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高校将培养人才作为当下的办学目标。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这两项极其重视,将其视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而古代文学是这个专业的重点课程,正是因为它的重要性,因此要求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再是单一的重视传统文学史的学习,而是要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注重作品的阅读和写作上。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材作为写作训练材料,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往往有刻板印象,常常认为他们饱读诗书,能诗会文。之所以造成这一刻板印象,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文人。他们熟读经典名著,并且了解各种知识。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各式各样的学科开展起来,但是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学科必须是中文学科。在这样一门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中,又有两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功,就是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写作是中国古代文人毕生的工作,使得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藏,聚合成了古代文学。
一、改变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学得以传承,经久不衰,成为经典读物。自古以来,老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学习什么课程都是由我们的教材来决定的。现阶段,高等学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主要是文学史教学,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有效地教学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解决了学生的阅读问题,才能解决许多教学中的问题。
只有学生读的问题解决了,讲授时的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现在很多高校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然不同高校所采用的教材可能会有所出入,文学史还有其他版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一套教科书,其课程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对文学史的系统性教学来进行的。尽管文学作品也在文学史上提及,但它们并不是教科书的重点,老师讲解也只是略讲一二,学生学习也是浅学。导致古代文学作品成了教师和学生忽略的对象。学生能够学习吸收到的作品并不多。在这方面,一些学者对这些年来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做了痛苦的总结,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古代文学教育被颠倒了。
老师们忙于编辑文学史,学生们忙于背诵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被扔进一边,至多只是一个‘参考资料’,附属于文学史”。此外,由于学习文学史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理解,不需要教师费尽口舌讲解,况且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这些浅显易懂的内容,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认为老师在照本宣科,怀疑老师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想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有所得,乐于学习,那就必须要改变教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浅显地学习文学史,而是应该将重心转向文学作品的学习。
第一个要改变的就是教材。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史教科书被抛弃了,而是意味着将其放在次要地位,作为学生独立学习的参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分析作品,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主要以分析作品为主。除了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分析之外,最突出的应该是让学生去对代表性的学者的作品进行点评,这在启发和指导学生对作品理解的同时,还会极大地帮助他去接受其中的观点。
二、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往往是教师一言堂,不论是传授基础知识或是分析讲解作品,学生的角色往往是听众,教师讲解的好坏、对错与否都由教师自主判断,学生的听课进程往往取决于老师的讲授进程。影响课堂授课好坏的一个极大因素就是老师的口才。如果老师讲得特别好,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便会对这个老师很是佩服。倘若一个老师口才表达能力一般,往往会造成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比如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上课开小差。不论达到什么样的课堂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老师的个人表现,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对象。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主动投入参与到其中,也就没有得到学习上的收获。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六国论》时,通过让同学们对比苏轼、苏洵、苏辙,让他们找出这三者各自的观点,选出谁更胜一筹并陈述原因。结果有同学就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说苏轼的《六国论》是过秦论,因为他侧重点是在谈秦朝灭亡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的这篇《六国论》就不如苏洵、苏辙的文章紧扣中心,见解也不如苏洵、苏辙的深刻。老师并没有评论学生的观点是否成熟正确,反而表扬了他,因为老师认为,如果他没有阅读这三篇文章,他就很难或者根本不会得出如此真切的看法。例子中的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尽管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但是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做到。因此,授课方式的改变尤为重要。
三、结束语
良好的读写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古时读书人就养成了勤于读书写作的习惯,如唐代诗人王贞白在《白鹿洞》一诗中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一本好书,需要反复阅读,多方思索揣摩,把握文本的真谛。博览群书,笔耕不息,这就是从古至今文人的生活方式,作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子,应该自觉地继承这种优良风格,弘扬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1]张小雁.多模态教学与多元读写能力培养[J].鄂州大学学报,2016,23(3):84-85,90.
[2]杨建伟.基于能力培养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8,(8):76-78
[3]田晓芳.多模态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培养与实践[J].校园英语(中旬),2017(5):102-103.
张浩.探析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7):75.
分享:
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这个广阔的世界中,人们可以开展广泛的交流,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出现受到大众较高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对网络语言较为追捧。网络语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3-11-13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阅读兴趣。
2023-10-31中医术语是中医理论和文化的凝练,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21世纪以来,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研究热点。要推动中医的国际交流,中医界普遍认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和规范化必不可少。国内主要中医药翻译标准化词典有近20种,但始终存在标准不一、译名不统一的问题。
2023-07-04方言是一个地域社交的工具,是当地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是组成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方言现象,不仅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还常见于在影视剧目、电视节目、音乐、文学作品、地方戏等。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方言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保护方言的工作已然刻不容缓。
2022-01-28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各种语言或者非语言因素共同创设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儿童绘本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经过英译汉、汉译英等多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实践过程,基于国际和国内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我国宏观政策保证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价值,彰显出跨文化语境下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绘本汉译英实践对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2021-12-31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创造了许多文化文明。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善而成熟的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了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事物,而网络语言的出现势必会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1-11-23在媒介革命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拓展了传统文学的审美维度。视听以及图像转化为审美,杂语共生为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增进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情感,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维度,网络文学所带来的其他衍生文化是非常庞大的,可以使自身处于社会文化产业链的上游。
2021-11-23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国家软实力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基于此,本文从"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探究传播路径,即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为汉语言文化传播提供支持;利用融媒体平台,扩大汉语言文化传播范围;完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促进汉语言文化传播。
2021-11-23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我校地处青藏高原边缘,60%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农牧区,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作为职业中专,我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将成为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1-11-22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习因伴随着文化学习而独具一格。在跨文化交际往来中,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课堂中的文化与知识已经成为不可分离的教学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外国文化,却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将英语文化融入课堂教育,传统文化的融入较少,学生无法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汉语文化含义。
2021-10-29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语言教学与研究
期刊人气:225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0257-9448
国内刊号:11-1472/H
邮发代号:2-458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523
影响因子:0.294
影响因子:20.020
影响因子:0.517
影响因子:1.02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