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其浓烈的女性思想、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怀,同时她还有一部分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男性化色彩,具体表现在潇洒豪放的雅士气质、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不屈与自信的坚强品格。这些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笔者从李清照的作品出发,以其作品为基础,浅谈作品中的男性化色彩,仅供参考。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以词著称。她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词国皇后”。“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闺阁有此才,诚不可多得也。”事实上,李清照诗词兼善,能文能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其诗“雄浑悲壮,虽起杜韩为之,无以为过也”。纵观李清照流传下来的作品,她不仅用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女性温婉、细腻、柔绵的语言特色,而且时常以男性视角审时度势,感悟生活,体现了鲜明的男性化色彩。对其作品中的男性化色彩进行分析论述,能够从全新的视角解读李清照,也是对其作品的深度解读。
一、潇洒豪放的雅士气质
据记载,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亲当朝为官,其母亲也是大家闺秀,李清照的家庭民主和谐,父母思想开明,并没有像当时社会其他父母那样,将李清照养在深闺,而是给她男儿般的自由,让她出府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允许她接触自然到郊外游玩,可以说李清照的成长环境宽松,早期生活优越,同时,父母也注重对李清照的教育,在父母的引导下,她从小博览群书。除此以外,李清照个人也注重自我的品性修养,通过赏花、泛舟等方式来亲近自然,用读书、饮酒、品茶等情趣来陶冶情操,借奇异梦幻来抒发个人长情,富有潇洒豪放不羁的雅士气质。可见李清照作品中的男性化色彩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述了李清照到郊外游玩的情景:一直玩到日暮时分,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却迷入荷花的深处。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我奋力划桨,争着渡过去,桨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从此词看,她外出划船、喝酒、竞渡、晚归,字字句句表明了李清照不同于一般的闺阁女子,她那潇洒豪放、不受拘束的男性性格跃然纸上,充分体现了她的男性化色彩。
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相比,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却抒发了另外一种士大夫的精神苦闷而追求理想不灭的游仙幻想。她是历史上首个描写游仙幻境的女词人。如“我报路长嗟日暮,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完美地把真实的现实生活感受融入到奇幻的梦境之中,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等典故乃至神话传说都谱入词中,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潇洒豪放、格调雄奇的梦幻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潇洒、豪放、超脱的雅士气质,男性化色彩也跃然纸上。
在封建社会,一般只有怀有“治国平天下”宏伟抱负的男性才会有这种游仙的幻想,游仙的目的主要是不满于现实,但又无法改变现实,只好把理想寄予游仙梦幻中。相比之下,古代女子因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地位低下,思想保守,思维受限,她们最大的追求莫过于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和儿孙满堂。所以,一般女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闺房中默默无闻地度过。在当时的社会,李清照尽管才华横溢,饱览诗书,但因其女性的社会身份,不能走入士大夫之列,她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因此,她把长情寄予游仙之作中,留在了历史的天空,也为中国文学论坛留下了宝贵财富。
二、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李清照具备国士一般的忧患意识和非凡的政治洞察力,她把自己的眼光放得十分长远,并没有只局限于自己的儿女情长,她突破了当世女性桎梏,形成了男子一般的开阔心胸和高远境界,看事情看时事都带有男性色彩。对此,朱熹对她的评价是“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评价极高。
最能体现李清照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作品当属《上枢密韩肖胄诗》。这是她诗作中留传下来最长的一首,也是现实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首。作此诗时,李清照年近半百,贫病交加,在听闻朝廷派遣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去慰问被囚于北方的徽、钦二帝后,她毅然提笔作诗一首。在诗中,李清照首先借记述韩、胡二公出使前受命的情景,巧妙揭露宋高宗一味求和的懦弱无能;其次高度赞扬韩肖胄的品德,勉励其不负重任,重振国威,甚至为其代言受命誓词“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诗中豪情正是李清照身上倜傥丈夫气的生动写照。
接着,李清照以一个流亡寡妇的身份向二位使臣进言:“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敌人的掠夺本性,叮嘱二公要多加提防,防患于未然。同时提出“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坚决反对与敌人签订合盟,体现了其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最后,李清照还请求使臣能带回家乡和中原百姓的消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故乡人民的牵挂化成一句震天的呐喊“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作为无权过问政事的流亡寡妇,李清照却以政治家的眼光表现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高度关注,所提出的独到见解不仅使得此诗的思想性得到增强,也丰富了其作品男性化的色彩。
李清照十七岁左右时,读到了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她读后感触颇深,随后创作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在诗中,她立意高远,一反前人大肆歌颂健儿猛将之意,用史实与现状对比,直接指出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是以玄宗为首的整个政治集团的荒淫昏庸。“何为出战则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李清照当时所处的时代正是内忧外患之时,她清醒地知道,不能再盲目地对“唐朝中兴”加以歌颂,而要以史为鉴,避免造成和前人一样的悲剧结局。
李清照虽然身处闺阁之中,却心系庙堂之上,忧国忧民,远比一般士大夫更富有爱国之情。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她的家国情怀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三、不屈与自信的坚强品格
李清照最为著名的一首咏史诗当属《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咏史诗中,李清照不以成败论英雄,独具慧眼地发现了楚汉之争中失败的楚霸王项羽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不屈的英雄气节,歌颂了他勇敢、坚强、自信、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这种“生当作人杰”的疾呼是对身处动荡时代的人民一种保守气节、不屈不挠、奋起抗争的精神感召。“不肯过江东”的英雄项羽与苟且偷安、临难逃亡的南宋最高统治者形成了强烈反差,诗中的讽刺与谴责也可见一斑。此诗似匕首、似投枪,短短四句,掷地有声。人们不禁为诗中所讴歌的不屈精神所感奋,被诗中为国犯颜、不怕断头的胆略与担当所折服!
李清照所作的《词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论词的专著。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宋人词话甚多,未有著词话者”“清照属第一”。在《词论》中,她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文章直截了当地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三位文坛泰斗,说他们“学际天人”,可惜“不协音律”,常常不按词本身必须具备的音律作词,只不过把词当作是长短句的诗歌而已。李清照作为一个封建女子,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用毫不谦虚的口气,评点作为高山一样立于文学巅峰的大师。可见她除才华横溢外,其心底蕴藏着一种怎样难得的勇气和自信!这种勇气和自信充分彰显了她的男性化色彩。
李清照部分作品之所以具有鲜明的男性化色彩,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父亲的影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朝官礼部员外郎,“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据史料记载,李格非为人刚直,为官清正,心忧天下,不惧权贵。这些崇高品质直接遗传给了他的女儿。二是李清照自身丰厚的学识修养。李清照在学问方面,拥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兴趣爱好和积累。长期的学习和积累,使她视野开阔,眼界高远,思维独特,创作起来厚积薄发,才思喷涌,忘记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女子的约束和束缚,以及自己所处的社会角色,俨然像是一个男性作家一样,用自己毫不顾忌的文采去大胆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佳作。三是时代的催生。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王朝分裂时期,生活的巨变、时局的动荡,使李清照的个人生活与写作风格均产生了急剧变化,她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其她女子的道路。在作品中,她像一名男子汉一样站在时代前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读李清照,我们不会感受到小女儿的扭捏之情,反而会有一种阅读大丈夫作品的酣畅淋漓之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李清照凭其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厚的文化功底,加之时代的催生,在为后人提供温婉细腻柔绵的女性色彩很浓的作品时,也创作了具有鲜明男性化色彩的传世佳作。她那潇洒豪放的雅士气质、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不屈与自信的坚强品格等男性化色彩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她如同一颗明星在我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虽然李清照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她的文学作品,以及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美,还有作品中携带的男性化色彩,对于今天的我们、以及今天中国文学创作而言,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祖美评注.李清照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李清照诗文词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88.
[4]李清照资料汇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5]陈宏绪.塞夜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58
[6]沈曾植.菌阁琐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8.
[7]杨娇珑.现代女性主义视阈下李清照的“双性同体”创作特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李岚.论李清照作品中的男性化色彩[J].戏剧之家,2020(29):201-202.
分享: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应该是给英子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胡同街坊的眼里,惠安馆住着的是一个疯女人,胡同里的人都怕她,不敢去接近她,她每天站在自家门口呆呆地望着,像是在等什么人。每次英子妈妈领着她路过惠安馆的时候都会加快脚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个疯女人,但恰恰是大家对秀贞反常的态度,勾起了英子对她的好奇心。
2023-11-14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运用众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意境。人、情、物三者交织,达到了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中的最高审美标准。而月亮可谓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重要意象,一方面月意象既用来指代崔莺莺,月亮的变化有时还暗示着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另一方面月亮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帮助他们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同时,人与月相通的观念,赋予月这一意象更深厚的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戏曲意境说视角下解读《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能够深层次地探析月亮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2021-09-08在晚周诸子的著作中《,庄子》因其混杂舛驳、歧变较多、细微精深,解读更难,因此诠释版本更多,其中极为突出的是郭象。郭象思想依据庄子思想而生发,但又与庄子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误读《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不可避免,文学作品解读的意义何在?核心在于人,在他人的文本或思想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这既是对自我的找寻和追问,也是他
2021-09-08《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也是童年时期的最后一篇。乔伊斯笔法细腻,“表现出福楼拜(Flaubert)式风格。乔伊斯在创作《阿拉比》时手法细腻,刻意追求细节描写的高度精确,并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辅助叙事、刻画人物和背景、揭示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09-08《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占大部分。小说作为特定环境中描写特定人物的文体,在表现人物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聊斋志异》通过故事的描写形式,赋予女性人物以鲜明的特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2021-09-08灾难文学是灾难记录与延伸,是对人类心灵的折射和对人性的透视。通过对《天乳》《云中记》两部灾难文学作品中灾难书写的研究,从生命自然的传统与改变、美学理念下的叙事和灾难文学精神疗救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挖掘人性复归的可能,以探究灾难后时代灾难书写应有的理念与创作意义。
2021-09-08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2021-09-08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包括悲剧的内涵和效果。而中国原创音乐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开山之作《金沙》,描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悲剧,其内在悲剧特点与亚氏悲剧理论十分契合。本文以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对该音乐剧的悲剧内涵进行探究,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该剧框架结构进行梳理,深入剖析了该剧的时间部署、三种巧合以及歌曲复现等方面。
2021-08-31民族歌剧《太阳之歌》,以陕北一对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剧情,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共产党、毛主席是天下受苦人民的大救星。本文对该剧的人物塑造、舞美、唱腔、对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演唱技巧的把握,到音乐会排练细节的整体磨合,最终把这部歌剧作品搬上了硕士音乐会的舞台。笔者结合硕士毕业音乐会中自己饰演该剧女主角李改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总结出艺术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才会充满发展的活力。
2021-08-31桑桐先生是我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小提琴钢琴曲《夜景》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作品,该作品同时也透露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推动了国内音乐的发展。桑桐曾听过谭小麟的课而谭小麟师从欣德米特,在桑桐的作品中也能发现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桑桐《夜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级集合,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理论出发去分析该作品。本论文将依次对桑桐和欣德米特的生平进行介绍,简单分析《夜景》中的作曲技法、梳理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
2021-08-31人气:5119
人气:3147
人气:1151
人气:1113
人气:82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学
期刊人气:804
主办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文学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半年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11
影响因子:0.003
影响因子:0.012
影响因子:0.002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