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分身现象属于一种“二重身”文学母题类型,该现象主要是基于“二重身思维”,深度剖析精神学说。俄罗斯作家笔下的分身现象往往是“一体双身”,身影相分离,兼具一体两面性,寄寓着作家深邃的思考。本文将举例分析俄罗斯文学中的分身现象,希望能为文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分身现象立足于“二重身”的文学母题,从溯源角度来讲,“二重身”译自德语doppelganger,该词汇也译作“幽灵般的、恐怖的、黑暗的、被压抑的母体的变体”。在英语中,“二重身”被译作double,汉语译文有“二重身”“替身”“影身”“化身”“类我”“同貌人”等。从上世纪初开始,“二重身”文学专题研究工作越来越深刻,其中就包括对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分身现象的研究。
一、基于柔性对立面的“分身”研究
俄罗斯民族文化具有两极化心理,这与传统文化底蕴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人往往会在潜意识里体现出自我和“第二自我”的矛盾冲突与并立,文学艺术作品的分身现象就是一种印证。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分身”有的是“同貌”、“替身”或者“影子”,有的是“本身”的一部分,它们均用于反映主人公的“第二自我”。作家在塑造人物“分身”时,会对人物形象进行一分为二地剖析,最终也会将“分身”统一为一体。就拿果戈理的短篇小说《鼻子》来讲,主人公柯瓦廖夫是一名八等文官,他爱慕虚荣,总幻想着能得以高升。作者指出在当时的俄国,八等文官的官衔有两种获得途径,一种是凭借学业文凭获得,而另一种则是“在高加索得到提拔的”,这两种途径获得的人不能相提并论。凭借学业文凭的八等文官是有学识的,而当时大多数八等文官都是“在高加索得到提拔的”,因此,当了两年八等文官的柯瓦廖夫总不愿意对其他人说自己是八等文官,为了显示身份高贵不凡和举足轻重,总自称少校。由此可见,柯瓦廖夫不仅爱慕虚荣,而且明显有“升官”的欲望。
一天早上,柯瓦廖夫发现自己的鼻子不见了,果戈理在这个故事中巧妙运用了分身现象。失去鼻子的柯瓦廖夫感到非常沮丧,没有鼻子就无法实现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他外出寻找自己的鼻子,却在教堂里发现鼻子竟然“变成”了五等文官,外貌与自己一样,他对正在虔诚祷告的鼻子说:“我以为您应当知道自己该待在什么地方。”“您想要知道您是我的鼻子嘛!”一身五等文官打扮的鼻子却瞟了他一眼,拒绝与与柯瓦廖夫相认。因为作为自我的柯瓦廖夫身份卑微,这也让柯瓦廖夫进一步陷入窘境,这种分身写法象征着本身和第二自我的分裂。紧接着,柯瓦廖夫看到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和小姐,原本想去献殷勤,一想到没有鼻子便潸然泪下。鼻子突然不知道去了哪里,柯瓦廖夫更加惊恐,因为没有了鼻子,自己的梦想永远不能实现,他和自己的鼻子并没有感情。其次,作为分身的鼻子声称和柯瓦廖夫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也暗含了当时的官场风气,上级官员往往瞧不起下级官员,存在明显的界限感,鼻子外表虔诚,内心却很傲慢,如果柯瓦廖夫本人成功升级为五等文官,必然和鼻子一样傲慢。
变成的五等文官的鼻子招摇过市,登门拜客,这正体现了主人公柯瓦廖夫的内心欲望,鼻子是柯瓦廖夫的“第二自我”,官职连升三级,可以结交上流社会的人士,被称为“中校”,身份受人尊敬,这是柯瓦廖夫本人的梦想。然而,这种梦想终究是要破灭,鼻子作为“第二自我”和柯瓦廖夫有着冲突和统一关系。柯瓦廖夫见自己的鼻子大出风头,心里很不是滋味,认为鼻子只不过是个冒牌的五等文官,一个大骗子和无耻之徒!作者这样写,进一步突出了柯瓦廖夫本人和“第二自我”的矛盾关系,而本人和分身又是统一体,最后,鼻子又回归本人,又回到了老地方,安坐在柯瓦廖夫的两颊之间。而柯瓦廖夫一直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最后,从未得到任何勋章的他为自己买了一条勋章的缎带,变成五等文官四处招摇的鼻子正是柯瓦廖夫本人想要四处招摇的内心写照。
果戈理曾经在圣彼得堡尝试做表演工作,也曾在政府单位任职,因此深刻地认知到腐败的官僚主义,因为无力改变现状,他的作品中难免带有悲观色彩,却有力抨击了现实社会的丑行。他以《狄康卡近乡夜话》获取文学创作的成功地位,他的悲观想法表现在《塔拉斯·布尔巴》、《狂人日记》等作品中。喜剧《钦差大臣》揭露了政府腐败的官僚主义,短篇小说《鼻子》最终将矛头与对立精神指向官场。他的杰作《死魂灵》、《外套》为19世纪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讽刺了俄国保存的农奴制和种种官场丑行,他的文集因此广受好评。后来,他收到一位狂热神父的蛊惑,将《死魂灵》第二卷手稿付之一炬,数天后去世,享年42岁,他的死很有可能与分身意识有关,自我和狂热的“第二自我”发生矛盾冲突后,他选择用故意饿死结束这种矛盾。
二、双重人格的体现
俄罗斯作品中的分身现象时常会体现出双重人格,这种现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最为常见。他生于俄罗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为了写作,他很早就放弃了工程师生涯。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隶属于激进的论证团体而被捕,被判枪决,在最后一刻又得以赦免,他被送到西伯利亚服四年劳役,这对他的精神和身体都造成严重创伤。他在那里历经宗教信仰的深化,思想也发生了改变,他的思想意识在作品得到了充分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明显涉及了信仰、苦难和生活的意义,因为他的心理深度和处理哲学、政治主题时近乎预言的洞察力而闻名。1846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穷人》,同年出版了《双重人格》。1862年,他以自己的坐牢经历为基础完成了《死屋手记》,1866年,在《赌徒》这本书中论述了自己沉迷赌博的情形。他的著名代表作包括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1864)和伟大的小说《罪与罚》(1866)、《白痴》(1869)、《群魔》(1872)、《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作品中密切关注罪恶问题、自由的本质以及人物对某种信仰的渴望,他的作品对20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双重人格》起初曾经受到屠格涅夫、别林斯基等作家的好评,全文发表后,却引起一片指责,别林斯基对小说中的“幻想色彩”颇为不满,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对自己这部作品一直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这本书是自己的杰作。事实表明,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双重人格》中的主人公戈利亚德金是一个九品文官,拥有双重人格的矛盾体,他不擅长投机取巧,也不屑于做这种事,而内心深处有非常羡慕八面玲珑,能通过阿谀逢迎而获得高升的人。在一次宴会上,戈利亚德金因性格古怪,举止笨拙而被赶出大门,他的内心受到严重伤害,陷入精神恍惚状态,在雨雪交加的夜晚,他的分身小戈利亚德金出现了,而且先他一步回到寓所,从此他被称作大戈利亚德金,而小戈利亚德金非常善于逢迎和投机取巧,处处与大戈利亚德金做对,最终使大戈利亚德金最终失去了一切。戈利亚德金和他的分身小戈利亚德金是两种人格,他本身非常厌恶官场上虚伪的交际和各种花里胡哨、阿谀奉承、谄媚逢迎的手段,而分身小戈利亚德金却能“跟这个人说句把话,跟那个人窃窃私语了一阵,跟第三个人恭恭敬敬地亲了亲嘴,给第四个人送去一个微笑,跟第五个人拉拉手”,因此颇受同事们的欢迎。本身和分身这种不同的性格与品行体现了戈利亚德金本人的双重人格,也激烈地表现出了两种人格的对立。
三、自我剖析的体现
俄罗斯文学中的分身现象时常寄托了作者对自我的剖析,这种现象在俄国诗人叶赛宁的作品中颇为常见。叶赛宁出生于农民家庭,他从诗集《扫墓日》(1916)开始在多个作品中颂扬了传统的“木头俄罗斯”,认为这淳朴的传统生活好于现代工业化社会,他相信俄国十月革命会产生他所展望的农民太平盛世。因为对一个好争吵的亵渎上帝者的生活产生了兴趣,他写了愤世嫉俗、妄自尊大的诗作,其中包括《一个无赖的忏悔》。1922年,叶赛宁和美国舞蹈家邓肯结婚,然而,性格的不合与生活习俗的差异使他们离异。叶赛宁适应俄国革命时代的努力没有成功,30岁那年,他上吊自杀了。尽管当局对他甚为不满,他的文学作为不被忽视,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在俄国都拥有广大读者。叶赛宁的代表长诗《黑影人》充满悲剧色彩,诗中指出一个黑影人坐在他身边让他无法安心入睡,全诗充分表现了他本人百感交集的内心和对自我的剖析,他在开篇说:“我的朋友,我的朋友,/我非常、非常地痛苦。/痛苦从何来我也不清楚。”点明了自己内心的纠结与痛苦。诗中的黑象征着黑暗与邪恶,影寓意类似于人的模糊影像,黑影人象征着诗人内心一个非常邪恶而模糊的人,也可以解释为心中的魔鬼。有学者曾经评价这首诗说:“叶赛宁的黑影人不仅仅是死亡的预告者,并且与其说是死亡的预告者,不如说是审判者、揭露者。”诗中的黑影人不是别人,而是叶赛宁对自己内心的剖析,他向往美好生活,却也心存无法去除的黑影,最终他举起手杖向“黑影人”砸去,结果打碎了知识玻璃镜子,“月亮死了,/窗外出现幽蓝的晨曦。/你啊,黑夜啊,黑夜!/你为何把一切扭曲?/身旁谁也没有。/我独自一人……/还有打碎的镜子……”诗中的分裂意识达成了统一的虚幻性,恰如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两极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分身现象通常是基于柔性的对立面,体现了双重人格与作者对自我的剖析。
参考文献:
[1]徐凯.自我中的他者他者中的自我:论怀特小说中的“二重身”母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郑荣华.从《一个清白罪人的忏悔》中的二重身看现代城市恐惧[J].外国文学评论,2016(3).
[3]袁小华,李婧睿,杨晓华.哈罗德·品特戏剧中“替身”的多重形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7(05).
[4]武晓霞.追寻灵魂中的超我: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梅列日科夫斯基创作中的同貌人主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郑小芳.俄罗斯文学中的分身现象[J].文学教育(上),2020(10):138-139.
分享: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应该是给英子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胡同街坊的眼里,惠安馆住着的是一个疯女人,胡同里的人都怕她,不敢去接近她,她每天站在自家门口呆呆地望着,像是在等什么人。每次英子妈妈领着她路过惠安馆的时候都会加快脚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个疯女人,但恰恰是大家对秀贞反常的态度,勾起了英子对她的好奇心。
2023-11-14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运用众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意境。人、情、物三者交织,达到了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中的最高审美标准。而月亮可谓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重要意象,一方面月意象既用来指代崔莺莺,月亮的变化有时还暗示着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另一方面月亮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帮助他们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同时,人与月相通的观念,赋予月这一意象更深厚的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戏曲意境说视角下解读《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能够深层次地探析月亮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2021-09-08在晚周诸子的著作中《,庄子》因其混杂舛驳、歧变较多、细微精深,解读更难,因此诠释版本更多,其中极为突出的是郭象。郭象思想依据庄子思想而生发,但又与庄子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误读《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不可避免,文学作品解读的意义何在?核心在于人,在他人的文本或思想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这既是对自我的找寻和追问,也是他
2021-09-08《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也是童年时期的最后一篇。乔伊斯笔法细腻,“表现出福楼拜(Flaubert)式风格。乔伊斯在创作《阿拉比》时手法细腻,刻意追求细节描写的高度精确,并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辅助叙事、刻画人物和背景、揭示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09-08《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占大部分。小说作为特定环境中描写特定人物的文体,在表现人物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聊斋志异》通过故事的描写形式,赋予女性人物以鲜明的特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2021-09-08灾难文学是灾难记录与延伸,是对人类心灵的折射和对人性的透视。通过对《天乳》《云中记》两部灾难文学作品中灾难书写的研究,从生命自然的传统与改变、美学理念下的叙事和灾难文学精神疗救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挖掘人性复归的可能,以探究灾难后时代灾难书写应有的理念与创作意义。
2021-09-08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2021-09-08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包括悲剧的内涵和效果。而中国原创音乐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开山之作《金沙》,描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悲剧,其内在悲剧特点与亚氏悲剧理论十分契合。本文以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对该音乐剧的悲剧内涵进行探究,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该剧框架结构进行梳理,深入剖析了该剧的时间部署、三种巧合以及歌曲复现等方面。
2021-08-31民族歌剧《太阳之歌》,以陕北一对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剧情,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共产党、毛主席是天下受苦人民的大救星。本文对该剧的人物塑造、舞美、唱腔、对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演唱技巧的把握,到音乐会排练细节的整体磨合,最终把这部歌剧作品搬上了硕士音乐会的舞台。笔者结合硕士毕业音乐会中自己饰演该剧女主角李改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总结出艺术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才会充满发展的活力。
2021-08-31桑桐先生是我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小提琴钢琴曲《夜景》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作品,该作品同时也透露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推动了国内音乐的发展。桑桐曾听过谭小麟的课而谭小麟师从欣德米特,在桑桐的作品中也能发现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桑桐《夜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级集合,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理论出发去分析该作品。本论文将依次对桑桐和欣德米特的生平进行介绍,简单分析《夜景》中的作曲技法、梳理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
2021-08-3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当代外国文学
期刊人气:1460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1-1757
国内刊号:32-1087/I
邮发代号:28-49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44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14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