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正准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那么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最广、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势必将再次引领其他行业。现如今,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焊装生产线的应用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工业机器人在焊装生产线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分析了焊装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旨在为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快了汽车车型更换的步伐,缩短了更型换代周期,并且现如今人工成本更是高居不下。因此,经济合理快速的对汽车更新换代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题目。工业机器人在焊装生产线的应用具有共用性和通用性:一方面代替人的工作,既可以减少人工成本,也能避免因人误操作等原因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使汽车多车型共线生产,降低新车型换代的投资成本。故而,工业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可以节约人力,降低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
一、工业机器人系统基本组成
工业机器人由三个基本部分构成: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主体是底座和执行器,包括手臂,手腕和手,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机构。大多数工业机器人具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手腕通常具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动力单元和用于使致动器产生相应动作的传动机构;控制系统根据输入的程序发出和控制驱动系统和执行器。
一般来说,工业机器人安装上工具,如焊枪、焊钳、抓手、视觉系统等,以满足焊装生产线需求,具有6轴的工业机器人基本满足工具的位置和空间姿态的控制需求,其中4、5、6轴控制工具的空间位置,1、2、3轴控制工具的空间姿态。因此,焊装生产线的机器人多为6轴关节式的。
焊装生产线某些特殊场景,受制于空间、工件、操作方式的限制,机器人无法满足工具的功能要求,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加机器人自由度,或者配备其他机械系统,以满足生产需求。通常做法有两种:一是把机器人安装在龙门架或轨道(机器人七轴)上,以满足机器人本体的操作空间;二是让工件移动或者翻转,如工件安装在输送系统或变位机系统,使工件处于生产最佳位置。也可以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用来满足焊装生产线的需求。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由控制柜完成,程序输入通过手动编程器控制完成,再通过现场总线的方式与焊装生产线的电气PLC系统进行通讯控制,如:Profinet、DeviceNet、CC-Link、Profibus、EthernetIP等。通常工业机器人具有一机多用功能,比如,通过ATC快换接头和工装放置支架的组合,可以实现仅需数秒的时间,进行涂装、焊接、搬运、视觉等应用进行切换,很大程度提高了机器人的使用效率,降低投入成本。
二、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焊装生产线的应用
汽车生产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四大生产工艺过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工业机器人,其中焊装生产线的应用主要有:焊接(点焊、弧焊、激光焊等)、搬运、装配、检测等。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柔性化制造系统的主要设备,是发展智能制造必不可以缺少的环节。在我国,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必将成为智能装备的主流及发展方向。
(一) 机器人焊接
焊接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的领域,其主要有座椅骨架、底盘骨架、排气管系统等弧焊和白车身组件的点焊,另外,车身的某些部位,如门盖等,采用更高要求激光焊接工艺。现在汽车焊接组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工艺也较复杂,伴随着生产质量稳定性、效率等也逐步提高。
(二) 机器人涂胶
涂胶工艺在白车身制造过程占有很重要地位,车身涂胶可以提升整车密封防水性能,提高NVH性能,实现减振降噪,又可以提高车身舒适性和美观性。涂胶在焊装、涂装、总装工艺均有应用,其在焊装生产线应用有折边胶、膨胀胶、密封胶、隔振胶和结构胶。涂胶的质量要求、工艺规范要求都逐步提高,保证稳定可靠,以满足生产要求。目前,我国车企的人工涂胶占有比例较大,导致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三) 机器人搬运
汽车焊装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配合各种工装抓手,以实现对工件的定位夹紧和搬运。在焊装生产过程中,要达到一致和高质量的焊接要求,就必须要求焊接过程进行精确的控制,就必须要求机器人的焊枪、焊钳的运动轨迹稳定一致并且可以准确控制,同时,焊装夹具需要精确定位和保持工件。这就需要设计专用抓手夹具安装机器人上,以实现对工件定位和搬运,一方面可以配合固定点焊机或弧焊机器人实现工件的补焊,另一方面,工件被运输到生产线上指定的位置。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焊装生产线中,这些工作由操作工作完成。机器人配合抓手的应用不仅仅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 机器人检测
为了保证焊装生产线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产品某一个工序或者一些重要部位进行检查,主要有弧焊的焊缝检测、点焊的焊点检测、涂胶检测三种检查,其应用功能主要是检测焊缝、焊点、涂胶的位置和形状,进行判断是否有质量缺陷,如焊缝的咬边、气孔、焊瘤等,遗漏焊点,少胶漏胶等。这在焊装生产线中对检测工具适应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的机械装置或者工人很难完成此工序,就必须使用灵活的工业机器人配上专用设备(视觉系统等)进行检测。
三、结束语
实现我国汽车智能制造生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特别在汽车焊装工艺的生产中,可以实现多车型共线生产。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焊装工艺的灵活性和自动化程度,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焊装有效价值。目前,工业机器人在焊装生产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在汽车行业的广泛应用,这些问题也将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汤传业,徐鹏.机器人在车身焊装自动化应用的问题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10):5-6
[2]任志刚.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装备制造技术,2015(03):166-168
[3]张园林,成永兴.汽车焊装车间自动化控制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15期
庞士俊.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焊装生产线的应用探讨[J].魅力中国,2019,(21):350-351.
分享: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重塑着各个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格局。汽车产业近年来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局。新能源、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技术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汽车产品的认知,在营销端对传统汽车厂的营销组合带来了深层次的冲击。对于广大的传统车企来说,如何在营销端积极转型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2025-03-19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工业革命以来制约世界发展的三大挑战。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能源汽车具有减少能量损失、缓解环境污染和环保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具吸引力。锂离子电池以其高容量、高效率、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成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首选[1~5]。
2025-01-14对于电池包中的串联模块,若电池单体与连接件接触不良,会引起接触阻抗增加,其极限情况会发生断路,此时可通过电流判断出串联回路中出现断路故障.然而在并联模块中,即使某一单体电池完全断路,整个并联电池模块的电压、电流可能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突变.
2025-01-12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激增,对动力电池的远程监控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在实时数据采集、状态监测和故障预警方面的需求。基于云平台的动力电池远程监控技术通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较强的网络连接能力,为动力电池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
2025-01-06针对无线传输中的耦合器呈电感 性,将造成无线传输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使系 统的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 LCL-S 型 的补偿方式。利用有限元仿真和实验得出 LCL-S 补偿形式一次侧发射线圈电流大小与负载无关只 与输入电压和发射线圈电感大小有关,故处于恒 流模式且补偿后的电路呈电阻性,提高了系统的 性能[2-3]。
2024-12-27传统的变速器壳体耐久计算只关注工作载荷 变化引起的损伤[1-3],却忽略了由于滚子对轴承座 动态激励产生的损伤。本文聚焦于某双离合变速 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DCT)轴承座疲劳, 深入研究滚子对轴承座动态激励导致的损伤,以 期为变速器设计优化提供新视角。
2024-12-27当前汽车迈入了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 智能化的“新四化”时代,整车品质越来越高, 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高端、亮 丽、个性化”等成为当下消费者的关注热点,主 机厂对瑕疵的控制及处理尤为重要,漆面外观缺 陷的检测不仅关乎汽车美观,更直接影响到汽车 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满意度。
2024-12-27汽车涂装车间是汽车制造过程中的主要耗能环节。由于涉及多个步骤和复杂的处理过程,如烘干、 空调风循环等,涂装车间的能源消耗相当高。然而, 行业内正在积极研究并应用各种节能技术,以减少能 耗和环境影响。这些努力不仅响应了全球节能减排的 趋势,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2024-12-25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中,后市场服务质 量已成为塑造品牌形象和提升消费者忠诚度的关 键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期望的不 断升高,企业不仅需要通过销售前的优质产品来吸 引消费者,更要在销售后提供卓越的服务以维持客 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2024-12-25随着国内厢式运输 车半挂车技术的日益成熟,基础运输业的不断完 善,以及各地方性法规、标准、政策的支持,厢 式运输半挂车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国 家对节能、环保日益重视,传统铁质瓦楞车厢、 复合板车厢因自身重、装载小等原因,逐步被各 行业用户所淘汰[1],更加低碳、绿色的铝合金轻 量化厢车受到青睐。
2024-12-25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汽车工程
期刊人气:213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000-680X
国内刊号:11-2221/U
邮发代号:2-341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10
影响因子:0.916
影响因子:0.345
影响因子:0.62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