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Wanfang)数据库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Excel建立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处方选穴数据库,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腧穴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14篇,涉及针灸处方114首,腧穴92个,腧穴使用总频次1075次,使用频次前七的依次为百会、内关、太冲、三阴交、神门、足三里、印堂;重用督脉、肝经及膀胱经穴位;头面颈部、下肢部、上肢部腧穴使用频率高于其他部位;最常用的腧穴组合为百会-内关、百会-太冲,且支持度最高;聚类分析共得出4个有效聚类和4个核心穴组。结论 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注重脏腑辨证选穴和上下配穴,多以通督醒脑、升发阳气、解郁安神、调畅气机为治则,疗效可靠。
卒中后抑郁(PSD)是抑郁障碍中的特殊类型,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低落、精力减退、思维迟缓,并伴有多种躯体化症状的精神性情感障碍疾病[1]。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我国脑卒中发病风险位居世界第一,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卒中患者第1年抑郁患病率约为20%~50%,前6个月达到高峰[3]。国内报道显示,PSD的患病率在20%~80%之间波动,平均为40%~50%[4]。PSD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脑卒中患者大脑神经生物学结构、功能改变及社会心理学2个方面。大脑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PSD的发病与神经内分泌机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多态性、卒中部位差异密切相关[5],但至今仍无统一定论。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躯体功能障碍与发病前的社会角色及社会活动参与度等密切相关,结合脑卒中后遗留的认知功能障碍、心理情绪变化可促成抑郁的发生。西医治疗PSD以抗抑郁药物及心理疗法为主,疗效肯定,但抗抑郁药物长期使用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不利于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且PSD的相关因素繁多[6],无法通过单一手段治疗,常以多种抗抑郁药物联合使用为主,无疑增加了药物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心理疗法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参与率低。大量研究表明,针刺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无不良作用,操作简便,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PSD临床研究文献的选穴规律,为PS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针刺”“卒中后抑郁”“临床”为检索词,检索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Wanfang)数据库中针刺治疗PSD的临床研究文献。
1.2 纳入标准
1)所选文献明确纳入患者为PSD患者;2)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或疗效观察类文献;3)干预措施为常规针刺或针刺结合其他疗法(如中药、西药、音乐疗法等);4)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排除标准
1)非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或疗效观察类文献,如个案报道、会议、综述、系统评价、动物实验等;2)非常规针刺处方,如以电针、耳针、头皮针或单穴针刺操作手法等为主要干预措施的文献;3)针刺处方记载不全或不能获得全文者。
1.4 资料提取及Excel数据库的建立
使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文献查重,通过阅读文献标题及摘要初步排除个案报道、综述、会议论文、Meta分析、动物实验等,后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精读文献,以符合要求文献中的腧穴为题材,应用Excel建立针刺治疗PSD处方数据库。
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对纳入文献提取文题及腧穴名称,录入Excel 2019,建立针刺治疗PSD处方数据库。参照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7]对腧穴名称及其归经进行规范化处理。统计腧穴及特定穴使用频次及腧穴所属经脉,利用 SPSS Modeler 18.0及SPSS 23.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2、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通过CNKI、Wanfang数据库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29篇,使用NoteExpress软件查重后得390篇,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不相关文献223篇,对初筛后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剔除处方不明确文献及干预措施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53篇,最后共纳入有效文献114篇,含针刺处方114首。
2.2 腧穴使用频次及频率
114首处方共使用腧穴92个,总频次为1075次。使用频次前七的腧穴依次为百会、内关、太冲、三阴交、神门、足三里、印堂,其中百会穴使用频次最高,达90次。频次≥20的16个腧穴见表1。
表1 频次≥20的16个腧穴
2.3 腧穴归经
由表2可知,归经共涉及14条经脉,使用频次前三的依次为督脉(262次,24.37%)、肝经(113次,10.51%)及膀胱经(106次,9.86%)。
2.4 腧穴分布部位
由表3可知,92个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面颈部、下肢部、上肢部等。
表2 针刺治疗PSD处方腧穴归经
表3 针刺治疗PSD腧穴分布部位
2.5 关联规则分析
运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对92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5,共得到410条关联规则,支持度≥40%的有12个组合,针刺治疗PSD支持度百分比最高的核心腧穴组合为百会-太冲、百会-内关,均为64.035%,腧穴关联规则见表4。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92个腧穴进行网状图构建,设定可显示的最大链接数为80,弱链接上限为15,强链接上限为35,链接大小显示强、正常、弱类别,以圆形网络展示,得出针刺治疗PSD最强链接为百会-内关,链接数为62,其次为百会-太冲,链接数为61(见图1)。网状图及关联规则相互印证,明确展现出针刺治疗PSD的常用穴位配伍。
表4 针刺治疗PSD处方关联规则分析
图1 针刺治疗PSD处方腧穴网络图(连接数15~35)
2.6 聚类分析
运用SPSS 21.0软件对频次≥20的16个腧穴进行聚类分析,设置最小聚类数为5、最大聚类数为10,聚类方法选择“组间连接”,选用Pearson相关性测量方法,得出树状图(图2)及冰柱图(图3)。冰柱图取群集数为10,可得出4个有效聚类,分别为太溪-丰隆、期门-脾俞-心俞、合谷-太冲-内关和印堂-百会;树状图取类的距离为20,可将腧穴聚为心俞-脾俞-期门-足三里-丰隆-太溪-三阴交、百会-印堂-神庭-水沟、内关-合谷-太冲-神门及四神聪4类。
图2 针刺治疗PSD核心腧穴聚类分析树状图
图3 针刺治疗PSD核心腧穴聚类分析冰柱图
3、讨论
中医学理论认为,PSD是在“中风”基础上继发“郁病”,病变部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中风后气机逆乱,痰瘀内生损伤气血阴阳,神失所养,病性为虚实夹杂[8]。
本研究共纳入针刺治疗PSD处方114首,涉及腧穴92个,使用总频次达1075次。百会、内关、太冲、三阴交、神门、足三里、印堂是治疗本病的高频腧穴,百会为首选腧穴,属督脉,其位在巅顶。《说文》言:“颠,天也。”百会与天气相通应,为人体阳气最旺盛之地。《说文》又言:“百者,多也,会者,交会之处也。”针刺百会可激发百脉阳气,通百窍。《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之海。《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头者,精明之府。”故针刺百会具有升发阳气、醒脑开窍、益精填髓、解郁安神之功,对中风及郁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针刺百会穴可使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的多巴胺、五羟色胺(5-HT)水平升高,有效改善大鼠的抑郁行为学状态[9-10]。王洪亮等[11]研究发现,加强扬刺百会穴可降低PSD患者外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水平、调控核因子-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NF-κB/iNOS/NO)信号通路、阻断炎症反应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为督脉、肝经、膀胱经。中医学理论认为,阳气具有推动、兴奋的特性,PSD与阳气升发不足密切相关,故出现少动、内向、压抑的症状,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人体一身之阳气,通过针刺督脉穴,能升发阳气,加强其兴奋、推动作用,从而治疗PSD。肝经循行“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李云燕等[12]研究发现,抑郁倾向患者与肝经能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故3条经脉经气相通,与脑、髓、神的调控密切相关,针刺此三经腧穴可相互协同,达到升阳、兴奋、推动之效。
头面颈部、下肢部、上肢部是针刺治疗PSD选穴较多的部位,头面颈部以百会、印堂、四神聪、神庭居多,这些穴位均为调神要穴,直达病所。上肢部、下肢部腧穴分别以内关、神门、合谷及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穴频次最多,太冲与合谷相配,“开四关”可平调气血阴阳、醒脑开窍、疏肝解郁安神。研究发现,针刺“四关穴”可显著改善PS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提高BDNF、海马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谷氨酰胺酶(GS)含量及GS mRNA表达水平[13-15]。内关调理三焦气机,神门养心安神,三阴交、足三里可调补脾胃,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及五行相生相克可知,调补脾胃亦可发挥疏肝解郁之效。相关研究表明,应用健脾疏肝法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可降低血清高表达细胞因子的水平[16-17]。诸穴合用,充分体现了“局部”与“循经远端取穴”结合整体调节的理念。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针刺四肢腧穴亦可改善“中风”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生活能力,进而调节患者情志,达到治疗“郁病”的目的。
通过腧穴关联规则及网络图发现,百会-内关、百会-太冲为针刺治疗PSD处方中的核心穴组。百会位于巅顶,《针灸甲乙经》云:“三阳五会。”百会为足少阳经、足太阳经、督脉、手少阳经、足厥阴经的交会穴。《针灸聚英》云:“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故百会穴性属阳,为百脉阳气汇聚之所,针刺百会可升发阳气,通督醒脑。内关穴为手厥阴经腧穴,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针灸大成》云:“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阴维脉与足三阴经会于任脉,与百会相配,可贯通阴阳,阴阳互根,合用可调补阴阳以扶正,体现了“从阴引阳”的思想;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可畅达全身气机,调和气血,调节情志,与百会相伍,可协同强化解郁之功。
通过聚类分析冰柱图得出4个有效聚类分别为太溪-丰隆、期门-脾俞-心俞、合谷-太冲-内关和印堂-百会。太溪为肾经输穴,可益精填髓,丰隆可调和脾胃、祛痰解郁,二穴合用,后天滋养先天,使肾精充而化神,痰浊消则神安;期门为肝经之募穴,可疏肝解郁安神,心俞、脾俞为心、脾之背俞穴,三穴合用可健脾养心、解郁安神;合谷、太冲合用,“开四关”,平调气血阴阳,气机升降相宜,内关调理三焦,三穴合用,重在调节气机;印堂为督脉穴,与脑联系密切,为“印堂-督脉-脑”轴中的关键因素,与百会一脉相通,可通督醒脑、升发阳气、解郁安神。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印堂-百会可提高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BDNF活性,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而发挥抗抑郁作用[18-19]。
聚类分析树状图的距离设为20,可将腧穴聚为4类。1)心俞-脾俞-期门-足三里-丰隆-太溪-三阴交,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丰隆以健脾除烦解郁,体现了“表里经配穴从脾论治”郁病的思想。期门为足厥阴肝经之募穴,具有疏肝解郁之功。心俞与太溪则体现了“精神互用”的脏腑关系。《类证治裁》云:“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心藏神,肾藏精,精化气生神,为神、气之根基。此类腧穴均从脏腑出发进行调神,体现了注重脏腑辨证的理论思想。2)百会-印堂-神庭-水沟。此4穴均为督脉穴,位于头面部,直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重在通督调神,升发阳气。3)内关-合谷-太冲-神门,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阴主血,“开四关”平调气血阴阳,使气机升降相宜,内关可通行诸气,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可调摄心气以养心神。此类腧穴重在调摄气机,旨在使气机得畅;4)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具有安神健脑、益智调神之功。陈秀玲等[20]研究表明,电针四神聪穴能够增加脑血流量及胆碱能神经元数量,达到解郁的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针刺治疗PSD处方多从督脉、膀胱经及肝经腧穴入手,注重脏腑辨证选穴和上下配穴。治疗以通督醒脑、升发阳气、解郁安神、调畅气机为原则。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1)本研究以近10年国内临床研究文献为主,研究时间跨度区间有限;2)纳入文献中除针刺外,还包括结合其他干预措施治疗PSD,且操作手法、针刺时长等存在差异,导致结果可能存在偏倚;3)所纳入文献对针刺治疗PSD后随访涉及较少,针刺治疗PSD长期疗效难以评估;4)中医对PSD没有明确记载,医家对其证型各持己见,关于证型的探索及不同证型选穴规律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郭慧,崔子昂,焦鸿云.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J].医学信息,2020,33(4):121-122.
[4]胡洪平,林俊,车德文.开四关穴加醒脑开窍治疗卒中后抑郁52例临床观察[J].心理月刊,2021,16(8):61-62.
[5]孙文哲,朱舟,朱遂强.卒中后抑郁研究新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3(11):558-561.
[6]成帅,苏醒,范炯同,等.老年脑卒中后抑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2,49(3):562-566.
[7]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
[8]段佩鑫,吴松鹰.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1):104-106.
[9]娄冉,张红,陈华德,等.百会穴长留针法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中枢5-HT和DA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7):1702-1704.
[10]邹天雨,赵宇,马莉,等.电针百会及神庭穴对抑郁小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20,37(3):59-62.
[11]王洪亮,胡方梅,刘国华,等.加强扬刺百会对中风后抑郁病人MIP-1α和NF-κB/iNOS/NO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7):1184-1188.
[12]李云燕,卢德伟.抑郁倾向与肝经能量状态相关性研究[J].中医研究,2013,26(12):14-15.
[13]陈韬,叶海敏,康贞,等.电针“四关”穴及其相应单穴对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8):2948-2954.
[14]张鹏,叶海敏,吴清明,等.电针“四关”穴及相应单穴对PSD大鼠海马5-HT、NE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6,22(8):40-42.
[15]张雪淳.电针与手针四关穴对CUMS大鼠脑内谷氨酸代谢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16]高庆华,谭亚芹.健脾疏肝法电针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1):135.
[17]吴旭杰,赵娜,朱政羽.健脾疏肝汤结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及对血清5-HT、NSE、BDNF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13-17.
[18]黄芸,张治楠,黄泳,等.PI3K-AKT信号通路与抑郁症的关系及中医干预作用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2):108-112.
[19]赵俊,田会玲,宋洪涛,等.电针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及单胺类物质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12):62-67.
[20]陈秀玲,徐凯,罗仁瀚,等.电针四神聪穴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6-28.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82160936);
文章来源:姜升,王亚军,赵锦涛.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选穴规律[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05):65-72.
分享:
现代医学针对便秘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泻药或促动力药物)、灌肠、纠正排便习惯、改善生活方式等[5],但长时间利用药物通便易使患者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加重便秘程度[6]。针灸是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疗效显著、容易操作、不良反应少等优点[7]。
2024-11-29带状疱疹是一种影响皮肤和神经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十分常见且多发。该病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且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发病风险也会增加。带状疱疹的皮疹通常出现在身体的一侧,表现为沿着周围神经走向呈簇状分布的水疱,并伴有疼痛,这些皮疹一般不会跨过身体的中线,并常见于头面、颈、胸、腹、四肢等部位。
2024-11-29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病等严重并发症[1]。该病现以西药治疗为主,但部分药物不良作用较为明显。对此,石学敏院士创立具有规范手法量效学标准的降压疗法——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简称活血散风针刺法)。
2024-11-25卵巢早衰是指女性40岁前出现闭经或月经稀发,兼具促性腺激素水平上升、雌二醇(estradial,E2)水平下降等卵巢功能衰竭的现象,发病率约为1%~3%,其引发的闭经占全部闭经患者10%左右,严重降低女性生育能力,是引发不孕症的重要原因[1-2]。
2024-11-25研究表明,该疾病在全球的患病率高,男女均可发病,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困扰患者生活。其中亚洲男性OAB患病率为19.5%,女性高达22.1%,65岁以上的女性OAB患病率(30.9%)是25岁以下女性患病率(4.8%)的6倍多,我国18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5.9%。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表现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2]。
2024-11-25熊去氧胆酸是治疗PBC的首选药物,能对肝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分泌产生刺激,保护肝功能,并表现出广泛的抗炎及调节免疫作用[3]。尽管如此,仍有40%左右的患者对熊去氧胆酸生物化学应答欠佳[4]。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并为患者带来了更多临床益处。
2024-11-25动眼神经麻痹是多因素导致受累眼动眼神经损害而出现动眼神经及其支配肌的功能减退或丧失,常出现眼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方斜视,眼球无法向上、内、下转动,视物重影,瞳孔回缩功能缓慢或完全无反应,光反射及调节反射迟钝或消失等临床表现[1]。根据上述临床表现本病归属于传统医学中的“上胞下垂”“风牵偏视”“视一为二”等范畴。
2024-11-14腧穴自动定位是基于腧穴的针刺、艾灸、按摩以及相关机器人开发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人体背部穴位集中,但视觉特征却不明显,是腧穴自动定位的难点和热点,很多研究机构进行了相关尝试。王聪等使用多个深度相机,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实现了某一条经络上的腧穴定位,但此方法具有特殊性,只能解决特定经络上的腧穴定位问题,不具有普遍意义;
2024-11-12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糖、嘌呤代谢异常相关,尿酸沉积引发免疫反应和梗死。蜂针直刺可能通过调节代谢、维持血管通畅、降低高胰岛素血症、减少尿酸重吸收并修复关节软骨来治疗[1-4]。例如刺血疗法可释放生长因子修复关节[5-6],血清蛋白组学研究可揭示蜂针直刺的治疗机制[7-9],研究证实蜂针直刺可抑制炎症[10-11]。
2024-11-06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的腰椎疾病,由腰椎间盘变性引起,出现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可压迫周围神经根及脊神经,进而出现病变腰椎周围组织水肿、炎性反应、微循环障碍、神经根充血、神经传导受阻等病理变化,引发腰腿痛、下肢麻木、腰部活动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
2024-11-05人气:15320
人气:15009
人气:14747
人气:14519
人气:1327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人气:4219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0779
国内刊号:23-1354/R
邮发代号:14-177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