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前正值全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计划实施期间,贵阳市乌当区正在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通过对贵阳市乌当区主城区及各乡镇2010—2019年温度及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对该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洋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气候。特别是以山区为主的贵州省,气候更是复杂多样。目前,国内有关于某个大范围区域气候特征分析的报道,也有研究针对各省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例如,廉陆鹞等[1]对我国西北地区近58年干期与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汪卫平等[2]分析了贵州日最高气温的气候特征;吴安坤等[3]分析了近50年贵州雷暴气候特征;冯志江等[4]分析了贵州省秋绵雨的气候特征;李忠燕等[5]采用合成、E0F分解、傅立叶滤波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近30年秋风的气候特征;罗喜平等[6]分析了贵州省雾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目前,贵阳市温度和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更没有对乌当区较为精细的气候特征分析。当前正值全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计划实施期间,结合乌当区目前正在积极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各乡镇加密区域自动站资料为基础的气候区域特征分析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研究资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监测网格逐渐精细,贵阳市乌当区从2009年开始温度和降水的监测基本达到覆盖每个乡镇,并且能自动连续监测。本文选取自2009年以来的温度和降水日监测值进行统计分析。但是2009年大部分区域自动站都是从4月开始监测的,因而在分析全年情况的时候,资料的分析时段为2010—2019年。
2、结果与分析
2.1降水特征
2.1.1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1)降水量的年分布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乌当区的年降雨量呈现波动型增加的趋势,大部分乡镇近10年年降雨量峰值出现在2015或2019年。
图12010—2019年乌当区年降雨量年际变化
注:a为乌当主城区、水田、羊昌、新场、百宜,b为东风、下坝、偏坡、新堡。
由表1可知,乌当区全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分别为主城区、百宜镇、偏坡乡、新堡乡在2015年,水田镇、羊昌镇、东风镇、下坝镇在2019年,新场镇出现在2012年,年平均降水量1163.4mm;年降雨量最大值在主城区2015年,雨量为1499.1mm;最小值在新场镇2013年,雨量为568.9mm。近10年的年降雨量范围分别为乌当主城区711.2~1499.1mm、水田镇729.1~1354.0mm、羊昌镇833.9~1444.8mm、新场镇568.9~1163.4mm、百宜镇780.6~1207.4mm、东风镇633.2~1130.4mm、下坝镇为693.9~1245.1mm、偏坡乡为683.3~1356.8mm、新堡乡708.2~1401.3mm。
(2)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由表2可知,全区各乡镇的降水量均呈现冬季最少,秋季次之;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大值出现在羊昌镇(105.9mm),最小值出现在东风镇(51.7mm);春季最大值出现在主城区(330.3mm),最小值出现在下坝镇(246.0mm);夏季最大值出现在主城区(511.1mm),最小值出现在百宜镇(417.8mm);秋季最大值出现在羊昌镇(253.3mm),最小值出现在东风镇(181.8mm)。2.1.2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图2可知,乌当区近10年的年总降雨量平均值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态势。大值中心分别为羊昌镇1140.8mm(羊昌镇)和1128.9mm(乌当区主城区),最小值为945.5mm(下坝镇)。由图3可以看出,夏季降水主城区最多,西北部的新场镇、东北部的百宜镇和中南部的东风较少,在420mm左右;春季降雨量呈现2个高值中心(羊昌镇、建城区),最多的仍然是主城区,低值中心出现在东风镇,与年平均降雨量的分布基本吻合;秋季降雨量在空间上也存在南北多中部少的分布特征,以北部羊昌镇的253.3mm为最大值;冬季降雨量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最大值出现在北部羊昌镇,最小值出现在南部的东风镇,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50mm以上。
表12010—2019年乌当区各乡镇年总降雨量
表2乌当区各乡镇季节总降雨量平均值
图2乌当区年降雨量平均值分布
2.2温度特征
2.2.1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由图4可知,乌当区近10年年平均温度总体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与全区海拔高度的分布基本一致,最高值出现在东风镇,最低值出现区东北部海拔较高的百宜镇。由图5可以看出,乌当区一年四季的温度都是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最高值都出现在东风镇,并且东风镇冬季的温度比周边偏高得更为明显,较主城区高0.5℃;最低值均出现在百宜镇,冬季尤为明显,较附近站点偏低1℃以上。
图32010—2019年乌当区各季降雨量分布
注:a为春季,b为夏季,c为秋季,d为冬季。下同。
2.2.2温度的时间分布特征。
(1)温度的年均分布特征。由图6可知,全区各乡镇的年平均温度呈波动型变化,峰值在2016年,谷值在2012年。
图42010—2019年乌当区年平均温度分布
由表3可知,乌当区全区年平均温度最高的年份为2016年,极端最高值出现在东风镇,温度达17.4℃,年平均温度最低的年份为2012年,极端最低值出现在百宜镇12.2℃。近10年年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主城区14.5~17.1℃、水田镇13.2~15.7℃、羊昌镇12.6~15.3℃、新场镇12.3~15.4℃、百宜镇12.2~14.4℃、东风镇14.9~17.4℃、下坝镇14.8~16.4℃、偏坡乡14.1~16.4℃、新堡乡13.5~15.2℃。
(2)温度的季节分布特征。由表4可知,乌当区全区春季平均温度最高的年份为2018年,极端最高值出现在主城区,温度达17.7℃,春季平均温度最低的年份为2011年,极端最低值出现在新场镇12.2℃。近10年春季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主城区14.3~17.7℃、水田镇12.8~16.2℃、羊昌镇12.6~15.9℃、新场镇12.2~16.0℃、百宜镇12.4~15.1℃、东风镇14.6~18.1℃、下坝镇13.8~17.1℃、偏坡乡13.6~16.6℃、新堡乡12.9~16.0℃。
由表5可知,乌当区全区夏季平均温度最高主要出现在2013年,主城区和水田镇2013年和2016年最高,极端最高值在东风镇,温度达24.2℃。新场镇、下坝镇最低年份在2012年,主城区、水田镇在2012和2015年,羊昌镇、百宜镇、东风镇、偏坡乡、新堡乡在2015年;主城区、水田镇最高出现在2013和2016年,新场在2016年,羊昌镇、百宜镇、东风镇、下坝镇、偏坡乡、新堡乡在2013年。近10年夏季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主城区22.6~24.1℃、水田镇21.2~22.7℃、羊昌镇20.9~22.7℃、新场镇20.6~22.6℃、百宜镇20.2~22.0℃、东风镇22.4~24.2℃、下坝镇21.9~23.5℃、偏坡乡21.9~23.3℃、新堡乡21.3~23.0℃。
图52010—2019年乌当区各季平均温度分布
图62010—2019年乌当区年平均温度的时间变化
注:a为乌当主城区、东风、下坝、偏坡、新堡,b为水田、羊昌、新场、百宜。
由表6可知,乌当区全区秋季平均温度的最低值主要在2018年,东风镇温度最低值在2010年;主城区、新堡镇、羊昌镇和百宜镇温度最高值在2011年,水田镇、新场镇、下坝乡和偏坡乡则出现在2015年,东风镇在2017年,温度达17.6℃。近10年秋季平均温度为主城区15.5~17.4℃、水田镇14.0~15.9℃、羊昌镇13.5~15.4℃、新场镇13.4~15.3℃、百宜镇12.7~15.0℃、东风镇15.7~17.6℃、下坝镇14.9~16.6℃、偏坡乡14.3~16.7℃、新堡乡13.8~15.9℃。
表32010—2019年乌当区年平均温度
表42010—2019年乌当区春季平均温度
表52010—2019年乌当区夏季平均温度
表62010—2019年乌当区秋季平均温度
由表7可知,乌当区全区冬季的平均温度最低值主要出现在2011年,极端最低在百宜镇,温度低达0.8℃;最高值主要在2016年,极端最高值出现在东风镇,温度达8.5℃。近10年冬季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主城区3.3~8.1℃、水田镇2.1~6.8℃、羊昌镇1.3~6.2℃、新场镇1.1~6.3℃、百宜镇0.8~5.5℃、东风镇4.2~8.5℃、下坝镇2.7~7.6℃、偏坡乡3.0~7.7℃、新堡乡3.1~7.2℃。
3、结论
从2010—2019年的资料分析可知,乌当区近10年的气候特征为气温南北差异较大,分析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北部乡镇海拔比南部乡镇高;二是南部乡镇距离乌当区主城区较近,有一定的城市效应影响。降雨量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均。一是年总降雨量的空间分布上呈南北多、中部少的分布,最大值在北部的羊昌镇,最小值中心在南部的东风镇。二是春、秋、冬季的空间分布与年总降雨量的分布基本一致,夏季降雨量呈现西北、东北部边缘和东风镇相对较少,其余地区降雨量相对较多的特征。三是乌当区全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分别出现在2012年、2015年、2019年,最少的年份主要出现在2011年,时间分布上各乡镇有一定的差异。四是年平均温度最高出现在2016年,最低出现在2012年;春季最高出现在2018年,最低出现在2011年;夏季最高总体出现在2013年,最低出现在2012和2015年;秋季平均温度呈现最高出现在2011和2015年,最低出现在2018年;冬季平均温度最高出现在2016年,最低出现在2011年。五是2010—2019年贵阳市乌当区全区年、季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都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最高值出现在东风镇,最低值出现在百宜镇。
表72010—2019年乌当区冬季平均温度
参考文献:
[1]廉陆鹞,刘滨辉.近58年我国西北地区干期与湿期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9,42(6):1301-1309.
[2]汪卫平,熊伟,陈余明.贵州省日最高气温气候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3,37(1):7-10.
[3]吴安坤,张淑霞,刘波,等.近50年贵州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15(4):87-91.
[4]冯志江,李忠燕,吴坪键.贵州秋绵雨的气候特征分析[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9,43(1):28-32.
[5]李忠燕,吴战平.贵州省近30年秋风的气候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4,38(1):5-9.
[6]罗喜平,杨静,周成霞.贵州省雾的气候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765-772.
黄世芹,刘英春,李宗参,李杨.2010—2019年贵阳市乌当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09):197-200+204.
分享:
高亚洲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周围的高山系(天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和喜马拉雅等,图1),有“亚洲水塔”之称。高亚洲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3×105km2,占全球山地冰川面积的43%[1]。在青藏高原地区,冻土面积达1.05×106km2[2],湖泊覆盖面积达36889km2[3],湿地面积为1.33×105km2(其中43.5%分布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湄公河地区)[4]。
2020-12-05热带海洋温跃层是热带海洋大气耦合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太平洋温跃层与赤道东风和海洋上升运动紧密联系。在全球变暖下,热带海洋还可以通过温跃层和海洋上升运动调节海洋分量分布来影响气候变化。因此,认识全球变暖下热带太平洋的温跃层变化对于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2020-12-04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统称内蒙古高原。其地处中纬度内陆,大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只有大兴安岭北段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以中纬度天气系统影响为主[1]。前人已对内蒙古地区气温特征做出了一定的研究。
2020-11-20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例如,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寒冷季节缩短、粮食危机,进而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1951—2018年,我国年平均气温每10a升高0.24℃,升高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020-11-20积温是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是一个区域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加值。农业气象中一般用一个地区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来表示年积温(简称积温),其大小代表当地热量资源状况,直接反映植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从强度、作用时间2个方面来表示温度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影响[1],以℃为单位。
2020-11-20干燥度是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表示某地一定时段内的潜在蒸散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本文利用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计算得到干燥度,并分析了呼伦贝尔市1961~2017年干燥度的演变与分布规律,为今后预测呼伦贝尔市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科学支撑。
2020-11-19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是地理上离海最遥远的地方,但是夏季也时常出现区域性、地方性的较强降水。由于强大的热力学影响因素和复杂的地形原因,夏季午后迅速发展成长的强对流系统,经常会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或暴雨,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这种情况是新疆短时临近预报的难点,也是夏季预报工作的重点。
2020-11-17冰芯记录显示,珠峰地区气温逐渐升高,20世纪是最为温暖的时段。过去50年来,年均气温升高约0.33℃/10a,与青藏高原平均升温率大致相当,高于全球平均。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珠峰地区气温将持续升高,且升温幅度存在季节性以及区域差异,其中冬季增温更为显著,北部升温较大。
2020-10-2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天气预报也越来越重视,对预报的准确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研究通过检验预报业务中经常使用的20时国家指导预报、东北WRF和天气在线三种数值预报产品对鞍山地区各站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预报与实况之间的误差,为今后的温度预报找出可参考的依据。为今后的气温预报业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0-10-2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西藏作为世界的“第三极”,对其降水量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深远的影响。目前,研究者们主要对西藏降水量进行客观规律的研究分析,从客观事实层面阐述西藏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笔者对近10年学者们研究西藏降水量的文献做计量分析,以期为西藏降水量主题及其延展性研究提供参考。
2020-09-2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气象科学
期刊人气:1501
主管单位:江苏省气象局
主办单位:江苏省气象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009-0827
国内刊号:32-1243/P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253
影响因子:0.682
影响因子:0.160
影响因子:0.421
影响因子:0.08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