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展中国文化推广,汉语言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民族知晓。很多外国人为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折服,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首先概述了什么是汉语言文学,然后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审美与时代的关系,阐述了各个时代汉语言文学审美的特征,并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经久不衰的魅力。
一、汉语言文学概述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汉字历史已达几千年,并且汉字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完善与发展后,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中重要的符号与象征。汉语言文学与现代人文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记录与传承了中华民族于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情况与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针对汉语言文学专门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升华民族精神,并拓宽其作用范围,增强年轻一代推广与传承汉语言文化的意识,从而通过践行汉语言文化的推广与传承任务,来促进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审美
(一)汉语言文学审美与时代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与时代密切相关,不同时代审美不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样式也有所不同。古代汉语言文学在内容上讲究意境美,在形式上讲究韵律美。现代汉语言文学在内容上讲究言之有物,在形式上力求自由洒脱。融媒体时代,既有传统的媒体,又有自媒体,网络虚拟空间构建出了另一个文学世界,内容极为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这时的汉语言文学极具个性和创造性。
(二)汉语言文学在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
1. 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特征
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特征是语言精练,用词考究,文学作品讲究意境美,用精细挑选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同一首汉语古诗词,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另外,锤炼语言、韵律是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显著特征,讲究韵脚、对偶、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古代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作品。虽然古代汉语言美学兼具形式美和意境美,但是也出现过过度追求辞藻华丽而忽略反映社会现实的时期,后来文学家则在创作上进行了改变,白居易和杜甫等诗人注重作品选材,并且要让平民百姓都听得懂自己的诗。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美,只有懂的人才看得到它的美,才能够知道美在哪里。
2. 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特征
现代汉语言文学相对于古代汉语言文学而言,语言的韵律美相对弱化了,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的主题更为重要。没有了格律和绝句的束缚,作者在表达自己思想时更加自由,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现代汉语言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和文化功底方面,优秀的现代汉语言作品也讲究句式多变,通过引经据典来提升文章的魅力。表达同样一个意思,不同的作者选词会很不相同。严歌苓的作品《扶桑》,所以用“扶桑”两个字,有三重含义。第一,扶桑是美丽的花;第二,扶桑一百年开一次;第三,扶桑代表东方。作品主人公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中国女子,只有“扶桑”两个字才能够代表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美,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人才读得懂,才能够与作者进行灵魂层面的对话。
3. 融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特征
融媒体时代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融媒体时代,文学创作者群体发生了变化。古代文学创作者是所处时代受过最高教育的人,现代汉语言文学创作者是受过专业教育或者极具天赋的人,既有科班出身的,也有凭借天赋成就文学梦想的人。融媒体时代作品的创作者是全体网民。由于创作者的群体庞大,文学学历背景复杂,经历各不相同,所以融媒体时代的文学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所有人都在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融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新奇。在语言方面,网民创造出了很多新的词汇,比如“蓝瘦香菇”,这个词是一个失恋男青年表达自己感受时说出的,他的原文是“难受想哭”,由于口音,听起来是“蓝瘦香菇”。再如,“刷夜”,这个词是说人不睡觉,夜里打游戏或者工作等等。这个词表达的内容与“熬夜”是相同的,但是在感情色彩上却大不一样。“熬夜”有种痛苦与不情愿的意思,“刷夜”则有种畅快淋漓的色彩。融媒体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美,只有当代的人才能够领会,只有与创造这些词的人有相似的经历才能够感受到这个词的“精准”。
(三)汉语言文学经久不衰的魅力
汉语言文学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创造了自己时代需要的语言,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人的主流思想和表达习惯。每个时代的汉语言文学都表现出了自己的语言张力,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突破传统表达的束缚,更加自我。对于后代的人,这些文学作品是魔镜,映出前代人社会生活和文学发展特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记录了民族历史和各个时代的人文社科,不同时代的汉语言文学有其自己的特征,沉淀出不同的魅力。因为汉语言文学是对时代经典的记录,读汉语言文学可以让各个时代的社会画卷跃然脑海,所以其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刘艳,瞿家琴,彭晓兰.审美问题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5):27.
[2]赵琰.汉语言文学审美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7):17.
[3]曾小凌.初探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J].国际公关,2019(4):171.
李权洋.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8):112.
分享:
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这个广阔的世界中,人们可以开展广泛的交流,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出现受到大众较高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对网络语言较为追捧。网络语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3-11-13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阅读兴趣。
2023-10-31中医术语是中医理论和文化的凝练,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21世纪以来,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研究热点。要推动中医的国际交流,中医界普遍认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和规范化必不可少。国内主要中医药翻译标准化词典有近20种,但始终存在标准不一、译名不统一的问题。
2023-07-04方言是一个地域社交的工具,是当地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是组成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方言现象,不仅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还常见于在影视剧目、电视节目、音乐、文学作品、地方戏等。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方言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保护方言的工作已然刻不容缓。
2022-01-28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各种语言或者非语言因素共同创设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儿童绘本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经过英译汉、汉译英等多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实践过程,基于国际和国内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我国宏观政策保证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价值,彰显出跨文化语境下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绘本汉译英实践对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2021-12-31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创造了许多文化文明。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善而成熟的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了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事物,而网络语言的出现势必会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1-11-23在媒介革命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拓展了传统文学的审美维度。视听以及图像转化为审美,杂语共生为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增进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情感,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维度,网络文学所带来的其他衍生文化是非常庞大的,可以使自身处于社会文化产业链的上游。
2021-11-23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国家软实力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基于此,本文从"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探究传播路径,即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为汉语言文化传播提供支持;利用融媒体平台,扩大汉语言文化传播范围;完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促进汉语言文化传播。
2021-11-23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我校地处青藏高原边缘,60%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农牧区,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作为职业中专,我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将成为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1-11-22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习因伴随着文化学习而独具一格。在跨文化交际往来中,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课堂中的文化与知识已经成为不可分离的教学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外国文化,却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将英语文化融入课堂教育,传统文化的融入较少,学生无法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汉语文化含义。
2021-10-29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语言教学与研究
期刊人气:225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0257-9448
国内刊号:11-1472/H
邮发代号:2-458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523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20.020
影响因子:0.517
影响因子:1.02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