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主要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我国在基因编辑领域的成果,涵盖基因编辑系统机制研究与发展、动植物模型构建、基因治疗、交流平台四个方面,希望能够为利用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读取大量序列信息的能力得到飞速提升。“读”取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改写生物体内遗传序列信息的需求,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基因编辑技术则大幅提高了这种“写”的能力。这种特殊的生物技术能够让研究者对基因组序列或者基因转录产物进行人为编辑,以改变目的基因或调控元件的序列、表达量或功能。这一革命性技术一经问世就冲击到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必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对人类健康、疾病治疗、新药研发、物种改良以及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众多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范围内竞争最为激烈的下一代核心生物技术。
1、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能够对生物体的基因组及其转录产物进行定点修饰或者修改的技术,早期基因编辑技术包括归巢内切酶、锌指核酸内切酶和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近年来,以CRISPR/Cas9系统为代表的新型技术,使基因编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得以迅速拓展。
早期基因编辑技术包括归巢内切酶、锌指核酸内切酶和类转录激活因子效应物,但脱靶效应或组装复杂性限制了这些技术在基因编辑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以CRISPR/Cas9系统为代表的新型基因编辑技术飞速发展,并开始在诸多生物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早期的基因编辑技术依赖于细胞内同源重组途径将外源DNA序列插入基因组。通过在外源DNA序列两端加入同源臂,能够实现外源序列的精确整合。然而,真核生物中同源重组发生频率极低,约为1/106~1/109;并且相对于靶位点而言,外源序列更容易随机整合到基因组上其他位点,造成脱靶效应,从而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2、我国在基因编辑领域的研究进展
2.1 基因编辑系统机制研究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艳丽研究组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黄志伟研究组对Cpf1-crRNA复合物、SpyCas-sgRNA-AcrllA4复合物、Cas1-Cas2-DNA复合物、Cas13a蛋白、Cas13a-crRNA复合物以及CRISPR系统Cascade复合物等进行了结构解析及机制分析,为理解基因编辑工作原理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科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常兴研究组利用靶向性胞嘧啶脱氨酶在体内实现了高效、高通量DNA碱基编辑新方法;上海科技大学陈佳研究组发展了一系列基于CRISPR/Cpf1的新型碱基编辑器(Cpf1-BE)。北京大学魏文胜研究组建立了基于CRISPR系统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并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实现了对编码基因和非编码基因的功能性筛选。
2.2 动植物模型构建
2013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组首次利用CRISPR/Cas9系统实现了大鼠多基因快速同时敲除,并建立了多种基因编辑动物模型。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组利用CRISPR技术成功构建了亨廷顿病疾病猪模型。
在遗传信息与生理特性上,食蟹猴、猕猴等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具有更高的相似性,是作为人类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型。2016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项鹏、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杨世华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组在食蟹猴中应用TALEN技术实现了MCPH1基因(最早被鉴定出来的小头症相关基因)突变,成功获得了人类头小畸形症的疾病模型猴。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等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多种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如利用TALEN技术构建了瑞特综合征食蟹猴模型,该成果入选了“2017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8年初,《CellResearch》杂志连续发表两篇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杨辉和季维智等研究组的论文,报道了世界首例表达荧光蛋白基因敲入的食蟹猴。
在植物基因编辑方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和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等研究组分别利用CRISPR-Cas9系统在拟南芥、水稻、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中成功实现了基因编辑,为植物基因研究及农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了平台。
2.3 基因治疗
2016年,《Nature》杂志报道了中国率先开展的世界首个人类CRISPR临床试验。研究者计划将PD-1敲除的T细胞注射到化疗、放疗和其他治疗均无效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以促进机体针对癌细胞的免疫反应。中山大学黄军就研究组首次在不能存活的人类三核受精卵中应用CRISPR/Cas9技术对β-地中海贫血症的致病基因进行了基因编辑。由于涉及人类胚胎编辑,这项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使科学界和全社会对其应用前景和可能涉及的伦理风险产生了关注。
2.4 交流平台
2017年9月,我国首个基因组编辑学术团体———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组编辑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国遗传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家洋担任大会主席,该学会的成立为从事基因编辑研究的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2018年4月,第一届基因编辑技术方向的冷泉港国际会议:“冷泉港亚洲会议—基因组编辑全面讨论”于苏州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就基因编辑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3、结语
随着研究者的不断深入探索,基因编辑技术正在逐步发展成熟,具有极大的研究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因编辑技术会在人类生产和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天,林仙花,胡雪峰.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2016,(11).
[2]李想,崔文涛,李奎.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7,(08).
[3]胡小丹,游敏,罗文新.基因编辑技术[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8,(03).
高孟晋.基因编辑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J].吉林农业,2019,(6):110.
分享:
微核是细胞质中被核膜包裹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类核物质,是由于基因组DNA受到损伤导致整条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在有丝分裂后期不能进入子细胞而形成,反映了细胞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与肿瘤和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微核的形成除了受到环境有害因素如致癌物、放射性物质等的影响外,还与机体本身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2024-05-20Smith-Magenis综合征(Smith-Magenis syndrome, SMS)(OMIM:182290)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特征是智力障碍、睡眠障碍、颅面和骨骼异常、行为异常,以及言语和运动发育迟缓。该疾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AI1基因(OMIM:607642)被认为是致病的关键基因,约90%的患者可检测到包含RAI1基因的缺失,少数患者可检测到该基因的杂合变异。
2024-05-11常染色体三体的胚胎和胎儿流产风险较高,其中15三体占所有三体自然流产的7.6%,是自然流产中最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之一。完全型15三体无生存能力,出生后会因严重畸形而过早死亡,关于15三体表型的报道多见于15三体嵌合体。减数分裂不分离导致的三体自救和胚胎有丝分裂不分离是15三体嵌合体形成的可能原因。
2024-03-29毛发是一种最常见、易存储、抗污染能力强的生物材料[1,2],含有多态性蛋白质、激素和DNA等,可以提供动物个体的生物学信息[3,4,5]。其中DNA所能够提供的遗传信息最为丰富,不仅用于物种鉴定,还可用来推断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种群遗传结构、追溯个体间的血缘关系等[6,7]。但是这些信息的挖掘潜力受限于DNA的质和量,DNA质量越低实验分析越困难。
2020-11-10目的基因导入并表达于真核细胞是确定目的基因生物学活性的必要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目的基因导入方法有电穿孔、病毒介导转染和脂质体转染等[1]。其中,脂质体转染因操作简单且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而被广泛接受[2]。转染时,不管实际使用的目的基因如何,转染试剂说明书给出的方法都是相同的。
2020-07-07我们对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进行分子鉴定,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率为3.7%~15.4%。但对T2代种子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通过脂肪酸组分的变化得到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率为54.5%~74.1%。由此我们发现,通过分析脂肪酸组分变化来检测CRISPR/Cas9基因编辑突变体的方法漏检率更低,结果更准确,方法更具优越性。
2020-07-01α-L-鼠李糖苷酶在天然产物的转化应用中具有重大价值,从不同水平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其在食品医药行业上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以可耐热生长的T.petrophila的α-L-鼠李糖苷酶为目标,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其含有876个氨基酸残基,无信号肽序列,有糖基化位点和4个保守超家族结构域。
2020-07-01“后人类”话语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最初以艺术想象方式做绘画、影视、文学创作,同时又对所创造的作品予以艺术理论或文化社会学的解读;与其相伴随的另一种方式是理论预见,它通过对后人类社会现象的把握预测其走向和未来。然而,无论艺术想象方式还是理论预见方式,都为人类向后人类演进的进程所激励。
2020-07-011990年启动,耗时14年由6个国家合作完成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细致地绘制了人类的基因图谱,提供了近30亿个碱基对和约2万~2.5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信息[1,2].HGP的实施和完成不仅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详细的遗传信息,而且也为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其在随后的岁月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020-07-01本文在此基础上制备以POSS为骨架的星型阳离子聚合物POSS-(PDMAEMA)8(缩写为PPD),在阳离子聚合物末端接枝梳状PEGMA引入双键,将CREDVW(Cys-ArgGlu-As-Val-Trp)多肽键接在PPD阳离子聚合物末端,最终制备得到POSS-(PDMAEMA)8-PPEGMA-CREDVW(缩写为PPD-CREDVW)阳离子聚合物.
2020-07-01人气:3809
人气:3130
人气:3068
人气:2553
人气:186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古生物学报
期刊人气:86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古生物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生物
国际刊号:0001-6616
国内刊号:32-1188/Q
邮发代号: 2-310
创刊时间:195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43
影响因子:1.227
影响因子:1.286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34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