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目前,临床上腹腔镜下清扫No.5、No.12a组淋巴结的方式、方法有诸多种,主刀医师可根据腹腔镜学习经历和临床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胃十二指肠动脉入路法不失为一种实用的操作技术,特别是对于初学者。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临床实用价值还需要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
147
0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由于食管癌早期诊断指标相对不够完善,早期症状隐匿,首次就诊时多已中晚期,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均较高。对于早期的食管癌患者,可以选择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但对于局部进展期的患者往往采取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287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ntralipid是以大豆油为基础的长链脂肪乳剂,是世界上第一个安全应用于人体的脂肪乳剂。Intralipid后处理对心肌I/R损伤的保护机制主要涉及再灌注损伤补救激酶通路、脂肪酸氧化增强心肌收缩力等。
303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采用多b值的DWI扫描,利用双指数扩散衰减模式计算出分别代表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信息的定量参数,比ADC值能更准确地反映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已广泛应用于多系统肿瘤的预后评估和疗效监测中。本研究旨在比较IVIM定量参数与ADC值在术前评估直肠腺癌不同分化程度的价值。
247
颅咽管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残存颅咽管上皮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虽然为WHOⅠ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有侵袭性。常侵及周围的组织和结构,如第三脑室、下丘脑、视交叉等视觉通路、垂体等结构。一旦侵袭周围的组织结构,手术全切困难,遗留复发隐患。颅咽管瘤对周围脑组织的侵袭可在肉眼或显微镜下进行判断,约51%的侵袭率,但这种术中和术后的判断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232
高血压的患者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同时临床上发现高血压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单纯使用降压药而血压仍然难于控制满意,并且高血压的患者如果长期血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进一步发展为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各类疾病,因此重视睡眠的意义对高血压患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264
慢性颈肩痛定义为颈肩部疼痛时间超过3个月且持续存在或在没有组织急性损伤的情况下持续存在的疼痛。颈椎病被认为是慢性颈肩痛的根源,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性进展,因个体进展变化差异可以分为多种临床亚型,包括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以及黄韧带骨化等,其中CSM是临床表现最严重的慢性颈肩痛之一。
195
扩散和灌注磁共振成像常用于肿瘤组织的定性和治疗反应的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是一种从多个b值的扩散加权图像中分离定量微血管灌注信息的方法,可以在无需对比剂的情况下更准确地反映肿瘤的微环境,本研究旨在探讨IVIM各参数对高级别脑胶质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预测价值。
151
子宫内膜癌是高发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子宫良性肿瘤性病变,主要为内膜局部过度生长所致。EC与EP临床表现相似,若不能准确诊断,会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及预后。MRI因具有多参数、多层面、多序列等成像特点,能很好地显示子宫解剖结构,故已成为诊断盆腔妇科疾病的常见手段之一。
352
标准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标准Ⅰ期EC分为Ⅰa期浅肌层与Ⅰb期深肌层浸润,而肌层浸润深度不同在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评估患者预后等方面中存在较大的差异。EC诊断及肌层浸润深度判定多依赖于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或磁共振检查,其中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在EC的诊断及分期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73
微卫星不稳定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约20%~30%的发生率,被认为是EC的发病机制之一。确定ECMSI状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包括预后评估、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法效果评判、林奇综合征疾病筛查等。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序列是一种磁敏感序列,反映不同组织之间因血液中铁元素存在方式不同而产生的磁敏感差异,可提供多个量化参数,已逐步应用于子宫疾病。
404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成像方法,可以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规磁共振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上DWI最常用的还是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但是其图像易受肠道气体及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伪影、图像变形和失真等问题,尤其是在高场强情况下,从而影响病变检出及观察。
子宫颈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在女性肿瘤中位于第二位,由于HPV的预防和治疗条件不同,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数量呈现逐年增多及年轻化的趋势。临床资料证明,子宫颈癌病理类型中约80%为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鳞状上皮细胞分化的终末细胞是角化细胞,正常角化与凋亡诸多机制相似皆被认为是细胞的一种死亡形式。
28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活性的在位内膜细胞在子宫体以外发生黏附、侵袭并形成新生血管,最终导致异位病灶生成的病理过程。该疾病具有痛经逐渐加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逐渐增大以及期别逐渐进展的特点,有可能存在诊断延迟。EMS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在位内膜如何异位至其他器官是当下研究EMS发病机制的热点及难点。
152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因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退行性病变的金标准。但是PLIF术后因硬膜囊及神经根的牵拉刺激会产生术后疼痛,治疗腰椎滑脱术后一过性下肢麻痛的发生率较高。1982年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首次出现,与传统PLIF相比,经椎间孔入路可以最小限度地减少神经收缩,降低神经根损伤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术中对硬膜囊、神经系统造成的创伤较小。
234
影响因子:0.962
影响因子:1.370
影响因子:1.918
影响因子:1.968
影响因子:0.909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