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对儿童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儿童共69例,其中实验室检查确诊真菌感染23例,实验室检查阴性、抗真菌治疗有效46例,分别行CT或MRI检查。结果:胸部CT表现:结节影57例,晕征21例,空洞影17例,空气新月征5例,楔形实变影3例,其中23例同时合并2~3种特征性表现;腹部CT表现:肝脏斑片状或结节状低密度影9例,脾脏低密度结节影2例,肾脏低密度影2例;鼻部CT表现:真菌性鼻窦炎1例,鼻中隔及上颌骨破坏1例;颅脑MRI表现:脑脓肿5例,合并脑梗塞、梗阻性脑积水1例。结论:儿童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CT/MRI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从而改善白血病患儿预后。
白血病儿童由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机体防御、造血功能以及免疫力下降,容易合并真菌感染[1,2]。临床上主要根据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证据和组织病理学确诊真菌感染[3]。然而,临床工作中由于真菌感染侵入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感染途径不同,导致实验室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不高,确诊时间也较晚,影响了真菌感染治疗的时效性[1,2]。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儿童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早期诊断真菌感染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白血病并发真菌感染儿童69例,其中男39例,女30例,年龄1~13岁。患儿皆处于化疗后的骨髓抑制阶段,中性粒细胞减少(<1.5×109/L)或缺乏(<0.5×109/L)。其中,61例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气喘,6例以发热,抽搐及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表现为主,2例以鼻部疼痛、分泌物较多且恶臭为主。69例患儿中,实验室确诊真菌感染23例(曲霉菌15例,白色念珠菌6例,毛霉菌2例),其中13例痰培养出真菌,6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真菌,4例血培养出真菌。另外,46例实验室检查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但抗真菌治疗有效,临床考虑真菌感染。所有研究对象的监护人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
1.2影像学检查
采用philips公司brilliance64排螺旋CT扫描,部分不配合患儿镇静后扫描。①胸部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肺底,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mm,薄层重建层厚及层间距皆为0.67mm;扫描参数:100~120kV,150~250mAs;图像观察:纵隔窗窗位50HU,窗宽350HU;肺窗窗位-400HU,窗宽1200HU。②腹部扫描从膈顶到耻骨联合,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mm,薄层重建层厚及层间距皆为0.67mm;扫描参数:100~120kV,160~300mAs;图像观察:肝窗窗位40HU,窗宽200HU,增强CT扫描静脉推注碘海醇注射液2mL/kg。③副鼻窦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均为3mm,薄层重建层厚及层间距皆为0.67mm;扫描参数:80~120kV,150~250mAs;图像观察:窗位40HU,窗宽500HU。
MRI检查采用GEMR750w3.0T超导型扫描仪,分别行矢状位及横断位T1WI,横断位T2WI及T2flair,增强扫描行3DT1WI薄层扫描,并后处理3D重建矢状位、横断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采用GDPA,0.2~0.4mL/kg,静脉推注。扫描参数T1WI:TR1500ms,TE10ms;T2WI:TR3500ms,TE100ms;T2flair:TR7000ms,TE110ms;层厚4mm,层间距1mm,增强扫描层厚0.6mm。
2、结果
2.1肺部CT表现
69例白血病并发真菌感染儿童的肺部CT表现为:结节影57例、晕征21例、空洞影17例、空气新月征5例、楔形实变影3例,其中23例同时合并2~3种影像表现,见图1。
图1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
2.2腹部CT表现
69例真菌感染累及肝脏9例、脾脏2例及肾脏2例,部分病例2~3个脏器同时受累。腹部CT主要表现为:弥漫性粟粒样小低密度灶4例、多发小斑片状低密度灶4例(部分呈楔形,无明显强化)、低密度结节影5例(增强边缘环形强化),见图2。
图2腹部脏器真菌感染的CT表现
2.3鼻窦CT表现
鼻窦CT表现为:1例鼻腔前方软组织结节、鼻中隔前部及上颌骨骨质破坏缺损;1例为右侧上颌窦及双侧筛窦腔内高密度影,见图3。
图3鼻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
2.4颅脑MRI表现
MRI表现为:脑脓肿5例,其中3例呈多发脓肿,1例脑脓肿合并颅内出血、脑梗塞、梗阻性脑积水。脓肿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T2flair呈高信号,增强呈环形强化,周围脑组织水肿明显,未见明显强化,见图4。
图4颅脑真菌感染的MRI表现
3、讨论
白血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后,将经历一个骨髓抑制期,免疫力降低到最低水平,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中性粒细胞既能吞噬真菌孢子,又能通过钙粒蛋白螯合锌离子,后者乃真菌生长必需物质,从而对真菌产生抑制[4]。如果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吞噬、杀灭及抑制真菌作用将明显降低,真菌容易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出现过敏、炎症、脓肿,也可以阻塞不同管径的血管引起局部组织的梗死或再灌注出血,慢性感染还会引发纤维化或形成肉芽肿[5]。
3.1肺部真菌感染
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改变具有特征性,包括结节、晕征、空洞、空气新月征和楔形实变[6,7,8],病理改变以真菌侵袭及阻塞血管,引起局部组织血栓形成、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进而形成脓肿或由炎性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菌丝阻塞和侵犯小中等的肺动脉,形成坏死性出血性结节。由于外周的血管及支气管更易被阻塞,因此结节通常出现在肺的边缘。我们研究发现患儿首次CT征象,多表现为发生在肺边缘胸膜下的小结节影。晕征是环绕结节影而密度略低于结节的磨玻璃样阴影,病灶多分布在肺中外带,病理基础为真菌破坏肺部小血管的完整性导致出血,渗出到周围产生的淡薄阴影,它提示病变具有侵袭性,是活动性病变。空洞由结节病灶内组织液化坏死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空气新月征是坏死组织溶解吸收排出形成空洞后,霉菌在其内增殖形成曲菌球,与空洞之间形成新月形空隙,是肺部真菌感染的特异性征象。本研究发现空洞和空气新月征常见于病变吸收好转或患儿免疫功能恢复阶段,因为在骨髓抑制期免疫功能较低时,粒细胞过度减少致使坏死物质无法吸收。楔形密实病灶的病理基础是真菌阻塞肺部小动脉引起局部肺组织缺血梗死,其底部多位于胸膜,尖端朝向肺门。
3.2腹部真菌感染
腹部脏器真菌感染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不易发现,检出时病变范围多较大,如形成脓肿、梗死、出血等。感染可通过血流途径或少数经过胃肠道黏膜直接蔓延。病理基础为慢性肉芽肿性炎或小脓肿、小梗塞灶。与之前的文献一致,本组CT平扫可见多发的粟粒样、结节样及小斑片状低密度影[9],部分病灶呈楔形,增强扫描病灶可见边缘轻度强化(肉芽肿或脓肿,动脉期显示明显)或完全不强化(梗死灶)[10]。
3.3鼻窦真菌感染
真菌性鼻窦炎以单侧鼻窦发病最为常见。CT表现为窦腔内密度均匀增高,部分可见高密度钙化影,为特异性表现[11,12],并可见窦壁骨质增生或窦壁骨质吸收变薄,严重者骨质破坏缺损。本组1例鼻窦密度增高并窦壁骨质吸收,另1例鼻中隔前部及上颌骨骨质破坏缺损。病理上可见出血坏死性物质及干酪样物质,且多伴有钙盐沉着。黏膜病变为非特异性炎症,以出血坏死以及侵犯周围结构和栓塞血管为主。而黏膜外的病变主要是形成以菌丝、孢子和血黄素沉着为主的真菌球。
3.4颅脑真菌感染
颅脑真菌感染分为炎性型及颅内占位型[13]。炎性型表现为脑膜或脑实质的炎性改变以及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积水:若真菌体积较小,可在脑组织微循环中停留,引起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真菌的渗出物质聚集在蛛网膜下腔刺激软脑膜,引起炎性反应,阻碍了脑脊液的循环,可形成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本研究中有1例合并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占位型以血流感染多见,额叶和顶叶多发,可出现肉芽肿、脓肿及囊肿等影像征象。病理为真菌侵袭破坏或阻塞颅内小血管,引起脑出血或梗塞,随后脑组织可缺血坏死,真菌的毒性会导致脑组织内形成多发微小脓肿。本组5例患儿均表现为额顶叶脓肿,1例合并出血、梗塞及梗阻性脑积水。
3.5鉴别诊断
需要进行鉴别的病症有:①白血病肺浸润:白血病肺浸润于急性白血病多见,主要表现为肺间质改变[14],可浸润肺泡壁和肺泡间隙,也可浸润支气管及血管等,其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和多发粟粒样小结节影,多伴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本组真菌感染病例均未见明显的小叶间隔增厚及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征象;②细菌性感染:多为肺泡炎性渗出,表现为斑片状阴影及实变阴影,但真菌感染的结节影、晕征不常见;③肺出血:急性白血病患儿还可合并肺出血,表现为双肺多发云絮状模糊阴影;④白血病腹部实质脏器浸润:CT表现为肝、脾或肾脏弥漫性增大,密度减低,增强扫描病灶一般无环状强化;⑤鼻窦炎:窦腔内容物密度较真菌性鼻窦炎密度低,未见明显钙化影,且不易出现骨质破坏;⑥颅内感染:化脓性脑膜炎多见硬膜下积液。病毒性脑炎MRI可见皮层及深部灰质斑片状T1WI稍低、T2WI高信号,不易形成脓肿。
总之,白血病患儿在骨髓移植期肺部出现晕征结节、空洞伴空气新月征或楔形实变时,可考虑真菌感染。若合并腹部脏器粟粒样、结节样及小斑片状低密度影,脑部单发或多发脓肿、合并出血、梗塞及脑积水时,亦高度提示真菌感染。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阴性的患儿,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白血病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3]包军,魏红霞.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4):259-262.
[4]董洪婧,俞媛媛.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实用医刊,2018,45(16):54-56.
[5]杜艳生.急性白血病儿童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5):452-453.
[6]段效军,陈艳萍,黄建宝,等.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胸部CT表现的影响因素[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7,24(10):737-741.
[9]江山,张科民,王晓雪.1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腹部真菌感染患者CT检查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16,56(12):92-93.
[12]谭新华,李云川.真菌球型鼻窦炎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121-122.
[13]冯恩山,梁庭毓,曹杨,等.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8,34(6):596-600.
[14]徐锋.白血病肺浸润的64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4):54-55.
白慧萍,蒋昊翔,王冬,陈超,侯欣.69例儿童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影像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0,31(05):640-644.
分享: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尽管其在提高诊断效率和降低漏诊率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在肺孤立小结节的诊断中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3-4]。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低剂量CTAI诊断误诊的肺孤立小结节的影像学特点,探讨误诊的原因,并评估A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5-03-26脑深部病变涵盖范畴广泛,就部位而言,涉及额、顶、颞、枕叶和小脑半球深部、基底节区、丘脑、脑室系统等;就病变性质而言,可包括各种类型的肿瘤、囊肿、血肿、脓肿、肉芽肿和血管畸形等,目前对于脑深部病变的精准定位和安全切除并非完美 。术中超声在颅脑手术定位中具有准确、实时、方便、经济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病变定位和手术路径的误差 。
2025-03-25髓母细胞瘤是发生于后颅及小脑的恶性肿瘤。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有攀升趋势。髓母细胞瘤患儿以颅内压增高、小脑功能障碍等为典型临床症状,病情严重可导致患儿死亡,故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在挽救患儿生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5-03-25目前临床更多地从操作技能方面提高肺动脉血管成像质量,忽略了患者因素的影响,缺乏对患者的干预,导致肺动脉血管成像质量仍有待提升[6]。为此,针对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对减少患者因素对检查造成的影响尤为重要。常规的护理主要是给予患者检查前相关注意事项的告知、体征监测等形式化护理,并未对可能影响检查质量的因素展开针对性护理[7]。
2025-03-19早期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诊断可在提升诊断准确度的同时,保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此疾病出现的关键因素为机体股骨头受外力损伤,或是由于供血不足或中断,使得股骨头的内部细胞和组织出现坏死症状,进而使得股骨头结构出现改变,导致股骨头塌陷,甚至出现功能性关节障碍。
2025-03-10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痛风性关节炎(GA)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发症较多且重症患者较多[1-2]。通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早期RA和GA较困难,尤其是早期RA的诊断准确率较低,大多数RA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在2年以上,而RA发病后1年内治疗效果最佳,故大多数RA患者未得到及时和早期诊断[3]。
2025-02-27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四维彩超以其高精度和实时性在胎儿畸形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超声波成像,能够清晰呈现孕中期胎儿的三维立体图像及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4]。四维彩超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在识别胎儿结构异常方面表现出色。
2025-02-21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其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可从不同方位获取图像,且扫描视野范围广,快速对病灶进行定位,进而提升诊断准确度[2]。本文主要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患者诊断中的成像特征。
2025-02-19卵巢囊肿的发生与环境污染、 体内激素水平异 常、 反复盆腔感染、 手术等因素相关, 临床多表现为腹部胀满感、 性交时疼痛、 腹部下坠感等, 随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蒂扭转、 囊肿破裂等情况, 进而引发了下腹部剧烈疼痛、 呼吸急促、 皮肤湿冷等, 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025-02-14上尿路梗阻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的上尿路梗阻可能导致严重的肾脏损伤和肾功能不全。早期及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传统的影像学诊断工具如CT和MRI,虽然能够较好地观察到梗阻部位和肾脏损伤程度,但是由于高剂量的辐射和造影剂的使用,导致患者的辐射剂量和肾脏损伤风险增大[1,2]。
2025-02-11人气:18516
人气:16602
人气:15530
人气:14741
人气:1396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期刊人气:4654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北京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5185
国内刊号:11-3154/R
邮发代号:82-712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