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胡适治学思想的核心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一直以来被视为以“方法”见长的胡适的治学思想,其实质已将治学态度融入到治学方法之中。胡适的治学态度无论是从这十字箴言的字面上,还是落实到具体的方法步骤中均可表现出来。系统地来说,胡适治学强调历史和语言双重逻辑的建构,重视资料的收集,对于疑难和新材料会持续不断地跟进,讲求确凿的证据、关注后续的延展。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领域,胡适无疑是得风气之先的领军人物。而“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没有人比胡适更喜欢‘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了。少年得志,万众瞩目,再加上身处社会(知识)转型期”,“从一九一九年撰写《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到一九五二年在台湾大学作题为《治学方法》的连续演讲。”(《导言》),胡适一以贯之他治学的科学方法“假设与求证”。1917年夏胡适回国到北大任教。此时的中国,已然卷入仁人志士寻求救国的运动中。1919年12月1日《新青年》第七卷第1号,发表了胡适《新思潮的意义》一文。文章开头“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十六个字,既阐明了胡适的救国主张,也指明了胡适大体的治学方向。
一、胡适治学思想的来源
胡适治学的思想来源兼采中西,“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部分,一是假设,一是实验。”[1]150。其有两条主要支流,一是(清儒的)“朴学”(又称为“汉学”),一是胡适反复提及到的其师杜威的“实验主义”。
“中国旧有的学术,只有清代的‘朴学’确有‘科学’的精神。”[1]154—155胡适归纳“朴学”的特点,即“(1)大胆的假设,(2)小心的求证。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发明。证据不充足,不能使人信仰。”[1]170胡适在去上海求学之前接受的都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且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名列前茅。旧学根底扎实的胡适,对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有过较深程度的学习和了解。诚然,胡适从宋儒和清儒学理的比较中,窥见中国传统的治学是缺乏方法论的。因此,他“拿来”杜威的“实验主义”和赫胥黎的“拿证据来”,作为他治学思想的一种补充。“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1]2其中,胡适对老师杜威思想方面的基本观念颇为推崇。按照词源学,实验主义的根源在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后赫胥黎将进化论引向社会学领域,直到杜威那里演变成一种主义。而一向宣称“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胡适,还是抓住“主义”牢牢不放,达尔文主义、实验主义成为他毕生信奉的主义。这位对政治是“不感兴趣的兴趣”的胡适,一直以来站在资产阶级的自由知识分子一派的队伍中,因此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不以为然,甚至妄加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实验主义,说到底是一种人本主义,它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决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科学。胡适对上述问题的搁置,自是同他抱定的“主义”息息相关。
二、方法与态度:“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周策纵问过胡适,他的十字箴言是否把态度视为同方法类似重要的位置。胡适坦言,“我是有这种想法的,我认为一个人的态度怎么样,很可能影响到他怎么样运用方法,有时候甚至可能决定他怎么样运用方法,甚至于影响或决定他研究和思想的效果。所以我把态度和方法连在一起来说,才提出那‘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两句话来。”[2]胡适历来被塑造成资深的“方法”痴迷者,这同他对“方法”孜孜不倦的反复提倡脱不开关系。事实上,胡适的治学态度已自觉融入到其治学方法中,它不曾遭到任何外力的强加干涉。这有赖于胡适自身的个性修养和学识涵养,尤其是他所接受的教育。
(一)重视“收书”,重视资料的收集
对胡适治学思想的梳理,恐是要先从其对“读书”一事的想法入手。这一点恰是经常被研究者忽略的。他们习惯从最直接的治学文章着手研究。
“读书”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始终处于被追问的状态。越是司空见惯的问题,越是难以回答。复杂的时代格局,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爱国志士们试图在这其中找寻一条适合中国的救国道路。那时人们对读书的追问意义,远胜于知识本身。胡适认为读书要精要博,要对外国知识有所涉猎,“一个受过训练的头脑,就是对于易陷入于偏见、武断和盲目接受传统与权威的陷阱,存有戒心和疑惧。”[3]22做好智识上的准备,以便今后在关键时刻能发挥作用。胡适对于读书的方法和习惯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强调。在《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一文中,胡适认为,“读书的习惯可分为三点: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3]19此外还强调买书习惯的重要性,尤其重视找书,这一点对于一头钻进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的胡适而言至关重要。在《找书的快乐》中,胡适自称是个用书家,而不是藏书家。其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因此材料往往是难遇难求,真伪难辨。倘要做好后续的整理研究工作,第一步就要打好扎实的材料基础,“真正收书的态度,是无所不收的。”[3]88胡适主张“杂货店”式的收书法,广开生路,破铜烂铁皆可收,“材料不在乎好坏,只要肯收集,总是有用处的”,“再从博而专门”[3]232—238。
(二)注重历史和语言双重逻辑
统观胡适的治学文章,不难发现,它们都和历史有关联,都是“今人”考据“古人”文本的学术研究,或是为他人做年谱。胡适向来自恨“春秋笔法”,但他“不幸有点历史癖,故我无论研究什么东西,总喜欢研究他的历史。”[4]6胡适历史意识的介入是自觉的。从搜集材料,到甄别真伪,再到行文中观点的论证,全部有赖于历史意识的把控。历史意识,作为一种具体化的逻辑思维,它能有效避免逻辑上的一些困难。胡适认为,收集图书“必须要有这种历史的眼光,个人的眼光有限,所有的意见,也许是错误的,人家看为有价值的,我以为无价值;人家看为无价值的,我以为有价值,这种事情很多,我们收书,不能不顾到。”[3]237又如校勘、考据。善本、底本是校勘考据最可靠的依据。而要找出善本、底本,又必然要按历史逻辑,依次查找,直至追到源头。即便最终找不到善本、底本,依旧要按着历史的逻辑,找出相关联的各种版本。诸如考证《水浒传》,“不懂得南宋的时代,便不懂得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何以发生。不懂得宋元之际的时代,便不懂得水浒故事何以发达变化……不懂得嘉庆、道光间的遍地匪乱,便不懂得俞仲华的《荡寇志》。这叫做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念。”[4]28历史总是层层相因,环环相扣,中间发生的若干个断层,一般都是有迹可循。不同时代对同一件事或物,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些我们都不应当遗漏。
历史逻辑之外,还要注重语言逻辑。一个论据乃至一个论断成立与否,都是建立在牢不可破的逻辑结构上。逻辑结构则是通过语言层面呈现。一旦逻辑结构松散崩塌,则组成逻辑结构的语言必然无效。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一文从逻辑层面上,逐个批驳冯友兰、钱穆、梁启超、顾颉刚的考据,称他们的论证是“丐辞”,而不是证据。“丐辞”,“在伦理学上,往往有人把尚待证明的结论预先包含在前提之中,只要你承认了那前提,你自然不能不承认那结论。”在此,胡适大胆承认“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我自己‘始作俑’的,所以我自己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这个方法是很有危险性的,是不能免除主观的成见的,是一把两面锋的剑可以两边割。”[5]《〈红楼梦〉考证》。胡适仍是以逻辑来拆解蔡元培《〈石头记〉索隐》,证明其不可靠性,是“附会”之作。胡适指出,蔡文“每举一人,必先举他的事实,然后引《红楼梦》中情节来配合。”[4]48胡适认为,“索隐”有如猜谜般,有生搬硬套之嫌,是牵强附会的行为。治学的严谨,一在于缜密的逻辑,二仰赖于确凿的证据。
(三)讲求确凿的证据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十字箴言,无论是假设,还是求证,胡适都要凭证据说话。“我要读者学得一点科学精神,一点科学态度,一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科学态度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1]15没有证据,胡适宁愿搁置不谈。与此同时,对于最亲近的师友,又或是不熟悉的人,胡适一旦发现有人发表缺乏足够证据的学术言论,他会选择“站出来”,用书信、撰文的方式来回应,以期他人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学术问题,符合他的治学抱负。
胡适治学思想兼采中西,清儒的朴学,外加杜威的实验主义、赫胥黎的证据说,由此达到东西合璧的效果。这足以证明西方现代科学同中国古老的考证学在精神内核上的相通,在全民族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时代,却依然有复古的声音,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规避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格局,胡适的治学思想才得以逐步确立。世俗眼中的留学生,所谈也多为西学内容。而胡适,可以说是少有的归国后一心只致力于“国故”的留学生。至于对西学的使用,一并注入他整理国故的事业中来。陈平原指出到了后来“以哲学为职业的胡适”那里,已“逐渐丧失提出‘假设’的能力和愿望,陶醉于真能‘拿证据来’的考据之学”,还指出:“胡适对中国现代学术的贡献,仍以早年的‘大胆假设’为主。”[1]7这一论断,诚然略失偏颇。历史证实胡适后来的考证趋于停滞,有些书只出了上卷,没有下卷。考证《水经注》,胡适花了整整20年。不得不承认,胡适在学术上的大胆,随着他学术领袖的形象深入人心,悄然被逐渐磨平,变得愈加小心谨慎。这是胡适的不幸,也是学界的不幸。然而,前文的论断割裂了假设和证据之间的关系,使得其中任何一个个体都无一例外被单独抽离出来。
首先,我们要明确“假设不是玄谈,也不是主义,更非迷信。有的人士将假设与玄谈或主义、迷信混为一谈。这是完全没有做过科学工作的表现”,“‘科学的预测’则是以既有的史实和盖然理论及盖然演算为根据的。”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假设里面固然也含藏着‘不确定的’成分”,但我们要警惕“不能倒过头来说含藏着‘不确定’成分的东西就是假设”的说法[6]。胡适大胆的假设,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的。在《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文中,胡适以戴震考证“光,充也”(《尚书·尧典》“光被四表”)为例作结。戴震是在发现《说文》《唐韵》《礼记》里“光”有“充”的意思,遂大胆做出假设,一反前人考订的意思,证明“充,光也”。而胡适毁誉参半的《说儒》,最终得出老子是正统派老儒的结论。这无疑颠覆了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家流派的划分,弃道家思想体系而不顾。
万事起于怀疑,立于证据,进而假设,忠于旁证,成于评判。这一点和前文提到的杜威思想观念的五步法有异曲同工之处。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主张旦凡假设、求证都要讲求确凿的证据。而“大胆的假设”,亦充分说明了怀疑精神的可贵。
(四)关注后续的延展,持续不断地跟进
不难发现,胡适对于悬而未决的问题,或是新的材料,他都会持续关注跟进,绝不草草了事。《〈红楼梦〉考证》,1921年3月27日初稿完成;1921年5月收入曹雪芹著,汪原放标点的《红楼梦》一书中,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1年11月12日修改后定稿;1928年3月10日《新月》第1卷第1期,发表了胡适《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对脂本与其他版本做了长篇幅的比较。时隔七年,胡适能对庞杂的“红学”投入持续不断的关注,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正因为此,胡适的努力使他成为“红学”研究的一大奠基者。
再者,胡适以其个性魅力和学识风采,在学术领域好友云集。从其书信、日记中可见一斑。胡适同好友间往来的书信,以切磋和探讨学术问题为主,这有利于胡适治学思想体系的建构。
三、结束语
一直以来,中国学术界认定胡适的治学思想是以“方法”见长。然而,我们集中精力关注胡适的治学方法的同时,亦不能抛弃他的治学态度。“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胡适治学思想的核心表达。无论是从这十字箴言的字面上,还是落实到具体的方法步骤中,我们随处可见胡适的治学态度,旦凡存疑之处,都要讲求证据,用证据说话。解决不了的问题宁肯搁置,暂缓研究。其对学术负责任的态度,往往被人们视为理所应当,从而被忽略掉,转而一头扎进胡适治学方法的研究中来。胡适的治学,不应当仅从他的治学文章入手。治学,应从学入手,其论读书的文章何尝不是他治学思想的体现。时至今日,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仍有不可抹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适,著.陈平原,选编.胡适论治学[G]//胡适经典论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周策纵.胡适风格——特论态度与方法[G]//唐德刚,夏志清,周策纵,等,著.彭明哲,曾德明,主编.我们的朋友胡适之.长沙:岳麓书社,2015:240.
[3]胡适.为什么读书:胡适演讲集(三)[G]//胡适演讲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胡适,著.叶君,主编.胡适文选·假设与求证[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
[5]胡适.胡适论学近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82.
[6]殷海光,著.贺照田,编.思想与方法[G]//殷海光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01—302.
苏永涓.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态度——“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4):4-6.
分享: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关键的内容,是学生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根本保障。
2023-11-30到了唐时期,“卷草纹”一词被大量使用并广泛统称。唐时期的卷草纹很少以单独连续纹样出现在应用器物中,多数情况下,卷草纹是作为图案中的小部分边饰或者背景协同其他主体物参与其中,其中主体物的样式有:鸟兽、花卉、果实等装饰纹样,从而构成一幅完整图案化的特有纹饰。
2021-07-23孟子十分重视夫妻关系,他把人际关系概括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指的就是夫妻关系,“别”是夫妻关系的关键之所在,“别”主要是指夫妻之间应该在平等相处的基础上做到内外有别、分工有所不同。就像父子之间,亲情是关键;君臣之间,道义是关键;长幼之间,先后是关键;
2021-07-22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史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外国史的热潮。早期清代学者研究外国史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应对边境冲突,防范和警示外国对于中国的可能性侵略。例如何大庚在《英夷说》中指出:“英吉利者,昔以其国在西北数万里外,距粤海极远,似非中国切肤之痛……其势日南,其心日侈,岂有魇足之日哉!”
2021-07-22明清时期迎来了我国封建时代城市发展的一大高潮,大中城市数量明显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同时,这一时期也形成了小说创作高潮,成为古代小说史上的繁荣阶段。由于城市与文学的互动日趋频繁,“城市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城市”都获得极大发展,城市生活因而成为明清小说重点表现的内容,其中,小说中的“双城记”尤为引人注目。
2020-11-14本文精选史学优秀论文题目50个,均已发表在该专业期刊上,涉及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现代史学,中国古代史学,史学思想,历史学等,供参考。1、贺昌群与马克思主义史学2、20世纪后半期湖南学者先秦史研究论略3、郑天挺与中国现代史学4、中国古代史学“国可灭,史不可灭”理念探析5、刘知幾褒贬史学思想述要
2020-10-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史学研究有两次重要转折,一是新史学派批判传统史学只知宏大叙事不知日常取向;二是新文化史家指责新史学派片面夸大“长时段”,关注宏观民众却不知独特个体。随着两次转折,史学研究的视角出现“微观”与“宏观”之博弈。《袍哥》是中国微观史的代表作,是中国微观历史研究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西方史学理论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一次较成功的实践。
2020-09-03科泽勒克的史学研究以历史时间为主线,以概念考察为实例,指出历史行为主体的经验可以衔接实在与表现。科泽勒克强调历史认识主体本身所具有的彻底的历史性和时间性,这为克服历史认识论中的主客二元对立提供了启示。以时间性为切入点来反思历史实在论,可能有助于弥合历史与史学、生活与思想之间的鸿沟。
2020-06-24西方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历史学也努力更接近近代科学的观念,注重原始档案研究与考证的“科学的历史学”逐渐构成了欧洲历史研究的主流体系,以至于19世纪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史学的全盛时期,而被誉为“历史学的世纪”。而档案的功能与属性也伴随着历史科学的兴起发生了转变。
2020-06-24宋代学术除了理学之外,还有经史考据之学,考据方法较以往也有了质的飞跃和发展,因而为传统学术研究的推进开辟了一条新路。就史学领域而言,司马光在组织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创立了考异自注式方法,李焘和李心传则分别撰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继承发展了司马光的治史路径。
2020-06-24我要评论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