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主要种植北方农作物,掌握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性和资源特征,有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文章对农安县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以长春市的气候变化数据以及当地农业气候数据为基准,针对吉林省长春市整体的气候变化,分析农安县光照、热量以及水分等资源特征。通过农业生产机异常、极端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农安县气候条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掌握农作物生育期气候资源适宜度变化规律,构建适合当地适宜度模型,实现对当地农作物精细化动态预报,制定相应的气候应对措施,实行有利的气候防控,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以模型为基准,分析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获取的环境物质资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玉米作为农安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农作物,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对玉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造成复杂的影响。农安县为松辽平原腹地,具有优渥的土壤以及环境资源,与公主岭和长岭县为邻,接壤松原市,温度、光照、降水等是影响春玉米产量与生长的关键因素,近50年来我国吉林省的气候变化明显,构建农安县农业气候模型是分析当地气候资源以及进行适宜性评价的重要途径。气候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物质资源,玉米为农安县的主要农作物,其生长发育受到当地温度、降水以及光照等影响,伴随着农业气象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适宜度分析是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农作物气候生长、粮食作物产量预报定量分析及评价的重要方法。魏瑞江的河北气候适宜度模型、王连喜的江苏省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以及俞芬的淮河流域气候适宜度模型的研究经验以及评价方法,其对气候适宜性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可以为农安县气候资源特征模型奠定基础。以任玉玉与千怀遂的河南省气候适宜度模型构建而言,农安县农业气候适宜度分析模型,需要根据玉米生长气候变化因素以及产量动态预报等将产量动态预报技术研究应用于气候适宜度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方法,针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适宜度进行数量转变,将温度、光照以及降水等作为气候因子,以气候因子变化为农安县气候资源适宜度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掌握农作物生育期气候资源适宜度变化规律,构建适合农安县适宜度模型,实现对当地玉米精细化动态预报,制定相应的气候应对措施,构建气候防控中心,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农安县气候资源整体规律
农安县气候模型的构建主要是以长春市的气候变化数据以及当地农业气候数据为基准,针对吉林省长春市整体的气候变化,以长春包含农安、榆树、德惠、双阳、九台的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为主,掌握气候以及气候资源,针对农业生态资源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因地制宜、顺应天时、合理开发与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总体而言,农安县主要有以下气候特征。
(一)光照资源。植物光和作用中同化的太阳光谱内的可见光才是农安县当地太阳光照的有用光照辐射,称为生物辐射,占据总太阳辐射的49.21%,根据站点观测数据显示,长春市与农安县的太阳辐射年平均总量为78Kcal/cm2,以逐月变化水平来看,1月是总辐射的起点,3、4、5月份增长速率最快,5、6月达到最高值,6月下降至12月,农安县作为长春市总辐射量较多的地区,其生理辐射变化满足长春市的总辐射能变化曲线,玉米生长季可以保持较高的辐射总量,达到27Kcal/cm2,就日超时数而言,太阳光线的实际照射百分率而言,长春市可以年均日照时数为271h,百分比率达到61%,5月为最多,12月最少,5~8月份的日照百分比不足59%,7月为最少仅为41%。由此可见农安县5~8月份雨季对农作物的日照时数影响较大,越往东日超时数越少,云和雨与对日照百分比影响较大,其日照时数年均量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但在农作物的生长季(5~9月),其日照时间下降明显,但由于附近山岭的存在可以达到45%。
(二)气候资源。农安县的平均气温为6.0°C,其中以东部地区为最高,达到6.4°C,根据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数据研究显示,农安县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一致,该地区平均气温上升了1.6°C。尤其是季节变化更显明显,春季与冬季虽然20世纪60、70年代有所下降,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逐月中七月为最热月达到23.8°C的平均气温量,1月为最冷月,极端最低气温为-40.2°C,平均1月气温-15.4°C,极端最高气温是1997年的6月28日,高达36.9°C。由于5月及9月的极端最低气温接近玉米苗期与成熟期,所以在玉米生长其气候日差较大,平均达到11.4°C,尤其是5月为日差最大约,七月至日常最下月,十分符合农作物物质的积累与子粒形成。
(三)降水资源。水分作为植物生长的必然因素,降水对农作物的产量以及气候预防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确保水分条件的适宜是农作物生长季产量与品质保障的关键影响因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与季风与大陆性气候相关,农安县地区的降水分布与榆树、德惠对比还处于优良状态,虽然降水分布不均匀,但雨量降水量导致早涝灾害发生几率并不高。农安县的年均降水量为359mm,多雨年少雨年的差异性及不稳定性较明显,最多是在20世纪末80年代中期737mm,最少在20世纪末80年代早期的379.5mm,差异高达345mm,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增多,20世纪90年以后进入少雨阶段,尤其是在2001~2010年减少将近100mm,近二十年来降水量逐年递减,导致不同程度的干旱爆发。就以逐月变化而言,春秋二季降水分布比较均匀,为85.2mm,80.31mm,夏季为雨季达到高峰期,降水量为383.12mm,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生长,春秋两季比较干燥不利于农作物育苗,但总体而言,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需求,适合农作物生长。作物产量的波动限制于生长期间的气候条件,气候变暖利于产量增加,降水资源要素中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其资源利用效果处于中等水平,湿润状况处于湿润半湿润地区,雨热同季加之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强烈导致耗水量大,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三、结语
农安县气候资源处于较大的区间,对当地农业发展影响较大,当地并没有构建气候监测站,只能够采用邻近地区以及长春市整体资源变化为基准,进行统一分析,因此并没有将地势地貌影响纳入其中,主要是针对降水、气温以及日照进行分析,通过模型构建的设想,分析气候各项资源的变化,利于农安县整体气候资源特征规律掌握。
参考文献:
[1]李时睿,王治海,杨再强,王学林.江南茶区茶叶生产现状和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4,32(6):1007~1014.
[2]秦天柱,陈长胜,李德恒.吉林省长春市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气象灾害防御,2017,24(2):43~48.631.
张丽达,宋丹丹,姚宏伟.农安县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3):135-136.
分享:
高亚洲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周围的高山系(天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和喜马拉雅等,图1),有“亚洲水塔”之称。高亚洲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3×105km2,占全球山地冰川面积的43%[1]。在青藏高原地区,冻土面积达1.05×106km2[2],湖泊覆盖面积达36889km2[3],湿地面积为1.33×105km2(其中43.5%分布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湄公河地区)[4]。
2020-12-05热带海洋温跃层是热带海洋大气耦合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太平洋温跃层与赤道东风和海洋上升运动紧密联系。在全球变暖下,热带海洋还可以通过温跃层和海洋上升运动调节海洋分量分布来影响气候变化。因此,认识全球变暖下热带太平洋的温跃层变化对于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2020-12-04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统称内蒙古高原。其地处中纬度内陆,大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只有大兴安岭北段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以中纬度天气系统影响为主[1]。前人已对内蒙古地区气温特征做出了一定的研究。
2020-11-20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例如,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寒冷季节缩短、粮食危机,进而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1951—2018年,我国年平均气温每10a升高0.24℃,升高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020-11-20积温是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是一个区域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加值。农业气象中一般用一个地区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来表示年积温(简称积温),其大小代表当地热量资源状况,直接反映植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从强度、作用时间2个方面来表示温度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影响[1],以℃为单位。
2020-11-20干燥度是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表示某地一定时段内的潜在蒸散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本文利用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计算得到干燥度,并分析了呼伦贝尔市1961~2017年干燥度的演变与分布规律,为今后预测呼伦贝尔市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科学支撑。
2020-11-19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是地理上离海最遥远的地方,但是夏季也时常出现区域性、地方性的较强降水。由于强大的热力学影响因素和复杂的地形原因,夏季午后迅速发展成长的强对流系统,经常会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或暴雨,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这种情况是新疆短时临近预报的难点,也是夏季预报工作的重点。
2020-11-17冰芯记录显示,珠峰地区气温逐渐升高,20世纪是最为温暖的时段。过去50年来,年均气温升高约0.33℃/10a,与青藏高原平均升温率大致相当,高于全球平均。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珠峰地区气温将持续升高,且升温幅度存在季节性以及区域差异,其中冬季增温更为显著,北部升温较大。
2020-10-2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天气预报也越来越重视,对预报的准确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研究通过检验预报业务中经常使用的20时国家指导预报、东北WRF和天气在线三种数值预报产品对鞍山地区各站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预报与实况之间的误差,为今后的温度预报找出可参考的依据。为今后的气温预报业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0-10-2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西藏作为世界的“第三极”,对其降水量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深远的影响。目前,研究者们主要对西藏降水量进行客观规律的研究分析,从客观事实层面阐述西藏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笔者对近10年学者们研究西藏降水量的文献做计量分析,以期为西藏降水量主题及其延展性研究提供参考。
2020-09-22人气:7522
人气:7377
人气:6169
人气:4508
人气:382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
期刊人气:1507
主管单位:辽宁省气象局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 1673-503X
国内刊号:21-1531/P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253
影响因子:0.682
影响因子:0.160
影响因子:0.421
影响因子:0.08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