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1]。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忧患意识历代相传,时至今日,忧患意识对我们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指导作用,在党和国家建设方面也有重要意义。虽然“忧患意识”这一概念在当代才提出,但“忧患意识”的形成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一、学界对忧患意识形成时间的看法
关于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认为在人类的群居选择是忧患意识指导作用。[2]王灿提出忧患意识是自尧舜禹时期不断发展演变。[3]陈智勇认为在夏商时期就存在着忧患意识,如“五子之歌”“汤祷雨于社”以及“盘庚迁殷”都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忧患意识,但也同样认为此时的忧患意识带有强烈地宗教气息,记载较少,人物形象和表现不明显。[4]徐复观先生则认为忧患意识形成于殷末周初,认为忧患意识源于周文王与殷纣间的微妙而复杂的处境,学界也多持这种观点。
严复认为忧患意识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没有区分忧患与痛苦、惧怕之间的区别,人走向群体到底是自我反思的忧患抉择还是由于恐惧而被迫的决定是难以断定的。尧舜禹时期、夏商时期的忧患则记载较少,具有强烈的宗教意味,对于天的崇拜比较浓厚。从字源形成来看,“忧”的古字为“㥑”是个会意字,最早见于金文。古时人们认为心是主思想的器官,页则和脸相像,该字意为心中忧愁反映到脸上。“患”字意为担心,与忧字相近。周伐殷获胜之后并没有像胜利者一样大肆庆祝,反而是有了深深的忧患,如:“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5](《尚书·大诰》)、“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惟艰。”[5](《尚书·君奭》)这些西周早期的资料都可以表明,西周的统治者已有浓重的忧患意识。
殷末周初是神本向人本转向的人文思潮时期,殷商时代的宗教氛围非常浓厚。殷人认为天或上帝支配者一切的事物,殷人对天有崇拜、敬畏等意识。在殷商时期,殷人的祭祀活动较多,且人殉较多都表现出殷人对天的尊崇,可以说商王朝是一个神本社会。而周王朝不同,周人以殷失天命为鉴,从纣王的失德与文王的有德相对比,逐渐从殷人尊鬼事神的迷信中走出转向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周人以人殉为非礼而取消人殉,对待俘虏不再是用以人殉以事天,而是将其作为劳动力,并且在祭祀活动中,不再是像殷人一样以几百上千头牲畜来祭祀,而是用一头牛或一头羊作牺牲。所以,从商到周不仅是牧野之战的胜利,更是小邦周在意识形态上对天邑商的胜利。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最晚不会超过殷末周初,但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只是忧患意识在殷末周初尤为凸显。
二、忧患意识源流分析
(一)尧舜禹传说时期的忧患意识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就是忧患意识的表现。《尚书·尧典》中记载“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5]尧在位已久,想要寻找有德之人来继承自己的帝位。尧没有将首领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想要选择有德之人,希望能将天下治理好。尧对于天下治理的忧患由此显现,其后舜禅让于禹,禹禅让于皋陶、益亦都是出于对天下治理的忧患。虽然顾颉刚先生提出《尧典》《皋陶谟》《禹贡》是战国到秦汉间的伪作,但尧舜禹的禅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徐中舒先生曾撰写专文肯定尧舜禹禅让传说的合理历史内核,指出“所谓禅让制度,本质上就是原始社会的推选制度。”[8]尽管尧舜禹时期的具体事件距今较远,文字记载过分夸大粉饰且难以考证,但禅让是原始社会的推选制度这一观点还是比较可信的。
(二)夏朝时期的忧患意识
夏朝时期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大禹治国的追述之中。《尚书·五子之歌》是太康的五个兄弟追述先祖大禹的告诫对太康失国的指责。其中饱含着忧患意识,如“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5]这句话是说人有过失,不能等到民众的怨恨表现出来才知道悔改,要时刻忧患。对待民众就像是用腐烂的绳子驾驭六匹马一样,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5]沉迷于美色、游猎、美酒、音乐,耗费民财民力于宫墙绘饰,沾染上任何一项都会导致灭亡。尽管太康失国已是既定事实,此时的忧患像是无用之功。但总体来说,大禹的告诫早已存在,太康没有秉持“朽索驭六马”的小心谨慎,没有以忧患意识来治理国家,导致失国,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
商朝的忧患意识集中表现在商汤和盘庚身上。《吕氏春秋·顺民》详细记载了“汤祷雨于社”的典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有敏,使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11]这个典故是说商汤执政时期连日干旱,收成不佳,商汤以自身为质祈祷上天只把罪责降临在自己身上。这一典故最早出现在《墨子》一书中,墨子将其作为商汤兼爱的体现来论证自己的兼爱思想。商汤祈祷上天能够改变这种现象表现出他对民众生活的关心,对自我责任的承担。通过这一典故可以看出商朝时期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但同时也有忧患思想的存在。
盘庚是商朝较为出色的帝王,《史记·殷本纪》有“帝小辛立,殷复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12]《尚书·盘庚》三篇记载了“盘庚迁殷”的典故。从忧患意识的发生机制来看,忧患是对当下形势的前瞻性预测,当危机即将到来,忧患意识可以让我们早做打算,及早地进行安排以避免损失。但并不是只有处于困境时才有忧患思考。《系辞传》解释否卦九五爻辞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13]安与危、存与亡、治与乱不断发生转变。所以处于顺境时,也要保持警惕,防止事物向反面发展。盘庚的忧患意识体现在其迁都的原因之中。
关于盘庚迁都的原因,《尚书·盘庚》中有“殷降大虐”“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吊由灵各”[5]。即迁都的原因为民众流离失所、上帝的命令、占卜的结果。在迁都至殷地之后,有“民不适有居”的情况。如果是因为自然原因导致民众流离失所,那么迁都就应是必然之举。而迁都引起了民众、贵族的反对,所以“今我民用荡析离居”中的“民”与“民不适有居”的“民”不是同一个群体。关于这一问题,杨升南先生认为乃是商人迁徙以后“被放弃的地区内长处于异族威胁下的“民”,实非奄地之“民”[15]。如此一来,盘庚迁殷的目的不是为了躲避自然灾害,而是有其自我的前瞻性规划。金景芳先生说:“盘庚迁殷很可能是抱有进取的雄心。殷墟卜辞武丁时代所征伐的方国多在豫北、晋南可作为间接的佐证。”[15]奄地位于商朝统治的东南,难以辐射整个国土范围。所以盘庚迁都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以殷地这一中间位置来辐射整个国土范围,首先护佑效忠于商王朝的民众,其次进行领土扩张。可以说盘庚迁殷是他对商王朝发展的忧患,偏居一隅,久而久之就难以“厎绥四方”。盘庚迁殷后的二百七十三年,商王朝未有迁都,也证明了盘庚迁殷的战略正确性。
三、结语
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诚然西周初期的忧患意识记载丰富、涵盖广泛,是“人的精神的觉醒”,具有非凡的研究意义。然而,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通过选择有德之人来推举部落首领体现出传说时期的贤人为部落发展的忧患。夏朝时期以大禹治国理念为戒体现出他们对国家治理的忧患。商朝时期,通过商汤对责任的承担,盘庚迁殷的远见卓识体现出来。总的来说,每个时期的忧患意识都有不同的表现。尽管西周之前的社会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但处于宗教中的个体不是肆意妄为,而是按照一定的章法来行事,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是由于传世文献较少,导致我们难以展开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所以,忧患意识是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对远超出自身利益的事务提出的防止事物向相反方向发展的一种精神状态。
文章来源:杨皓栋.对忧患意识源流的浅析[J].今古文创,2021(35):50-51.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期刊人气:1051
主管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8-0163
国内刊号:32-1478/I
邮发代号:28-261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39
影响因子:0.070
影响因子:0.075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0.13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