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汉语十四行诗自五四时期开始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许多的诗人作家都关注这种诗歌体式的发展。伴随着现代格律诗的演进发展,汉语十四行诗也大致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进入新的世纪,曾经雅化谨严的十四行诗在大众化的变迁中,呈现出开放而又模糊混杂的面貌。
在现代格律诗中,汉语十四行诗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存在。自1920年郑伯齐在《少年中国》杂志发表《赠台湾的朋友》一诗后,五四时期以胡适为代表的留洋学者开始了十四行诗的译介工作,开始了十四行诗体本土化的进程,一大批喜好十四行诗的作家比如梁宗岱、穆木天、卞芝琳、孙大雨、冯至、屠岸等开始用汉语创作十四行诗。伴随着现代格律诗的演进发展,汉语十四行诗也大致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进入新的世纪,诗歌从创作到传播,正在经历迅速大众化的变迁,曾经雅化谨严的十四行诗在诸多的在线诗歌网站中,呈现出开放而又模糊混杂的面貌。
一、现代格律诗的建立与发展
伴随“五四”新文化运动自由体新诗开创之初,诗人们在古代长律、排列律、节奏诗和四行诗的基础上,探索新诗的风格。基本的规则就是“不限制规则”。每节或四行,或五行,或六行,押韵大致相同或相似。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刻意追求新诗的格律,提出《诗的格律》核心理论,形成“新月诗派”,新格律诗几乎成为这一时期的诗歌主流。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诗集导论》中说:“若要强立名目,这十年来的诗坛就不妨分为三派: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到了1950年代何其芳又将这类新诗称为“现代格律诗”,予以倡导,再经过雅园诗派、东方诗潮,以及台港海外几代诗人和学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探求,大致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邹绛、万龙生先生提出“整齐式、对称式、复合式”三分法,以“整齐、对称、韵律”美学原则为宗旨,追求“定型诗体”。较为系统整理的有《中国现代格律诗选(1919———1984)》(邹绛主编,重庆出版社,1985)、《中国格律体新诗选粹(1914———2005)》(黄淮、周仲器、思宇编选,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雅园诗歌丛书》等汇编。进入新时代,对现代格律诗的关注与整理取得了新的成就。学术界发表了两部比较系统的历史著作:《中国新格律诗探索简史》(周仲奇、周渡,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现代格律诗发展史》(赵青山,雅苑出版社,2016年12月版)。2019年吕进教授主编,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东方韵文与当代格律新诗集》丛书,整理了六位当代诗人的创作,这些诗作短小隽永,语言优美,传承了古典诗词的美学神韵,是东方诗风新格律诗人群的力作,代表了新世纪新诗格律化的主要方向。
二、汉语十四行诗演进与发展
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源出意大利语sonetto的音译,从文艺复兴开始兴盛于西欧各国,经久不衰。1920年,郑伯奇的《送给台湾朋友的礼物》发表在1920年的《中国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最早的汉语十四行诗记录。1931年1月,新月社在其第一期《诗刊》上发表了孙大雨等人的六首十四行诗。后来,徐志摩、梁宗岱等人在《新月》和《诗刊》上大力宣传这种诗体。在他们的介绍下,《现代》、《文学杂志》、《文学》、《青年圈》、《宣言自由谈话》、《晨报文学周刊》等一批当时有影响的报刊开始刊载中国十四行诗。1933年,李维健的《祈祷》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十四行诗集。抗日战争时期,卞之琳、何其芳等人写了许多关于根据地军民抗日的十四行诗,出版了《慰问信集》和《十年诗草》,并翻译了上世纪40年代英国著名作家奥登创作的一部关于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十四行诗集:闻一多和冯至在西南联大教授奥地利诗人德里克的十四行诗。到1942年冯至《十四行诗集》出版时,中国十四行诗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国十四行诗创作最明显的特点是“尝试”。实验者故意模仿意大利或英国的十四行诗,追求形式的整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左倾,冯至删除了《诗选》中所有的十四行诗,彻底否定了自己的十四行诗。王力在重印《汉语诗律学》时删去了“商籁体”的三个章节;卞之琳、孙敬轩、公刘、蔡其娇等诗人创作的十四行诗都成为抽屉文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四行诗被称为“资本主义”。然而仍然有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热爱十四行诗,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中秘密写作,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后来都成为文革时期地下文学的重要篇章。
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的大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十四行诗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1980年1月,《诗刊》出版了林子的十四行诗。随后,江苏人民出版社于1980年12月出版了唐诗《海陵王》;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5年8月出版了林子的《给他》;花城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了屠岸的《十四行诗》。许多老一辈的诗人,如艾青、屠岸、唐祈、郑敏等;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诗人,如雁翼、郑铮、孙静轩、肖开、白桦、陈明远、林子等;年轻一代的诗人,如杨树、江弱水、武兆强等都致力于翻译工作,十四行诗的引进与创作。他们发表了许多诗歌,连续出版了许多诗集,在汉语十四行诗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80年代思想大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到来,中文十四行诗创作进入了繁荣时期。1980年1月,《诗刊》发表林子的十四行组诗。随后,江苏人民出版社于1980年12月出版了唐湜的《海陵王》;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85年8月出版了林子的《给他》;花城出版社1986年出版了屠岸的《屠岸十四行诗》。许多老一代诗人如艾青、屠岸、唐祈、郑敏等,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如雁翼、郑铮、孙静轩、肖开、白桦、陈明远、林子等、还有年轻一代的诗人如杨树、江弱水、武兆强等都投入到十四行诗的译介和创作之中,他们发表许多诗作,连续出版多部诗集,中文十四行诗体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钱光培挑选五四以来中国十四行诗58家共270首汇编成的《中国十四行诗选1920-1987》,许霆、鲁德俊在此基础上再行整理集成《中国十四行体诗选》。在前言中他们写道:20世纪90年代的70多年里,“中国至少有100位诗人用欧罗巴笛子抒情,留下了近2000首中国十四行诗。”
20世纪以后,汉语十四行诗的创作非常活跃。围绕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等网站和《格律体新诗》、《东方诗风》等民间诗刊,大量的诗人创作十四行诗或花环体组诗。比如在2019年吕进教授主编的《东方之韵·当代格律体新诗集》丛书中,六位诗人创作的十四行诗就占据半壁江山,十四行诗达到116首,花环体组诗有7首,而同期选录的四行诗仅有98首,八行诗18首。
与此同时,对于汉语十四行诗创作的理性思考与批评文章也纷纷涌现,如黄泽佩《评郭沫若对十四行体的认识与实践》;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李春林、臧恩钰《辉耀中西文化的“三星”—评唐湜、岑琦、骆寒超的汉式十四行诗集<三星草>》;李晓玲、蒋登科《唐湜十四行诗的多样化实验》等。2017年许霆教授的《中国十四行诗史稿》出版,他以十四行体中国化为基本线索,分早期输入、创格规范、探索变体和多元繁荣四个时期,用翔实的材料、系统的梳理和精要的论析,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诗人移植十四行诗的历史进程,肯定了中国诗人为推动十四行诗在世界上的发展所作的历史贡献。
三、汉语十四行诗的多元文体
汉语十四行体作为格律体新诗的一种独特文体纳入格律体新诗体系之后,十四行诗是中国已经不再是仅仅照搬原式,而是已经中国化了。在格律体新诗“三分法”体系基础上,大致有整齐式、参差式、复合式。在写四韵、五韵、六韵、七韵的十四行时,有的严格遵守意大利和英国的规则,有的前八行都严格遵守欧式风格,后六行则随意变化或创作,以更符合中国传统诗歌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如冯至在《深夜又是深山》中采用ABBA,CDDC,EEF,GGF和波特莱尔的《赛运》、《替人们》一致,在《别离》中,ABBA,CDDC,E-FG,EFG后六行和弥尔敦式相同。白马1997年出版十四行诗集《爱的纪念碑》采用自行改造的三段式,押韵格式为:ABBA,ABBA,CDC,DCD。甚至有些作家直接创作无韵诗的十四行诗,如卞之琳的《音尘》、《影子》等,在声调和音节上,也有较多的不一致之处,有的符合欧式风格所定的音节,有的是自己定的,像雁翼创作的作品,自称为十四行诗,但自由度非常大,以致学界对于这类创作是否纳入十四行诗还有争议。
花环体是一种特殊而严谨的十四行诗体。前14首诗全部为十四行诗,每一首的末行都是下一首的首行。第15首则由前面14首的首句组合形成一首完整的十四行诗。这种诗歌形式借鉴了中国传统诗歌顶真的手法和辘轳体的样式,如绵绵青山起伏不定,又如滔滔江河回环往复,谋篇布局篇篇相扣,引人入胜,呈现出起承转合之美,使得花环体十四行诗具有前所未有的叙事与抒情功能。最为成功的代表是陈明远的《花环》和《圆光》,以及金波的《献给母亲的花环》、王端诚的《秋菊之歌》等。近年来围绕在《东方诗风》刊物的东方诗人群在创作十四行花环体新诗的同时,依据花环体格律规则,创新了四行花环体、六行花环体、八行花环体、九行花环体,丰富了花环体新诗的诗体种类。学者赵青山曾跟踪搜集花环体新诗,编辑出版《十四行花环体新诗选》《向律而歌·八行花环体新诗》等作品集。
四、汉语十四行诗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近年来汉语十四行诗的创作与研究较之前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但事实上汉语十四行诗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挑战和自身理论体系建设薄弱的局限。一方面十四行诗是外来文化的舶来品,与本土诗人创作间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隔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国本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们用传统格律诗的理论与技巧对十四行诗的音步、句式、韵律等进行了诸多的改造与尝试,问现代题形式变化多样。汉语十四行诗的基本范式有哪些特点,这是现代格律诗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对诸多诗人创作实践的研究评判上,要全方位、多维度梳理和提炼明确汉语十四行诗的规律特点,表面上看是一条清晰的路径,实际上却异常艰辛复杂。创作实践者们可能来自各行各业,文化教育、知识背景、词韵偏好、思想认识等各不相同,创作面貌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除了大致的分类法外,从形式到内核上都难以实现统一的诗歌体系架构。
同样,汉语十四行诗的发展面临着其他类型文学类似的尴尬。网络化时代每一个终端的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创作者和接受者,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及时反馈的力度越来越迅速,大众化参与的热情容易激发,也容易消退,汉语十四行诗的受众和参与者可以说得到了大大的扩展,本来曲高和寡的专业创作门槛降低,诗歌容易在普通大众和现实生活中找到土壤,但同时也鱼龙混杂,潮涌的喧嚣褪去,经典的产生难以实现,貌似的自由实际上大大损害了汉语十四行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霆.中国十四行诗体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2]许霆.十四行体中国化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12.
[3]黎志敏.中国新诗中的十四行诗[J].外国文学研究,2000(1).
[4]兰志丰.十四行诗在中国译介的文化语境[J].电影评介,2008(3).
[5]覃志峰.十四行诗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6).
袁甲.现代格律诗中汉语十四行诗的演进[J].文学教育(上),2020(10):120-122.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现代格律诗中十四行诗移植与创作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SB0298)阶段性成果
分享:
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这个广阔的世界中,人们可以开展广泛的交流,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出现受到大众较高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对网络语言较为追捧。网络语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3-11-13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阅读兴趣。
2023-10-31中医术语是中医理论和文化的凝练,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21世纪以来,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研究热点。要推动中医的国际交流,中医界普遍认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和规范化必不可少。国内主要中医药翻译标准化词典有近20种,但始终存在标准不一、译名不统一的问题。
2023-07-04方言是一个地域社交的工具,是当地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是组成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方言现象,不仅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还常见于在影视剧目、电视节目、音乐、文学作品、地方戏等。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方言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保护方言的工作已然刻不容缓。
2022-01-28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各种语言或者非语言因素共同创设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儿童绘本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经过英译汉、汉译英等多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实践过程,基于国际和国内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我国宏观政策保证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价值,彰显出跨文化语境下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绘本汉译英实践对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2021-12-31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创造了许多文化文明。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善而成熟的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了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事物,而网络语言的出现势必会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1-11-23在媒介革命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拓展了传统文学的审美维度。视听以及图像转化为审美,杂语共生为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增进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情感,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维度,网络文学所带来的其他衍生文化是非常庞大的,可以使自身处于社会文化产业链的上游。
2021-11-23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国家软实力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基于此,本文从"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探究传播路径,即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为汉语言文化传播提供支持;利用融媒体平台,扩大汉语言文化传播范围;完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促进汉语言文化传播。
2021-11-23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我校地处青藏高原边缘,60%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农牧区,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作为职业中专,我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将成为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1-11-22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习因伴随着文化学习而独具一格。在跨文化交际往来中,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课堂中的文化与知识已经成为不可分离的教学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外国文化,却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将英语文化融入课堂教育,传统文化的融入较少,学生无法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汉语文化含义。
2021-10-29人气:2036
人气:1496
人气:1305
人气:1275
人气:82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比较文学
期刊人气:239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6-6101
国内刊号:31-1694/I
邮发代号:4-560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32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270
影响因子:0.33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