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受全球变暖现象影响,我国气候产生了明显的变化。气候发生改变后,首先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关加速改变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环境等,同时对工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造成严劣影响。
气候变化对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确保我国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不受影响,做好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则十分重要。
1、针对不同领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
1.1 对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影响
当气候发生改变后,首先影响自然生态系统,会加速改变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环境等。受全球变暖现象影响,中国东北区域的冻土层厚度受平均气温升高影响正在降低,且年平均降水量明显减少、植被覆盖率逐年缩小。反观内蒙古、西藏等地区,其植被覆盖率存在增加趋势,而且部分区域存在的土地沙化现象也明显改善。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中发生森林火灾、病虫害的几率在气候变化环境中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受气候变换影响,很多物种原生栖息地环境被改变,直接影响了物种多样性。如在气候变化影响下,青藏高原地区中的原有栖息生物数量近些年锐减或消失。而且很多病虫害的分布也随着气候变化发生了迁移,致使病虫害现象发生率不断提高。
1.2 自然环境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国各地的降水状况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中国西北区域最近几年明显存在降水量增加的现象,而东北及华北大部分区域出现了降水量减少的情况。在调查中还发现,自1981年开始到2018年结束,西藏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明显增加。受全球变暖现象影响,中国北方地区在冬季出现了温度上升现象,从而降低了北方地区居民的御寒压力。同时,北方夏季温度明显攀升,导致北方避暑、隔热压力陡增。
1.3 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农业生产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不稳定性提高、产量波动大等问题。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趋势影响下,中国种植业中的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减产明显。该现象将导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出现变动,而且气候变暖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将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气候变暖,还将导致病虫害增加。农业的化肥、农药施用量将增大,投入增加[1-2]。
1.4 工业、旅游业、建筑业在气候变化下受到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如农作物品质、产量会出现波动,进而影响农作物价格。由于部分产业、企业依赖农作物发展,所以他们会受到明显影响。同时,自然资源也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这会直接影响工业发展决策。如北方地区会增加对避暑的需求,所以空调、冷饮等产品的销售数量会大增,进而就促进了有关产业的发展。当前,在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内地极端天气发生频率明显增加,这对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气候变化还进一步改变了生物栖息地与物种多样性、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致使旅游资源质量下降,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气候改变增加了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3-4]。
2、阐述气候变化影响的优缺点
2.1 气候变化影响的优点
气候变化后有效的优化了青海、西藏等区域的热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当地农作物的品质、产量,同时还增加了可种植品种的数量与范围。提高了西北地区降雨量,有效改善了当地土地沙漠化严重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空气湿度。气候变化后,全球变暖明显,南北极及其他地区冰川快速消融,为部分地区干旱的河流获得了新鲜水源,有效改善了当地河流干旱状况。推动了相关产业、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气候变化影响的缺点
受气候变化影响,世界各地出现极端天气的次数、范围、频率、强度明显增加,对人类的生活、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中国各地水资源分布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变的更加不均匀,致使部分缺水地区干旱现象越发严重,部分富水地区洪涝现象频繁出现。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影响了部分生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健康发展。气候变化使各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气候环境发生改变,影响了中国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气候变化现象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状况产生了负面影响。
3、气候变化影响的应对意见
首先,积极使用气候变化影响下产生的优点,做好产业布局、发展规划的调整、完善。其次,中央政府应出台政策、提供资金援助等,支持社会企业投入更多物力、人力、财力研发新能源技术及节能减排技术,为新产业的形成提供帮助[5-6]。然后,积极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出台政策引导企业更新、创新技术,加快企业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方向的转型升级速度。再次,积极构建、优化全方位的气候及环境监测体制,改善监测能力及数据运用水平。最后,结合气候变化特点,做好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
4、结语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多种多样,这些影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所以,只有做好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处理,才有助于促进国家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宝辉.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民营科技,2018,25(7):89.
[2]颜靖柯,吴江,张银,等.浅析气候变化对地区发展的影响[J].智能城市,2019,5(1):32-33.
[3]本刊编辑部.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环境保护,2018,47(23):2.
[4]汤子薇.为什么要谈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治理难在哪?[J].中华环境,2016,6(1):18-22.
[5]阳维宗,董李勤,张昆,等.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需水影响研究进展[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39(4):174-180.
[6]何霄嘉,许吟隆,郑大玮.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路径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3(8):7-12.
徐凤义.浅谈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J].缔客世界,2019(6):0093-0094.
分享:
高亚洲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和周围的高山系(天山、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和喜马拉雅等,图1),有“亚洲水塔”之称。高亚洲冰川覆盖面积约为1.3×105km2,占全球山地冰川面积的43%[1]。在青藏高原地区,冻土面积达1.05×106km2[2],湖泊覆盖面积达36889km2[3],湿地面积为1.33×105km2(其中43.5%分布在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湄公河地区)[4]。
2020-12-05热带海洋温跃层是热带海洋大气耦合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太平洋温跃层与赤道东风和海洋上升运动紧密联系。在全球变暖下,热带海洋还可以通过温跃层和海洋上升运动调节海洋分量分布来影响气候变化。因此,认识全球变暖下热带太平洋的温跃层变化对于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2020-12-04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沿地带,以高原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统称内蒙古高原。其地处中纬度内陆,大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只有大兴安岭北段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以中纬度天气系统影响为主[1]。前人已对内蒙古地区气温特征做出了一定的研究。
2020-11-20自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例如,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寒冷季节缩短、粮食危机,进而危及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我国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气候系统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1951—2018年,我国年平均气温每10a升高0.24℃,升高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
2020-11-20积温是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有效温度的总和,是一个区域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加值。农业气象中一般用一个地区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来表示年积温(简称积温),其大小代表当地热量资源状况,直接反映植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从强度、作用时间2个方面来表示温度对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影响[1],以℃为单位。
2020-11-20干燥度是表征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表示某地一定时段内的潜在蒸散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本文利用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计算得到干燥度,并分析了呼伦贝尔市1961~2017年干燥度的演变与分布规律,为今后预测呼伦贝尔市气候变化趋势提供科学支撑。
2020-11-19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部,是地理上离海最遥远的地方,但是夏季也时常出现区域性、地方性的较强降水。由于强大的热力学影响因素和复杂的地形原因,夏季午后迅速发展成长的强对流系统,经常会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或暴雨,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这种情况是新疆短时临近预报的难点,也是夏季预报工作的重点。
2020-11-17冰芯记录显示,珠峰地区气温逐渐升高,20世纪是最为温暖的时段。过去50年来,年均气温升高约0.33℃/10a,与青藏高原平均升温率大致相当,高于全球平均。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珠峰地区气温将持续升高,且升温幅度存在季节性以及区域差异,其中冬季增温更为显著,北部升温较大。
2020-10-2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天气预报也越来越重视,对预报的准确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研究通过检验预报业务中经常使用的20时国家指导预报、东北WRF和天气在线三种数值预报产品对鞍山地区各站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预报与实况之间的误差,为今后的温度预报找出可参考的依据。为今后的气温预报业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020-10-2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西藏作为世界的“第三极”,对其降水量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深远的影响。目前,研究者们主要对西藏降水量进行客观规律的研究分析,从客观事实层面阐述西藏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笔者对近10年学者们研究西藏降水量的文献做计量分析,以期为西藏降水量主题及其延展性研究提供参考。
2020-09-22人气:7556
人气:7406
人气:6202
人气:4537
人气:386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
期刊人气:1524
主管单位:辽宁省气象局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 1673-503X
国内刊号:21-1531/P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253
影响因子:0.682
影响因子:0.160
影响因子:0.421
影响因子:0.08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