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便秘应用消渴润肠汤、电磁波、耳穴埋籽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便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自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方案治疗,观察组则予以消渴润肠汤、电磁波、耳穴埋籽联合治疗。两组均治疗1疗程后评价疗效,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便秘评分(CSS)、生存质量自评量表评分(PAC-QOL),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FBG、2hPBG、CSS、PAC-QOL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便秘应用消渴润肠汤、电磁波、耳穴埋籽联合治疗,一方面可以提高疗效,另一方面还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血糖指标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糖尿病属于常见的慢性疾病,至今无根治方法,需长期坚持治疗才能取得不错的控糖效果,保障生存质量[1]。但是,一些患者治疗依从性差,难以坚持完成治疗,同时本病并发症较多,而胃肠道功能下降是常见并发症之一[2],表现为腹胀、吞咽困难、腹泻及便秘等。有关研究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50%可能伴有便秘症状。现代医学提出,糖尿病便秘可能和血糖升高造成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大肠植物神经病变、大肠敏感性下降等有关,是多因素作用所致[3]。对于糖尿病便秘而言,西医治疗无特效药,多予以胃动力药、缓泻剂治疗,严重便秘情况下则予以肛门直肠肌切断术、定期灌肠等治疗,但效果并不满意[4]。中医认为糖尿病便秘病因在于肠胃受病,或燥热内结、津液耗损所致肠道失润与大便干结,无法顺利排出,加之消渴病积久所致气阴两伤[5]。随着综合治疗措施不断成熟开展,一些报道中指出采取消渴润肠汤、电磁波、耳穴埋籽联合治疗可取得不错的疗效,成为研究热点,我院就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70例患者实施了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便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自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8岁,均值(65.8±2.3)岁;糖尿病病程1~17年,均值(8.3±2.3)年;便秘病程2个月~5年,均值(1.9±1.2)年。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56~76岁,均值(65.4±2.8)岁;糖尿病病程1~16年,均值(8.7±2.1)年;便秘病程3个月~5年,均值(1.7±1.0)年。前述年龄、性别、糖尿病与便秘病程上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满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有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6],同时满足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7];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不低于55岁;近1个月未接受影响本研究的治疗。排除标准:本研究药物禁忌证;依从性差;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便秘;严重心肝肾等病变;精神异常。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接受常规西药方案治疗,选择江苏豪森制药有限公司的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国药准字H19990315)与内蒙古双奇药业有限公司的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国药准字S19980004)联合治疗,其中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每天3次,每次1片,餐前半小时口服,连用1个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每天3次,每次3片,餐后温服,连用1个月。
1.2.2观察组:
本组予以消渴润肠汤、电磁波、耳穴埋籽联合治疗,其中消渴润肠汤方药包括生生地黄与熟地黄各15g,枸杞子、茯苓、玄参、麦冬、当归、炙黄芪、炒白术、肉苁蓉各12g,川牛膝与柴胡各8g,以及炙甘草6g。以水煎服,每天2次。电磁波治疗时,将其放于小腹部气海与关元穴,且距皮肤3cm左右,维持皮肤表面温度40℃,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耳穴埋籽治疗取内分泌、直肠、大肠及三焦等穴位,每次配穴4个,以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0.5cm×0.5cm)间,贴压耳穴,当天按压,并指导患者自行以拇指、食指按压,以有酸胀痛为宜。每天3次,每次半分钟,两耳交替实施。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
两组均治疗1疗程后评价疗效,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便秘评分(CSS)、生存质量自评量表评分(PAC-QOL),并比较。
1.4评价标准
1.4.1CSS[8]:
按照国际便秘评分系统评价便秘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调查患者自觉排便情况,包括排便困难程度、排便有无不尽感、排便频率多少、腹部疼痛、辅助排便、排便时间、排便不成功次数、便秘病程等,按照4分法评价,评分越高则便秘程度越严重。
1.4.2PAC-QOL[9]:
按照便秘者生存质量自评量表评价生存质量,涉及项目28条,从社会心理、生理、满意度、担忧度四个方面评价,按照4分制评价项目,包括没有0分、有一点1分、一般2分、比较严重3分、非常严重4分,评分越高则表示生存质量越差。
1.4.3疗效[10]:
(1)痊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每周排便次数不低于5次,大便性质正常;(2)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便秘得到缓解,每周排便3~5次;(3)无效:治疗后未能满足前述要求。总有效率=有效率+痊愈率。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3.0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对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FBG、2hPBG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对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x±s,mmol/L)
2.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SS、PAC-QOL:
两组患者治疗前CSS、PAC-QOL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对两组治疗前后CSS、PAC-QOL比较(x±s)
3、讨论
便秘作为常见的症状,可能和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年龄、疾病、不良生活习惯、药物等。糖尿病作为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属于终身性疾病,无法彻底根治,需长期服用降糖药物治疗,会影响肠道菌群,造成有益菌不断减少,诱发菌群失调。此外,长期高血糖状态下,会对植物神经功能造成损伤,使得胃肠蠕动能力降低,无法顺利排出大便。糖尿病便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中医认为消渴病迁延难愈,耗散真阴,津液亏损,大便秘结乃其症结所在,属气阴两虚[11]。中医将糖尿病便秘归为“便秘”范畴,该病症不仅会影响食物与药物代谢,而且会加重糖尿病神经与血管病变,而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用力排便容易诱发心脏病、脑血管病变等。总之,中医人为本病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气虚亏虚为本、痰湿虚热为标,建议治疗以调补脏腑津液气血,以及调和阴阳、通气顺腑为主。
在本次研究中就收治的70例糖尿病便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予以消渴润肠汤、电磁波、耳穴埋籽联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医综合治疗策略可以显著提高预后;两组患者治疗前FBG、2hPBG、CSS、PAC-QOL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以看出中医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血糖指标、便秘症状及生存质量。本次研究中消渴润肠汤为本院自拟汤药,其中生地黄与熟地黄为君药,熟地黄能益精填髓、补血滋润等功效,生地黄则可清热生津与滋阴养血,二者合用可滋阴清热生津,且能润肠通便,共凑滋阴润燥之功。炒白术与茯苓配伍治疗,可补肾健脾及宁心,且炒白术可健脾益气利水,二者合用可健脾益气与生津润肠。枸杞子可滋补肝肾与益精明目,现代药理研究还证实该药物可降血糖。麦冬能滋阴生津与益胃生津。玄参则可清热凉血与泻火解毒。当归能补血活血与调经止痛及润燥滑肠。炙黄芪与肉苁蓉可温阳助便。柴胡能疏气解郁、疏肝利胆。炙甘草可调和诸药。电磁波治疗经特定加热器辐射板作用,温热力与穿透力经脐部,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排便功能[12]。中医耳穴埋籽在便秘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从大肠、直肠、三焦、内分泌四个穴位,可多次按压,操作简单方便,能调节机体内分泌、治疗便秘与脱肛,以及缓解腹胀与水肿等功效。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便秘应用消渴润肠汤、电磁波、耳穴埋籽联合治疗,一方面可以提高疗效,另一方面还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血糖指标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宝华,郑凌鹏,王鹏,等.万斌治疗老年糖尿病便秘的经验[J].光明中医,2015,14(9):1852-1853.
[2]包敏,卢义芳,封晶晶,等.耳穴埋籽干预糖尿病性便秘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8(36):4795-4796.
[3]冯秋英.耳穴埋籽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便秘[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12):107-108.
[4]彭昭葵,张雪琳,玉春润,等.耳穴埋籽联合辰时穴位按揉在重症脑卒中便秘的护理干预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3):76-78.
[5]李青,王玲,杨璇,等.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埋籽干预危重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5,13(9):69-69.
[6]李洛丽.耳穴埋籽联合灸法应用于老年性便秘的临床效果[J].全科护理,2015,23(14):1301-1303.
[7]贾宁,张娟.张娟教授治疗老年糖尿病性便秘的经验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10):750-752.
[8]窦迎春,王欣,许倩倩,等.老年糖尿病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21):5169-5171.
[9]王征,孙秀娟,唐红,等.老年糖尿病便秘中医辨治初探[J].中医药信息,2013,30(3):13-16.
[10]王治义,徐寒松,吴青,等.“增水推舟”法治疗老年糖尿病便秘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7(2):32-33.
[11]邹苏芬,衡先培.衡先培教授辨治老年糖尿病性便秘经验撷菁[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9):93-95.
[12]蔡凌威,王勇杰,钱卫珍,等.活血益气润肠汤对慢性顽固性便秘患者结肠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12):137-139,143.
李月红.消渴润肠汤联合电磁波及耳穴埋籽治疗老年糖尿病便秘[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6):180-182.
分享:
大量研究指出,西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虽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时间应用可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与增强,并且不良反应也比较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故有必要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及治疗方案[1-2]。中医在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痞满、呃逆、胃脘痛”治疗经验,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学可弥补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不足[3-4]。
2025-04-23中医理论在脾胃病诊治方面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者之间相互依赖、息息相关,脾胃功能失调往往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进而引发泄泻。脾胃虚弱型泄泻在各类泄泻中占有相当比例,主要表现为大便溏薄、迁延不愈、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等。健脾养胃膏是依据中医经典方剂及临床经验研制的中药制剂[2]。
2025-04-14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以胃肠促动力药、抑酸剂等对症治疗为主,同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措施。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多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寒热错杂,导致痞塞不通、胀满不舒。
2025-04-01目前针对MAFLD主要通过调整饮食、药物等进行干预,其中非诺贝特可以通过调控三酰甘油(TG)水平,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肝脏脂肪的积累,有助于控制脂肪性肝病的发展,但长期用药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不良反应,且单独使用对部分患者降脂效果不理想,需要联合其他药物或调整治疗方案[1]。
2025-03-26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进展的过程中,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众多,若可及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则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国外学者提出的查尔斯共病指数(CCI)已被证实应用于对ICU住院患者1年生存率进行预测,临床价值较高,且对住院危重患者病死率进行预测时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4]。
2025-03-25重症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多发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1]。腹腔积液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最常见并发症,由于病情进展快,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可引发继发性感染、器官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2]。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式较多,但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
2025-02-26腹壁血肿(abdominalwallhematomas,AWH)的定义是腹壁肌肉层内血液外渗,血肿可以被肌肉筋膜限制或穿过肌肉筋膜并扩散到整个腹膜或腹膜后间隙[1]。AWH是一种罕见疾病,确切发病率不清楚,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发病原因主要与腹部创伤、抗凝或医源性损伤等有关。
2025-02-20功能性便秘是临床消化科常见病证,由于本病症状顽固,又常反复发作,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膳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等,便秘发生率逐年升高。研究表明,我国便秘发生率在3%~1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2]。
2025-02-13急性胆囊炎(acutechole cystitis,AC)是一种与细菌感染、胆囊管梗阻等有密切关联的急腹症,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道梗阻、细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涉及胆囊壁缺血坏死、炎症反应加重、胆囊穿孔及全身性并发症等方面,患者的典型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2025-01-24Hp感染后持续释放毒素因子破坏胃上皮细胞,进而引发炎性反应,导致急慢性胃炎,出现腹痛、嗳气、反酸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将损害消化系统功能,随感染加剧,可诱发溃疡性疾病、胃炎、胃淋巴瘤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恶性病变[3]。临床治疗Hp感染常用含阿莫西林三联疗法,但部分患者康复情况未能达到预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4]。
2025-01-10人气:13043
人气:11016
人气:10758
人气:9697
人气:914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期刊人气:2725
主管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主办单位:太原消化病研治中心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3079
国内刊号:14-1260/R
邮发代号:22-117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1.220
影响因子:0.900
影响因子:1.245
影响因子:0.652
影响因子:1.36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