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费尔克劳夫三维模型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2021-02-26    232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主要应用在网络空间的特殊语言,突破传统语言结构的束缚,扩充生动化形象化的词汇,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网络舆情,受到网民的追捧。从费尔克劳夫的话语三维模型的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批评性分析不仅能够阐释网络语言与网络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反映意识形态在话语中发挥的作用,而且有助于了解网络语言表征下的社会现实,探究网络语言与网络现实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 关键词:
  • 应用语言学
  • 意识形态
  • 网络流行语
  • 网络现实
  • 语篇
  • 加入收藏

作为网络时代产生的特殊方言,网络语言得益于网络的虚拟性,将网络环境与语言符号相结合,具备了强大的包容性,再加上其本身的匿名性,为融入网络社会的公民提供了自由表达意识形态的可能,成为网民思想表达的清晰投射。批评语言学主要研究话语与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解释语言与权力分布,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模型为视角对网络语言的代表——网络流行语进行批评性分析,不仅能够解释网络语言如何构建网络现实,并且深入探究探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理论背景


批评性话语分析,又叫作批评语言学,最早由Fowler于1979年提出。该话语研究方法吸收了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主张以语言分析为手段,旨在揭示语篇中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Fowler,1979)。在此基础上,批评语言学通过对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着重研究语言和权力以及存在于话语实践中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Van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关注在社会背景下和交际过程中如何实施、复制及抵制权力的过度使用(VanDijk,1985,355)。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社会权力的实施就意味着控制的存在,如果一个群体能够控制其他群体的行为和思想,就意味着他们拥有权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权力不仅控制着内容,还控制着文本结构和谈话,然而,谈话和文本(text)并不总是直接实施或体现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而是语境干涉、加强或改变这种关系(VanDijk,1985)。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目标在于揭示语篇是怎样参与权力的滥用及社会不公平的产生和复制的,以此来提高公众对话语实践中权力与意识形态的辨识和反思。

Fairclough的话语三维模型将语言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相结合,以突出语篇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强调意识形态在话语中发挥的作用。Fairclough把语篇区分为抽象语篇和具体语篇,他认为,“语篇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抽象的,指语言和其他符号是社会生活的成分;另一个是具体的,指再现部分世界的某些方法。”(Fairclough,2003)Fairclough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同时吸收借鉴了Foucault的话语秩序,Gramsci的霸权理论等概念,提出语篇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是组成社会实践活动的符号元素(Chouliaraki,L.&Fairclough,1999)。由此,Fairclough提出了三维话语分析模式,来进一步解释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

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其中话语实践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和消费。文本分析指分析语言文本的形式特征,包括词汇、语法、语义及衔接、结构等方面的分析。Fairclough在文本分析中融入了Halliday的功能观。他认为文本中所有的句子在功能上都是可分析的,如语篇的社会实践的重新情景化过程中体现着特定的意识形态,构建作者和读者的身份及他们之间的关系(Fairclough,1995)。话语实践包括理解文本是如何产生及如何被解读的,文本产生、被分配和消费的方式能够帮助理解文本是怎样被感知、被理解及被使用的(Hill,2009)。Fairclough把话语实践分为制度进程和话语过程,他认为话语实践一方面跨越了社会和文化的分割,另一方面还跨越了语篇、语言和文本之间的分割(Fairclough,1995)。另外,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体现了社会人的实践本质,与社会结构相连接,构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分析体现了文本产生的最深层次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文本的最终来源。在三维分析模式的基础上,Fairclough进一步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述、阐释和解释,进一步分析语篇中的控制与权力。其中,描述这一步骤是指对文本语篇的语法特征进行的分析。Fairclough(1989)认为,阐释过程的资源主要是生产过程的产物——文本,因此,阐释与文本和互动的关系有关。解释探究的是交际互动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既然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那么话语背后蕴含着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并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这三个步骤密切相关,体现了社会与语言的关系,能够揭示社会实践对话语的影响和控制。


二、网络流行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与传统交流方式不同,网络语言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生动性,不拘泥于规范的语言表达系统,注重意识形态的自由表达。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产生与广泛传播,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信息技术、社会心理、语言符号等多种因素公共作用的结果(王仕勇,2016)。网络的虚拟性、无限性和自由性使网络语言具备了区别于主流语言的构建虚拟网络现实的特点和功能。

(一)描述

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有不同的过程种类的人类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有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在物质过程中,物质过程通常有动作发出者和动作的目标两个参与者。比如,网络中流行的一个句子:“我揍你个生活不能自理。”在这个物质过程中,动作本身是“揍”,动作发出者是“我”,目标是“你”,这个网络流行语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幽默地表达了说话者的愤怒,体现了小句的及物性,夸大了句中的意识形态。在心理过程中,小句由现象、感知者和心理过程构成。其中,现象指的是被感知到的事实或事情,而感受到这一现象的就是感知者,感知者的角色应该由社会人担任,是句子的参与者。心理过程的动词包括感觉动词、感情动词和认知动词。例如:“闭上眼睛,我才能看到我的前途。”感知者是“我”,现象是“我的前途”,这个心理过程是由感觉动词“看到”实现的。网友用这个心理过程诙谐地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不确定,以一种自嘲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强化意识形态。关系过程通常指代某人或某物的状态,该过程可分为两类:归属和认证。入选2016年十大网络用语的“吃瓜群众”源于记者采访一位老人,老人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有人评论:“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吃瓜群众”体现了归属的性质,因此,这个句子属于归属类关系过程,它以一种幽默地方式调侃了作为无辜旁观者的身份。入选2019年十大网络用语的“柠檬精”和“是个狼人”分别认证的是喜欢嫉妒别人的人和不按常理出牌但却很厉害的人,这两个流行语是认证关系过程,以形象的语言构建了网民自己的话语体系。

(二)阐释

在阐释这一语篇分析的中间过程中,语篇不仅仅被看作是具备语言特征的文本,还是一种语篇实践。阐释不仅将语篇本身和语篇参与者联系起来,还注重分析语篇的成因及对语篇的解读。

网络的一个主要特征之一在于其广泛的交际性,因此,网络语言本身具备巨大的包容性和随意性,扩展了网民的交际范围,允许网民对网络语言赋予个性,从而加强网民在网络环境中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网络语言的突破性和不规则性使其具备了独特的特征,帮助网民构建了网络现实。之所以网民会创造与日常语言不同的网络语言,是因为网络为之提供了更自由的言论氛围,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受到众多规则的约束,并且表情和肢体语言不能通过网络发挥沟通作用。然而,具备自由性的网络语言能够为网民提供畅快表达自己情感的利器,使他们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我走过最远的路,就是你的套路”中,前半句看似准备认真讲述自己的一段经历,而后半句利用相同的“路”字带出了“套路”一词,来讽刺对方精心策划的一套算计人的计划。除此之外,网络流行语中的“被”字句的使用也是网络语言突破性的体现之一。这些“被”字句不仅仅体现了被动的含义,还带有贬义的色彩,更是网民通过对语法规则的改变而达到真实表达自己情感的目的。在网络语言中,“被”字句用来表达对事件的嘲讽的消极的感情色彩。“被迫营业”指不情愿,但是不得不去工作,突显背后的意识形态。除此之外,使用被字句可以隐藏动作的真正发出者,隐藏不必显露的那部分意识形态。“大学生被就业”中,“大学生”是“就业”的动作发出者,“被就业”又表明“大学生”同时又是整个被动事件的受动者。

(三)解释

解释是语篇分析的第三个步骤,主要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考察语篇交际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探究语篇产生的社会性因素和内在原因。

随着社会的各方面发展,语言本身也在不断地调整变化,同时语言还是社会文化的生动反映。网络语言被网民用来构建能够打破传统限制、自由表达观点的网络现实。网络语言是一种话语实践,利用网络世界的无限性和虚拟性形成了区别于传统语言系统的特殊语言。网络语言不仅反映了对传统社会现实的抵制,还创建了独一无二的网络现实,为网民提供了自由的表达环境。网络流行语是网络世界的缩影,是网络典型事件的语言符号体现。网络语言中越来越多的非标准表达方式出现,如“skr”原指汽车轮胎摩擦的声音,被流行歌手使用走红后,用来表达认同和钦佩。“喜大普奔”一词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的联合创新表达。由此可见,网络语言使得网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畅所欲言,相对更加自由地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社会现实的构建离不开身份的创建。在网络环境这个虚拟世界里,网民试图用特殊的语言系统来创建网络世界的身份,而这个特殊的语言系统就是网络语言。Halliday(1976)在“Antilanguages”一文中提到的“第二人生”可以用来被指代网络虚拟世界。根据Halliday“第二人生”的理论,网络环境可以被视为一个可替代的社会现实的创建,是网民可以建构网络身份的现实。作为主观现实的体现方式,反语言不仅表达现实,还创建和维护现实。而网络现实本身也具备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等级,电脑水平技术高超的人群无疑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和渠道,比电脑水平一般的人在网络现实中享有更多的权力,因此成为其中的控制群体,能够影响甚至改变其他群体的思想或行为。


三、结语


网络语言的发展创新不仅仅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年轻人在构建网络社会时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同时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其中,网络流行语是社会舆情的突出呈现。根据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模型,将网络语言看作社会实践,从描述、阐释和解释三个步骤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批评性分析,能够剖析深刻的社会意蕴,解释网络语言的构建网络社会的功能,并进一步解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

[8]王仕勇,网络流行语研究:社会与媒介的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贾亚丽.费尔克劳夫三维模型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探析[J].传媒论坛,2021,4(04):150-151+15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当代语言学

期刊名称:当代语言学

期刊人气:1515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学

国际刊号:1007-8274

国内刊号:11-3879/H

邮发代号:2-527

创刊时间:1962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