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对医疗服务有了更多的需求,使医疗格局发生了变化,也愈发清晰地体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在这场疫情防控中,基层全科服务凸显出很多薄弱之处。本文就后疫情时期基层全科服务能力现状与对策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基层全科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2019年底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医疗机构和卫生资源都带来严峻挑战,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力量采取了对疫情的联防联控、疫情监测、隔离收治、病毒检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时供应后勤医疗物资等有效防控措施。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最大程度减少了新冠肺炎对人民生命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危害,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成绩。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全体医务工作者更是团结协作、众志成城、不畏生死,其中全国近400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也投入了这场战斗,做到了全出动、齐上阵,在疫情联防联控的一线发挥了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作用[1]。但同时也暴露出基层医疗机构的薄弱之处,其中包括对公共卫生事件认识不足、机制不健全、保障不利、应急反应差、缺乏对民众的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医护人员心理应对能力不足、传染病知识缺乏、个人防护认识及能力缺失等问题。本文就后疫情时期基层全科服务能力现状与对策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基层全科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1、基层全科队伍服务能力现状
1.1 经验不足
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经验不足,难以在早期尽快进入角色[2]。防控流程无法及时优化,应对能力被动,工作效率整体受限。
1.2 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知识缺乏
在疫情防控中因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知识缺乏,难以实现有效的主动防控,在各个环节的管控出现漏洞,消毒隔离措施和设备不到位,废弃物处理不及时。疫情初期部分医护人员对新冠病毒个人防护存在认识不足及技能缺失,导致防护不到位,出现医务人员感染[3]。
1.3 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管控力度不够
家庭医生签约停留在“签约率达标”的考核层面,仅着重数量,而忽略签约后的服务质量[4]。疫情时期,基层医患普遍缺乏对疫情相关知识的信息传播和沟通能力,导致社区民众在无法得到基层全科医生有效帮助时,纷纷直接涌向上级医院,造成大医院的医疗挤兑[2]。社区民众在疫情期间防范意识懈怠,健康意识相对匮乏,心理焦虑、恐慌,在疫情发生早期和中期出现群众盲目抢购“双黄连”[5]、不愿戴口罩,拒绝测体温及居家隔离,还有少数人法治观念淡薄、社会公德欠缺、自律约束不够等,出现了聚集性发病、隐瞒接触史等现象[6]。
1.4 民众对基层服务能力满意度低
有调查发现多数民众认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设备差及药品不全,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从而不愿意选择基层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7,8]。还有研究显示民众对服务软指标包括医患沟通、服务态度、候诊时间、治疗费用、医疗可及性等方面满意率均未达50%[9]。
1.5 基层全科队伍人才数量及能力有限
目前全科医生薪酬待遇普遍偏低,我国全科医生薪酬不满意率高达65%[10]。缺乏社会认同、职称晋升机会少、职业发展前景窄等原因造成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严重流失,尤其是乡村医生因身份不明、福利保障不到位、社会声望低等原因,成为人才流失的重要群体[11]。还有研究显示全科医生对工作的满意度显著低于专科医生,职业倦怠情况严重,离职意愿较高,职业意愿较低[12]。在职人员参加培训积极性也不高,对医学相关学科知识、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技能关注度较低,对人文医学执业技能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全科医疗理念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效果总体欠佳[13]。
2、加强基层全科队伍能力建设对策
2.1 转变服务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显著提高,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对健康也有了更高的需求,渴望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有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饮食营养指导、健康体检知识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需求度较高,分别占52.3%、52.2%和36.4%[14]。因此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改进:(1)广泛开展全科理念、人文素养教育,重塑服务形象。(2)增强沟通技巧、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方面的培训,扩充知识领域,加强预防、保健等培训范围。(3)开发社区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以满足各种层面人群的健康需求,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结合新冠疫情,做好基层防控,防治结合,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职能,实现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防患于未然。增加传染病知识、各类消毒知识与方法培训,并以科普形式向广大民众宣传,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2.2 优化医疗资源
加快落实医保政策,在医保杠杆作用下引导和约束患者就医行为,培养社区居民良好和有序的就医习惯。进一步加大宣传,扩大医保范围及在基层医院的报销比例,引导居民主动、自愿地去基层医院进行常见病、慢性病等的诊治[15]。目前基层首诊在医保中未强制执行[16],基层医疗服务和医疗机构的门诊服务的内容不清晰,导致居民在各级医疗机构自由出入。
2.3 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分级医疗制度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死因第一的疾病[17]。有研究表明,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能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还能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形成合理的膳食结构,加强自我管理,提高生活质量[8]。另有调查发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以提升全科医生的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和患者满意度,降低误诊、延误病情、转诊困难等发生率[18]。
2.4 绩效改革
提高基层全科医生群体的地位和待遇激励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还未形成完善合理的绩效管理是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也严重影响我国医疗服务均等性和普及性的发展目标[19]。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改革完善全科医生薪酬制度,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应用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服务对象健康状况、居民满意度及医疗费用控制情况来对工作进行量化,采用标化工作量的绩效考核模式,工作量化到人头,多劳多得,提高大家积极性[15]。2017年广州市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及其收付费标准的指导意见》确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化工作量模型,测算出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标化工作量点数,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原则[20]。
2.5 加强基础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基层首诊”的重点[10]。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对基层做了一些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设施老旧、业务用房和诊疗环境差、信息化建设不完善、药品短缺,严重制约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发展,因信息无法各级联通给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带来了巨大的困难[21]。只有加强基层投入,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才能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
3、小结与展望
我国疫情后期卫生行业面临着巨变,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基层全科服务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政策和制度的大力支持及卫生经费的投入,还需要基层卫生机构明确定位,转变职能,加强自身队伍能力建设,重视服务内涵;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推进分级医疗,筑建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工程;加强疫情防控培训和演练,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预防为主,医防结合,上下联动。从而全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宏伟目标,推进健康中国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俞文雅,王慧.传染性重大疫情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的思考[J].上海预防医学,2020,32(7):E118.
[2]陈淑玲,吴苏伟,杜雪平,等.疫情下对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8);3503-3507.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U].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2):145-151.
[5]王佳,路宁,崔曼莉,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给全科医学发展带来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9).:1090-1094.
[6]赵路.加强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若干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2):189-194.
[8]江凌凌,聂政,孟玲.分级诊疗模式下成都市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0,15(6).793-795.
[9]邓栩明,伍世骏,林晓欣,等.基层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调查[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24(2):111-114.
[10]卢祖淘,徐鸿彬,李丽清,等.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的建议—兼论推进疫情防控关口前移[J].行政管理改革,2020,127(3);24-30.
[11]李娇娇,孔凡磊,聂婉颖,等.我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0,40(12):864-868.
[12]甘勇,杨婷婷,杨宇迪,等.国内外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8);3490-3494,3500.
[13]马志强,林枫,欧阳晨慧,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J].卫生软科学,2020,34(10):99-104.
[14]陈恩茵,黄芬,周君怡.南宁市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认知及需求情况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9,17(16):964-967,971.
[15]窦雄,郑传芬,武书兴,等.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21,37(2):4.
[16]江芹,张振忠,赵颖旭,等.对"按人头付费"原理及设计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1):34-38.
[18]柏文婷.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10-11.
[19]许雪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困难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1):123-124.
[20]李婕,朱先,曾志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标化工作量测算及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6):2022-2027,2033.
[21]耿婷婷.我国"互联网+医疗"模式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9,17(2):10-14.
文章来源:王翔,张静,曾娟,秦晓娟.后疫情时期基层全科服务能力现状与对策[J].现代临床医学,2021(05):388-390.
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在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我国保险行业稳步发展。在医疗保障系统中,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无疑是最核心的项目之一。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会疾病风险分散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具有维护居民健康和捍卫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使命。
2025-04-22大病保险以直接报销医疗费用的方式发挥作用,在研究其补偿效果时,学者通常采用灾难性医疗支出(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CHE)作为衡量指标,通过 计算灾难性医疗支出发生率 (The Probability of CHE, P_CHE)来估计大病保险降低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程度。
2025-03-07医保基金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生基金,其安全稳定运行对于整个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医疗保障领域欺诈违法违规犯罪行为频发[1],不仅严重损害了参保者利益,更对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据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2019-2023年累计追回医保资金947.8亿元,欺诈骗保涉案金额巨大。
2025-02-25近年来,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和医保基金总支出均呈不断增长态势。国家医疗保障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13.46亿人,参保覆盖面超过95%;2018—2022年,医保基金总支出年均增长率超过9.69%。可见,我国医改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面临着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现实难题。
2025-01-10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DIP)方式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支付模式,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DIP 支付的主要依据是医保结算清单,准确且完整的医保结算清单关系到医院的经济利益,也直接影响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患者权益 。
2024-12-24随着医院便民利民措施的不断提出,医院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信息网络为医疗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医院网络信息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2019年5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GB_T22239-2018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即“等保2.0”。为保障医院网络信息安全,根据“等保2.0”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的网络架构,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2024-11-06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关乎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与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但当前河北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工作面临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医疗问题错综发展、基金筹资结构不合理等难点,为科学全面地审视基金的风险防控问题,河北省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先后制定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2024-10-2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然而受经济下滑的影响,过往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导的消费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较大增长。同时,我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5.8%,农村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3.8%。
2024-09-052018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试点地区范围为4个直辖市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7个城市(以下简称“4+7”试点);随后,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集采”)在全国范围推开,截至2023年12月,国家层面已开展九批十轮药品集采,涵盖374个品种。
2024-09-04罕见病是一类患病率极低、患者总数较少的疾病统称。临床上,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罕见病的药物称为孤儿药。由于罕见病患者人数少、药物研发周期长且成本高,在医保基金承受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如何评估孤儿药的经济价值以支撑合理的定价及报销,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4-09-04人气:18550
人气:15572
人气:15086
人气:14844
人气:1304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期刊人气:5703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4-0742
国内刊号:11-5625/R
邮发代号:80-541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