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一些学生认为物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用处不大,这其实是因为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生活素材的应用很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在准备物理课程教学时,多思考本次教授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特探究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初中物理这门学科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物理知识又是抽象不易理解的,如果教师只运用教材进行物理教学,学生的物理水平、物理能力都很难得到提高。初中物理学习是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最初印象,以促进其后续的物理学习。教师如果能够在物理课堂上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就可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初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进而理解学习物理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在物理课堂上使用生活素材,还可帮助学生强化自己学习的物理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生活素材,可帮助学生明白物理的价值与作用,明白学习物理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是很有用的,让学生知道他们每天学习的知识非常有用。可丰富物理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会合理地运用自己学习过的物理知识。
二、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一)利用生活素材进行课前导入
许多的初中物理知识都与生活联系紧密,可在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生活实例。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思考教授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列举出这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之前,教师就可先用这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课前导入。教师在课堂上,可先提出已经设想好的与本次课程相关的生活素材,或者是对这些案例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来引入即将介绍的课堂知识,或是直接提出教师已经想好的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去总结这些案例中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教师也可直接向学生提问,调动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思考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来发言回答他们想到的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最终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结果进行统一的整理,引出本次物理课程要讲授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这几种方式,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课前导入,使物理课程自然地开始。教师除了采用问问题的形式,也可做一些课前小实验,帮助学生进行更加生动的课前导入。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教师在进行正式的知识讲解之前,教师就可先准备好一个塑料瓶和两个瓶盖,一个瓶盖是粗糙的,而另一个瓶盖是光滑的,教师要先给瓶子盖上粗糙的瓶盖并拧紧,再从课堂上选择一个没有多大力气的学生,让他去尝试拧开这个瓶盖,学生可比较容易地就将这个瓶盖给拧开了,然后教师就再给瓶子换一个光滑的瓶盖并拧紧,再让这个学生尝试去拧这个瓶盖,这个学生会觉得很难拧开这个瓶盖,教师再从课堂上找一个力气大点的学生,让他尝试把瓶盖拧开,这时这位力气大的学生也会感到很难拧开瓶盖,然后教师就可让学生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拧比较粗糙的瓶盖就会比较容易,不需要太大的力气就可,为什么拧比较光滑的瓶盖就会很费力气,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教师也可让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内的小讨论,总之最终引出本次课程的教学主题———摩擦力。此外,通过这项简单的课堂小实验,学生们也可更好地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利用生活素材增加实验机会,简化物理实验
初中的物理实验大多都是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实验,可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具体的实现。然而许多的初中学校实验器材都是十分有限的,很多学生做物理实验都需要几个人一起组成一个实验小组,一起用一套物理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这种时候学生往往都不能充分地参与其中,还有许多的物理实验,都是教师带进班级里一套实验仪器,为学生进行实验的演示,而学生是没有机会自己去做这些实验的,这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对于学生学习物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尤其是在许多的经济发展不充分、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学校的实验器材更是十分有限的,甚至到了紧缺的地步,所以更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的热情,这是十分严重的坏影响。在初中的物理学习阶段教师应该努力的培养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喜欢上物理这门有趣的学科,这也是初中物理教师应该追求的物理教学成果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书中的教学实验进行简化,充分地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物品的替换,从而降低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成本,简化物理实验,增加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教师可尽可能在生活中寻找物理实验的替代品,然后再将这个实验告知学生们,让学生去做这个实验,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准备生活素材,并带到班级里来,学生们一起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直接对实验进行清晰的讲解之后,让学生放学后可在家自己进行实验,而且这种实验,学生可在家中进行多次实验,减少了学校资源有限的制约。同时,由于进行了实验材料的替换,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就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替换材料的实验之前,可自己先实际操作一遍,以便教师确认这个实验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以及易错点等,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实验讲解的时候,就可向学生指出这些关键的地方,以提高学生做实验的成功率,让学生更加热爱做物理实验。
(三)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初中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是有很多应用的,在一直以来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只是注重了物理知识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学习,却忽视了物理的应用性,忽视了物理的实际价值,学生自己平时也很难主动地将学习的知识真正应用在自己的生活里面,实践能力也比较差。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够自己发现学习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清楚自己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只靠学生自身难以解决这个问题,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多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让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思路,教师也可多提问,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去发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去应用自己学习过的知识,让物理知识真正发挥价值,这样还能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举多得,这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压,教师可先准备一个煮熟的鸡蛋,并把鸡蛋的皮剥下来。教师再准备一个烧瓶、酒精、棉花以及火柴。教师先将棉花浸入酒精,再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放入烧瓶中,再拿一个剥好了的鸡蛋,放到烧瓶口,再过几分钟,教师和学生就会发现鸡蛋正在被吸入烧瓶中,通过这个实验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压,也可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其实来自生活,运用鸡蛋、棉花这些简单的东西就能进行物理实验,巧妙地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巧妙地将大气压这种无形的东西,转化成直观的可视化的东西,帮助学生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大气压。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拥有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素材时也一定要注意,有些知识是可触类旁通和融会贯通的,但有的知识却是:1就是1,2就是2,马虎一点都不行,不能出现任何的误差,这种时候教师就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明确坚定地向学生说明这些知识的准确性和不可变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一个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许多的东西是固定不可变的,不可与其他东西混淆,也不允许出现任何的误差,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这一点,要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这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素材,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多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许多要求严谨性的事情,教师绝对不能马虎,不能为了使用生活素材而使用生活素材,不能太牵强,引入生活素材时一定要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三、总结
物理本身就有着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且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不但要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还要让学生对相关现象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理论,而且要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将物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赵灵香.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20(8).
[2]梁福霞.基于生活素材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应用探析[J].才智,2020(9).
文章来源:管永华.浅谈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要求[J].学周刊,2022,(09):24-25.
分享: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生认知世界、探究世界的前提,且与生活广泛相连,无论是日常饮食、起居用电,还是光的传播和反射、物体落地、水流下坡等,随处可见物理的影子,而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现象也离不开物理知识的解答与解释,这为生活现象中的初中物理思维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
2024-07-22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整体法与隔离法作为高中物理解题的重要方法备受关注.“整体法”强调系统性思维,通过全面把握问题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隔离”则注重细致分析,将问题拆分成小部分进行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024-07-22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的三条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核心。其中,牛顿第一定律为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中学物理教师进行课例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通过反思“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偏差、科学探究的实践误区、物理观念的理解窄化等制约物理课程育人价值实现的关键问题做简要探讨。
2023-11-21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具体来讲就是以物理教学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系统的方法论,对知识体系、教学方式、考试评价方法、教学实施策略等作出的具体安排。《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一书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总纲,将视角转向培养学生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23-11-16图尔敏认为分析论证的结构包含六大要素:主张、资料、正当理由、支援、限定条件和反驳,前三个要素在分析论证结构中必须存在,后三个要素作为补充要素.主张是指论证者本人提出的观点;资料指论证者用来支持自身所提观点的事实性资料;正当理由指能证明主张和资料之间合理关系的科学依据,支援是指作为辅助以补充或者支持主张与资料之间关系的理由;
2023-11-14中考物理作为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关键能力框架进行试题设计.中考试题是课堂教学的“导航灯”,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中考物理“考什么、怎么考、考得怎么样”,直接影响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
2023-11-1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突出“教、学、评”一致性的学科实践[1].
2023-11-13为高效指导学生开展必做实验,教师预先进行了学情探查,发现周期测量是学生在“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在常规实验中,学生一般采用先测量单摆做多次全振动的时间,然后用总时间除以全振动次数来测得周期。但实际操作中全振动的时间与次数是由学生人工观测,导致计时起点与终点的确定都具有较大随机性。
2023-11-09《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随着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的不断融合,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向着多元化与综合性方向发展[1]。而物理大单元教学,依据课程目标聚焦于物理学科素养,促进知识结构化,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科学探究思维,是深化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关键教学方式。
2023-11-08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略。2020 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为主线,部署高校“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2023-11-06人气:7584
人气:5259
人气:5155
人气:5001
人气:49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期刊人气:2315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3-2215
国内刊号:41-1098/O
创刊时间:200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71
影响因子:0.116
影响因子:1.248
影响因子:0.28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