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观察点隔离人员心理状况。方法研究时间2020年4月~2020年8月,选取95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需要隔离的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点隔离人员45例为A组,居家隔离50例为B组;比较两组基本信息及焦虑、抑郁、压力状况、生活质量评分,基本信息采用 t 检验和 x2 检验,焦虑、抑郁、压力状况、生活质量评分采用 t 检验。结果两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隔离点人员焦虑、抑郁、压力状况评分均高于居家隔离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点隔离人员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低于居家隔离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观察点隔离人员心理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压力大;观察点隔离人员较居家隔离人员情感职能、精神健康都偏低,因此对于隔离观察人员,在提供相应的生活物品需求等,也应给予心理健康的关注,疏导不良情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系列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有关[1]。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2]。新冠肺炎具有较高的传播性、传染性,可通过飞沫、密切接触等传播,人类是普遍的易感人群[3]。目前对于新冠肺炎的主要方法是减少人员流动,对于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隔离观察,以便更好地诊断,阻断进一步传播,从而避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本文主要调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观察点隔离人员的心理状况,研究时间为2020年4月~2020年8月,选取95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需要隔离的人员为研究对象,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时间为2020年4月~2020年8月,选取95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需要隔离的人员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点隔离人员45例,年龄22~76岁,平均43.91±3.29岁;男性25例,女性20例。居家隔离50例,年龄21~73岁,平均43.55±3.86岁;男性29例,女性21例。对两组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人员均知情且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观察点统一安排至独立的隔离楼,单人单间,不得外出。由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送餐,测量体温和问诊等;对与确诊患者间接接触者,即与直接接触者有接触的个体和家人,进行自主隔离,维持原住宿标准和条件,由工作人员送餐。居家隔离由社区防疫人员完成送餐,测量体温和问诊等工作,禁止隔离人员外出或有其他人探望。
①对两组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收集,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统计比较;②比较两组隔离人员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由36个条目,8个维度,每个维度根据评分标准转换为0~100分,得分越高,该维度功能状况越好,生命质量较高。该量表性信度为0.87,具有较高的信效度。③比较两组隔离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epression-anxiety-stress scale,DASS-21),共21个条目,3个维度,即抑郁、焦虑、压力;采用Likert 4点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负性情绪越严重。该量表性信度为0.899,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计量资料(x¯±s)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本信息比较
两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基本信息比较(x¯±s)
2.2两组隔离人员焦虑、抑郁、压力状况比较
观察隔离点人员焦虑、抑郁、压力状况评分均高于居家隔离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隔离人员焦虑、抑郁、压力状况评分比较(x¯±s)
2.3两组人员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点隔离人员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低于居家隔离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人员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3、讨论
新冠肺炎属于易感病毒,且通过飞沫、密切接触等即可传染,具有较高的传染程度。目前新冠肺炎对婴儿、老年等均具有较强的感染性。新冠肺炎潜伏期逐渐延长,且不断有变异株的相关报道,也说明新冠肺炎病毒的进化程度快。同时在阳性样本的采集中,新冠肺炎病毒在环境中也可独立存活。最新研究发现,在特定的环境中,气溶胶形式传播也成为新冠肺炎病毒传播的一种途径。因此对新冠肺炎的防治需要多途径,多手段进行防控,进一步降低传染范围[4]。近期通过党和政府、卫生监督等多方面的共同力量,疫情的防控已经初步得到好转;但是境外输入病例需要严密注意,做好隔离、检测等工作。
我国政府在疫情发现后,及时采取措施,积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冠肺炎传播具有聚集性、团体性,因此在阻断病毒传播的传播链中,避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是各地政府的重点,应结合当地的特点,对于与新冠肺炎有密切接触的换进行隔离,隔离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安全情况考虑等,有部分密切接触者需要在隔离点进行统一隔离,此类人员由于隔离点环境的陌生、对新冠肺炎的恐惧等心理,隔离期间容易发生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不能积极配合政府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因此对于隔离点人员首先在生化方面,尽量提供相应的需求;保证隔离人员与亲人的通讯网路的畅通,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家人、朋友有联系,避免孤独感对情绪的影响。加强观察点人员新冠肺炎知识掌握情况、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和症状识别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和培训。可通过发放知识手册、微信短视频等方式开展宣传、培训工作,提高观察点人员的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提高认知,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5,6]。
居家隔离人员,需要做好日常防护以及生活垃圾等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给予鼓励与关怀,可以做一些家庭小游戏、活动等,提高互动性,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对于个人层面,可以通过关注科学可靠的信息排除恐慌感、规律作息合理安排生活、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转移注意力、放些轻松的音乐、发挥自己的爱好等,来疏导不良情绪[7,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隔离点人员焦虑、抑郁、压力状况评分均高于居家隔离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居家隔离,观察点隔离更多是一个人相处的环境,社会支持源减少,也很难会通过网络社交去排解自己的负性情绪,从而导致更高的抑郁、焦虑水平。观察点隔离人员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低于居家隔离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居家隔离大部分为与父母、夫妻等共同进行隔离,居家的环境较熟悉,加之家庭成员之间有互动,可以疏导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观察点隔离人员心理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压力大;观察点隔离人员较居家隔离人员情感职能、精神健康都偏低,因此对于隔离观察人员,在提供相应的生活物品需求等,也应给予心理健康的关注,疏导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冶[EB/OL].(2020-02-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委员会截至2月27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EB/OL].(2020-02.28)[2020-02-28].
[3]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突发事件委员会第: =次会议的声明[EB/OL].2020-01-30].
[5]蔡欢乐,朱言欣,雷璐碧,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行为和心理应对:基于网络的横断面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2):152-155.
[6]昌敬惠,袁愈新,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40(2):171-17.
[7]郑建盛,张彦丰,许莹,等.社区居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2):160-16
[8]齐晔,陈刘欢,张栗,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公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20.20(2):145-149.
文章来源:陈庆学,孙国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观察点隔离人员心理状况调查探讨[J].心理月刊,2021,16(24):229-230.
分享:
偏头痛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畏光等,属于慢性疾病,尤其好发于女性,该病病程长、预后质量差,且病情复发率高,可能出现反复性疼痛和间歇性疼痛,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1-2]。特别是随着个体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与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偏头痛的发病率当前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已构成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3]。
2025-04-24日间手术是患者入院24h内完成手术并出院的一种治疗模式,日间手术模式既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又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日间手术已经是治疗非急诊良性胆囊疾病的标准术式,能够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加快术后康复等[1]。
2025-04-16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附近的肺结构产生慢性化脓性炎症与纤维化病变,致使支气管肌肉、管壁弹性结构受损,从而造成支气管长时间变形所引起的[1]。慢性咳嗽、咳浓痰、反复咯血为支气管扩张的典型表现,临床以清除分泌物、抗感染及增强免疫力为原则对该病患者进行干预,但无法获得显著疗效[2]。
2025-04-15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外伤类型,为外力作用于头部而导致的脑组织损伤,病情复杂危重,死亡率居首位,多需行开颅手术治疗,由于脑组织存在直接损伤,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的风险较高,可到达 30%,增加了临床护理难度。
2025-04-03结直肠癌是一种原发于结肠或者直肠的恶性肿瘤,患者通常受遗传、炎症性肠病、息肉、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可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1]。手术是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可有效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能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其治疗效果较好。
2025-04-01在卵巢囊肿形成的初期,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自行消失;而对于逐步加大的囊肿,可诱发患者出现月经异常或下腹部不适症状,若疾病持续进展可增加囊肿破裂、蒂扭转及感染的风险,从而威胁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健康。手术是针对卵巢囊肿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可通过切除囊肿组织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025-04-01手术是其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患者术后仍面临不同程度的疼痛[3]。严重的疼痛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不良影响,且疾病的发生会引起患者的心理应激性反应,导致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产生。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及治疗效果[4]。因此,需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
2025-03-27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用人工髋臼和人工股骨头进行重建,创造出人工髋关节的手术,其以人工髋关节假体代替患病的髋关节,从而重建患者髋关节的正常功能。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能够显著提升关节效能,恢复日常活动能力,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
2025-03-26乳腺癌在全球范围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乳切除术是乳腺癌治疗中一种常见的方法。该手术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疾病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有效延长乳腺癌患者的预期寿命 。然而,全乳切除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影响,其心理层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
2025-03-25大面积烧伤患者因脱水及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机体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加快血浆外渗至组织间,导致血管血容量相对不足,易引起烧伤性休克,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创面面积较大、皮肤损伤严重,叠加长期卧床、潮湿出汗等因素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易创面感染,形成瘢痕,影响其愈合进度和日常功能 。
2025-03-2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期刊人气:695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6729
国内刊号:11-1873/R
邮发代号:82-316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458
影响因子:0.560
影响因子:0.448
影响因子:0.731
影响因子:0.71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