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疗法对晚期早产儿运动、智力、体格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生产的93例晚期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干预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予常规早产照护措施,康复组47例增加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疗法。对比两组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干预后脑瘫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康复组早产儿的体重、头围、身高、PDI评分及M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P<0.05);两组脑瘫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疗法有效提高晚期早产儿的体格发育情况,提升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水平。
晚期早产儿是指新生儿在34~36周之间分娩,以往临床称之为近足月儿,由于晚期早产儿的体重、身高及Apgar评分等均与足月儿相似,已达到足月儿的水平,因此临床上常采取与足月儿相同的后续干预措施对待晚期早产儿。但有研究提出,晚期早产儿的生理、神经及各系统功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运动、智力等各项生长发育指标水平均低于足月儿[1]。因此临床上对晚期早产儿的后续治疗逐渐重视。本文采用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疗法应用于晚期早产儿的治疗中,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指标水平具有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生产并住院治疗的晚期早产儿共93例,根据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其中对照组46例,男19例,女27例;平均体重(2.150.53)kg;平均胎龄(35.810.42)周。康复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平均体重(2.200.61)kg;平均胎龄(35.740.49)周。纳入标准:所有早产儿的胎龄均在34~36周之间,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对晚期早产儿的诊断[2],家属已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先天性畸形患儿,生产时致使大脑缺氧及窒息,危重症患儿,遗传代谢性疾病,产妇意识及认知不清等。
1.2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立即于保温箱中复温,合理予以母乳或奶粉喂养,出院后指导家属喂养、定期预防接种等,每月门诊复查1次。康复组早产儿增加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疗法,内容如下:(1)组间早期康复小组:科室主任为组长,护士长为副组长,包括3名护士及1名康复医师。(2)早期康复:采用运动疗法促进早产儿的肢体运动功能正常发育,根据新生儿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生长发育顺序进行训练,在1~2个月早产儿于治疗床上或治疗球上呈俯卧位,训练患儿抬头及头颈部的控制训练;在3~4个月训练早产儿由仰卧位到俯卧位的翻身训练,活动手指功能及抓握能力;5~7个月训练早产儿在手支撑位呈俯卧位,辅助腰部或拱背使早产儿呈坐位;8~9个月训练早产儿呈四点支撑位,训练腹爬及四爬,坐位时不予以辅助;10个月训练早产儿高爬及在辅助下呈站立位,11~12个月早产儿呈扶栏杆站立及独站状态,辅助下行走;2次/d,30min/次,5次/周。(3)早产儿功能刺激:新生儿抚触、语言及卡片等形式刺激早产儿的视听觉功能,上下肢主被动操刺激触觉功能,1次/d,30min/次,5次/周。(4)加强知识技能:组间知识技能微信群,护理人员在群内定期发放新生儿饮食等注意事项,避免喂养过多造成患儿积食,根据早产儿的成长状况添加辅食;以视频或文字的形式加强家属对早产儿并发症的护理知识及生长发育规律;每周1次多媒体示教,包括视听觉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及情感互通训练等。两组均干预12个月。
1.3观察指标
(1)体格发育情况:在干预前后统计并比较两组早产儿体重、头围及身高等数据。(2)运动及智力发育情况:采用运动发育指数量表(PDI)及智力发育指数量表(MDI)评定早产儿干预后的智力及运动情况,分数越高发育情况越好[3]。(3)记录干预后脑瘫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体格发育指标对比
干预后康复组早产儿的体重、头围及身高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P<0.05),见表1。
表1两组早产儿干预前后体格发育指标对比
注:干预后组内比较,aP<0.05;组间对比,bP<0.05。
2.2两组运动及智力发育指标对比
康复组早产儿的PDI评分及MD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早产儿干预后运动及智力发育指标对比
注:组间比较,aP<0.05。
2.3两组脑瘫发生率对比
对照组早产儿出现3例脑瘫,发生率为6.52%;康复组早产儿出现4例脑瘫,发生率为8.51%;两组脑瘫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晚期早产儿因已接近足月,因此体重、身高等指标已接近于于足月儿,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线,加上晚期早产儿生理体征较为低下,出生后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若出生后并未得到早期的干预,不仅会增加疾病的发生,且会增加晚期早产儿体格发育等指标水平与足月儿的差距,导致发育缓慢[4]。而晚期早产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潜力巨大,如果予以合理的喂养及营养干预则可明显提高早产儿的体格发育情况。本文中,康复组在采用康复疗法干预是注重对早产儿的合理喂养,首先是根据早产儿每日的饮食量告诫产妇每日喂养次数,观察早产儿的排泄量及排泄次数,随着早产儿的生长合理添加辅食,另外临床注重对产妇的知识宣教,使产妇掌握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喂养量等,从而达到科学喂养,保证早产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结果显示,12个月后康复组早产儿的体重、头围及身高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提示早期康复方案对晚期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晚期早产儿的运动及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因此早产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智力及运动功能发育低下等现象。有资料指出,新生儿在出生后到1周岁期间,脑质量生长迅速,此阶段是新生儿大脑皮层细胞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脑功能可塑性极强,因此在此阶段通过外界刺激可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正常化,保证新生儿生理发育完善[5]。本文康复组对晚期早产儿采用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疗法进行外部刺激,以人体发育顺序为导向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刺激大脑神经中枢,建立正确的运动姿势模式,从而使早产儿运动发育趋于正常化;另外增加新生儿抚触、视听觉训练及互动训练等有利于新生儿感官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提升智力水平。结果发现,干预后康复组PDI评分及M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疗法有利于提高晚期早产儿的智力及运动功能水平。结果还显示,两组脑瘫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疗法并不能纠正已出现的神经损伤,而闫春梅等人研究得出[6],因新生儿大脑具有可塑性,因此脑瘫患儿可通过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疗法来重新塑造正确的功能反馈,从而促进脑瘫患儿各项功能向正常化发展。
综上所述,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疗法可提高晚期早产儿的体格发育状况,对智力及运动功能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向超,陈爱锋,吴慧.早期干预对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1):86-88.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2-223.
[3]韩倩.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中的过渡期护理模式[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22):145-147.
[4]张春宇,刘晓霞,林晓佩,等.延续护理干预对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6):3145-3148.
[5]王清清,苏卫东,黄育丹,等.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早期生长发育比较[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7,47(2):132-135.
[6]闫春梅,宋玉娥,经鑫爱.院外延续护理服务对早产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7):2330-2332,2418.
葛红艳.以发育顺序为基础的早期康复对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8):3127-3128+3144.
分享: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早产儿由于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尤其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导致其在出生后常常面临多种挑战,其中吞咽障碍是早产儿经常面临的问题[1]。对于早产儿来说,吸吮、吞咽和呼吸三者的协调能力较弱,增加了喂养过程中的复杂性。
2025-04-21据统计,全球每年约1500万早产儿出生,有超过100万的早产儿死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营养、免疫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与喂养不当有关。安全有效地完全经口喂养是早产儿营养支持的最佳途径,而80%的早产儿由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吸吮、吞咽功能发育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经口喂养困难。
2025-04-09本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尽早识别和干预具有ROP高危因素的患儿将有助于减少不良结局发生率和改善预后。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胆汁酸相关信号分子功能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2]。临床研究也发现,不同胆汁酸水平与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相关[3-4]。
2025-03-19近年来,伴随早产儿娩出率、成活率的上升,喂养不耐受(FI)问题成为加强早产儿营养、改善预后的亟待解决的挑战。FI属于早产儿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与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相关,表现为喂养后胃潴留、腹胀、呕吐等症状,从而造成难以顺利进行肠内喂养[1]。
2025-02-21由于孕周不足, 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婴儿各个器官的发育尚不成熟, 尤其是呼吸、 神经和消化系统,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感染。 研究发现[3-4]胎龄小于 37 周的早产儿通常面临器官发育不全和功能不足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出生时出现呼吸困难、 体温异常等临床表现, 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025-02-15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与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呈反比[1]。胎龄<28周的早产儿PDA发生率约70%,胎龄24~25周早产儿PDA发生率高达80%[2⁃3]。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DA发生率为33%,超低出生体质量儿PDA发生率为65%[4]。
2025-02-12随着早产儿救治水平的提高,早产、极早产、超早产儿存活比例逐渐增多,这些存活下来的早产、极早产、超早产儿的脑发育情况成为新生儿医生和早产儿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振幅整合脑电图技术(aEEG)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使得脑电活动的图形更直观,而且无创、操作方便、可床边连续监测[1-4]。
2025-01-15全世界每年出生的早产儿达1500万,占活产婴儿的10%[1]。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唯一发病率仍在增加的并发症[2],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BPD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早产、氧中毒、气压伤、容量伤、感染和基因易感性等有关[4-6]。
2025-01-13对于早产儿来说,能够保证其生存并早日完成生长发育的目标关键,就在于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然而,由于早产婴儿的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神经反应也不够完善,他们在进食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吸吮-吞咽-呼吸”协调不当的情况[2]。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肠外营养或管饲喂食等方法来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
2025-01-02早产儿是指胎龄 &gt; 28 周而 &lt; 37 周且出生体质量 &lt; 2 500 g 的新生儿,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近年,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明显升高,但其生长发育仍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根据早产发生孕周将其分为早期早产(28 ~&lt; 34 周)和晚期早产(34 ~ &lt; 37 周),其各系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未发育完全。
2024-12-28人气:18547
人气:16670
人气:15570
人气:14844
人气:1401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期刊人气:3743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428X
国内刊号:10-1070/R
邮发代号:36-102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188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607
影响因子:0.711
影响因子:0.51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