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碳酸盐岩是一类重要的沉积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不仅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还承载着重要的地下水资源,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对其成因及油气资源利用高度关注,微相研究作为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的基础,可以为岩石地层划分及油气资源勘探提供参考。介绍了碳酸盐岩微相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重点阐述碳酸盐岩微相识别标志及应用,探讨微相分析与沉积环境演化对应关系。因微相研究发展迅速,研究重点从单纯的分析环境转变为对岩石成因、沉积作用过程的研究,研究方法从显微薄片观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多学科交互式定量分析,测试结果日益精准化,为下一步沉积环境解释、油气成藏和储层评价提供更精确的参考。
Brown于1943年首次引入“微相”的概念,而后Flügel对其进行补充,指明微相是在薄片、岩石揭片或抛光片中具有鉴别意义的古生物特征和沉积学标志的综合。
Wilson根据现代碳酸盐岩沉积的资料,于1975年建立了一个描述热带镶边碳酸盐岩台地的标准相模式,根据显微结构特征将碳酸盐岩划分为24个标准微相类型(SMF),并将其总结为9个标准相带。Flügel(2010)充分考虑冷水环境下的碳酸盐岩台地,对Wilson提出的分类方案进行修订,将标准微相类型(SMF)修订为26个,SMF1~SMF26分别对应由盆地至地表暴露区的顺序排列[1];同时将缓坡模式的标准微相类型(RMF)归纳为30个,将相带更改为10个,该标准被广泛应用到微相研究工作中。
1、微相研究方法
微相研究主要包括野外工作、样品采集及实验研究三个部分。
(1)野外工作。野外工作是开展地质学研究的工作基础。在野外观测过程中要注意识别:岩性、颜色、结构特征、构造特征、成岩特征、化石及生物特征等相标志[2]。碳酸盐岩会因沉积氧化还原条件、成岩作用过程和风化作用影响呈现出不同特征。
(2)实验研究。早期实验技术主要利用偏光显微镜对岩石薄片、揭片或切片进行观察。后期逐步演变为将常规薄片资料与更精密显微设备(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相结合分析观察,辅之地球化学分析得出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偏光显微镜是微相研究的基础工具,可以用来观测样品薄片的颗粒类型、灰泥/亮晶相对百分含量、结构构造特征、生物化石组合等内容,进而推测其岩石学特征及岩相类型、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特征垂向演化过程。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可以用来观察极小表面的三维立体图形。在碳酸盐岩研究过程中,扫描电镜可以用来分析微孔隙的分布及几何形态、胶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白云石化程度以及化石和非生物成因碳酸盐颗粒的成分和超微结构[3]。
阴极发光显微镜(CL)是化石原始或成岩显微构造研究的主要手段。它是利用电子轰击薄片,在岩石薄片表面激发发光,光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被激发薄片自身特性,如碳酸盐的主要发光元素为Mn2+和Pb3+,Fe2+则为荧光淬灭剂,岩石薄片所含元素及含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发光特性。阴极发光有助于识别不同胶结物类型及其所反映的成岩阶段、揭示化石原始结构及生长样式,更精确的识别微相标志。
荧光显微镜是通过可见光或紫外线照射时薄片所显现出的发光特征,可以鉴别灰岩中是否含有有机质、识别隐藏的微组构及生物矿化作用过程。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对碳酸盐岩微相展开研究。通过全岩分析和选择性分析,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和中子活化分析(NAA)可以确定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2],为古环境恢复提供依据和线索。
2、碳酸盐岩微相识别标志
碳酸盐岩颗粒可以指示碳酸盐岩形成的古环境,区分特定沉积环境及海平面变化。颗粒类型的变化可以反映沉积旋回,有助于建立相应的层序地层模式。碳酸盐岩颗粒可以分为内颗粒和外颗粒两类,外颗粒主要是指沉积区外较老的陆源碎屑颗粒,内颗粒种类繁多,包括生物碎屑、似球粒、集合体颗粒、包壳颗粒、内碎屑[2,4]。其中似球粒和包壳颗粒(包括皮粒、鲕粒、豆粒、核形石)可以作为可靠的亚相指示物,似球粒可以根据形态及大小对亚相进行区分,鲕粒可以根据大小、圈层数量及形态进行区分,集合粒(包括葡萄石)可以根据内部结构和大小进行区分,具体颗粒类型与沉积亚相、孔隙度的分布关系如图1所示[2]。
2.1生物碎屑
生物碎屑对沉积环境的表征十分敏感,不同沉积环境适宜生存的生物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种属生物碎屑的出现对碳酸盐岩沉积作用及古气候条件控制具有指示意义。生物碎屑类型主要包括:有孔虫、介形虫、双壳类、棘皮动物、大量藻类及少量腹足类[5]。
图1碳酸盐岩颗粒类型及指示意义
有孔虫与海水含氧量有较高相关性,当含氧量充足时,有孔虫发育繁盛,反之,则缩减。绝大多数有孔虫生活在正常盐度海水中。包旋虫类有孔虫和粗枝藻的组合通常指示台内开阔海环境[6]。
介形虫由外形基本一致的两个壳体组成,壳体表面光滑,头部通常有齿状内部凸起,个体较小,常小于1mm。在海水、半咸水及淡水中均可以生存,多与有孔虫、藻类共生。
棘皮动物主要包括海百合茎和海胆刺。海百合茎部横切面为中央圆孔,发育网状构造,具有同心圆及放射状纹理,主要生活在水体较清澈、气温较温暖环境中,浮游海百合的骨骼碎片是中生代开阔海相碳酸盐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胆常常发育棘刺[7],生活在浅海中的海胆通常胆壳较厚,棘刺呈短粗状。
腹足类常呈卷曲状或螺旋状紧密包围形成一个中央空腔。腹足动物的钙质壳体通常被有机质层包裹,个体通常较大,粒径毫米至厘米不等。部分小型腹足动物与有孔虫难区分,可以通过其壳体弯曲程度高、厚度变化大,体腔孔常充填泥晶等特征与瓣鳃类和有孔虫区分。腹足类多适应于正常盐度的浅海环境。
2.2似球粒
似球粒为泥晶化程度较高的泥质碎屑,一般缺乏内部结构,多呈次圆状或圆状,部分可呈椭圆状或杆状。似球粒中常见类型有粪球粒、藻似球粒、巴哈马似球粒和灰泥似球粒。粪球粒通常呈椭圆状或杆状,常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且沉积速率较低的台内或缓坡的潮间带中下部及潮下带,非海洋粪球粒也可以发育于咸水湖、淡水湖中[6]。藻似球粒是一种具不规则外形单继承藻结构的泥晶颗粒,普遍存在于早古生代陆棚碳酸盐岩中[8]。巴哈马似球粒通常是生屑或者鲕粒经过强烈泥晶化作用后,内部显微结构特征消失,形成的泥晶颗粒,通常比藻似球粒个体大。灰泥似球粒通常分选性差、颗粒外形和大小差异大,在地层剖面中总是重复出现,经过改造再沉积下来的灰泥似球粒常沉积于局限浅海环境。
2.3集合体颗粒
集合粒主要由鲕粒、生物碎屑和似球粒构成,并被文石或方解石胶结物黏结而成。集合粒最早出现于巴哈马滩,水体能量为中-低等,常形成于水体不断变化的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环境中。
2.4包壳颗粒
包壳颗粒包括皮粒、鲕粒、豆粒、核形石,其中鲕粒和核形石可以为古环境恢复提供重要参考。
鲕粒是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同心圈层结构的包壳颗粒,粒径通常小于2mm,其形态受鲕核形态控制,粒度及分选性受水动力条件影响。鲕粒是古环境水体能量、水体深度、水体盐度指示物,原地沉积的鲕粒一般不存在磨蚀痕迹,而经过搬运、沉积后的鲕粒通常粒径差异较大,同心圈层磨蚀现象严重。
核形石是蓝绿藻黏液包裹碳酸盐岩沉积物而形成的同心层泥晶颗粒。核形石的形态可以作为判断形成环境的重要指标,常被当做是高能、深潮间带至浅潮下带环境的标志[2],早期纹层受到核心形态影响,形成具有核心形态的同心圈层,后受水动力条件影响呈现不同形态,水体不断搅动时会出现厚薄不均、纹层中断等现象,水体处于静止或弱搅动时,纹层会向光垂向生长。
2.5内碎屑
内碎屑常见于浅海环境中,常被认为是浅海沉积物在经过风暴作用后再沉积的产物。内碎屑的定向排列可以作为评价波浪作用及古水流方向的重要参考,其长轴方向与流向一般呈垂直关系。碳酸盐岩中发育的“黑色砾石”可能指示其经历了地表暴露并伴有植被覆盖。
3、碳酸盐岩微相研究意义
对微相特征展开研究可以有效反应岩石样品沉积学和古生态特征,解释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过程,更好地把握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演化。不同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通过生物群种类及丰度可以得到水体深浅、盐度、清浊度等信息,进而可以精准识别古环境特征,
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的快速发展与油气资源勘探息息相关。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储层沉积特征各不相同,如潮坪环境中储层形态多呈条带状,粒度细到中粒,晶间和粒间孔隙发育;局限潟湖环境储层不连续,常呈叠置透镜体,孔隙小;开阔台地中储层形态多呈条带状,储层成层性好。通过对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微相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碳酸盐岩储层发育过程,建立相应的沉积模式。
微相研究不仅可以应用在古环境特征演化及油气资源勘探方面,还在考古学、工业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灰岩和白云岩从古至今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微相分析可以区分古建筑石材、镶嵌工艺材料来源,鉴定陶瓷生产所用材料产地及生产时期。
4、结束语
近年来,碳酸盐岩微相发展迅速,研究重点从过去的推测沉积环境演化转变为对成岩作用过程、岩石孔隙演化,研究方法也从显微薄片观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多学科交互式定量分析,测试结果日益精准化,对沉积环境解释、油气成藏及储层评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臣军,刘格云,刘红光,等.标准微相类型在碳酸盐岩微相及沉积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以塔西南玉北地区奥陶系为例[J].沉积学报. 2017,35(6):1166-1176.
[2]埃里克·弗吕格尔著,马永生等译.碳酸盐岩微相:分析、解释及应用[M].第2版.北京:地质出版社,2016:276-832.
[4]余素玉.化石碳酸盐岩微相[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32-76.
[5]朱筱敏.沉积岩石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241-417.
[6]张钰莹,江大勇,何治亮,等.安徽巢湖下三叠统南陵湖组中上段微相及古环境初探[J].地层学杂志. 2016, 40(03):290-296.
[7]彭毅峰.川东地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乐平世界线事件的碳酸盐岩微相与有孔虫形态群研究[D].西北大学, 2021:20-34.
[8]马志鑫.扬子台地西北缘中二叠世似球粒灰岩沉积学特征及古地理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0:38-54.
文章来源:张雨辰.碳酸盐岩微相识别标志及研究意义[J].石化技术,2023,30(11):152-154.
分享:
锚杆技术自出现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中的边坡加固、基坑支护、结构物抗倾抗浮等方面。岩土锚固技术可充分调动锚周土体,提高岩土体自身强度和自稳能力,改善岩土体应力状态,大大缩小支护结构的体积与自重,目前已经成为提高岩土体工程稳定性问题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023-11-20目前,研究分析边坡稳定性的定量方法很多,主要有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文章通过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对同一算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FLAC计算边坡安全系数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进而对边坡敏感参数进行分析。在强度折减法中,岩土体的实际抗剪强度与临界破坏时的折减后剪切强度的比值,称之为边坡稳定的安全系数。
2023-11-20Wilson根据现代碳酸盐岩沉积的资料,于1975年建立了一个描述热带镶边碳酸盐岩台地的标准相模式,根据显微结构特征将碳酸盐岩划分为24个标准微相类型(SMF),并将其总结为9个标准相带。Flügel(2010)充分考虑冷水环境下的碳酸盐岩台地,对Wilson提出的分类方案进行修订,将标准微相类型(SMF)修订为26个,SMF1~SMF26分别对应由盆地至地表暴露区的顺序排列;
2023-11-14石材作为一种高档的建筑材料在室内外装饰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从室内空间的地面和墙面铺装,到室外空间景观和园路塑形;从建筑材料和外立面装饰到空间家具和橱柜台面使用,石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物质水平的稳步提升,石材已经成为了百姓人家广泛使用的材料,并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的开发出各种新型石材。
2023-08-31石材最终产品通常要进行设计、切割、磨抛等工艺过程,使其更具艺术感、档次感。石材大板的基本加工流程大致包括选料、排版、切割、磨抛、包装入库等工序。因石材大板的不易切割和加工难度大,很难保证石材二次加工的精准性。无法满足石材大板高效率加工,导致加工后的石材现场安装时易出现错位、色差或阴阳角拼接不严等问题。
2023-08-30中国石材行业历经数十年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全球举足轻重的石材消费、生产、加工、出口的行业标杆,形成了多个石材产业集群地区,包括山东莱州、广东云浮、福建泉州等主要的石材加工贸易基地。其中,泉州南安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多的石材开采与生产产业基地;
2023-08-30随着西南地区工程建设的大规模进行,红层软岩边坡稳定性的问题研究日渐成为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之一,尤其是含软弱夹层的红层软岩边坡稳定性问题更加棘手.由于软岩具有明显的崩解性和膨胀性以及显著的软化效应等特征,所以对降雨条件下含软弱夹层软岩[1]边坡的稳定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020-12-12页岩气勘探与开发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安徽省已成为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地区,现已探明二叠系各层位均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这些问题多为一些地质基础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地层的认知与对沉积微相的识别方面,为了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其岩石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本次研究主要对巢湖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的岩石学特征进行研究。
2020-11-26岩石力学强度指标的测定是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的基础,岩石力学试验机是测量岩石力学性质最常见的测试仪器。从系统原理来看,岩石压力、拉力试验机是典型的液压系统,试验机已经从原来的人工手动调节阀门流量控制油缸动作、输出压力,普遍发展为电液伺服数字控制系统。国外控制器性能优异,但价格昂贵,且控制技术封闭。国内试验机控制器需要软件和硬件的双重突破。
2020-11-16通过分析娄岚变质带所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结合薄片鉴定成果、化学分析结果进行原岩恢复,认为娄岚变质带袁家村式铁矿为碎屑岩、粘土岩、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硅铁质岩相混合的沉积建造,推测狐姑山—蔡家庄一带、草城一带沉积环境为砂泥质—基性凝灰岩过渡带沉积环境,袁家村一带沉积环境为砂泥质沉积环境。
2020-11-14人气:4879
人气:4712
人气:4075
人气:4054
人气:378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石化技术
期刊人气:3047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化工
国际刊号:1006-0235
国内刊号:11-3477/TE
邮发代号:82-812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3个月
影响因子:1.595
影响因子:1.492
影响因子:0.194
影响因子:0.518
影响因子:0.037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