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国诗词自古以来便被悲愁情怀所笼罩,文人墨客常希望通过借酒释怀或寄情山水,寻求心灵与情感上的解脱,但这样的行为往往会使其陷入到更深的悲愁情绪之中。这种悲愁情怀所展现的除了是文人墨客对自身身世、怀才不遇、去国怀乡的陈述,更有其对生命进行探索之后所表达的出世感与入世感之间的对立。本文通过对柳永的身世和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简要分析,全面探析其具体作品中的悲愁情怀。
诗歌是诗人表达自身情感与经历的主要方式。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主要以情感表现见长。笔者在对我国古典诗歌进行研究之后发现,豪放派诗词虽一度占据中国古代诗坛主流,但大部分诗词中依旧表现出一种悲愁情怀,始终弥漫着一种无法抹去的忧伤和哀思。诗人作为心思高度敏感的人,大多会看到世间的苦厄,他们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也常会因此而郁郁不得志。由此可知,诗词中常见的悲愁情怀之一便是表达生平期盼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著名词人柳永正是如此,作为官宦世家子弟,他始终期盼自己能够在政坛上一展风采,但梦想却始终不肯让他得偿所愿。因此,柳永的作品中常会书写因理想与现实激烈冲撞而产生的悲愁情怀。除此之外,诗人作为艺术家,也会对人生与爱情有一定的思考,而自古以来,命运的无常、爱情的悲欢离合总是为人生蒙上一层愁闷的阴影,所以几乎所有的诗人在描述生命时都会染上一丝悲愁情绪,柳永自然也不例外。
一、柳永生平
(一)时代背景
柳永生活于北宋真宗、仁宗时期,当时宋朝的整体环境较为安定,商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大都市的兴起使整个社会对文学、音乐等艺术的需求也出现转变。柳永常年生活在繁华都市,各色人景对其诗词风格的影响与塑造不可忽视。
柳永年少时曾在汴京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时的汴京高度繁华,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太宗时期,汴京的人口便已达到100多万,徽宗时期,汴京的人口更是增长到150万。社会环境的稳定、人口的高度集中既催生了繁荣的经济,同时也增加了对文艺的需求,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高速发展起来。在这种环境中,词人柳永常会接受歌妓或乐者的邀约创作多种曲调与歌词,这为其之后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柳永的身世与生平
北宋时期对于文教较为重视,科举取士使儒家教育影响远播,极受重视。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文人更重视以科考的方式博取功名,并在求学时将为官治国当作自己终身的发展目标,柳永也是这其中的学子之一。
柳永,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原名柳三变,后因病改名为永,表字景庄。《宋史》对柳永生平没有记载,但《乐章集》与历代评论家的词话著作中却常常涉及其身世。除此之外,在一些地方志及文人笔记中也可寻到柳永的身影,如《福建通志》《福建建宁府志》《福建崇安县志》《余杭县志》等书籍中均能找到与柳永的家世及其任官情况有关的记载。根据唐圭璋《论柳永词》中的考证可知,柳永大约生于宋太宗时期,具体年份约为公元987年或985年,卒于宋仁宗时期,具体年份约为公元1053年。
柳永生于典型的文人世宦之家,其祖父、父亲及叔父皆有较为显著的文人声名。柳永本人为进士,其兄弟也均为进士出身,当时并称为“柳氏三绝”。
柳永文才极高,有很多诗词作品被记载于后人的笔记、词话之中,但其行为却被时人所诟病,因此文献中的记载多为贬斥之语。柳永在后人书籍中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事情,是“奉旨填词”一事。柳永早年受家庭影响,将读书做官看成自己人生的目标,他在大约30岁时离开家乡,来到京城考进士,但一连两次落榜的打击使他对科举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产生了怀疑,因此便写了一首《鹤冲天》来发牢骚。但这首牢骚之作却被宋仁宗不小心听见,并因此记住了柳永。几年后柳永成功通过了科举考试,但宋仁宗却将他的功名一笔勾掉,令其“且去填词”。柳永在仕途上遭受的这一打击,使其常年流连于社会最底层,结交了许多底层生活的朋友,并为他们写曲填词,因此他自嘲是“奉旨填词”。
根据相关文献考证可知,柳永再次成为进士之后被任命到睦州去做幕僚,该职位的身份与吏相等,与官尚存在一定差距。他想要报效祖国,却无处施展才能,只能辗转于南方各地四处宦游,最终以屯田员外郎的身份与世长辞,这对于一个进士而言是一件难以接受且非常难堪的事情,因此,其晚年作品更多融合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所表现的情感更显悲情。
二、对柳永诗词中悲愁情怀的全面探析
(一)生命
诗词中常见的悲愁情怀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探究。一直以来,生命都是使心灵产生困扰的话题,在柳永的诗词中,同样也有对生命的探究。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人生如寄的悲哀常常会引发柳永作为诗人的敏感情思,他会因宇宙浩渺而慨叹自我的渺小与人生的短促,尽情叹息宇宙天地的永恒与伟大。面对斗转星移、花开花落的时间更替,他更容易产生伤春悲秋的情感。这种伤春与悲秋,不仅是柳永对于自然变化的悲愁,更是他对个人经历及人生际遇的悲愁。在短暂的人生中,日常琐事总是会让柳永心中的敏感涟漪为之荡漾,离别、死亡使其情绪更为波动,所作诗词更显凄然愁苦。如《满江红·暮雨初收》一词,便表达了柳永在长期宦游后心怀疲惫、意欲归隐山林的情感。长期的漂泊使他看遍世间繁华冷暖,宴会的觥筹交错、妓馆的莺歌燕舞,已经无法消解他内心的空荡与悲愁,此时,寄情于山水之间已然成为柳永最好的选择,“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一句便表达了诗人想要效仿陶渊明,不愿再为跻身朝堂、实现理想而烦扰愁闷的心思。
(二)爱情
缠绵悱恻的爱情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柳永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对爱情悲愁的书写更是无出其右。柳永爱情词作中写快乐欢愉的内容极少,大多充溢着悲伤忧愁的情绪。柳永还擅长在爱情诗作中描写别离,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举世闻名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是诗人与爱人在码头上分别时所见情景,淅淅沥沥的冷雨已经停歇,而柳永心中的哀婉情思却无法随着雨止而停歇,秋蝉肆意噪鸣,而这种噪鸣又给即将分离的爱人平添了更多的愁闷。“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即使再怎么留恋,要离开的也终将远去,心中思绪万千也只能用酒来表达。“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诗人和爱人手牵着手,泪眼婆娑地凝望着彼此,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明明心中有千千万万的情绪,却只能随着这千里烟波和沉沉暮霭,一起流逝到天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一直是抒写离别、描述悲愁的季节,诗人在清秋的背景中深深感叹离别的悲伤。“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凄伤地猜测,今宵酒醒的时候又会在何处呢?或许是杨柳岸边,只有萧瑟的秋风和残缺的月亮陪伴罢了。“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心中对于离别已有千愁万绪,也知道在离开爱人之后,所有的良辰好景都已经成为一派虚言,纵然有千万种的情绪,无人诉说也只是一片虚妄。整首词中,柳永将个人情感完全融入,表现出无尽的悲伤与凄凉。
(三)理想
北宋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流,文人大多恪守“达则兼济天下”“学而优则仕”的古训积极入世,希望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我价值,建功立业以报效国家。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才华卓著的文人恃才傲物,个性张扬,在仕途上往往举步维艰。政治的黑暗、官场的伪善,使得多情敏感的诗人根本无法释怀。柳永本就因《鹤冲天》为皇帝所厌,其仕途自然更加坎坷,颠沛一生,也难得其志。主观的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剧烈冲突使柳永始终怀有一种悲愤和牢骚,但诗人心怀高洁志向,在自我描述时常常会冠以各种美好品德。因此,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苦恼,柳永找到的合适方式便是沉溺于底层群体之中,以“奉旨填词”为借口,流连忘返于酒肆歌台,期盼能以此方式排遣自己心中的愤懑与不甘。但这样的繁华喧嚣更会加重悲愁情绪。以柳永的《少年游》一词为例,柳永在词作中主要描写了以下场景:“我骑着瘦马在长安古道上缓缓行走,高高的柳树上,知了正在声嘶力竭地鸣叫,在夕阳的照射下,秋风肆意的原野之上,举目远眺只能看见天幕向四边垂下,飘荡的云朵已杳无踪迹,往日的期待又在何方呢?到处游玩、参与宴会的兴致渐趋低落,以前的酒友也都开始四散各处,此刻的我早已不似当初。”理想的破灭无形中为柳永的诗词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使其在创作任何诗词时,都无法排遣内心的忧闷,尤其是晚年阶段,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让他的诗词充满着悲愁,年轻时还能寄情山水,流连歌台,而年老时诗人只能醉卧枯守,回忆一事无成的人生,因此也只能感叹一句“不似去年时”。
历来研究柳永诗词的人与书籍较多,各个研究者的切入点不同,研究结果自然也就存在一定差异。柳永自身已树立了非常明确的“失意词人”形象,本篇以“失意词人”形象为基础,试图从理想的幻灭、爱情的分别中讨论柳永词作中的悲愁情绪,以此对柳永的作品进行分析探索。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与柳永生平相关的史料实在无法满足研究的需求,以苏轼为例,他的作品能够整理出非常详细的创作年表,但柳永的生平却无法满足这个条件。研究诗词作品常常需要与诗人的生活历程相联系,柳永词作题材前后落差如此之大,明显可以看出其创作是有明确情感、经历分期的,因此还需要有更多的与柳永相关的史料才能对其进行佐证。
参考文献:
[1]李星宇,王丽娟.基于古诗文知识图谱的诗词创作系统[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4).
[2]陆云鹏,晏铌.千种风情:柳永的志趣追求---《雨霖铃》的情感内涵[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7).
[3]朱清洁.古诗词教学要“点面结合”---以《雨霖铃》有效思维课堂教学实践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3(1).
[4]蔺若晨.试论中国文学反映现实的传统模式---从柳永词看北宋的都市繁荣[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3(4).
[5]王丽丽.蝉声流响怨艾凄凉---探析咏蝉诗词中的悲愁情怀[J].长三角(教育),2012(4).
于海英.探究柳永诗词中的悲愁情怀[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5):86-88.
分享: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应该是给英子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在胡同街坊的眼里,惠安馆住着的是一个疯女人,胡同里的人都怕她,不敢去接近她,她每天站在自家门口呆呆地望着,像是在等什么人。每次英子妈妈领着她路过惠安馆的时候都会加快脚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个疯女人,但恰恰是大家对秀贞反常的态度,勾起了英子对她的好奇心。
2023-11-14在元杂剧《西厢记》中,王实甫通过运用众多典型意象,营造出了艺术价值极高的意境。人、情、物三者交织,达到了王国维戏曲意境理论中的最高审美标准。而月亮可谓是贯穿《西厢记》全篇的重要意象,一方面月意象既用来指代崔莺莺,月亮的变化有时还暗示着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波动;另一方面月亮又是崔张二人传达感情的特定载体,帮助他们跨越了原本的时空限制。同时,人与月相通的观念,赋予月这一意象更深厚的内涵,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戏曲意境说视角下解读《西厢记》中的月亮意象,能够深层次地探析月亮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2021-09-08在晚周诸子的著作中《,庄子》因其混杂舛驳、歧变较多、细微精深,解读更难,因此诠释版本更多,其中极为突出的是郭象。郭象思想依据庄子思想而生发,但又与庄子有所不同,因而被称为误读《庄子》。但从拉康思想来看,在文学作品的解读实践中,误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阅读本身不是阅读文字,而是阅读文字背后承载的真理和思想,而真理和思想无法被直接传达,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二次创造来实现具象化。既然误读不可避免,文学作品解读的意义何在?核心在于人,在他人的文本或思想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这既是对自我的找寻和追问,也是他
2021-09-08《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篇,也是童年时期的最后一篇。乔伊斯笔法细腻,“表现出福楼拜(Flaubert)式风格。乔伊斯在创作《阿拉比》时手法细腻,刻意追求细节描写的高度精确,并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本文尝试探讨这些细节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辅助叙事、刻画人物和背景、揭示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1-09-08《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经典人物,在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占大部分。小说作为特定环境中描写特定人物的文体,在表现人物艺术形象方面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聊斋志异》通过故事的描写形式,赋予女性人物以鲜明的特征,展示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2021-09-08灾难文学是灾难记录与延伸,是对人类心灵的折射和对人性的透视。通过对《天乳》《云中记》两部灾难文学作品中灾难书写的研究,从生命自然的传统与改变、美学理念下的叙事和灾难文学精神疗救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层层深入,挖掘人性复归的可能,以探究灾难后时代灾难书写应有的理念与创作意义。
2021-09-08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与儒家的关系,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打倒孔家店。而《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舆论阵地,在其中发表文章的作者无一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是细细品味他们发表的文章,这其中对孔学的态度,也不全是暴风骤雨式的砍杀,也不乏有站在历史进程的角度,表达出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温柔一面。
2021-09-08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其悲剧理论,包括悲剧的内涵和效果。而中国原创音乐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开山之作《金沙》,描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爱情悲剧,其内在悲剧特点与亚氏悲剧理论十分契合。本文以中国原创音乐剧《金沙》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对该音乐剧的悲剧内涵进行探究,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该剧框架结构进行梳理,深入剖析了该剧的时间部署、三种巧合以及歌曲复现等方面。
2021-08-31民族歌剧《太阳之歌》,以陕北一对青年男女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为主要剧情,反映出新旧社会两重天,共产党、毛主席是天下受苦人民的大救星。本文对该剧的人物塑造、舞美、唱腔、对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演唱技巧的把握,到音乐会排练细节的整体磨合,最终把这部歌剧作品搬上了硕士音乐会的舞台。笔者结合硕士毕业音乐会中自己饰演该剧女主角李改花的亲身体会和感受,总结出艺术是对时代生活的反映,它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才会充满发展的活力。
2021-08-31桑桐先生是我国近代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创作的小提琴钢琴曲《夜景》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自由无调性作品,该作品同时也透露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的元素,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元素相结合,推动了国内音乐的发展。桑桐曾听过谭小麟的课而谭小麟师从欣德米特,在桑桐的作品中也能发现欣德米特的作曲技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桑桐《夜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音级集合,但是很少有学者从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理论出发去分析该作品。本论文将依次对桑桐和欣德米特的生平进行介绍,简单分析《夜景》中的作曲技法、梳理欣德米特的半音调性体
2021-08-31人气:5125
人气:3148
人气:1155
人气:1113
人气:83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学
期刊人气:805
主办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出版地方:四川
专业分类:文学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半年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0.011
影响因子:0.003
影响因子:0.012
影响因子:0.002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