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可谓家喻户晓。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十四行诗的真正流行得益于"文艺复兴之父"彼特拉克。莎士比亚在充分继承意大利式十四行诗文学精髓的根本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创新,自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的新风格。其文学创新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写作内容上。
一、十四行诗的起源历史
十四行诗经过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由宫廷诗人的创造,转入商人和银行主的俗语化融合过程,最后经过不同政治立场的诗人的哲理化和宗教化的提升。而稍加区分就可以发现,彼特拉克既非宫廷诗人,也不隶属于商人和银行主这一阶层,更不像但丁那样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可以说彼特拉克重新开拓了十四行诗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意大利式十四行诗”单词最早来源于彼特拉克。作为文艺复兴的第一位法国人文主义者,他的十四行诗主要包括表达爱与美的感受以及一切相关内容。每首分为两部分,格式秉承44,33的结构,即全诗一共14行,前8行称为八行诗,后6行称为六行诗,前8后6之间的一行,也就是第9行称为转折,至此诗人的语气或本诗的中心便会发生改变。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创新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将十四个诗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四行,第二部分为两行,每行十个音节,韵脚为abab,cdcd,efef,gg。以4行内容为一组四行诗,最后2行为一组对句,即三组Quatrains加上一组Couplet。但是Volta移至第13行的Couplet。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这种排列和组合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虽然具有某种结构性,但是当时的读者们却可以暂时抛弃宏大结构下的相互关联,凭自己开放的精神心态重新进入这本书的阅读。各个诗篇中,词汇、语言、句型、结构、韵律、节奏等均会带来重新翻译复调的情感和多层含义,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化的解读,只需要更加关注跨越时空的个体体验,在诵读与沉思的同时愉悦自己的身心。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里创造性地赋予客观物象以道德含义,表现出人文主义者激昂奋进的时代精神[1]。
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修辞创新
17世纪初,正值伊丽莎白王朝统治的后期,各种衰败的迹象已经显露。莎士比亚感受到了人性并不是理想中的至善,他为人世间的黑暗和丑恶而痛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莎士比亚这个阶段时期的基调有异于前期,是奏起乐观的人文理想赞歌,但让位于沉重的现实主义描写,显得悲剧氛围凝重,后期的人本主义者走上了极端利己主义,暴露出反道德、反人性、反正义的黑暗面,善于讥讽,处处自嘲,语言尖酸而刻薄,为达到劝说和游说的目的,眼泪、痛苦、心碎、死亡是他十四行诗的主题。大多书写人们奋斗努力的艰难困苦,但主人翁均以失败告终,把胜利的曙光仅限于人们的道义和精神上。创作色调也由亮转向暗,真要传承,善要继续,美要繁洐。但时代在摧毁着一切。文艺复兴初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类伟大的爱信心满满,对社会的光明前途抱有极大的希望[2]。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后期,主题与早期创作有些相似之处,又再次体现和解、和谐和宽恕的人文主义精神。除此,在文体的运用方面,莎士比亚还用一本正经的古文写诗。自嘲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生命。无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还是他的十四行诗,都能感受到他的讥讽的语气。
四、结合作品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容创新
莎士比亚的伟大和浪漫体现在他对爱的理解和包容。在他的大多数十四行诗中,读者都可以觉察到两种真挚热烈的感情:年轻男女的爱情;年轻男男的爱情。以诗为例,在第一百一十六首诗中:
呵,我绝不可能让两颗真心之间遇到任何障碍
难成百年之好。爱不是真爱
如果对方转弯自己立刻转向
如果对方变心自己立刻收场
啊,不,爱应该是灯塔永远为人导航,
虽不能直面一场暴风疾雨,绝不刻意动摇被狂风晃荡
爱是星斗,指引着迷舟
它的纬度可测,其价值却难求
尽管他们拥有着红颜却难逃时间的锋利镰刀
爱却绝不是受时光愚弄的小丑
沧桑轮回,爱却长生不改
雄立着从千秋万世一直到世界末日的尽头
假如有人能证明我这话说得过火
那就算我从未写诗,世人从未爱过
第1行至第2行:愿真爱之间没有阻碍。第2行至第4行:真爱不会变——也就是说,易变的都不是真爱。在任何情况下,爱都不会消逝——真爱不朽。第5行至第8行:不论多大风浪,爱就像北极星一样,永恒不变。第9行至第12行:爱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去。运用拟人手法,把时间流逝比作农夫挥舞镰刀,时间停止但真爱永存。第13行至第14行:这组对句是经典之最,莎士比亚运用了双重否定写法,展现出他对真爱极大的自信和强调。其内容创新在于,莎翁注重描写爱的定义,而不是爱人的感受。这是何等的自信与勇气,能这样勇敢直白地大声歌颂真爱?再来看第一百三十首:
我情人的眼睛绝不像太阳
即便是珊瑚也远比她的朱唇红亮
雪若算白,她的胸膛便算褐色苍苍
若美发是金丝,她满头黑丝长
曾见过似锦玫瑰红白相间
却见不到她脸上有这样的晕光
有若干种香味叫人闻之欲醉
我情人的口里却吐不出这样的芬芳
我喜欢聆听她的声音,但我明白
悦耳的音乐比她的更甜美铿锵
我承认我从没有见过仙女的步态
反正我的爱人只能在大地上徜徉
老天在上,尽管有所谓美女盖世无双
可我爱人和她们相比,却也旗鼓相当
第1行至第12行:与《爱星者与星》相比,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在于作者都把爱人的外貌与别的事物做了细致的比较,而不同之处则是锡德尼笔下的爱人美艳动人,金发、红唇、粉颊、皓齿;而莎士比亚笔下的爱人却恰恰相反,金属丝一般的黑发、唇色暗淡、粗糙发黑的皮肤、不好闻的气味、不悦耳的声音和不优美的姿态等等。第13行至第14行:真是感到老天在上,尽管我们并没有所谓的俊男宝马美女盖世无双,可我们的异性爱人和她们本身容貌相比,却也旗鼓相当。真爱就是这样,可以接受爱人的任何不完美。这样的表白真实不做作,浪漫又有力。莎士比亚的此种写法颠覆了传统的描写爱人的手法,一反常态,用爱人之“丑”来凸显其“美”[3],将爱人还原为普通人,看似贬低,实则赞美。这同样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经典创新之处。诗人历经沧桑,但感而不伤,坚信人的创造力,笃信人类用美与爱能够自我救赎。
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带来的思考
坚信人的创造力,在经历了人情冷暖、悲欢离合之后,强烈地流露出对爱的信仰和善的弘扬,希望能以爱消弭利欲滋生的罪恶,摒弃中世纪黑暗的宗教统治,肯定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卓越性,笃信人具有巨大的创造性,人的命运应该由自己掌握。笃信用美与爱能跨越黑与白、恶与善的鸿沟,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反映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宇宙模式,并创造性地赋予客观物象以道德含义的又一重要呈现。从爱出发,又以爱为归宿。
初读诗作,觉得莎翁的文笔美则美矣,可为什么总是在赞颂爱人的美貌。美貌是上天的垂怜,是偶然,是不用努力得来的讨巧[4]。其实诗人通过描述美貌、描述对于红颜易老美貌易逝,表达了对于时光匆匆的敏感和不舍,以及诗人想到的与时间和死亡抗衡的可能:爱和写作。美人易老是时光易逝的具体体现,而莎翁的诗作仍在世间流传,也让人们知晓了诗人所钦慕的容颜。
诗人在诗篇中讨论的一大主题是关于写作的本质,这个主题是隐藏在对美貌的讨论之下的,也可以说讨论的是写作和美,或者是艺术和自然的关系。写作模仿自然和生活,正如艺术模仿自然和生活,亦如一顿美味的餐食最本质的要求是顶级的原材料,而非大厨的手艺。如果世间没有美貌,那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也无法书写或想象出美貌。不过,如果只有美貌,诗人不具备才能,那么同样也只能白白错过无法颂扬。诗人也给出了抗衡时间的两种途径——尽情地爱人和认真地书写。这是莎翁苦苦思考人生后得出的答案[5]。
可是,这位最终名垂千古的作家似乎并不笃定他的文字可以流芳百世,他甚至都不确定在他死后他的爱人愿意继续读他留下的诗句。如果他写诗的才华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发展而增加,那么他的爱必定会有更可贵的出产。可惜死神停止了他的生命,也阻断了他诗才的进步,他无法写出更好的诗作。诗人希望他所爱慕的人为了文采阅读后来的诗人的佳作时,可以为了他的爱而读他的诗。诗人相信真实的爱和感情可以赋予诗句和更广阔意义上的写作以价值,正如美本身可以使诗句优美。光阴带来衰老,死神也终将吞噬肉身的美丽,可以留下的也许就是对爱和美的体验以及真实的文字了。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参考文献:
[1]蒋承勇.莎士比亚"人性解放"的限度[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6):15-19.
[2]罗益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版本批评史[M]J.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3]胡家峦.历史的星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与西方宇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77.
[4]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文章来源:苏小轩.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新之处[J].今古文创,2021(28):33-34.
分享: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应该是给英子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胡同街坊的眼里,惠安馆住着的是一个疯女人,胡同里的人都怕她,不敢去接近她,她每天站在自家门口呆呆地望着,像是在等什么人。每次英子妈妈领着她路过惠安馆的时候都会加快脚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个疯女人,但恰恰是大家对秀贞反常的态度,勾起了英子对她的好奇心。
2023-11-14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运用众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意境。人、情、物三者交织,达到了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中的最高审美标准。而月亮可谓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重要意象,一方面月意象既用来指代崔莺莺,月亮的变化有时还暗示着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另一方面月亮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帮助他们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同时,人与月相通的观念,赋予月这一意象更深厚的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戏曲意境说视角下解读《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能够深层次地探析月亮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2021-09-08在晚周诸子的著作中《,庄子》因其混杂舛驳、歧变较多、细微精深,解读更难,因此诠释版本更多,其中极为突出的是郭象。郭象思想依据庄子思想而生发,但又与庄子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误读《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不可避免,文学作品解读的意义何在?核心在于人,在他人的文本或思想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这既是对自我的找寻和追问,也是他
2021-09-08《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也是童年时期的最后一篇。乔伊斯笔法细腻,“表现出福楼拜(Flaubert)式风格。乔伊斯在创作《阿拉比》时手法细腻,刻意追求细节描写的高度精确,并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辅助叙事、刻画人物和背景、揭示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09-08《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占大部分。小说作为特定环境中描写特定人物的文体,在表现人物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聊斋志异》通过故事的描写形式,赋予女性人物以鲜明的特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2021-09-08灾难文学是灾难记录与延伸,是对人类心灵的折射和对人性的透视。通过对《天乳》《云中记》两部灾难文学作品中灾难书写的研究,从生命自然的传统与改变、美学理念下的叙事和灾难文学精神疗救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挖掘人性复归的可能,以探究灾难后时代灾难书写应有的理念与创作意义。
2021-09-08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2021-09-08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包括悲剧的内涵和效果。而中国原创音乐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开山之作《金沙》,描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悲剧,其内在悲剧特点与亚氏悲剧理论十分契合。本文以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对该音乐剧的悲剧内涵进行探究,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该剧框架结构进行梳理,深入剖析了该剧的时间部署、三种巧合以及歌曲复现等方面。
2021-08-31民族歌剧《太阳之歌》,以陕北一对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剧情,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共产党、毛主席是天下受苦人民的大救星。本文对该剧的人物塑造、舞美、唱腔、对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演唱技巧的把握,到音乐会排练细节的整体磨合,最终把这部歌剧作品搬上了硕士音乐会的舞台。笔者结合硕士毕业音乐会中自己饰演该剧女主角李改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总结出艺术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才会充满发展的活力。
2021-08-31桑桐先生是我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小提琴钢琴曲《夜景》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作品,该作品同时也透露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推动了国内音乐的发展。桑桐曾听过谭小麟的课而谭小麟师从欣德米特,在桑桐的作品中也能发现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桑桐《夜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级集合,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理论出发去分析该作品。本论文将依次对桑桐和欣德米特的生平进行介绍,简单分析《夜景》中的作曲技法、梳理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
2021-08-31人气:2040
人气:1500
人气:1307
人气:1276
人气:8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比较文学
期刊人气:239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6-6101
国内刊号:31-1694/I
邮发代号:4-560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32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70
影响因子:0.33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