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一、地志空间的再现:空间维度下“送行”内核的表达
(一)《送行》地志空间呈现及所营造氛围。
《送行》中包含若干“地志空间”,包含小镇第二月台、火车车厢、台北车站第三月台、基隆客运站、老人茶馆、基隆码头、公车、学校大门等场景,经由“小儿子”的视角进行了多次空间转移。
“小镇的深夜,月台上显得很空旷,间隔几公尺的圆形铝皮灯罩一共三只,从拱形的铁架石棉瓦顶棚投下昏黄的光束”,作者在小说开篇部分营造出寂静、压抑的氛围,由此定下小说整体基调。接着场景转移到火车上,“偌大的铁皮车厢,侧对座的两排绿色胶皮座椅,两名宪兵押着逃犯坐在车厢中间的位子”狭小的火车车厢作为空间与空间转移中的短暂承接,偌大的空间与有限的人物形成对比,延续着压抑的基调。随着火车到台北,宪兵带着逃兵下车,老太太跟着也下车。“月台上仅有的几个人影也都回过头来看着他们”,又是偌大的空间,以及不自觉被模糊化的人群,透过叙述者的视角,延续的氛围并未因场景转移而被打破,反是在“距离感”中产生——故事中老父亲与被押送大儿子间咫尺天涯的距离,以及叙事上作者刻意营造的人物间疏离。
火车到了基隆后,少妇带着女儿下车,老父亲带着小儿子下车。“这儿的茶座像教室般排列着密密麻麻的竹躺椅,一直延伸到骑楼外面来,因为天光还不怎么亮,那三人正有一搭没一搭地看报,嗑瓜子,每个人身边的小几上都放了一个白瓷的茶杯。”对父子俩而言,这段路早习以为常,老人茶馆显然是老父亲所熟悉的空间,也正在这一场景下,送行完大儿子的老父亲又要送走小儿子。而“密密麻麻的竹躺椅”与“因天光不怎么亮而稀少的人”则在空间转移中延续着与前文相似的氛围。
(二)《送行》地志空间的象征意味。
老父亲与小儿子分别之际,看似是老父亲送走了小儿子,但对于读者而言,实则老父亲被“不经意”地送走了,因为小说自此往后仍沿着小儿子的视角进行叙述。
“雨巷的早晨是灰色调的,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像被盐水泡过似的。”场景的呈现自此刻起便只围绕着小儿子的视角,小说最后也被“灰色调的雨巷”与“被盐水泡过似的大街小巷”所定调。若前面是借由场景来表现整体氛围,到该部分之后则是场景受制于小儿子的视角。
从“取出望远镜来看那艘漆成半黑半红的大船”到“把球放到手套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欣赏它们”,父子俩分离之后,地志空间的呈现便被逐渐模糊化,叙事的进行依托于儿子的视角,寂静、压抑氛围因而逐渐变淡,但人物间距离并未就此拉近。如此氛围仍存在,只是地志空间对氛围的渲染在前半部分已达到效果,因而在后半部分能逐渐隐去,以更好地突出此氛围中人物所处的境地。亦即,一段段“送行”的故事在场景转移过程中始终呈现着相似的内核——寂静、压抑氛围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二、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着眼于“送行”过程本身
(一)文本空间中被打破的日常生活轨迹。
“眼前迎面而立的两个人影使他的脸部露出一抹讶异,只一眨眼,旋又平息下来。”[1]意料之外的相遇,使得大儿子原本的麻木在那一刻被悄然触动,小儿子的日常生活轨迹也在那一刻产生变化。而后“老先生见对面的两片电动门没阖上,便上前检查,在车门边的红绿钮上瞎按了几下见无效,于是解下铁链拦门腰扣上。”可见老先生对此情况习以为常,这班火车对于他而言应相当熟悉,由此引发疑问:老父亲带着小儿子坐火车与宪兵押着逃兵坐火车,究竟是偶然还是设计?自小说开篇两批人相遇那一刻起,日常生活轨迹被打破。而小说开篇部分两次写到“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真实的手铐,感觉像一堵墙。”作者从小儿子的视角出发进行叙述,则是进一步说明其日常生活轨迹已被打破。
《送行》中各个“场所”不单是人物活动的空间,还暗含了人物特定生活轨迹。日常生活的打破,使小说中人物寻常的举动变得不寻常,一段段送行人物间的关系呈现出说不清道不明的疏离感。
(二)“叙述者”与“小儿子”,两种人物视角下的空间呈现。
加布里尔·佐伦在《走向叙事空间理论》中提到空间理论模型,“文本的视点影响叙事中空间的重构,超越文本虚构空间的‘彼在’(there)与囿于文本虚构空间中的‘此在’(here)形成不同关注点,两者在叙述过程中相互转化,但不同聚焦会产生不同空间效果”[2],作者采取视角转化使两种不同视角的转化,达到了一种叙事呈现上的“距离感”。
譬如“下午的一场雷雨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带霉味的湿热气流,不知从何处钻出的大群白蚁围着灯罩旋转冲撞……”是以叙述者视角进行书写,“穿过几条巷弄,两旁大多是黑玻璃窗加上压克力招牌的简陋茶室……但他知道自己年纪还不到走向她们得到时候,他只是慢慢地经过这些晦暗中半掩的门扉”,则是以小男孩视角进行描述。不同人物视角所呈现的文本空间截然不同,前者营造的氛围笼罩在文本中出场人物上,而后者则将小儿子一个人与场景分隔开。前者营造出人与人之间情绪的隔阂,而后者则从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出发,展现出一种格格不入的处境,而这两种视角本身又存在一种距离。正是这种距离感给所有出场人物蒙上一层朦胧的阴影,进而形成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
(三)分形叙事运用所施加的“疏离”表达。
《送行》亦采用“一因多果”与面向“未来”的分形叙事。[3]人物凡所登场,皆有不知将归往何处的感觉。作者刻意将“送行”之后人物的踪迹“抹去”,看似不利于叙事,但对“送行的戛然而止”顺畅自然。
袁哲生并未直接在《送行》中写出人物结局多重可能性,而是在一段段送别后,留下大量未书写的空白,将叙事浓缩蕴含于“送行”过程中。在老父亲看着大儿子消失在地下道的入口、老婆婆在宪兵身后紧跟不舍、小儿子拿望远镜看向那艘父亲要登上的大船、同学约定好后却不知所踪、少妇丈夫怒气冲冲往陆桥走去、少妇抱起小女孩哽咽着道谢、小男孩坐上回学校的公车……一段段的送别之后,最后故事在“……大铁门旁校警老黄的窗户从树缝里透出一抹晕黄的光线。”走向结尾,在一句“谁啊?”的空荡回响中戛然而止。作者将所有可能性的解释都留给了读者,留存于文本空间中的只剩下说不尽的不知所终的意味。
三、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借“送行”中人物际遇书写“疏离”
(一)融于空间书写的人物塑造。
小说开篇部分,第二月台上“月台上唯一的长条木椅的一边,一位老婆婆和一位少妇带着一个小女儿各占据一头,靠背另一边的椅面已经损坏,木椅背上依稀可以从剥蚀的油漆中辨认出蚀绿油精和翘胡子仁丹的旧广告画”,所描绘的老婆婆与带女儿的少妇所处的环境是陈旧、落寞的;“枕木和铁轨四周的碎石在深夜中泛着一层锈渍的铁褐色,一直蔓延到铁道边缘的那排水泥栅栏”,顺着小男孩视角看去,整体的感觉则是破碎、压抑的;“寤寐中,他看见车顶上的白蚁愈聚愈多,一群群从车门边的缝隙飞出来……”老父亲梦境中则显现出一种逐渐侵蚀殆尽的无奈。作者并未在开头对这些人物进行详尽的细节刻画,而是通过所处的场景,表现整体情绪。
(二)白描笔触下的“疏离”书写。
老先生(老父亲)、逃兵(大儿子)、小男孩(小儿子),小说中主要人物在“送行”过程中情绪并不共通,疏离感的产生也源于不同的理由。譬如,“短发下一双干干的眼球里透露出一种沉默,好像对周遭的一切已没有半点感受。”对于大儿子而言,场景已然没有具体的形态,他的疏离在于手铐所建立起的那一堵厚重的墙上;“穿过几条巷弄,两旁大多是黑玻璃窗加上压克力招牌的简陋茶室……但他知道自己年纪还不到走向她们得到时候,他只是慢慢地经过这些晦暗中半掩的门扉”,对于小儿子而言,穿过一个个与他无关的店铺表现出来的是他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而这种格格不入书写的是那份喧嚣之下的孤寂,他的疏离由此而来。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能以冷静的笔触表达不同人物因所处境地不同带有的疏离感。《送行》中每个人物所带有的淡淡的孤寂感以及人与人之间渐行渐远的疏离,便建立在这种不刻意的白描之中,再借由空间所营造出来的整体氛围,这一段段的送行便仿佛命运所注定似的不知所终。
综上所述,小说既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也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1]本文立足于小说的时间线索,以其空间形式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了《送行》中空间叙事的呈现与表达。
首先,小说“送行”的内核由地志空间呈现所营造的整体氛围得到表达与凝练,寂静、压抑之下“人的处境”作为关注点被无限放大。而在叙事风格方面,作者采取两种视角下的空间呈现,通过打破日常生活轨迹的方式来实现对“疏离”的表达。大量白描将人物塑造融于空间转移中的际遇,借着“送行”这一内核,呈现出其中蕴含着的人与人之间情绪的隔阂,并在空间书写中借由人物不知终归何处的际遇,表达人类个体的孤寂状态。
《送行》所呈现的距离感源于空间叙事中的疏离表达,环境、人物、情节,各种要素的存在都服务于孤寂状态的呈现。怆而有度,哀而不伤,在作者冷静的笔触下,时间流逝、空间转移,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始终淡淡存在于一段段“送行”中,场景交错间,人皆不知所终,而疏离感愈加深刻。
参考文献:
[1]袁哲生.寂寞的游戏[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98.
[2]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3.
[3]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240.
文章来源:杨奕,冯婷.袁哲生《送行》的空间叙事研究[J].今古文创,2021(35):6-7.
分享: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传统源远流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旧体诗词创作传统在近现代一度中断,出现了鉴赏活动与创作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2024-03-0721世纪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提出文学终结论断,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创作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传媒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依赖智能媒介。
2023-11-142018年,笔者基于在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系列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从尝试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申报了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资源库的师生共建及考评体系的改革实践”。最初的设想是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找有效解决课程学时短,课程内容多,学生课后阅读严重不足等问题的方法路径。
2023-10-16童谣,即儿童歌谣。有学者认为,儿歌的古称为童谣,原因是“五四”以后中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歌谣运动后才出现了“儿歌”这个名称,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儿语、小儿语、小儿谣、孺子歌等名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也称为儿歌。实际上,更早使用“儿歌”一词的应该是周作人,他的《儿歌之研究》发表于1914年。
2022-04-02宫体诗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与“赋”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之中的广泛运用有关。南朝时期,诗人尤其注意对于诗歌技艺的探讨,包括诗体、修辞、声律等诸多方面。而关于其中“赋”法与咏物等技巧的探索,主要集中于齐梁与初唐时期,并最终形成咏物诗。宫体诗则可以看作这种探索成果的代表产物。与此同时,它又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开创了诗歌中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
2022-01-28《送行》作为袁哲生的文学作品,打破了单纯以时间为轴的线性叙事,未着重于送行的前因后果,而立足于送行这一过程本身,借由空间叙事使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疏离状态。本文以空间叙事学作为理论基础,从地志空间的再现、文本空间的复杂性、空间书写中的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探讨袁哲生《送行》一文的空间叙事特点及表达技巧。
2021-09-08梶井基次郎的作品,具有多处描写光和影、明与暗的特色。这种明与暗并非只停留于风景描写表面,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紧密相连。在梶井基次郎的评传中,透过他的成长也可发现在梶井基次郎的内心一直有相互对立、矛盾的两个声音在斗争着。一个便是明、一个便是暗,二者互相交织并萦绕其一生。另外,梶井基次郎曾认为明与暗是其文学主题,福永武彦等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这样看来,明与暗不仅是梶井基次郎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解开其文学特质的重要线索。因此解读梶井基次郎文学的明暗二重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浅析这一
2021-09-08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在创作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它以中国革命历史为题材,主要讲述革命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通过革命认识历史,对历史进行建构与书写。在革命历史小说中,《青春之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讲述了在九一八至一二九这一时代背景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本文将从革命历史叙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的结合三个方面,结合
2021-09-08诗歌之美在于具有韵味,只有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诗味才能让诗歌具有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歌中就充满了韵味,性情中不为人知的狂味,忧患一生的苦味,鞭挞现实的辣味。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年少还是晚年,杜甫都以饱满的情感和纯熟的诗艺散发出独到的韵味。本文以杜甫诗之味的角度,分别从狂味、苦味以及辣味入手,并结合杜诗进行分析,以探求杜甫诗中之味。
2021-09-08“忧患意识”这一概念最早由徐复观先生提出,他指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在尧舜禹时期就初现端倪。本文从学界对忧患意识的形成时间入手,通过对尧舜禹时期、夏朝、商朝时期的忧患意识进行分析,梳理忧患意识的源流,并总结忧患意识的内涵。
2021-09-08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期刊人气:1051
主管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8-0163
国内刊号:32-1478/I
邮发代号:28-261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39
影响因子:0.070
影响因子:0.075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0.13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