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现象的临床分析及相应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的单双数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应用,观察组则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分析原因后对患者开展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阶段性治疗,记录患者的情况并开展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有针对性的开展治疗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内科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现象后需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病史进行临床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从而更好的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反应,提升综合生活质量。
恶心呕吐是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该症状既可以是一种单独的病情,也可以看做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并发症,引起这一情况的原因较为多样,需要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引发这一情况的原因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对患者开展治疗[1-2]。本文选取我院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探究,目的在于找出更好的恶心呕吐的合理治疗方法,探究的内容如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消化内科恶心呕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的单双数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进行应用,观察组则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在17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84±3.24)岁,以上患者中41例患有肠胃疾病,21例患者患有胰腺疾病,17例患者患有胆道疾病,21例患者患有其他疾病,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的年龄在17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2±3.19)岁,以上患者中37例患有肠胃疾病,23例患者患有胰腺疾病,19例患者患有胆道疾病,21例患者患有其他疾病。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以上患者入院后均确定存在恶心呕吐的情况,患者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并且患者知晓自身所在的组别。满足以上条件即可开展探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呕吐情况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静脉注射的过程中应用40毫升5%的奥美拉唑联合100毫升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应用,每日注射一次,这一过程中还应让患者服用甲氧氯普胺片进行应用,每次服用5毫克,每日三次。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情况将患者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胃肠炎患者,该类患者由于存在肠道不适的情况,因此容易诱发恶心呕吐的情况出现,针对该类患者医生应该让其服用维生素片,并且让其服用150毫克的左氧氟沙星,每日服用三次,还可以通过输液的方式来帮助患者稳定体内的电解质情况。第二,胃肠道痉挛患者,若换成由于胃肠道痉挛引发恶心呕吐情况,应该对50毫克的山莨菪碱进行应用。第三,患者由于胃肠道动力障碍引发恶心呕吐情况,应该让患者服用莫沙比利片,每次服用5毫克,每日三次。第四,若患者由于存在肝脏疾病、胆道疾病以及胰腺炎等情况引发恶心呕吐情况,需要帮助患者进行肠胃减压,并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减少胰液的分泌,以此来缓解患者的恶心感。第五,若患者患有其他疾病,例如神经系统病变等,需要帮助患者进行颅内降压。
1.3 评价标准
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三级,即显效、有效以及无效,若患者恶心呕吐情况完全消失,即为显效,若患者恶心呕吐情况有所好转,即为有效,若患者的情况较治疗前无差异,即为无效。出院前让患者填写调查问卷,根据分数来对患者的满意程度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选择χ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通过χ±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当P<0.05时,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对比
再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为91%,对照组为79%,观察组患者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满意程度对比
3、结论
恶心呕吐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呕吐通常是由于患者胃部反射性强力收缩从而引起强烈不适所造成的,恶心与呕吐通常互相伴随[3-4],诱发患者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较为多样,传统对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通过静脉滴注奥美拉唑,并服用甲氧氯普胺片方法进行应用,但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为在对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应用结合患者的个性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用药,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够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因此在今后临床过程中应该加强对这一方法的应用,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开展治疗。
参考文献:
[1]郭仲响.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4):25-26.
[2]刘小波.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分析及治疗[J].饮食保健,2018,5(30):19-20.
[3]辛景辉.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分析及治疗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9):116-117.
[4]杨德凤,胡正先.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病症的临床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9):146-147.
阿宗.消化内科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分析及治疗方法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3):70.
分享: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以胃肠促动力药、抑酸剂等对症治疗为主,同时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措施。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多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寒热错杂,导致痞塞不通、胀满不舒。
2025-04-01目前针对MAFLD主要通过调整饮食、药物等进行干预,其中非诺贝特可以通过调控三酰甘油(TG)水平,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肝脏脂肪的积累,有助于控制脂肪性肝病的发展,但长期用药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不良反应,且单独使用对部分患者降脂效果不理想,需要联合其他药物或调整治疗方案[1]。
2025-03-26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进展的过程中,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众多,若可及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则有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国外学者提出的查尔斯共病指数(CCI)已被证实应用于对ICU住院患者1年生存率进行预测,临床价值较高,且对住院危重患者病死率进行预测时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4]。
2025-03-25重症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多发急腹症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1]。腹腔积液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最常见并发症,由于病情进展快,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可引发继发性感染、器官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2]。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式较多,但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
2025-02-26腹壁血肿(abdominalwallhematomas,AWH)的定义是腹壁肌肉层内血液外渗,血肿可以被肌肉筋膜限制或穿过肌肉筋膜并扩散到整个腹膜或腹膜后间隙[1]。AWH是一种罕见疾病,确切发病率不清楚,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发病原因主要与腹部创伤、抗凝或医源性损伤等有关。
2025-02-20功能性便秘是临床消化科常见病证,由于本病症状顽固,又常反复发作,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现代社会,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膳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等,便秘发生率逐年升高。研究表明,我国便秘发生率在3%~1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2]。
2025-02-13急性胆囊炎(acutechole cystitis,AC)是一种与细菌感染、胆囊管梗阻等有密切关联的急腹症,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道梗阻、细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等,涉及胆囊壁缺血坏死、炎症反应加重、胆囊穿孔及全身性并发症等方面,患者的典型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2025-01-24Hp感染后持续释放毒素因子破坏胃上皮细胞,进而引发炎性反应,导致急慢性胃炎,出现腹痛、嗳气、反酸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将损害消化系统功能,随感染加剧,可诱发溃疡性疾病、胃炎、胃淋巴瘤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恶性病变[3]。临床治疗Hp感染常用含阿莫西林三联疗法,但部分患者康复情况未能达到预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4]。
2025-01-10幽门螺杆菌(Hp)致病性强,感染率高,广泛分布于胃黏膜组织中,是胃癌第一类致病原,与诸多消化道疾病直接相关[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根除Hp对相关消化道疾病治疗及预防有积极意义[2]。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有较好的抑酸性,富马酸伏诺拉生是其主要代表药物。
2025-01-10根据2016年罗马Ⅳ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4个亚型,其中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大便排出困难、排便周期延长为主要症状且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全球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约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总数的1/3,慢性便秘和反复腹痛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4]。
2024-12-30人气:18466
人气:16530
人气:15875
人气:15453
人气:1518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
期刊人气:2787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3-534X
国内刊号:31-1953/R
邮发代号:4-299
创刊时间:196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220
影响因子:0.900
影响因子:1.023
影响因子:1.245
影响因子:0.65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