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中成就卓然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刻画的女性形象以悲剧和荒凉著称,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和语调描述了诸多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挣扎,却最终在悲剧的命运中被碾碎的特殊女性形象。本文以生活环境的直接影响和爱情婚姻的深刻影响两个维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生成原因,并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为例,阐述了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具体表现。
张爱玲作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其在小说创作中所取的特殊角度及其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既让其在中国文坛别具一格,也使其作品产生了较强生命力。而张爱玲所创作的作品亦通过女性特殊的角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诸多深刻且动人的故事。而纵览这些故事内容,均具有相同特征,即张爱玲刻画了诸多悲剧女性,形色各异,且悲剧命运各不相同。恰恰是这些悲剧女性及其悲剧命运共同组成了张爱玲小说哀婉、苍凉的风格与底色。所以,近些年对张爱玲小说作品的研究尽管各抒己见,但均对其女性悲剧色彩具有共同认知。
一、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生成原因
(一)生活环境的直接影响
一方面,成长环境的影响。张爱玲出身显赫,她的祖父是清朝大臣,而祖母是晚清名臣李鸿章之女,外公是天津提督,因家道中落,导致张爱玲从小便生活在遗少氛围浓烈与现代文明互相交织的环境下。张爱玲在青春期阶段饱受残酷折磨,且幼时疏离、紧绷的母女关系与父女关系亦对她产生了直接影响,奠定了她失落的情绪基调,生成虚无和悲观的作品风格。同时,封建家庭中随处可见的尔虞我诈也在张爱玲心中烙上了磨灭不去的印迹。由此可见,无论是童年的创伤,还是冷漠的母亲以及无爱的父亲,均对张爱玲的性格和创作风格造成了直接影响,在某种意义上造就了她悲凉的价值观以及人生的悲剧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女性一直是神秘且充满悲剧色彩的特殊群体,在封建社会阶段,女性在各阶层当中均处在从属性地位。而张爱玲作为具备成熟女性意识的作家,她在文学创作中以女性存在的最终理想为基调,思考女性存在的根本意义,并认为在社会各阶层中应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男女平等。张爱玲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以爱情婚姻生活为基线,呈现出女性悲剧色彩,其根源基于现实生活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存在。例如,在《倾城之恋》当中,女主角白流苏有胆识、有智慧,同时具有坚毅和勇敢的品质,其结局似乎并不算悲惨。白流苏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达到目的,组建了婚姻家庭,且各方面均有所保障,但是其并未全面摆脱男权的桎梏,只能独自远离缤纷的世界与生命的欢乐。
(二)爱情婚姻的深刻影响
张爱玲被其所处时代的文坛视为能够创造奇迹的女作家,被当今文坛称作神秘的女性,其一生共经历两次婚姻。在第一次婚姻中,张爱玲的爱人名叫胡兰成。胡兰成是风流才子,张爱玲仅是其诸多女伴中的一个。张爱玲的第一次婚姻自两人相识到最终离婚不过经历三年时间,张爱玲历经一年多的痛苦婚姻生活以及长时间考量后选择离婚。在这段婚姻中,张爱玲明确两人的情感在对方的心中分量并不相同。胡兰成将张爱玲视作红颜知己,认为张爱玲是自身文学事业上的知己,两人选择结婚只是因为对于文学艺术有着相同的喜爱与追求,而非亲密无间的爱人。但张爱玲却为这段感情付出所有,她认为自己已经找到可以理解并且欣赏她的爱人,然事实并非如此。1956年,张爱玲于美国首次见到赖雅,相同的兴趣爱好促使两人走到了一起,自此张爱玲开始了第二段婚姻。两人无论在种族、年龄层面,还是政治立场层面均具备明显差异性,从表面上来看,两人的结合使人很难理解,但实际上却是两人互相期望的符合逻辑的结果。此时,赖雅已经65岁,生活拮据,已然失去了找寻伴侣共同生活的想法,所以在张爱玲这一年轻女性提出想要与其共度余生之时,赖雅极为震惊。而对张爱玲而言,生活在陌生的国家,无论是周边环境还是周围的人均十分陌生,在此种环境下,她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需要一个人让她可以转变当下漂泊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状态,自此安定下来。张爱玲想要得到的关心与爱,在她不忠的前夫与无爱的父亲处都未得到。而如今张爱玲如愿以偿,65岁的赖雅便是其生活在异国可以依赖的人。若说张爱玲对于赖雅的情感不如初恋般浪漫,但至少她真心爱着赖雅并感激他。而1967年赖雅的辞世,对张爱玲而言既是解脱也是损失。解脱是因为张爱玲本不是强壮的女性,与赖雅生活的十余年间,张爱玲为照顾丈夫历尽艰辛;损失是因为赖雅是张爱玲一生之中唯一真正关心并爱着她的人。在这段婚姻经历中,张爱玲为了这份爱付出极大代价,自此她对于人间情爱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找寻和追求之心。经过两段婚姻,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悲观、孤独与敏感构成了张爱玲特殊的性格,而这也造就了诸多女性悲剧的命运。
二、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具体表现
(一)《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女性悲剧色彩表现
一般来说,在接触《沉香屑——第一炉香》这部作品当中所蕴藏的女性悲剧色彩之时,多数人均会产生震惊的情绪。这是因为该作品女主角葛薇龙表现出的女性悲剧色彩不仅是人性的泯灭,亦是本性的灭亡,这对于读者内心具有较大冲击。在作品前半段,葛薇龙对自身生活始终保持热爱的态度,且在生活中具有较强的志气,其找寻姑妈的根本原因在于可以读书,且葛薇龙在姑妈那里呈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并无丝毫想要打扰她生活的意思。然而在经历一段时间后,或许是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葛薇龙内心深处产生巨大变化,其已经对悲苦的生活产生了较强的排斥心理,也已经不习惯以往的生活状态,强烈地想要和身边其他人一般,过着饱食暖衣的生活,所以其选择出卖自己,不管是心灵层面还是身体方面,均已不如以往一般纯洁。但同时,葛薇龙终于获得诸多自身原本十分想要却很难得到的东西。此时,葛薇龙已然堕入深渊难以自拔。在该部作品最后,葛薇龙对于看似华丽的事物已然失去兴趣,此时她真正意识到唯有最初拥有的才是她现在想要却再难得到的美好,但是她却逐步迈向毁灭。葛薇龙对当下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无助与苦笑情绪,面对自己所走的每一步路,她并无丝毫想法,只是以冷淡的眼神与冷漠的态度看待自己的过往。尽管大多数人均认为葛薇龙对自己的选择有一定后悔情绪,但实际上并没有。葛薇龙确实获得了饱食暖衣的生活,即便让她再次选择,结果仍不会改变。
(二)《金锁记》的女性悲剧色彩表现
与其他小说类型相比来说,悲剧性作品具有更强感染力,其可以从更深层次感染与打动读者内心,让读者对社会环境存在的黑暗面生成全新认知,同时反思个体行为,探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做错。存在于张爱玲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其自身普遍是生活在社会基层的普通人,命运平凡,似乎始终被命运主宰。并且,张爱玲作品刻画的女性人生走向普遍是迫不得已的定向,即便有所抵抗,仍然不会改变她固定的命运,反而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辱骂与毒打。在现代人思想意识中,悲剧普遍会具有一定形式的表现,会突显主动方与被动方,而在张爱玲作品中,女性隶属悲剧色彩的被动方,即承受者。而对于主体方,即哪些人或事会为女性带来悲剧,或许有人可以把张爱玲作品中的其他角色一一罗列出来,且认为这些人或者事便是导致女性悲剧现象产生的主体,但实际上,这部分主体方只是女性悲剧产生的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悲剧色彩的猛烈程度,并不会直接对悲剧发展产生影响。在具体阅读中可知,造成女性悲剧现象的并非别人,而是命运与社会环境。在此种悲剧色彩的表现下,她们并不知晓如何规避悲剧的命运,亦不知命运的规避可以为其带来什么,而这些悲剧通常是难以躲避的。以《金锁记》为例,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本是温顺、善良的女孩,然而她的温顺和善良并未带来好处,反之她的兄长将其视为物品,将其嫁到姜家,而在曹七巧嫁到姜家后,所有人对她并无好感,时常指责并说三道四,但曹七巧并没有做错什么,这只是张爱玲对于悲剧现象的现实化表现。因为周围环境下的人心产生变化,从而对曹七巧带来极大伤害。尽管她在物质层面并未出现饥寒交迫的问题,但精神与心灵层面承载的压力远大于这些。在多重压力的严重压迫下,她的人格逐渐产生变化,不再如以往一般逆来顺受,也可以说曹七巧逐渐开始适应周围环境,为在精神、心灵层面获得满足与安慰,她不断提高对于物质的需求,通过金钱反抗周围环境。因为长时间受到悲剧色彩影响,导致曹七巧出现强烈的变化,她把自己生活中的悲剧色彩强行加在他人身上,此种悲剧色彩犹如恶性循环,重复地发生在其他女性身上。在这部作品的最后阶段,曹七巧成为只追求金钱的疯子,渐渐走向毁灭,也为周边其他人烙上了悲剧色彩。这一小说内容仿佛没有终点,始终在不断重复,而悲剧也不断重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张爱玲小说作品中蕴藏的女性悲剧色彩具有直观化的表现,其中悲剧意识主要呈现在两个维度,即人生的抉择与命运的安排。张爱玲所刻画的女性角色,不论是葛薇龙还是曹七巧,均与自身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她执似剑之笔,以冷酷的态度刻画人性的虚伪、扭曲的人格以及卑陋私欲。尽管张爱玲的作品所选题材具有多样性,但主题和话语体系始终给人以悲凉之感。此种悲凉是张爱玲特殊的审美艺术创造,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何宗龙.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01):118-119.
[2]吕广姝,穆阳.女性"悲剧"在张爱玲小说中的体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3):202-203.
[3]常琳.寻父也是寻己--论张爱玲笔下的父亲批判与女性自省[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02):112-117.
[4]刘哲伊.精神分析视域下《金锁记》中的女性悲剧[J].名作欣赏,2021,(05):81-83+95.
文章来源:张影.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悲剧色彩相关研究[J].今古文创,2021(29):24-25.
分享: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应该是给英子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胡同街坊的眼里,惠安馆住着的是一个疯女人,胡同里的人都怕她,不敢去接近她,她每天站在自家门口呆呆地望着,像是在等什么人。每次英子妈妈领着她路过惠安馆的时候都会加快脚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个疯女人,但恰恰是大家对秀贞反常的态度,勾起了英子对她的好奇心。
2023-11-14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运用众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意境。人、情、物三者交织,达到了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中的最高审美标准。而月亮可谓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重要意象,一方面月意象既用来指代崔莺莺,月亮的变化有时还暗示着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另一方面月亮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帮助他们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同时,人与月相通的观念,赋予月这一意象更深厚的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戏曲意境说视角下解读《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能够深层次地探析月亮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2021-09-08在晚周诸子的著作中《,庄子》因其混杂舛驳、歧变较多、细微精深,解读更难,因此诠释版本更多,其中极为突出的是郭象。郭象思想依据庄子思想而生发,但又与庄子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误读《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不可避免,文学作品解读的意义何在?核心在于人,在他人的文本或思想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这既是对自我的找寻和追问,也是他
2021-09-08《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也是童年时期的最后一篇。乔伊斯笔法细腻,“表现出福楼拜(Flaubert)式风格。乔伊斯在创作《阿拉比》时手法细腻,刻意追求细节描写的高度精确,并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辅助叙事、刻画人物和背景、揭示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09-08《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占大部分。小说作为特定环境中描写特定人物的文体,在表现人物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聊斋志异》通过故事的描写形式,赋予女性人物以鲜明的特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2021-09-08灾难文学是灾难记录与延伸,是对人类心灵的折射和对人性的透视。通过对《天乳》《云中记》两部灾难文学作品中灾难书写的研究,从生命自然的传统与改变、美学理念下的叙事和灾难文学精神疗救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挖掘人性复归的可能,以探究灾难后时代灾难书写应有的理念与创作意义。
2021-09-08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2021-09-08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包括悲剧的内涵和效果。而中国原创音乐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开山之作《金沙》,描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悲剧,其内在悲剧特点与亚氏悲剧理论十分契合。本文以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对该音乐剧的悲剧内涵进行探究,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该剧框架结构进行梳理,深入剖析了该剧的时间部署、三种巧合以及歌曲复现等方面。
2021-08-31民族歌剧《太阳之歌》,以陕北一对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剧情,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共产党、毛主席是天下受苦人民的大救星。本文对该剧的人物塑造、舞美、唱腔、对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演唱技巧的把握,到音乐会排练细节的整体磨合,最终把这部歌剧作品搬上了硕士音乐会的舞台。笔者结合硕士毕业音乐会中自己饰演该剧女主角李改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总结出艺术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才会充满发展的活力。
2021-08-31桑桐先生是我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小提琴钢琴曲《夜景》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作品,该作品同时也透露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推动了国内音乐的发展。桑桐曾听过谭小麟的课而谭小麟师从欣德米特,在桑桐的作品中也能发现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桑桐《夜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级集合,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理论出发去分析该作品。本论文将依次对桑桐和欣德米特的生平进行介绍,简单分析《夜景》中的作曲技法、梳理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
2021-08-3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期刊人气:1051
主管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8-0163
国内刊号:32-1478/I
邮发代号:28-261
创刊时间:1990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39
影响因子:0.070
影响因子:0.075
影响因子:0.321
影响因子:0.13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