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最跌宕起伏的那一年,曹操写下了《短歌行》。整首诗以"忧"为情感脉络,运用借代、比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求贤若渴的强烈愿望。本文从"忧"的背景、"忧"其什么、何以解"忧"三个方面来探讨"忧"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一、《短歌行》文本解读
《短歌行》不仅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传世佳作。全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既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又有一代作家“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宏愿。其中多次出现最具有感情色彩的“忧”,则是成功解读文本、探寻本诗艺术魅力的金钥匙。
二、“忧”的背景
《短歌行》中曹操的忧思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界争论不已。该诗创作于赤壁大战后,即建安十四年或十五年,下面将从社会时代背景分析曹操“为何而忧”。
(一)赤壁之战惨败
曹操从没想过,自己能那么快地统一北方。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使他失去了谨慎,变得骄傲起来。在他的计划中,孙权面对八十万大军,理应束手就擒。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挥军南下,似乎实现他的千秋大业指日可待,可最终却功亏一篑。他没有想到孙权与刘备联手,自己用来虚张声势的八十万大军旗号竟会被周瑜轻松识破。事实上,他能够调动的兵马不到20万,其中有刚刚投降的士兵,还有自己从北方带来的旧部下,长期的风餐露宿早已让他们疲惫不堪。赤壁大战后,跟随曹操征战几十年的尖锐部队只剩下一半,他不可战胜的战神形象,被彻底击碎。
(二)人民的怨气
“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这是赤壁大战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曹操当然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局面,所以他要求公家对流离失所的百姓进行救济。赤壁之战惨败,人民怨声载道,这已使曹操笼罩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然而,更令他担忧的事就是交出兵权。如果没有兵权,他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将无法实现,甚至自己集团和家族的身家性命都不可保。赤壁大战的失败也让曹操的野心再次暴露于世人面前,朝堂上满是批判声讨的声音。当时的曹操深陷政治和军事危机,内心满是愁困悲苦,于是在一次宴会联诗中忧郁地吟出了这首《短歌行》。
三、“忧”其什么
“忧”作为全文的诗眼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何以解忧”“忧思难忘”“忧从中来”。如果“忧”简单理解成忧伤、忧愁等,就未免太零散化、片面化了。曹操的“忧”是一种慷慨之“忧”,下面将多角度逐层分析“忧”的不同意义。
(一)忧人生苦短
《短歌行》的开篇描写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欢宴群臣,本来应该是放松和愉快的,但诗人却控制不住深藏心底的忧虑之情。听着鼓吹喧阗的音乐,似乎是百姓安居乐业、国都繁荣昌盛的美好盛况,可尽管这乐声如此恢宏,却总也拂不去心底无尽的愁绪。“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有多少时间去实现未酬的壮志呢?曹操在写这首诗时已经50多岁了,他渴求建功立业,急于结束战乱分裂的局面,统一天下。可是已到天命之年的他深知时日不多,所以才感慨道“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儒家礼教分崩离析,天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东汉乱世,似乎人人都对生死有着异常的敏感和焦虑,何况是大业未成,渴望“天下归心”的曹操呢?
(二)忧人才难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句话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而是运用借代的手法,用女子对心爱之人的绵绵思念来委婉地诉说,可见诗人求才的心是多么周到,多么热烈!“但为君故”这里的君是告诉天下人每一位读到此诗的人都是曹操渴求的人才,可是贤才却迟迟不来,所以才朝思暮想“沉吟至今”。这里以“忧”为转折,升华了“忧”的主题,曹操以谦逊的姿态向天下发布了“求贤令”。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话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意思是野鹿在阳光下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地啃食着青草,这里是满鹏的宾客,鼓瑟吹笙,好不热闹。《鹿鸣》是宴客的诗,在这里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诗人沉醉在人才到来,统一江山有望的想象中,于是他由衷地感到喜悦和激动。感情基调由“忧”转“喜”。奏响歌舞声乐,摆上筵席,畅谈四海见闻,俯察天下时局,如同久别重逢的旧友,共享丝竹宴酣之乐。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从想象回归到现实,借明月喻贤才,以明月求之不得喻贤才难得。情感可谓是一波三折,想到这儿,不禁“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诗人用“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吸引处在观望或敌对阵营犹豫不决的人才来投奔自己。曹操委婉地放下姿态,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欢迎天下贤才归顺,助其实现统一大业。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乌鹊南飞”一语不言自明。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名句,以山高水深比喻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希望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曹操自比周公,表明一心辅佐汉室的决心,同时也是借周公勉励自己,他有信心能早日实现“天下归心”。
(三)忧功业未成
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因为人生苦短,人才难求,所以建功立业难免有些力不从心。这份忧愁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忧”,是一种慷慨之忧,正是因为曹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想兴复汉室,结束混乱割据的局面,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才会有这样的忧愁以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在《短歌行》中不仅感受到了曹操壮志难酬的忧叹,更感受到了他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
四、何以解“忧”
如何消除诗人内心的忧思呢?诗的开篇提到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想到借酒浇愁,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曹操的忧愁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所以喝酒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只会引起更多的忧愁。
曹操身逢乱世,深知人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曹操之“忧”折射的是对于人才的渴慕以及统一霸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若真的有解“忧”之道,那便是在诗歌最后抒发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果天下的英才都来投奔他,他还有什么忧愁呢?
赤壁之战后,曹操深知谋士对他的重要性。建安十五年,他颁布《求贤令》,公开招揽贤才,显露出他最真实的心思。他不会因出身高低,贫富贵贱,投诚先后来区别对待。它甚至颠覆传统的用贤策略,重才却不重德。比起品德高洁的君子,他更想要的是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无德多才之辈。在曹操的心中,若是选择自己,他必以最真正的姿态和最宽广的胸怀来迎接每一位贤才。
五、从《短歌行》看诗人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出生于宦官家庭,19岁就进入仕途,一生都在为统一天下而努力。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在其中的分量,让人无法忽视。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一提到曹操,脑海里便会浮现“阴险”“狡诈”“狠毒”这些极具批评色彩的词语。其实不然,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并不能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面目。当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曹操,会发现他是一位意气风发、充满壮志豪情的诗人。他的一部分乐府诗表达个人志向情操,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例如《短歌行》,其诗风朴素有力,慷慨激昂,艺术成就极高。“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曹操对人才的渴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感受到他在混乱时局中建功立业的必胜信心。另一部分乐府诗则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例如《蒿里行》真实、深刻地揭露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
无论是《短歌行》还是《蒿里行》,都展现出曹操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以及作为伟大领袖人物的英雄本色。
通过以上探索可以发现,《短歌行》以“忧”为线索,抒发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对人才的思慕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整首诗中的感情内容非常丰富,但总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基调,那就是“慷慨之忧”。全诗以悲凉与慷慨之气韵构筑出浓郁激昂的交响乐章。开篇四句直言人生苦短的悲伤,使全文笼罩在忧伤的氛围之中。结尾四句抒发统一天下的豪迈志气,展现诗人的潇洒与自信。忧伤与慷慨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矛盾且对立,但在诗中却相互融合,相互辉映,构成“建安风骨”的豪情旋律。这种直击心灵的旋律不仅牵动当时贤能的出仕济世之心,而且让现在的读书人同样受到鼓舞和激励,马不停蹄,奋勇向前。
参考文献:
[1]孙绍振.论曹操《短歌行》的“意脉"和“节点"[J].语文建设,2010,(z1):85-88.
[2]王念选.悲凉与慷慨的交响--曹操《短歌行(之一)》赏析[J].安阳大学学报,2002,(1):52-53.
[3]陈鹏飞.《短歌行》中的忧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4);47.
文章来源:赵英迪.浅谈曹操《短歌行》中的慷慨之“忧”[J].今古文创,2021(33):11-12.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民族文学研究
期刊人气:847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2-9559
国内刊号:11-1443/I
邮发代号:82-334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11
影响因子:0.003
影响因子:0.012
影响因子:0.002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