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外宣翻译中有大量中国特色政治词汇,其如何翻译是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背景下译者研究的重要内容。概念整合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概念整合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英译实际上是两种思维模式的转换。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中国特色政治词汇在当下外宣翻译中的英译过程和方法。在语义转换过程中,翻译的过程是在源语言和目的语语言文化之间进行跨空间映射和信息整合的过程,是在译者主导下动态运用翻译技巧和选择策略的过程。
一、问题提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一直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我国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外介绍和宣传我国各个领域的成就,提升国际形象,构建话语体系。其中,如何处理中国特色政治词汇,是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背景下外宣翻译重要研究对象。翻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是认知活动的结果。在翻译研究领域,认知语言学的主导哲学思想——体验主义认识论认为意义是人的思维模式(陈道明2002:41)。1996年,美国科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福柯尼耶和特纳创造性地提出概念整合。随之,翻译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在外宣翻译中,新时期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理解与传播需要在不同语言文化间,构建认知框架和心理空间。本文将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外宣翻译中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英译的相关问题。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英译过程之概念整合理论阐释
(一)概念整合视域下翻译过程
概念整合视角下,两种语言转换实际上是两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即概念结构的转换。翻译是源语到译语的双向概念整合,“译者对源文的解读是这个整合的逆推过程,其目的是要揭示作者的主观意象结构即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圈。……(之后)寻找奏效的译语文化交际模式,再将它与译语语符系统相整合,形成译文文本,到此翻译基本完成”(王斌2006:12)。项凝霜(2011)总结与分析已有的翻译过程模式,提出一个包括“解读源文”和“创建译文”两个整合过程的七空间概念整合模式。宋梅、徐闰(2012)指出,翻译是译者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解构的过程,即理解原文时需要对原文进行解构,译者对译文的解构本质是一个概念合成的逆过程。翻译的任务实际上就是需要能找到激活与源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语言表达式(汪立荣,2005:28)。
(二)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翻译过程之“特殊性”
中国特色政治词汇意义的构建,是由政治文本结构及中国特色文化心理图式构成的。将概念整合运用于政治词汇的外宣翻译,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外宣翻译这一特殊文化语境。那么,在概念整合过程中,哪些要素参与整合需要译者根据语境进行选择和调整。在政治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进行类比、映射,有选择性地向合成空间进行投射。受外宣翻译中政治文本这一特殊语境的影响,原文立意是否正确同时译文表述是否可接受,在组合和完善成符合目的的表达中至关重要。
比如:“小康社会”,源语言文本由“名-名”结构构成的偏正短语,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在理解“小康社会”时,译者在大脑中构建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Ⅰ是古代理想社会的模型,输入空间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输入空间之间的元素通过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Ⅱ中的“全面、全方位”的特征在整合空间中构建出新的意义:当前的小康社会是构建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古代思想家描述的理想社会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社会进行映射,尽管客观环境不一样,但是美好生活的实现是相通的,比如:温饱、满足等等。
再比如,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战胜前进路上各种各样的拦路虎、绊脚石,……。”这句话中“拦路虎、绊脚石”,采用比喻的手法形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阻碍前进的事物。在理解政治文本中的“拦路虎、绊脚石”时,译者在大脑中构建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Ⅰ是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输入空间Ⅱ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障碍,包括:规章、制度、法律、人员等方面内容。输入空间之间的元素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Ⅰ(拦路虎、绊脚石)中的概念结构(阻碍前进的事物)向目标域(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困难)映射。源域具有的属性如:带来障碍、阻碍前进、势力强大等因素向目标域映射,体现为影响工作开展的不利因素。源域中引发的推理如:如果不清除拦路虎、绊脚石就会影响前进的路程,也会映射到目标域。通过跨空间映射整合构建出新的意义:如果不清除这些障碍会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当然,在认知活动经过完善、细化也会产生其他新的意义,如:解决困难的决心等。总之,原文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在线的意义构建过程。
同时,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英译表达的过程,需要译者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或者目的语读者语言文化语境下建立的与原语相似的文化心理图式,进而依靠相应的语言表征进行表达。这个过程是连续的、动态的,译文的产生是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不断映射、选择、推理过程中实现的。通过投射链动态地将源语言和目的语空间连接起来,进行多次整合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译文。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英译技巧之概念整合过程阐释
译文表达的过程是选择语言表征的过程,也是选择相似性概念结构的过程。认知语言学家Lakoff(Lakoff,1987:116)认为认知框架有无数的槽孔,这些槽孔值一方面有语言符号所表征,另一方面是隐藏于语言文字中的语义值。在原文拆解和译文生成过程中,译者要为源语语言认知框架在目的语语言框架中找到相似,找到语义等值的表达,这个过程也是译者运用翻译技巧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原文文本符号首先直接找到两种语言文化的相似点,对于语言中的隐匿信息(如文化负载词、用典、修辞等等)需要明晰化,翻译过程需要处理的这些隐匿信息就也体现了概念转换的模式,同时也是运用翻译技巧组合、完善、细化最终生成译文的过程。
(一)概念整合角度下的直译、直译加注
直译是翻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过程中有很多中国文化特色词汇采用直译。比如,革命风范、政治品格——revolutionaryidealsandcharisma,精准扶贫、精准脱贫——targetedpovertyalleviation,推进改革——advancereform等,从这些具有时代特点的词语英译中可以看出,四字词语和浓缩词多数采用直译法。在概念整合过程中,对原文空间分析出概念结构,译者再进行反推,找到与目的语空问概念结构相对应的概念结构,这些概念共同映射到整合空间中,通过目的语语法结构组合、细化、完善后形成译文文本。因为这些语言表达中的中心语建立起来的概念框架是相同的,采用直译的方法。另,比如:他一生“三起三落”。——Thethreefallsandthreerisesinhispoliticalcareer,推进改革——advancereform,“三起三落”“推进改革”采用的是直译的方法。因为这些词语语义直接,在跨文化的转换过程中,相同的概念结构进行整合,通过组合形成译文。
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如“四风”问题——theFourMalfeasances(Note:Thisreferstogoingthroughthemotions,excessivebureaucracy,self-indulgence,andextravagance.)、“经受四大考验”——standthe“fourtests”(Note:Thisreferstoexercisinggovernance,carryingoutreformandopeningup,developingthemarketeconomy,andrespondingtoexternaldevelopment.)、克服“四种危险”——overcomethe“fourrisks”(Note:Note:Thisreferstoinertia,incompetence,beingdivorcedfromthepeople,andcorruptionandothermisconduct.),等浓缩词只用直译法是不够的,因为这些词语建立起来的认知框架不能够促使读者有一个完整的整合过程。比如,“四风”问题指的是四种不良作风,由于文化内涵丰富,在整合过程中,源语言空间和目的语空间互相投射,产生共有空间的信息量是不够的。翻译时不仅需要将语言表征中的缩略词投射到混合空间,又将其内在认知联想投射到混合空间。在整合空间中,语言表征需要细化、完善,因此,需要一定的语言结构来填充认知框架中的槽孔和隐藏于语言文字中的语义值。因此,需要直译加注的方法。
(二)概念整合角度下的意译法
意译把通顺的译文放在首要位置,可以说是“得意忘形”。在外宣翻译中,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需要意译。如:“牛鼻子”——specific,criticalproblems,“拦路虎、绊脚石”——barriersonthepathahead,真刀真枪推进改革——MakeSolideffortstoadvancereform,“橡皮泥”“稻草人”——tokens等,以上这些词语,有着丰富的寓意。如“拦路虎”这一成语,出自一典故;《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过去指拦路打劫的匪徒,现在比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困难。“绊脚石”是一个高频词汇,《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比喻阻碍前进的人或事物。如果直译的话,语言不够简练。更重要的是,直译不能使引起读者产生和源语言一样的比喻意义、文化联想意义。在概念整合过程中,原文建立的认知框架,通过跨空间映射,选择性进行投射时,参与的要素不一样,如果直译,那么重要关系的转换就无法实现。比如,在“拦路虎、绊脚石”这一词汇语境下,有这样一种含义——如果不清除“拦路虎、绊脚石”我们的目标不能实现,这一因果关系推理出来的逻辑意义如何在译文表达体现出来。外宣翻译既要能使读者接受,语言还需要简洁。形成新创结构后,语言经过完善和扩展,找到一种简洁、省力的表达,才能达到外宣翻译的目的。英语中“barriersonthepathahead”可以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因此,为了能激起目的语读者建立起相同的认知框架,实现重要关系的转换,需要进行替换,才能把默认值不一样带来的鸿沟给填平。在翻译过程中,混合空间中新意义的产生,源于跨空间重要关系的调整和转换,译者在对源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基于目的语语言特点组织译文,使目的语读者建立起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框架结构。在概念整合过程中,不同语言体系在语义加工时的默认值不一样,因此,较源语言表征结构需要调整目的语语言表征结构,译文需要调整措辞。可以说,译文的表达,是译者基于概念整合,依据交际的需要和文本的特点,构建概念框架、完善加工语言的过程。
总之,中国特色政治词汇的处理,注重心理空间和认知模式的相似性,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让读者可接受,这样才利于构建话语体系。
四、新时期中国特色词汇英译阐释对新形势下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首先,为语言共性和个性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心理空间的建立说明,语言结构与客观世界有着对应关系,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反映。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心理空间内的要素会有所不同,参与整合的输入空间之间的要素和映射途径不同。其次,为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阐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意义的构建是动态的。不同文化时空下,语言的思维框架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语意整合网络、和要素不一样。因此,跨文化的传播,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框架模式。
再者,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提供了支持。在中国重塑、构建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中译者承担重要使命(余秋平,2016:126)。在构建融通的对外话语体系过程中,对原文结构及其文化心理模式进行理解、构建目的语语言读者相应的文化心理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在这一整合过程中,翻译技巧的运用、策略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更是以译者为主导进行翻译创造性的过程。因此,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很好的佐证。
最后,为新时期外宣翻译策略提供了参照。中国文化走出和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译文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将直接影响到外国受众对中国政治经济政策、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汉语中,存在大量的特色词汇,有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在目的语中难以找到直接与它相匹配的对应物,即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王佐良,1985:4)。因此,要使不同语言文化语境下的人们准确了解中国国情、汉语文化,并且让他们逐渐认同和接受中国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习惯,则须在翻译过程中弥补文化差异,精准翻译,提高翻译质量,增强译文的欣赏性和可读性,让外国受众愿意接受进而能够了解中国。
五、结语
本文从概念整合角度阐释了新时期中国特色政治英译技巧选择的认知过程,探讨了原文理解、译文表达过程的认知本质,分析了直译与意译背后的认知选择过程,取决于两种语言的概念结构和语言结构的相似度。这个过程是外部与内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是译者主导下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将概念整合运用于不同文本的翻译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本文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应用尝试。
参考文献:
[1]陈道明.隐喻与翻译一一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40-50.
[2]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03(3):18-20.
[7]王斌.解构与整合的比较研究[J].中国翻译,2006(1):11-14.
[8]王斌.映射及其认知运作[J].外语研究,2001(3):36-40.
[9]汪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3):27-32.
[10]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王佐良.翻译与文化繁荣[J].翻译通讯,1985(1):3-7.
[12]魏琳.中国传统翻译观和认知翻译观的对比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0(2):69-71.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项凝霜.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3):90-93.
[15]余秋平.国家形象视阈下外宣翻译策略刍议[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1):126-129.
[16]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19-27.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邝玉坤.中国特色政治词汇英译之概念整合过程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4):162-163+172.
基金:重庆市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移动互联构建翻译课程新型教学生态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3329)
分享:
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这个广阔的世界中,人们可以开展广泛的交流,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的出现受到大众较高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对网络语言较为追捧。网络语言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影响。
2023-11-13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阅读兴趣。
2023-10-31中医术语是中医理论和文化的凝练,中医术语翻译是中医翻译的核心问题。21世纪以来,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成为研究热点。要推动中医的国际交流,中医界普遍认为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和规范化必不可少。国内主要中医药翻译标准化词典有近20种,但始终存在标准不一、译名不统一的问题。
2023-07-04方言是一个地域社交的工具,是当地历史文化重要的载体,是组成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必不可少的内容。方言现象,不仅出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交流中,还常见于在影视剧目、电视节目、音乐、文学作品、地方戏等。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方言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保护方言的工作已然刻不容缓。
2022-01-28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各种语言或者非语言因素共同创设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儿童绘本作为一种语言载体,经过英译汉、汉译英等多种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实践过程,基于国际和国内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我国宏观政策保证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形价值,彰显出跨文化语境下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尤其是绘本汉译英实践对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
2021-12-31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创造了许多文化文明。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善而成熟的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了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事物,而网络语言的出现势必会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1-11-23在媒介革命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拓展了传统文学的审美维度。视听以及图像转化为审美,杂语共生为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增进创作主体和受众之间的情感,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学语言具有独特的审美维度,网络文学所带来的其他衍生文化是非常庞大的,可以使自身处于社会文化产业链的上游。
2021-11-23在"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言文化在与世界各国交流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国家软实力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基于此,本文从"一带一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探究传播路径,即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为汉语言文化传播提供支持;利用融媒体平台,扩大汉语言文化传播范围;完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促进汉语言文化传播。
2021-11-23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汉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我校地处青藏高原边缘,60%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农牧区,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差异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作为职业中专,我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将成为左右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1-11-22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学习因伴随着文化学习而独具一格。在跨文化交际往来中,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课堂中的文化与知识已经成为不可分离的教学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外国文化,却忽略了传统文化。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将英语文化融入课堂教育,传统文化的融入较少,学生无法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汉语文化含义。
2021-10-29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上海翻译
期刊人气:1698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672-9358
国内刊号:31-1937/H
邮发代号:4-580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12
影响因子:0.480
影响因子:0.278
影响因子:0.5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