皮肤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3、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受病理生理因素影响,各系统处于发育欠成熟期,相应的各类抗病能力亦处于极低水平,并发症频发高发,多需接受长期静脉营养支持与用药治疗支持,普通BD留置针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长期静脉支持中适用度有限,PICC置管的临床成熟性使用现状,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有效性能与安全性能兼备的静脉输入途径。现阶段PICC护理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安全使用、导管相关感染及血栓形成预防等方面,而疏忽了PICC穿刺部位皮损的预防管理,极低出生体重儿易受各类感染因素侵袭,皮肤幼嫩极易损伤,成为PICC穿刺部位皮损的高风险人群,且一旦发生皮损则处理极为棘手,显著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身心痛苦侵扰,影响其自PICC途径获取有效营养与治疗支持的受益度,关注与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穿刺部位皮损风险势在必行。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尝试采用循证集束改良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施以中心静脉穿刺部位皮肤护理,首先通过广泛的循证查阅活动与现有相关护理实际甄别确认存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皮肤护理过程中的诸多皮损风险环节,在深入分析各环节皮损原因与机制的基础之上,再次运用循证护理与临床护理实境相结合的方式,寻找到与极低出生体重儿皮肤与机能特点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皮损风险改良化阻断措施,并将之加以集束化实践应用,使分散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对象PICC穿刺部位皮肤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皮损风险点得以成功控制,借助于包含双人合作式敷贴去除法、合理的皮肤消毒剂选择与消毒流程、适宜敷料的选择与剪裁粘贴、穿刺前必要的皮肤准备、科学的按需敷贴更换等在内的循证集束改良护理方案,实现了显著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毛囊炎、穿刺点感染、接触性皮炎、机械性损伤等皮损问题发生率的良好效果,赢得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家长的一致满意度评价。
参考文献:
[1]马晶晶,雷素华,赵秀芳,等.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经外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体表测量方法及相关因素探讨[J].华西医学,2016,31(6):116-118.
[2]贾美云,刘凌云.康乐宝水胶体敷料固定联合喜辽妥软膏在预防早产儿机械性静脉炎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5):193-194.
[3]陈红敏,陈爱民,石彩晓,等.音乐疗法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6):1480-1482
[4]吴丽元,师红艳.品管圈活动降低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堵管率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7,22(3):81-83
[5]陈利芬,张琳,莫革琴,等.初乳口腔涂抹对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8):114-116.
[6]吕翠媚.发育支持护理对早产极低体重儿体质量和睡眠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90-91.
[7]刘顺英,陈玉瑛.早产儿PICC置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3):135-137.
[8]周煚,田春辉.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穿刺部位皮肤护理措施的改进[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3):281-284
[9]赵慧函,黄惠桥,应燕萍.PICC局部皮肤损伤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3):2636-2640.
陈兰,张玉花,朱益霞.循证集束改良法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心静脉穿刺部位皮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19,48(05):205-206.
分享:
压力性损伤是指机体发生在两个物体接触面的作用力之间,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 其主要特点是由表及里,起初患者表现为完整的皮肤有红斑,之后可能发展为小水疱或表皮缺失,尤其以受压部位为甚。 老年群体为好发人群,且老年患者皮肤弹性较差、肌肉萎缩,加之身体的一系列基础疾病,长期卧床会加大老年患者的治疗难度较大。
2025-03-28由于神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长期卧床,其部分皮肤会不可避免地长期接触排泄物,因而导致该部皮肤出现失禁性皮炎(incontinenceassociatedder-matitis,IAD)症状,使患者产生疼痛感,并对其睡眠造成一定困扰[1]。IAD护理主张将皮肤评估、皮肤清洁、皮肤保湿、皮肤保护与IAD治疗进行整合。
2025-03-11皮肤创面愈合是由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多种细胞参与的一种病理生理进程,需要经过止血、血管生成、炎症反应、肉芽组织形成、纤维增殖或基质形成、再上皮化等过程。皮肤创面愈合能够使皮肤保持完整性,然而在感染、过度炎症、严重缺血甚至部分疾病的影响下,创面愈合的过程受到干扰,使得愈合时间明显延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2025-02-17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整个身体,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构成抵御外界致病因子的首要防线。皮肤具有多重功能,包括保护身体、参与汗液排放,以及感知冷热和压力等各种触觉刺激。创伤、热烧伤和外科切口等各种外部刺激都可能导致皮肤受损。随之而来的瘢痕不仅影响皮肤的外观,还可能导致皮肤功能的障碍,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2025-01-03尿毒性皮肤瘙痒(Uremic pruritus, UP)是尿毒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手臂、腹部、背部瘙痒为主要特征,调查显示,超过40%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存在中重度皮肤瘙痒,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危及生命安全,对比无皮肤瘙痒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中重度皮肤瘙痒的患者病死率高出17.0%。
2024-12-31瘢痕疙瘩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过量沉积为特征,是创伤愈合最常见的病理形式。瘢痕疙瘩具有肿瘤及炎症特性,它可向外扩展增长并超出原有创缘,在皮肤表面形成鲜红色或淡紫色的结痂和斑块,这不仅影响了美观,还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4-12-12烧伤是因直接接触高温物体引发的机体损伤,不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致伤、致残的重要原因。烧伤后易并发创伤感染,严重者可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脓毒血症等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在治疗烧伤后创面感染时,应科学、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不同烧伤面积患者感染风险和治疗难度存在差异,故积极明确不同烧伤面积创面感染特点。
2024-11-19白癜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后天色素脱失性疾病,其通常表现为原发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的皮肤黏膜色素脱失。白癜风不仅会影响患者外形美观度,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及社交压力,还容易合并发斑秃、甲状腺疾病等免疫性疾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接近5 200万白癜风患者,且发病率持续走高。
2024-10-14深度烧伤是指临床上诊断为深Ⅱ~Ⅳ度的烧伤,创面损伤严重,且常损伤深部血管及神经。目前,深度烧伤创面的主要修复方式是采用削痂植皮术切除烧伤坏死组织,植皮修复创面。然而,上述治疗方案存在一些短板,创口和植皮不贴合可导致创面愈合性差、愈合时间长。另外,由于创面渗出水肿需要频繁换药,患者的痛苦和创面感染几率也大大增加。
2024-10-12自然老化又称为皮肤内源性老化,是由年龄增加引起的皮肤衰老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弹性降低、皱纹出现、皮肤松弛、干燥粗糙、色素沉着。自然老化引起的皮肤组织结构改变表现为表皮细胞形态改变,真皮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卷曲,细胞外基质降解继而真皮层萎缩。皮肤老化不仅影响组织结构,还会引起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包括渗透性内稳态受损、角质层水合作用减少等功能失衡。
2024-10-12人气:18466
人气:16530
人气:15455
人气:14982
人气:1454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期刊人气:2486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1293
国内刊号:11-5654/R
邮发代号:2-946
创刊时间:2008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405
影响因子:0.493
影响因子:0.414
影响因子:0.644
影响因子:0.47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