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死亡与生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两大禁忌。但是,坦然面对自己生活的那些人也必须想到“死亡”。庄子的生死观是中国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思想闪耀着中国古代祖先的高智慧。它体现在自然本体论和精神超越论两个方面。其美学死亡内涵十分丰富,是超功利的。他追求自然之美。他认为,得“道”将获得最高的审美意识,对死亡的恐惧会变成的精神心灵的至乐感应,从而实现精神审美境界的“一切与我同在。”
庄子的生死观是中国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思想闪耀着中国古代祖先的高智慧。它体现在自然本体论和精神超越论两个方面。
—、自然本体论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这一哲学的概念早已孕育了生命意识的审美和人文关怀。但是,就人类本体论层面的生活美学意义而言,首先要提倡庄子的哲学。他的哲学是生命的美学,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超验美学。“庄子的美学就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是他的美学。这是庄子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学是人类的自我超越。美学的超越是人类唯一的出路。”对于庄子来说,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主体的精神境界;它最高的个人理想和生活,是与天空“同一”的和谐。超越本体所实现的本体论的审美乐趣。庄子同化和解体了个体的存在,进入了道的存在,最后又回到了道的最终存在。在庄子看来,“道”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庄子在文章《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大美是庄子的“道”,是至高无上的“道”。所以,庄子也说:“夫得是(指“道),至美至乐也。”(《庄子·田子方》)意味着你得到了“道”,就会获得最高的美感。因为,“道”是美的最高境界。在这个领域,真、善、美是统一的,任何事物只要得道,那就是既真、既善,也是美的。
庄子的死亡哲学观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层面:自然本体论和精神超越论。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不仅是审美超越的分层次过程,也是理解和回归“道”的内在统一过程。在自然论的层面上,庄子认为死亡是大自然大化流行的必经途径,是无所穷尽的“道”的最终体现,死亡是一种自然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庄子以生命的终极困境为立足点,他达到了“道”的状态一致及和谐,到达内在的精神超越层次。庄子的美学审视和死亡关心着眼于人的自然归化,即人向自然的生成。庄子认为“道”即自然,故美就是自然。《知北游》中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即要以自然为美,追求万物的天然本质。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意味着自然简约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一种理想的美。为了实现自然化,具体途径是“外天下”和“外物”,使主客体相互统一,以消除自我的存在,达到了“吾丧我”的境界,使我融于吾之中。这样,消解的自我主体实际是超脱了自身的有限存在,达到一种境界,它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其庄子美学观的根本在于客体化的我对主体性的我的排除,让“我”融化入无穷无尽生活的“大道”。“从我与物的精神联系上去寻找美,把美看作是一种生活境界,一种令人忘怀一切的特定境界”。
在“齐物论”中,庄子提出并讨论了“物化”的审美范畴。《庄子·齐物论》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意味着庄周与蝴蝶本来就很不一样,但他们可以在“适志”中相互交流,非蝴蝶也不是庄周,同于天下之物而化。这一阶段就体现在非彼非此的纯思维现象的美感。更精确的意思是“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知北游》)又“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刻意》)“一”和“天”差别太大,但两者可以成为一。徐复观先生说:“物化的境界,完全是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因为是物化,所以自己于一境之中,而傥然与一物相遇。此一物一境,即是一个宇宙,是一个永恒。”但是在庄子中,所有事物的个体意义开始被消除,它们被合并为非彼非此的状态,从而导致一切都是纯粹不在的状态。它与老子的“无”具有相同的用法。但前者是艺术上的,美学意义十分明显;后者是哲学的,是一种思辨性的结论。依据庄子的美学观点,“物化”并不是异化关系,而是明确了主客体的亲和力。消除自我,使得主体客观化,是一种人非外在精神超脱的动态形成发展过程。它是自然人的审美超越,而并非主观意义的丧失。“美所体现的主客体的统一,是最后完成了的统一,是主客体的最高形态的统一。”这种一致使庄子更进一步将自我放置于审美精神境界中,即“天人和一”的境界,有限性化解为无限,将自我死亡的悲剧意识真正变成一个大的自我精神快乐。这种统一本身就是消解了死亡悲剧意识。庄子用“道”来超越生死矛盾。“从道的无限和自由,推出了人的无限和自由,把永恒的大自然的无意识、无目的,却又合乎运动的规律作为人效法的模范。”庄子进一步提出了“心斋”“坐忘”的悟道的理念,“心斋”“坐忘”的悟道观的关键是“忘记我”“忘记事物”以及心态要达到绝对清晰明朗的精神境界。这种观察宇宙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自由心态符合美学的最基本心理特征和审美主体的精神自由。海德格尔说:“在作美地观照的心理考察时,以主体能自由地观照为其前提”,“心境愈自由,便愈能得到美地享受”。徐复观认为:“忘知是‘徇耳目内通’的纯知觉活动,这种纯知觉活动就是美地观照。”在这种纯粹的感性活动中,人与世界之间发生的事情是一种简单、真实、生动的联系。它是一种超越事物和我的自由心态。这种心态可以把握宇宙的生命力和真实状态。这是一种审美的关照。从客观和实际的社会内容来看,庄子追求的美是一种解脱。“庄子把死不看作拯救而当作解放,从而似乎是具有感性现实性的自由快乐。”所以庄子面对他的妻子的死,“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死亡是顺应大自然的方式。为什么会伤心呢?”《大宗师》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认为死、生就像白天和黑夜的变化规律,完全来自自然。《知北游》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认为,一个人的生死是宇宙的聚集和分散,必然是自然的。与道相比,生命失去了,死亡并没有损失。《庄子·庚桑楚》:“将以生为丧也,一死为返也,是以分也。”这样使庄子美学死亡哲学观具有积极的肯定价值。
二、精神超越论
庄子在“道”范畴构建了他对审美死亡的内在超越,这本质上是对“道”的理解和认识。庄子谈到忘记有形的东西、忘却无形的社会原则,甚至连忘的自身载体都忘掉。这是必然选择下的当然意义,在理性支配下,自由快感不断增强,这个过程的变化就是美的追求的提升。庄子认为,通过虚静以“游心于道”来达到“道”的体认和领悟,审美心态往往具有无限的自由,这是审美想象达到的最高领域。在虚静的状态下,排除了外界的干扰,消除了思想和世俗的欲望,可以将所有的思想集中在“神与物游”的心理状态中,可以脱离特定的时空环境,提供广泛的心理时空,有利于审美现象的发展。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达生》),专心致志于观察对象,可以实现高度自由的审美体验。庄子以内心的无限超脱为起点,达到外在的无限超脱和“以天地为春秋”的整体统一性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存在毁灭了。所以,庄子具备了对死亡的充分认识,它是以现有时间的有限性为根据和对终极意义的进一步探讨和认识为途径的。因而消除了死亡的悲剧意识,进入了非死非生的一种超脱状态,最终超越了外在时间、空间的限制。
庄子把内在和外在超越的双向统一层面作为依托,创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精神超越性美学死亡观。庄子超越了外在时空形成的崇高境界,这是对时间、空间的束缚有效地打破,进而得到了外在客观条件,时间和空间的超越使他“成为与自然和宇宙相同的‘至人’‘神人’和‘圣人’。”《庄子》经常一贯称赞的真人、至人、神人,这些被庄子描述得神乎其神。他们被称为“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但它实际上是庄子为了表达他心里的那个自由而轻松、与大自然精神来往的理想高尚人格,这是他们与普通人不同,不是因为他们的寿命,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在有限的生活中享受无限的自由来。他们可以超越生活,不受生死束缚。通过这种方式,生活被提升到一种自由无待的心态。这是以死看待生的生命理想状态和审美生存理念。以美学魅力欣赏生活的方式。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这种生活态度确实是最好的提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忙碌,生活空间越来越狭窄、拥挤,生活在日益充实和丰富的物质世界同时缺少美感。精神和身体的疲惫早已忘记了生存背后隐藏的死亡的意义。
庄子通过对精神内外时空的无限超越,不断回归自然,其重点是“死生一体”的生死观。因为庄子对死亡问题的思考,“而是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出发,从人类的终极困境出发,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我们暂不管庄子的对生死的解释是否科学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庄子从更广阔的宇宙视角观察生命,“就将个人的存在和一种永恒的自然实在联结在一起,人在自然中获得了不朽,人在精神上得到了一种深厚的依托、慰藉和保障。”也就是说,庄子精神的超越表现在“吾犹告而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已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庄子通过“外物”“外生”,达到“朝彻”“见独”,最终游于“不死不生”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消除了死亡的悲剧意识,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实现了自由和审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2.
[2]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6.
[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社,1999:258.
[4]张耿光.庄子全译·齐物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4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63-75.
[6]徐锡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社,1995:93.
[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9.
[8]张耿光.庄子全译·大宗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05,109.
[9]张耿光.庄子全译·知北游[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380.
[10]张耿光.庄子全译·庚桑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418.
[11]李泽厚.华夏美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92.
[12]胡家才.新编美学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119.
[1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34.
[14]秦伟.逍遥于生死之间——庄子的死亡伦理及现代价值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15]周云富.庄子文道自然观及其表现研究[J].作家,2008(2).
[16]刘媛媛.庄子与加缪文学作品中的自然观之比较[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7]刘明.论庄子死亡观的美学价值[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6).
[18]张丹凤.《庄子》灵性关怀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冯登立.庄子生死哲学观的美学价值[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4):98-99+114.
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于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GXJK22)
分享:
儿童哲学与童年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家”(Home)哲学,它们在人之成-人(becoming-human)与人生的层面回答了人“何以为‘家’”这一根本性问题。因为,儿童与童年绝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人与人生的某种状态或某个阶段,而是从本源与存在的深度上成为人之成-人及其所构成人生的栖居地。
2023-09-13广义茶文化是指以茶叶为载体折射出中华传统的文化思想内涵,反映出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习惯、交往习惯、地域文化等。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一是物质方面,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反映时代背景下生产力的水平以及人的价值追求。二是政治背景,上层建筑对茶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茶行业进行的规范、要求、准则、纳税等等,都反应出当时的制度背景。
2021-11-17唯物史观从三个维度透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首先以现实的人的劳动实践为逻辑起点确立人的地位和物质的基础地位,打破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次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推进说明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最后以社会形态的演进说明在特定的时空中人不同的生存状态,从摆脱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得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结论。
2021-10-20魏晋玄学上承两汉经学下接隋唐佛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其儒道兼综的哲学本体论对于扫除两汉经学天人感应学说的迷信和教条色彩,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给魏晋思想界带来一股耳目一新的感觉。魏晋玄学作为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思想,一方面表达了他们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人生理想。
2021-08-26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是威胁和平的军事竞赛并没有停止,而且还在不断发生局部的冲突与争斗。墨子由"非攻"这种克制战争,消除暴力的消极和平,进一步发展到提高个体生命的精神文化价值,其价值理念与世界主流文明价值体系相同,比较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通过借鉴墨家和平反战思想理论,可以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2021-08-09金岳霖《知识论》是中国第一部进行知识论相关研究的著作,其对于知识理论研究的开拓不仅丰富了当前中国的哲学研究,还开拓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推进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哲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表述不清晰、研究视野局限的问题,为中国知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知识论研究的现代化转型中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2021-08-09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以及未来人口老龄化形式的严峻,发展老年生命教育,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认识生命、充实生命的内涵、培养生命的智慧,达到面死而生的境界,已成为提升老年人生命品质的重要途径以及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生命教育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占据主流的则是儒家生命哲学,而且时至今日仍对人们的生命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2021-07-29东方“无限”思想发展源远流长,若提到中国哲学,不得不说老子,春秋末年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建立了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中心思想体系,老子崇尚自然,主提出道即是“无”,以及宇宙万物最初都“因无而有”“有生于无”,这里所指的“有”与“无”,可视为有限和无限两个范畴的初始提法。
2021-07-22马克思关于"劳动幸福"的内在机制体现为:幸福感缺失导致人们质疑劳动价值。只有消灭异化劳动的束缚,推动幸福由劳动者的彼岸"理想"转向劳动者的此岸"权利",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人本身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并作为幸福的基础和源泉,创造全人类的、全面的幸福。在当代中国,美好生活由劳动创造。
2021-07-12两宋之际是宋明理学史上非常重要但研究却又较为薄弱的学术时期。重要是因为它承接两宋,衔接程朱,乃早期道学话语建构的关键时期,薄弱则缘于其复杂的学术样态,学派林立,纠葛累年,梳理清楚并非易事。我们知道,庆历之际,学统四起,洛学、新学、蜀学、朔学等相峙而存。至两宋之际,随着学派宗师的纷纷离世,能够主导当时学术格局。
2021-07-12人气:1422
人气:919
人气:757
人气:59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期刊人气:1845
主管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山西大学,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674-7062
国内刊号:14-1354/G3
邮发代号:22-25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669
影响因子:0.557
影响因子:0.485
影响因子:0.556
影响因子:0.474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