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出生时脐动脉血气分析在产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高危妊娠产妇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新生儿只行Apgar评分,研究组新生儿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比较两组新生儿的酸碱度(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碱剩余(BE)值等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对比新生儿窒息及器官损害的预判准确性。结果:pH值、PO2、PCO2及BE值等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与Apgar评分相关性表现明显;在不同Apgar评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对新生儿窒息及器官损害的预判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动脉血气分析在产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可提高新生儿检查指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能有效弥补Apgar评分的缺陷,提升新生儿窒息诊断准确率,为下一步针对性治疗奠定基础。
新生儿窒息是由于胎儿在胞宫内或者分娩过程中所引发的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障碍,在出生后不能建立规律的呼吸或者无法自主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1]。新生儿窒息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也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导致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的根本原因是在围产期胎儿窒息引发的缺氧以及酸中毒状况[2]。Apgar评分作为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主要依据,能准确判断新生儿呼吸是否受到抑制,但不能详细区别导致呼吸受抑的因素[3]。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脐动脉血气分析再新生儿出生时在产科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高危妊娠产妇2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中男54例,女46例;孕周32~41周;出生体质量1.5~4.5kg,平均(3.15±1.93)kg;分娩方式:阴道正常分娩53例,剖宫产47例。研究组中男57例,女43例;孕周32~41周;出生体质量1.4~4.5kg,平均(3.22±2.05)kg;分娩方式:阴道正常分娩50例,剖宫产50例。两组新生儿性别、孕周、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单胎妊娠;临床表现为产程异常,羊水污染、胎心音过快或过慢;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胎心监护Ⅱ类或Ⅲ类图形及产前诊断新生儿窒息可能的产妇。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先天性疾病者;因脐带绕颈致胎儿异常;因产道原因需要助产者。
1.2方法
对照组只行1、5及10minApgar评分。研究组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在新生儿分娩后还没有自主呼吸时,以止血钳在近胎儿一侧夹闭长约15cm的一段脐带,以肝素化注射器在夹闭脐带段抽取0.5~1mL脐动脉血,立即送至检验科监测血气分析指标,并统计建立脐动脉血气分析的参考范围,结合Apgar评分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酸中毒及器官损害。两组均于出生后1、3、42天及6个月定期随访,记录并对比两组发生新生儿窒息及器官损害的预判准确性及指导后续的新生儿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分析组间新生儿酸碱度(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碱剩余(BE)值等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相关性,记录两组新生儿窒息及器官损害的预判准确性。评价标准[4]:正常为Apgar评分超过8分;轻度窒息为Apgar评分4~7分;重度窒息为Apgar评分<3分。脐动脉血气正常参考值范围:pH值为7.20~7.39;PO2为20~35mmHg;PCO2为30~45mmHg;BE值在-8~8mmol/L。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相关性比较
新生儿的pH值、PO2、BE值随着Apgar评分的下降而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PCO2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方面,Apgar评分<3分的新生儿与Apgar评分>8分的新生儿之间,Apgar评分<3分的新生儿与Apgar评分4~7分的新生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相关性比较
2.2两组新生儿窒息及器官损害的预判准确性比较
研究组对新生儿窒息及器官损害的预判准确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新生儿窒息及器官损害的预判准确性比较[n(%)]
3、讨论
当前在国内诊断新生儿窒息的主要依据为出生后Apgar评分。Apgar评分低表示呼吸抑制,但不能区别抑制的病因,因为除窒息外还有许多其他情况和疾病也可出现低Apgar评分,如先天性心脏病、早产、感染以及低体质量出生儿等[5]。由于部分窒息新生儿诊断后并不存在器官损害以及临床症状,所以可能误诊,从而影响新生儿后续治疗的有效性[6]。Apgar评分操作简单、实用、易于普及,但常带有评分者的主观因素,其准确性与特异性较低,且不能准确地反应新生儿血氧,二氧化碳的含量及血酸碱情况[7]。脐动脉血气分析是国际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的主要标准,可直接反映胎儿整个分娩过程中血气变化的结局及其即刻的酸碱情况。脐动脉血气分析pH与BE值比较稳定,在短时间内不易发生变化,故能够作为新生儿窒息以及多器官损害的主要判断指标,结合Apgar评分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对指导新生儿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8]。
本研究结合Apgar评分,分析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值,结果显示,新生儿的pH值、PO2、BE值随着Apgar评分的下降而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PCO2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方面,Apgar评分<3分的新生儿与Apgar评分>8分的新生儿之间,Apgar评分<3分的新生儿与Apgar评分4~7分的新生儿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pH值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新生儿在窒息状态下,其pH值越低,说明新生儿酸中毒程度越重,心肌、肝肾等器官损害越严重[9]。同时,使用脐动脉血气分析法对窒息及器官损害的预判准确率明显高于使用Apgar评分法的预判准确率,说明脐动脉血气分析法能更准确判断新生儿是否窒息及器官损害,对于指导后续的新生儿治疗的开展有积极意义[10]。
综上所述,脐动脉血气分析在产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可提高新生儿检查指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能有效弥补Apgar评分的缺陷,便于及时判断新生儿是否存在酸中毒及器官损害情况,提升新生儿窒息诊断准确率,为下一步针对性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露,李磊,樊启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肾功能损伤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1(12):118-120,124.
[2]黄春英,齐金菊,方喜妹.临产前后胎心率监护联合胎儿脐血流监测在预测产时胎儿情况中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2018,24(34):61-63.
[3]邹秀英.胎儿超声脐动脉S/D、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联合血气分析对新生儿窒息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11):1837-1840.
[4]钟庆华,段江,梁琨,等.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9):4456-4460.
[5]靳瑾,王志坚.脐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4):376-380.
[6]张小翠,付志情,郑胜利,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分娩时的脐动脉血气特征和其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4):44-46.
[7]郭娜,周欣,徐叶红,等.脐动脉血流对预测子痫前期新生儿和产妇结局的价值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9):1748-1752.
[8]刘志伟,蔡勉珊,江少青,等.新生儿窒息与脐血高迁移率族蛋白-1、白介素-6及脐动脉血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2):2743-2745.
[9]胡安辉.动脉血气分析评估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14,20(36):25-26.
[10]梁丽芬,樊尚荣.产时胎儿及新生儿窒息的脐动脉血气分析研究现状[J].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19,8(3):183-187.
丁江玲,金玲燕,周丹丹.新生儿出生时脐动脉血气分析在产科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20,26(31):36-38.
分享: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新生儿常见病中较其他类型发病率略高,该病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发生。新生儿作为特殊群体,一旦发生喂养不耐受,除影响进食外,其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无法充分供给,由此会对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机体生理功能及组织器官功能成熟等均产生影响。
2025-04-01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为一种因脑组织缺血、缺氧后所致脑部疾病,此病多见于新生儿群体,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HIE 可能由于神经细胞凋亡而出现视听觉障碍、行为障碍、智力障碍等。 早期识别 HIE 发病风险,并对患儿病情进展进行综合评估可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也有重要意义。
2025-03-29目前,我国筛查疾病仍以苯丙酮尿症(PKU)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为主,根据疾病发生率,进行其他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等的检测[3]。茂名地区常规筛查的疾病包括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苯丙酮尿症(PKU)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等3种遗传代谢缺陷病,目前筛查覆盖率已达97%以上[4-5]。
2025-03-25中医学认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胎禀因素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疾病,约超过80%的正常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可出现皮肤黄染[1⁃4]。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1周内消退,且无须特殊治疗,预后良好;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较长(约2周甚至更长时间),病因多且复杂,需要积极治疗[5⁃7]。
2025-03-24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复苏人员没有很好地掌握复苏方法,导致在遇到窒息以及面罩复苏无效时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导致复苏失败[3-4]。通气是复苏的主要目标,气道插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金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新生儿自身因素以及复苏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原因,气道插管存在较大的困难[5]。
2025-03-18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进而发生以呼吸窘迫为主的,伴其他脏器损伤的一系列全身症状[12]。研究指出,MAS是导致我国足月儿、过期产儿死亡的常见原因,会对患儿的呼吸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加重通气障碍,破坏内环境稳态[3]。
2025-03-13新生儿低血糖是新生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患儿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并不显著,待病情进展后可出现多汗、嗜睡、反应低下等典型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葡萄糖供应缺乏,影响其发育,进而导致颅脑损伤、癫痫等事件的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儿生命[1-2]。
2025-02-28新生儿肠穿孔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等特点,是新生儿NEC的绝对手术指征,同时,合并消化道穿孔的患儿往往合并严重的细菌感染,从而可能增加其不良预后风险,且一项Meta分析研究发现[3],消化道穿孔是新生儿NEC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但由于肠穿孔早期缺乏典型表现,发病初期难以被发现,导致治疗时机延误,增加患儿死亡风险[4]。
2025-02-14新生儿的皮肤较为娇嫩,皮肤的屏障功能缺乏,在进行消毒、撕开胶布等护理操作时,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造成医源性皮肤损伤[1]。患儿皮肤受损,会导致护理投诉发生率增加,进而诱发护患纠纷。为提高新生儿的护理操作质量,应针对其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风险,采取预防性的对策。
2025-02-07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神经毒性,导致患儿脑损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临床研究表明[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中实施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延缓患儿的病情发展,加快疾病转归。针对性护理在满足患儿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够满足患儿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需求,临床应用价值较高[3]。
2025-02-07人气:15875
人气:13886
人气:10663
人气:9230
人气:713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
期刊人气:2990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3606
国内刊号:31-1377/R
邮发代号:4-426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035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