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在脑梗死的早期影像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的价值,从而更好的为临床诊断脑梗死和防护干预提供合理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疑似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共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CT检查,观察组在CT检查的基础上实施核磁共振检查。结合两组获取的影像展开分析,并统计总检出率。结果:40例患者实行CT检查,24小时内总检出率为75%,观察组采取核磁共振检查,24小时内总检出率高达100%,经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检出率和CT检出率相比,核磁共振检出率较高。在临床中,早期利用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准确的发现病灶数量,有利于确定梗死血管的位置。在临床中核磁共振应该作为首选,将其作为判断病情的主要手段,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脑梗死在临床中的死亡率和风险比较高,发病群体呈现老龄化趋势。患者发病后因语言中枢和神经元的损伤造成语言障碍和瘫痪,严重情况会导致痴呆,对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不良影响和严重负担。近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导致脑梗死的早期发病率不断提升,因此,对临床诊断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脑部检查中,核磁共振是主要的检查手段,为探究其临床应用检查,本文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入院医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入院医治的80例疑似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经过医院委员会批准,全部家属签订同意书。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实行CT检查,观察组在CT检查的基础上实施核磁共振检查。80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65~89岁,平均年龄(70.95±13.49)岁。80例患者入院前具有脑梗死早期症状,随后实行核磁共振检查与CT检查。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CT检查,取下耳环和假牙等金属饰品,必要情况下需做碘过敏测试。仪器选择BETA3000型,0.3T核磁共振系统,影像矩阵为1024×512,显示矩阵为512×512,头部空间的分辨率为1.0mm,头部线圈为27cm×26cm。检查人员以和蔼态度向患者详细阐述检查事项,告知患者不可随意移动。横断扫描时病患取仰卧位,检查后颅脑窝的过程中应该将听眉线作为基线。检查摄片骨窗和脑窗,冠状扫描取俯卧位或仰卧位。观察组核磁共振检查时,患者体位为仰卧位,头部首先进入,患者头部增加软垫,提升患者舒适性,起到固定作用,保证患者在横断扫面时体位良好,如情况特殊应该扫描冠状位。
1.3 观察指标
由本院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分析CT影像与核磁共振影像,分别记录病灶数量和病灶大小。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2.0实行统计学分析,χ2为计数资料,(%)表示计数数据。经对比,P<0.05,差异有意义。
2、结果
对比CT与核磁共振诊断检出率,观察组检出例数40例,未检出0例,总检出率100%;对照组检出例数30例,未检出10例,总检出率75%。经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CT与核磁共振诊断检出率[n(%)]
3、讨论
近年来,脑梗死对中老年群体的身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发病率和致残率持续上升,其中,脑梗死症状比较典型,可通过诱发因素和临床症状结合患者的体征与神经系统作出判断,但还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典型症状,导致为临床诊断造成困恼。为避免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准确判断患者病因,临床中主要采取核磁共振检查,有效防止混淆病症的出现。在分析影像中,医师根据病理组织,核磁共振区分病灶相较CT检查检出率更高,核磁共振优势为脑缺血之后的6小时内可以确定缺血病灶,2小时内检查低密度病灶的准确率较高,可以在短时间有效判断脑梗死,检查的病灶数量相较CT检查较多,对于脑室旁和颞叶部位梗死的检出率与CT没有明显的差别。另外,核磁共振临床检查脑梗死花费的时间相较对照组较短,针对微小病灶核磁共振检出率具有明显的优势。核磁共振相较CT更佳具象,观察效果更佳清晰,CT仅可以体现横断面影像,但判断末梢血管的影像并不具体,而作为临床中常见的影像方式,核磁共振不会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对脑和血管等器官有良好的诊断功能,对早期筛查脑血管等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对比CT与核磁共振总检出率,对照组病患实施CT检出率为75%,观察组实施核磁共振检出率为100%。经对比,P<0.05,差异有意义。
综上,核磁共振相较CT具有较多优点,核磁共振在病灶微小与缺血病灶检查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能够获取脑梗死病灶,在脑梗死早期给予准确的判断,临床应用价值较为显著。CT在检查费用和时间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应该针对患者病情确定诊断方式,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从而针对患者给予诊治。CT与核磁共振都是最佳检查方法,但是相较CT,核磁共振的临床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松江,李向荣.磁共振MRA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和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9):62-63.
[2]陈俊杰,姜玉丹.多序列磁共振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5).
[3]张佳,朱海峰,马运萍.核磁共振脑灌注成像及DWI联合应用在诊断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临床价值[J].卒中与神经疾病,v.25(03):14-17.
[4]任海涛,智文辉.双源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1).
[5]王林,秦涛,何艳,等.脑卒中高危人群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与亚临床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2014.
朱彦浩.核磁共振在脑梗死的早期影像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5):54-55.
分享: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部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其主要特征为脑白质或基底节区的小腔隙形成。这类脑梗死通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相关[1]。虽然腔隙性脑梗死的体积较小,但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认知障碍、运动功能丧失等,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04-15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尽管其在提高诊断效率和降低漏诊率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在肺孤立小结节的诊断中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3-4]。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低剂量CTAI诊断误诊的肺孤立小结节的影像学特点,探讨误诊的原因,并评估A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5-03-26脑深部病变涵盖范畴广泛,就部位而言,涉及额、顶、颞、枕叶和小脑半球深部、基底节区、丘脑、脑室系统等;就病变性质而言,可包括各种类型的肿瘤、囊肿、血肿、脓肿、肉芽肿和血管畸形等,目前对于脑深部病变的精准定位和安全切除并非完美 。术中超声在颅脑手术定位中具有准确、实时、方便、经济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病变定位和手术路径的误差 。
2025-03-25髓母细胞瘤是发生于后颅及小脑的恶性肿瘤。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有攀升趋势。髓母细胞瘤患儿以颅内压增高、小脑功能障碍等为典型临床症状,病情严重可导致患儿死亡,故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在挽救患儿生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5-03-25目前临床更多地从操作技能方面提高肺动脉血管成像质量,忽略了患者因素的影响,缺乏对患者的干预,导致肺动脉血管成像质量仍有待提升[6]。为此,针对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对减少患者因素对检查造成的影响尤为重要。常规的护理主要是给予患者检查前相关注意事项的告知、体征监测等形式化护理,并未对可能影响检查质量的因素展开针对性护理[7]。
2025-03-19早期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诊断可在提升诊断准确度的同时,保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此疾病出现的关键因素为机体股骨头受外力损伤,或是由于供血不足或中断,使得股骨头的内部细胞和组织出现坏死症状,进而使得股骨头结构出现改变,导致股骨头塌陷,甚至出现功能性关节障碍。
2025-03-10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痛风性关节炎(GA)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发症较多且重症患者较多[1-2]。通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早期RA和GA较困难,尤其是早期RA的诊断准确率较低,大多数RA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在2年以上,而RA发病后1年内治疗效果最佳,故大多数RA患者未得到及时和早期诊断[3]。
2025-02-27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四维彩超以其高精度和实时性在胎儿畸形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超声波成像,能够清晰呈现孕中期胎儿的三维立体图像及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4]。四维彩超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在识别胎儿结构异常方面表现出色。
2025-02-21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其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可从不同方位获取图像,且扫描视野范围广,快速对病灶进行定位,进而提升诊断准确度[2]。本文主要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患者诊断中的成像特征。
2025-02-19卵巢囊肿的发生与环境污染、 体内激素水平异 常、 反复盆腔感染、 手术等因素相关, 临床多表现为腹部胀满感、 性交时疼痛、 腹部下坠感等, 随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蒂扭转、 囊肿破裂等情况, 进而引发了下腹部剧烈疼痛、 呼吸急促、 皮肤湿冷等, 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025-02-14人气:18547
人气:15567
人气:10365
人气:9998
人气:969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期刊人气:463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3-3289
国内刊号:11-1881/R
邮发代号:82-509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