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催眠法在幽闭恐惧症病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检查且合并幽闭恐惧症的150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n=50)、药物治疗组(常规护理+药物治疗,n=50)、医学催眠组(常规护理+医学催眠法,n=50),比较3组病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幽闭恐惧症问卷(CLQ)评分、干预疗效、图像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医学催眠组的临床有效率、图像质量、护理满意度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和常规护理组(P<0.05);医学催眠组的HAMA评分、CLQ评分低于药物治疗组及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医学催眠法可有效缓解幽闭恐惧症病人磁共振检查过程中的恐惧及焦虑情绪,增加舒适度并减少对镇静药物的需求。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诊断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1]。多达10%的病人由于MRI管直径小或噪声大而引发的不同程度的幽闭恐惧症[2,3]。采集过程中的不适可能会导致扫描过早终止或由于运动伪影而降低图像质量,导致MRI机器的低效使用,并且影响疾病诊断[4]。在临床实践中,此类病人的MRI检查通常在自主呼吸全身麻醉或口服低剂量苯二氮䓬类药物等状态下进行[5,6]。而药物镇静状态需要监测生命体征,并易导致全身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7,8]。此外,医用镇静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来确保高效率,并非所有医院或门诊中心都具备这种条件[9]。因此,处理幽闭恐惧症病人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迫切需要寻找替代镇静药物治疗的方案。医学催眠法指由专业医学催眠师执行,通过借用人为诱导使得被催眠者意识处于睡眠与非睡眠之间,期间无需采取药物治疗,并且在完成检查后不受任何限制,可立即正常活动。一项采用音乐自我催眠法(即无催眠治疗师在场)的研究显示,幽闭恐惧症高危病人在检查前候诊室听音频引导自我催眠可减少幽闭恐惧症事件发生并减少使用镇静药物及其他耗时的非镇静应对措施,认为催眠有助于病人克服焦虑情绪及恐惧心理[10]。既往研究者多将医学催眠方法应用于一些精神心理疾病,如急慢性疼痛和焦虑症等,发现该方法可缓解症状[10,11,12]。目前,医学催眠法在幽闭恐惧症MRI检查病人中应用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将医学催眠法应用于幽闭恐惧症病人MRI检查过程中,并探讨其对幽闭恐惧症病人成功完成MRI检查的有效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催眠法是否可作为药物镇静的替代方案,为幽闭恐惧症病人顺利完成MRI检查提供新的干预途径。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年1月—12月经广告招募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MRI检查且合并幽闭恐惧症病人150例。纳入标准:1)符合Rosen等[13]提出的幽闭恐惧症诊断标准,即害怕情绪和处境的不相称,不能用解释、说理的方法消除,自我控制不住,导致对所惧怕的处境产生回避反应;2)自愿参加本研究者;3)因病情诊断需要在我科行MRI检查;4)病人常用语言为普通话,无地方口音;5)病人为催眠易感病人,根据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SHSS)筛选出催眠易感病人(SHSS≥9分)。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或者伴有全身感染性疾病病人;2)严重精神疾病、痴呆、昏迷病人,有明显听力障碍;3)自愿放弃检查或中途退出检查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药物治疗组和医学催眠组各50例。常规护理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18~59(32.11±6.22)岁。药物治疗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9~59(32.15±6.25)岁。医学催眠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8~60(32.24±6.11)岁。3组病人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所有病人均对本研究内容及检查方法表示理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以Discovery MR750 3.0T的MRI设备采集影像学数据。参数设置:扫描序列为Tl WI/SE,T1WI/TSE,T2WI/STIR及MRA,MRCP,MRV(根据病人检查部位合理选择)。干预流程见图1。
图1 干预流程图
1.2.1 常规护理组
于检查前为病人讲解MRI检查原理及注意事项,并明确MRI检查对病情诊断的重要性,同时确保病人身上无金属物件。注重环境安静、维持舒适度,以棉球塞住病人双耳减少噪声以舒缓音乐安抚病人紧张情绪。如病人需要则可选1名家属陪诊。
1.2.2 药物治疗组
常规护理组基础上采取幽闭恐惧症缓解药物治疗,检查前20 min静脉注射地西泮10 mg。
1.2.3 医学催眠组
基于常规护理行医学催眠法,由催眠治疗师执行。催眠治疗师与每位病人解释程序并询问病人是否愿意在催眠状态下接受MRI检查。催眠治疗师通过邀请病人遵循引导式冥想,在MRI房间外诱导催眠状态。病人可以选择主题,并且可以随时自由选择是否遵循引导式冥想。催眠治疗师在MRI房间外,并通过麦克风不断与病人交流,以使病人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保持催眠状态。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分别于干预前、检查完成3 h内用HAMA、CLQ评估病人焦虑、恐惧情绪,评分越低表示焦虑及恐惧程度越轻。2)干预效果:病人一次性顺利配合完成MRI检查为显效;检查过程中需中断,再次给予沟通后能配合者为有效;病人不能配合完成MRI检查为无效。3)图像质量评分: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使用对称的李克特量表随机、独立地评估两组的图像质量,非诊断图像计0分,图像质量差计1分,图像质量一般计2分,图像质量良好计3分,图像质量非常好计4分。在图片存档和通信系统工作站(PACS)上评估图像,对比图像质量良好(图像质量≥3分)率。4)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病人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85分为满意,60~85分为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组病人心理状态比较(见表1)
表1 3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2.2 3组病人干预效果比较(见表2)
表2 3组干预效果比较
2.3 3组病人图像质量比较(见表3)
表3 3组图像质量比较
2.4 3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4)
表4 3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讨论
幽闭恐惧症是一种对封闭、狭小空间的严重焦虑症[14]。研究显示,MRI检查过程容易导致幽闭恐惧症病人的发作,会对病人的心理造成损害[15],甚至由对密闭环境的恐惧,发展到对心悸、窒息感等生理反应的焦虑,进一步加重惊恐症状[16]。既往研究指出医学催眠法在改善焦虑症中有积极价值[17,18]。医学催眠法是一种非药物技术,在1843年提出催眠一词,后于1975年美国医学协会与美国心理协会正式承认临床催眠疗法可作为一种专业的治疗方法使用。但就目前而言,医学催眠法在行MRI幽闭恐惧症病人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医学催眠师较为缺乏,另一方面病人对医学催眠法认知较浅,信任度较低。因此,本研究首先解决了人员技术上的不足,组建了由熟练掌握常规检查护理技术的主管护士长、长期从事睡眠障碍及心理学相关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精神病学医学博士等人员组成的团队,为试验的可行性奠定了技术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催眠法可改善幽闭恐惧症病人对MRI检查的恐惧及焦虑心理,且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
临床上为了避免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从而降低风险,已经提出并研究了几种替代策略来减少病人对MRI的恐惧,包括心理护理、认知行为疗法(CBT)、催眠等。目前,有关心理护理对幽闭恐惧症恐惧及焦虑缓解效果的研究相对较多,心理护理方案也层出不穷[17]。如周意等[19]研究中提出的正念减压联合渐进肌肉放松、盛浏丽等[15]研究中提出的情绪ABC理论联合回授法健康教育等,这两项研究属于心理护理,且结果均表明心理护理在行MRI检查的幽闭恐惧症病人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针对不同的个体需要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临床上操作极其困难,并且疗效不一。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明了认知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及放松训练等)能帮助病人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缓解情绪压力[19,20,21,22]。一项采用音乐自我催眠法(即无催眠治疗师在场)的研究显示,幽闭恐惧症高危病人在检查前候诊室听音频引导自我催眠可减少幽闭恐惧症事件发生并减少使用镇静药物及其他耗时的非镇静应对措施[10]。然而,催眠被认为是一种意识的改良状态,强调集中注意力和放下思想负担,其特征是精神放松、环境感知改变以及话语和批判性分析推理的脱离[23]。催眠状态涉及吸收能力(倾向于完全参与心理体验)、解离(精神与环境的分离)和暗示性(响应能力和遵循催眠建议的能力)[24]。并且,催眠治疗师强调催眠建议必须内化才能有效,因此自我催眠是否成功难以比较。通俗来说,医学催眠是一种由专业催眠治疗师进行的更为深层的心理干预,降低病人对外界干扰的感知能力,使其进入似睡非睡的状态,通过降低幽闭恐惧症病人对幽闭空间的敏感度达到缓解焦虑及恐惧的目的。一项个案中病人通过心理师的催眠诱导,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检查,表明催眠是一种缓解MRI幽闭恐惧症的可行选择[25]。Velloso[26]评估了催眠对需要进行MRI扫描的20例幽闭恐惧症病人的有效性,该研究中有18例被成功催眠,其中17例在无需镇静的条件下顺利完成MRI检查。但上述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并且未与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不够客观。先前的研究显示催眠可以减少手术病人的镇静药物用量,甚至完全替代苯二氮䓬类药物[27,28]。特别是有合并症的病人或儿童可能受益更明显[29,30]。除此之外,Lang等[31]已证明催眠可以降低侵入性放射学操作期间的医疗成本。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医学催眠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药物治疗组和常规护理组(P<0.05)。另外,从干预前后的HAMA评分及CLQ评分来看,医学催眠法可切实改善幽闭恐惧症病人对MRI检查的恐惧及焦虑程度促使检查顺利进行,且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组。因此,本研究表明医学催眠可有效缓解病人的恐惧及焦虑程度,向病人提供催眠可以减少镇静药物的需求。此外,催眠降低了病人发生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32],因此门诊中心可能应用价值更高。
MRI检查效果与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预后等有关[33]。幽闭恐惧症在MRI检查过程中的困扰可能导致扫描过早终止或由于运动伪影而降低图像质量,从而妨碍对图像的正确解释[4]。因此,本研究还对医学催眠法对幽闭恐惧症病人MRI图像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医学催眠组的MRI图像质量高,药物治疗组高于常规治理组。由此可以得出,常规护理难以满足幽闭恐惧症行MRI中的护理需求,需采取更进一步的护理,同时医学催眠法组的图像质量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则表明医学催眠法有望成为药物治疗的代替疗法。并且从干预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来看,医学催眠法相对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也是具有优势的。目前,仅有一些病人仍错误认为被催眠后他们可能会失去控制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不情愿的影响[34]。然而,越来越多的病人在信息会谈中对药物治疗表现出批判态度,表示愿意使用他们认为危害较小的替代疗法。因此,推荐向幽闭恐惧症病人提供催眠疗法,以增加MRI检查期间的舒适度并减少对其他应对策略的需求。
4、小结
医学催眠法在幽闭恐惧症病人行MRI检查中可以有效降低其在MRI检查过程中幽闭恐惧症的发作,稳定病人情绪,提高MRI图像质量及满意度,同时对缓解病人的焦虑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楠.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2018(27):158-159.
[15]盛浏丽,吴梦婕.情绪ABC理论联合回授法健康教育在幽闭恐惧症肿瘤患者MRI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21,5(13):513-516.
[16]陈键雄.研究正念减压联合渐进式放松技术应用于磁共振检查中幽闭恐惧症患者的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5):237-238.
[19]周意肖,运平乔,丽珍.正念减压联合渐进式肌肉放松技术在幽闭恐惧症病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20, 14(34):2577-2580.
[22]赵建农,邝晓,王秀英.系统脱敏疗法联合药物干预在磁共振幽闭恐惧症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20(44):2819-2821.
基金资助: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210645;
文章来源:刘茜,王兰英.医学催眠法在幽闭恐惧症病人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4,38(05):932-936.
分享:
骨关节创伤通常也会伴随软组织损伤,在前期疾病诊断时,容易因为严重的骨折症状而被忽视,在前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一些隐匿性骨折的漏诊率相对较高,易对患者疾病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诱发医疗纠纷事件[3-4]。临床上首先要判断患者的损伤程度,根据损伤程度采取后续诊疗措施。
2025-04-28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部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其主要特征为脑白质或基底节区的小腔隙形成。这类脑梗死通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相关[1]。虽然腔隙性脑梗死的体积较小,但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认知障碍、运动功能丧失等,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04-15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尽管其在提高诊断效率和降低漏诊率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在肺孤立小结节的诊断中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3-4]。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低剂量CTAI诊断误诊的肺孤立小结节的影像学特点,探讨误诊的原因,并评估A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5-03-26脑深部病变涵盖范畴广泛,就部位而言,涉及额、顶、颞、枕叶和小脑半球深部、基底节区、丘脑、脑室系统等;就病变性质而言,可包括各种类型的肿瘤、囊肿、血肿、脓肿、肉芽肿和血管畸形等,目前对于脑深部病变的精准定位和安全切除并非完美 。术中超声在颅脑手术定位中具有准确、实时、方便、经济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病变定位和手术路径的误差 。
2025-03-25髓母细胞瘤是发生于后颅及小脑的恶性肿瘤。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有攀升趋势。髓母细胞瘤患儿以颅内压增高、小脑功能障碍等为典型临床症状,病情严重可导致患儿死亡,故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在挽救患儿生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5-03-25目前临床更多地从操作技能方面提高肺动脉血管成像质量,忽略了患者因素的影响,缺乏对患者的干预,导致肺动脉血管成像质量仍有待提升[6]。为此,针对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对减少患者因素对检查造成的影响尤为重要。常规的护理主要是给予患者检查前相关注意事项的告知、体征监测等形式化护理,并未对可能影响检查质量的因素展开针对性护理[7]。
2025-03-19早期对股骨头坏死疾病诊断可在提升诊断准确度的同时,保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此疾病出现的关键因素为机体股骨头受外力损伤,或是由于供血不足或中断,使得股骨头的内部细胞和组织出现坏死症状,进而使得股骨头结构出现改变,导致股骨头塌陷,甚至出现功能性关节障碍。
2025-03-10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痛风性关节炎(GA)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发症较多且重症患者较多[1-2]。通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早期RA和GA较困难,尤其是早期RA的诊断准确率较低,大多数RA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在2年以上,而RA发病后1年内治疗效果最佳,故大多数RA患者未得到及时和早期诊断[3]。
2025-02-27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四维彩超以其高精度和实时性在胎儿畸形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超声波成像,能够清晰呈现孕中期胎儿的三维立体图像及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4]。四维彩超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使其在识别胎儿结构异常方面表现出色。
2025-02-21目前,临床对该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超声、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其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可从不同方位获取图像,且扫描视野范围广,快速对病灶进行定位,进而提升诊断准确度[2]。本文主要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子宫肌瘤患者诊断中的成像特征。
2025-02-19人气:18558
人气:16684
人气:15584
人气:14861
人气:1403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期刊人气:4664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北京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5185
国内刊号:11-3154/R
邮发代号:82-712
创刊时间:199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