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读写能力培养研究

  2020-08-31    14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高校将培养人才作为当下的办学目标。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这两项极其重视,将其视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而古代文学是这个专业的重点课程,正是因为它的重要性,因此要求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再是单一的重视传统文学史的学习,而是要将教学重点转移到注重作品的阅读和写作上。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材作为写作训练材料,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

  • 关键词:
  • 写作
  • 古代文学
  • 应用能力
  • 汉语言文学
  • 阅读
  • 加入收藏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往往有刻板印象,常常认为他们饱读诗书,能诗会文。之所以造成这一刻板印象,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文人。他们熟读经典名著,并且了解各种知识。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各式各样的学科开展起来,但是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学科必须是中文学科。在这样一门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中,又有两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功,就是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写作是中国古代文人毕生的工作,使得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藏,聚合成了古代文学。


一、改变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学得以传承,经久不衰,成为经典读物。自古以来,老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学习什么课程都是由我们的教材来决定的。现阶段,高等学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主要是文学史教学,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有效地教学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解决了学生的阅读问题,才能解决许多教学中的问题。

只有学生读的问题解决了,讲授时的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现在很多高校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然不同高校所采用的教材可能会有所出入,文学史还有其他版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一套教科书,其课程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对文学史的系统性教学来进行的。尽管文学作品也在文学史上提及,但它们并不是教科书的重点,老师讲解也只是略讲一二,学生学习也是浅学。导致古代文学作品成了教师和学生忽略的对象。学生能够学习吸收到的作品并不多。在这方面,一些学者对这些年来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做了痛苦的总结,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古代文学教育被颠倒了。

老师们忙于编辑文学史,学生们忙于背诵文学史,古代文学作品被扔进一边,至多只是一个‘参考资料’,附属于文学史”。此外,由于学习文学史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理解,不需要教师费尽口舌讲解,况且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这些浅显易懂的内容,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会认为老师在照本宣科,怀疑老师的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想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有所得,乐于学习,那就必须要改变教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浅显地学习文学史,而是应该将重心转向文学作品的学习。

第一个要改变的就是教材。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史教科书被抛弃了,而是意味着将其放在次要地位,作为学生独立学习的参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分析作品,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主要以分析作品为主。除了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分析之外,最突出的应该是让学生去对代表性的学者的作品进行点评,这在启发和指导学生对作品理解的同时,还会极大地帮助他去接受其中的观点。


二、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中,老师的授课方式往往是教师一言堂,不论是传授基础知识或是分析讲解作品,学生的角色往往是听众,教师讲解的好坏、对错与否都由教师自主判断,学生的听课进程往往取决于老师的讲授进程。影响课堂授课好坏的一个极大因素就是老师的口才。如果老师讲得特别好,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便会对这个老师很是佩服。倘若一个老师口才表达能力一般,往往会造成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比如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上课开小差。不论达到什么样的课堂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老师的个人表现,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对象。

学生并没有真正地主动投入参与到其中,也就没有得到学习上的收获。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六国论》时,通过让同学们对比苏轼、苏洵、苏辙,让他们找出这三者各自的观点,选出谁更胜一筹并陈述原因。结果有同学就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说苏轼的《六国论》是过秦论,因为他侧重点是在谈秦朝灭亡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的这篇《六国论》就不如苏洵、苏辙的文章紧扣中心,见解也不如苏洵、苏辙的深刻。老师并没有评论学生的观点是否成熟正确,反而表扬了他,因为老师认为,如果他没有阅读这三篇文章,他就很难或者根本不会得出如此真切的看法。例子中的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尽管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但是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做到。因此,授课方式的改变尤为重要。


三、结束语


良好的读写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古时读书人就养成了勤于读书写作的习惯,如唐代诗人王贞白在《白鹿洞》一诗中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苏轼在《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一本好书,需要反复阅读,多方思索揣摩,把握文本的真谛。博览群书,笔耕不息,这就是从古至今文人的生活方式,作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子,应该自觉地继承这种优良风格,弘扬古代文学。


参考文献:

[1]张小雁.多模态教学与多元读写能力培养[J].鄂州大学学报,2016,23(3):84-85,90.

[2]杨建伟.基于能力培养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8,(8):76-78

[3]田晓芳.多模态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多元读写能力培养与实践[J].校园英语(中旬),2017(5):102-103.


张浩.探析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培养[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7):75.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语言教学与研究

期刊名称:语言教学与研究

期刊人气:225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0257-9448

国内刊号:11-1472/H

邮发代号:2-458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