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钆基造影剂(GBCAs)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磁共振(MR)增强检查,并成为提高临床疾病诊断效果的常规手段。然而近十年的研究表明,GBCAs的使用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出现肾原性系统性纤维化(NSF)症状有因果关系。此外,在接受多次重复剂量GBCAs的患者中,深部脑组织的MR成像信号增强现象与GBCAs使用剂量相关。随后在人类和动物组织中证实了钆元素的沉积现象,引起了人们对GBCAs长期耐受性的担忧。近年来,随着高场MR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发由内源性金属铁及配体分子构成的铁基造影剂(IBCAs)为研发新一代MRI造影剂提供了思路。本文基于研究现状介绍了IBCAs的铁离子配体的设计原理,根据弛豫理论提出其动力学特征、热力学稳定性和结构关系等方面的设计要求,综述了利用体内生物学效应实现更高效率的加速质子弛豫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最后分析了通过配体设计对调控铁离子氧化还原活性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由这一问题产生的潜在毒性及临床应用潜力。
自20世纪以来,有机-金属配位化学极大地推动了磁共振造影剂(MRCAs)的发展和应用。基于低分子量配位化合物的MRCAs可极大地提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并实现在体内的快速代谢,是目前临床MRI检查中应用最广泛的造影剂(CAs)类型[1]。理论上多种过渡金属和镧系金属如铬(Cr)、锰(Mn)、铁(Fe)、钆(Gd)、镝(Dy)等都可用于设计MRCAs,但Gd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顺磁性CAs的首选金属,这是由于钆离子配位化合物具有其独特的优势[2],包括钆(Gd3+)的七个不成对电子产生的高磁矩,f-block元素特有的多齿配位潜力以及一个自由配位点。此外,相对长的电子弛豫时间以及适当的水交换速率使得钆离子能非常好地满足MRCAs的设计需求。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钆基(Gd3+)配合物造影剂(gadoliniumbasedcontrastagents,GBCAs)在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的肾清除率不足会引起肾原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systemicfibrosis,NSF)症状[3]。其他研究表明重复使用GBCAs会导致其在骨骼、人脑等组织中积聚[4]。滞留在体内的钆离子通过与铜、锌或钙等离子的金属置换作用而增加了副作用的可能性。美国FDA因其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对其临床应用提出了警告。此外,从环境和经济角度分析,GBCAs可能引起钆离子在地下水中的沉积[5],而且钆的可获取性极其有限,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价格。
GBCAs的各种潜在问题使重新评估内源性金属如铁和锰作为MRCAs具有新的意义。铁作为一种顺磁性金属,是生物体内一种必需元素,三价铁有五个未成对电子,也具有较强的弛豫增强效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研究人员首次尝试通过铁基配合物增强MRI对比度[6,7]。但由于在当时图像质量较差且低场强(0.35T)下的铁的驰豫效能不如钆,因此要达到相同的对比效果需要更高的剂量,而高剂量下的急性耐受性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而钆的优点在于它的弛豫优势和在有效剂量下的毒性风险最小。以上因素可能是阻碍铁基造影剂(ironbasedcontrastagents,IBCAs)发展的主要原因。
本文基于研究现状介绍了IBCAs的铁离子配体的设计原理,根据弛豫理论描述其动力学特征、热力学稳定性和结构关系等方面的设计要求,综述了利用体内生物学效应实现更高效率的加速质子弛豫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通过配体设计对调控铁离子氧化还原活性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由这一问题产生的潜在毒性及临床应用潜力。
1、MRCAs的设计原理
磁共振成像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对水质子的驰豫现象,在强磁场中对1H核中的一小部分非零核自旋的能量分裂进行分析并转化为信号对比。在磁共振断层扫描仪的静态磁场中(1.5T或3.0T),质子的弛豫(自旋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过程)由两个部分组成:纵向驰豫和横向驰豫,弛豫时间被分别定义为T1和T2。受组织中不同成分(如蛋白、脂肪、骨骼等)含量的影响,不同组织中的水分子具有不同的弛豫时间,这种效应主要是由水分子扰动性(Mobility)的变化引起的。在实际扫描过程中,通过施加外部梯度磁场和空间编码的射频激发脉冲可以将记录的信号进一步转换为三维图像,通过调节扫描参数和改变信号权重可获得T1或T2相关的加权图像(WI),即T1WI和T2WI,从而实现医学诊断。
T1MRCAs的对比效率由其纵向弛豫效能(r1)和浓度[CA]所决定。MRCA水溶液观察到的纵向顺磁弛豫速率(R1=1/T1)与r1的关系可由式(1)表示[8]。r1以L-1·mM-1·s-1为单位,其值受磁场和温度影响。
公式1
(1)式中,1/T1obs为顺磁性物质存在下所观测到的纵向弛豫速率(R1);1/T1diam为无顺磁性物质存在时体系的弛豫速率;r1为线性关系的斜率,反应了每单位浓度(通常为1mmol/L的CA)引起R1改变的程度,即纵向弛豫效能,它表征MRCA弛豫能力的大小。
根据造影剂作用机理,Bloembergen[9]、Solomon[10]和Lauffer[11]将MRCA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划分为内球层机制和外球层机制(图1)。内球层的弛豫效应源自水分子与顺磁性金属离子的直接配位作用(即第一配位域,thefirstcoordinationsphere)以及配体极性和氢键基团参与的间接相互作用(即第二配位域,thesecondcoordinationsphere),见式(2)和(3)。而外球层的弛豫效应主要依赖于顺磁性金属离子与紧密扩散的水分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一般而言,内球层贡献了大约60%的弛豫效应。
图1影响造影剂T1弛豫效率的因素包括外球层和内球层影响因素,内球层分为第一配位域和第二配位域。
公式2
(2)式中,C为常数;q为内层水分子数;μeff为有效磁矩;τC为分子关联时间;r为金属与H质子的距离。
公式3
(3)式中,τS为电子关联时间;τM为质子滞留时间;τR为旋转相关时间。
(2)式中的τC取决于(3)式中的τS、τM和τR,并且(2)式仅在τM≈10ns时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水分子在第一配位域中的滞留时间过长会降低弛豫速率(relaxationrates)[12,13,14]。研究发现配体分子中带有极性氢键位点的基团(如烷氧基)会延长第二配位域中质子滞留时间(τM),从而延长水分子的滞留时间(俘获效应,trappingeffect)。因此,在配体分子中引入亲脂性(如苯基)基团可有效排斥水分子并通过增强水分子的直接配位作用来提高弛豫效能(r1)[15]。此外,配体化合物的带电性与溶解度和渗透压有关,一般在影响渗透压不很大的前提下,可以接受较小的负电荷或正电荷。另一方面,MRCAs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可延长其旋转相关时间(τR)。因此,通过引入对生物大分子(如血清白蛋白)具有高亲和力的配体可有效实现受体诱导的磁化增强效应(receptor-inducedmagnetizationenhancement,RIME)[16]。亲脂性MRCAs更倾向于肝脏的聚集,而一般认为的MRCAs为血池造影剂,通常具有足够的亲水性和分子量以延长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如需将MRCAs靶向淋巴系统或跨越血脑屏障,需要考虑其配体结构因素、靶向基团和复合物的净电荷。
2、铁基造影剂的设计策略和最新研究进展
2.1铁离子的驰豫特性
铁作为一种d-block金属,其具有不成对电子排布和氧化还原作用以及重要的生物化学活性。Fe3+与弱场配体(weak-fieldligands)配位可形成高自旋的d5八面体配合物。这些不成对电子促进了靠近金属中心的质子弛豫过程。研究发现,经典GBCAs的驰豫效能在低场强下(<1.5T)能发挥最佳对比效果[17],因此相对于GBCAs,IBCAs的驰豫效能不具有优势。然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目前在全世界变得更加普遍。依赖于τR的GBCAs在高场下的驰豫效能可能显著下降。相比之下,铁离子配合物的行为往往更能适应高场成像[11]。
2.2增强IBCAs驰豫效能的设计策略
造影剂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提高造影剂的驰豫效能并进一步降低所需的剂量,从而产生足够的对比度来实现医学诊断。根据造影剂设计的理论,顺磁性金属配合物产生的水质子弛豫增强作用可分解为三部分:内球层贡献、外球层贡献和水交换贡献(图1)。因此,如何提高这些贡献是实际设计中主要的努力目标。根据SolomonBloembergen-Mogan方程[11],为提高内球层贡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选择有效磁矩μeff大的顺磁中心;(2)在保证配合物有足够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多配位水分子数目(q);(3)缩短配位水分子与顺磁中心的距离(M-H距离),以获得最有效和快速的弛豫;(4)在满足质子完全弛豫的前提下,提高配位水分子的交换速率(1/τM);(5)延长配合物旋转相关时间τR,这可以通过将顺磁中心与生物大分子或聚合物偶联来实现[18]。
由于铁具有的显著氧化还原活性使得水分子的直接配位在大多数情况中是不利的。因此,IBCAs通常被设计为饱和配合物,此类配合物具有极高的稳定性,Davies等[19]已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此外,Schwert等[20]发表了关于3,5-二取代磺酰胺儿茶酚配体的铁(Fe3+)配合物[Fe(DSC-L)3]3–的研究(图2)。Davies等[19]初步制备的[Fe(tironate)3]9-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弛豫效能(r1=3mmol–1·s–1),但表现出较高的毒性。Schwert等[20]通过将tironate转化为其磺酰胺衍生物降低了其生物毒性,但这也导致它们在水中的驰豫效能被限制在2mmol–1·s–1,虽然血浆驰豫效能是水中的两倍,但较[Gd(EOB-DTPA)]2–经典造影剂低两倍(图2)。
为了将第二配位域的水分子进行活化,同时避免tironate配合物的高毒性,在Lauffer关于以N,N'-乙基双(2-[2-羟基苯基]甘氨酸)、EHPG作为Fe3+潜在造影剂配体的研究基础上[21],Kuznik等[22]筛选了几个潜在的氢键能力较高的配体(图2)。如苯环上修饰甲氧基([Fe(EHPG-OMe)]–)较未修饰的[Fe(EHPG)]–配合物有更高的驰豫效能,并且在血清中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归因于增强的第二配位域相互作用和配合物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延长了配体的旋转相关时间。Kuznik等[18]还探索了与N,N'-乙基双(2-[2-羟基苯基]甘氨酸)、EHBG结构相似但更具灵活性的配体(图2)。这些配合物除了具有热力学稳定性之外,它们还倾向于铁的第三氧化态,是这些配合物氧化还原活性的重要影响因素[23]。Kuznik等[18]分别分析了在苯环上带有极性(例如–NHAc)和氢键取代基(–OMe)的EHBG配合物[Fe(EHBG-NHAc)]–和[Fe(EHBG-OMe)]–。酰胺取代基(NHAc)被证明能更有效地吸引水分子,然而,–OMe衍生物在血清中表现出比酰胺衍生物更好的驰豫效能。这再次证明,在第二配位域中配位的水分子数目和配合物较慢的翻滚二者作用的叠加增加了配合物的驰豫效能。
图2用于磁共振成像的铁基配合物和经典的钆基配合物结构
在另一项研究中,Yu等[24]将柠檬酸铁铵(FAC)和一种酚衍生物在β-半乳糖苷酶作用下形成[Fe(MGD-3-FCAT)3]的饱和配位结构(图3),由于在苯酚的苯环上引入了一个19F原子,因此顺磁性金属离子(如Gd3+、Fe3+和Mn2+)可以通过顺磁性弛豫增强(PRE)效应缩短19F核的弛豫时间,其中19F核与顺磁中心之间的距离对于PRE效应至关重要。根据该报告,观察到水质子的纵向弛豫速度从FAC的T1=0.33s缩短到0.067s,其中Fe3+的浓度为0.01mmol/L。该结构中的两个因素可能促进了水分子更有效的相互作用:配体的极性取代基和形成的配合物的大小,其中极性取代基(氨基脲部分和氟原子)激发了H键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此外,[Fe(MGD-3-FCAT)3]更缓慢的翻滚可能是相对于FAC的驰豫效能增强的因素之一。通过生物酶促作用活化糖部分释放水分子的自由配位点来实现驰豫效能的增强是生物响应型IBCAs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25]。
图3MGD-3-FCAT与β-半乳糖苷酶的反应及随后与FAC的反应
另外的一个例子是,Boehm-Sturm等[26]合成并表征了反式环己烷二胺四乙酸(Fe-tCDTA)和戊烯酸(Fe-DTPA)的Fe3+配合物(图2),并与Gd-DTPA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浓度下,Fe-tCDTA和Fe-DTPA的T1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增加低于GdDTPA(图2)。然而,在造影剂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它们的T1效应是相当的。在1.5~7T场强下的弛豫值和相关的对比度增强研究表明,Gd-DTPA较Fe-tCDTA和Fe-DTPA分别高约2倍和5倍(图4)[26]。造成两种Fe3+配合物之间的差异主要归因于FeDTPA中不存在可交换的配位水分子。随后,作者观察了在1.5T场强下异种移植肿瘤小鼠在给药后3~10min时的静态T1加权MR图像(图5)。发现在Fe-tCDTA和Fe-DTPA的给药剂量分别为GBCA(0.1mmol/kg)的2倍(0.2mmol/kg)和5倍(0.5mmol/kg)情况下,可以产生大约等同的增强效果,表明这三种螯合物具有相似的药代动力学和消除特征。在较高的场强下,Fe3+配合物尤其是Fe-tCDTA与Gd-DTPA的成像效应差异略有减小并维持在同一数量级上。与GBCA相比,IBCA的r2值较小,已知GBCA的r2随着场强的增加而增加[27],这可能导致GBCA在较高的场强下的弛豫效能有所下降。尽管如此,GBCA仍然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较高磁场的MRI断层成像系统。
图4曲线图显示了在不同场强下Gd-DTPA、Fe-DTPA和Fe-tCDTA的T1成像效应的浓度依赖性
图5MR图像显示了Fe-DTPA、Fe-tCDTA与Gd-DTPA在7T场强下小鼠体内T1对比度效果和DCE-MRI参数
综上所述,水分子直接配位进入金属中心可能是驰豫效能升高的原因。尽管这种设计将增加铁配合物氧化还原活性的风险,但从物理化学的角度来看第二配位域是根据外部的流体静力半径来确定的[15],并且水分子与金属中心在空间上可能直接相互作用,因此第一配位域与第二配位域之间没有严格的边界。由于[Fe(EDTA)]-配合物可以在其第七个配位点容纳水分子,这种情况对于其他结构不太拥挤但特别变形的配合物也是可行的。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增加取代基的极性和引入良好的氢键以及限制分子的迁移率方面。对于血池造影而言,通常利用RIME效应来增强驰豫效能。例如,Schwert等[20]发现,铁(Fe3+)配合物[Fe(DSC-L)3]3–和血清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比钆(Gd3+)更有效,铁(Fe3+)配合物可使驰豫效能增长超过1倍,而钆(Gd3+)配合物仅使驰豫效能提高60%。Fe3+配合物及其衍生物对人血清白蛋白(HSA)亲和力的不同会显著影响驰豫效能的增强效果。
2.3铁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活性和其他毒性问题
Fe3+/Fe2+适中的氧化还原电位适用于各种物质的多种电子转移过程。铁离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的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对配体稳定性和介质酸度非常敏感。因此,尽管在体外对铁的简单氧化还原行为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由于生物体系统的复杂性,很难将这些研究与体内条件对等。铁的氧化还原活性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是自由基的产生。Fe2+配合物导致自由基形成主要是基于铁离子参与的Haber-Weiss循环(FeIII+O2·—→FeII+O2)和Fenton循环(FeII+H2O2→FeIII+HO—+HO·)[28]。在生物体中,一般假设的是设计完全饱和的配体以禁用内层电子转移。由于小而柔性的配体(如EDTA)为第七个配位点留出足够的空间,并且水分子倾向于占据该位置,使催化活性更加复杂。另一个风险可能是已知但罕见的铁超载的情况。尽管铁配合物的急性毒性与钆配合物相当,但由于铁属内源性金属且代谢调节良好,从铁配合物中潜在释放的微量铁的长期毒性应低于游离钆。目前也没有明确的研究表明铁配合物会导致严重的有害作用。此外,使用配体过量的造影剂给药是降低铁离子释放风险的可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铁摄取量增加是肿瘤细胞快速增值的特异性特征之一,这可能是由于肿瘤细胞通过增加铁的吸收和储存,同时减少铁的外排来调节细胞内的铁代谢,以促进铁的积累。摄入细胞的铁离子将存储在具有生物活性的不稳定铁池(LIP)中,为代谢和增殖提供铁源[29]。因此,这也是铁分子探针涉及的有趣领域。
3、结论与展望
铁配合物作为MRCAs的潜在应用正在研究中。该领域有几个新趋势引起了特别关注,并描绘了铁配合物在这一应用中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耦合各种诊断技术的尝试在最近的文献中以指数形式出现,这种方法也涉及铁造影剂。例如,Hasserodt等[30]提出了一个有趣的Fe2+配合物,通过体内ROS引发的自旋交叉导致反磁性低自旋配合物转变为高自旋顺磁性配合物。这种关/开系统已被证明可通过化学或酶还原剂的作用将其配位体从6N转变为5N1O,从而在MRI扫描仪中产生显著信号[31,32,33]。此外,Dorazio等[34]已成功实现了另一种基于paraCEST的磁共振成像方法。由顺磁性物质引起的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的方法使的水分子信号改变[35]。铁造影剂发展新领域中的另一个方向是纳米材料的应用。虽然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SPIOs)是一种经FDA批准的造影剂,但各种纳米材料的开发和改性的快速发展也已成为成像领域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发展方向。IBCAs在20世纪80年代曾被探索,但由于磁共振场强的限制,没有很好地开发为MRCAs。随着MR成像系统的磁强度增加以及设备的进步,IBCAs为安全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从长远来看,IBCAs可能是比GBCAs更安全的替代物,但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广泛研究其急性和长期毒性。此外,IBCAs可以为开发非快速排泄型T1造影剂铺平道路,例如蛋白质结合型、靶向分子探针型造影剂等。
李胜斌,许戴芸,吕永辉,李咏霄,王俊卿.铁基磁共振造影剂的研究现状与临床应用展望[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02):1-6.
基金: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2001887);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2019A1515110326)
分享:
近年来,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像学评估取得了重大进展[1-4]。脊柱相关疾病,如腰椎滑脱、下腰痛、脊柱畸形等均会导致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发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人体水平凝视,降低能量消耗[5-6]。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也是脊柱手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5]。
2024-10-29原发性脊柱肿瘤较少见,脊柱转移瘤相对较常见。当脊柱肿瘤为富血供肿瘤时通常需要进行术前栓塞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病灶整体切除的可能性。但即使肿瘤组织学提示为富血供肿瘤时,实际情况是这些肿瘤也并不都是富血供。术前血管造影是确定肿瘤血管血供的“金标准”,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
2024-10-18医学图像分割是将原始图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然后提取感兴趣区域的过程。准确的医学图像分割,是医学图像分析和临床诊断中必不可少的前提与基础。医学图像分割可以为器官形状和大小测量提供视觉显示,这对于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医学图像采集设备的影响,腹部器官和组织之间的灰度值差异接近,导致器官与周围组织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
2024-09-09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 SS)是一种以唾液腺、泪腺功能低下为主伴其他多器官受累症状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对干燥综合征病人心血管功能的深入研究,发现干燥综合征病人的心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常见的心脏损害有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肺动脉高压、心包积液、腔室改变、瓣膜损害等,而这些损害经常被临床所忽略。
2024-08-1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病急症,其主要由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而引发。尽管现代医学手段能够及时开通阻塞的血管,但未阻塞血管中的易损斑块仍对患者长期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对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的动态评估一直是心血管研究的重要课题。
2024-08-01在全球范围内,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随着乳腺癌筛查的推广和医疗技术的完善,T1期(肿块最大径≤2 cm)乳腺癌检出率明显提高。虽然T1期乳腺癌发生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 ALN)转移较少见,但是否伴发ALN转移仍是直接影响患者手术方式、术后决策及预后评估的关键因素。
2024-07-15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IIH),也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或假性脑瘤,其特征是在缺乏可识别的结构性异常原因的情况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压力增加。诊断金标准是腰椎脑脊液穿刺有创测量。近年来提出多种基于影像学的无创性方法评估颅高压,但缺乏彼此之间对比以明确各自优势和不足。
2024-07-09团队以医疗影像智能分割和指标分析为出发点,独创了基于DenseNet和CSRNet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具有将心脏影像引入端到端深度学习框架、局部图像感知等优势。结合RC算法实现了心脏三维重建,建立了基于MRI图像数据与3D数据库的可变模型,以可变参数为基础,跟踪心脏边界信息动态构建三维立体影像。
2024-06-20卵圆孔是胚胎时期的生理性通道,个体出生时左心房的压力会出现升高,肺部阻力会明显降低,该情况下卵圆孔会自动闭合,最终形成房间隔[1]。而临床数据显示,约有1/4的成年人会伴发卵圆孔未完全关闭,即卵圆孔未闭[2]。常人的左心房压力较右心房压力稍高,但因卵圆孔维持闭合状态,故而不会出现分流现象,但卵圆孔未闭者则会因左右心房压力的差异出现分流,导致血液自右心房向左心房流动,该现象被称为右向左分流(RLS)[3]。
2024-05-28随着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生的诊断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学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应运而生。医学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分为体绘制和面绘制两种方法,但是面绘制重建方法只能生成表面面片,无法传递重建模型的内部信息。
2024-05-11人气:14457
人气:10558
人气:10445
人气:10044
人气:987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期刊人气:1687
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山西省人民医院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6817
国内刊号:14-1281/R
邮发代号:22-195
创刊时间:200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